一种光伏组件层压装置及其层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563479发布日期:2018-09-29 02:4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到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光伏组件层压装置及其层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紧缺,同时石油和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中二氧化碳严重超标,雾霾天气越来平凡,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因此利用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是当前紧迫的任务。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人类首先考虑的替代品,人们对太阳能的发展和利用日益取向更轻转化率更高,更容易和日常民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日光伏组件的发展。光伏组件的结构,需要使用到层压机以将多层结构层压一体形成光伏组件。

如图1中所示,现有硅胶板2层压机的结构包括:层叠的上盖1和加热板4,且上盖1可相对加热板4沿竖直方向滑动,该加热板4为整体平面,在加热板4上方为传送四氟布3,通过传送四氟布3带动双玻组件5的在硅胶板2层压机中传入传出,该上盖1内设置有硅胶板2,如图2所示,硅胶板2与上盖1之间形成上腔室,在上盖1与加热层盖合时,硅胶板2与加热板4之间形成下腔室。在层压时,先上腔室抽真空,在双玻组件5传入后合盖上盖1,然后上下腔室同时抽真空。在特定的时间后开始上腔室充气加压,推动硅胶板2压紧双玻组件5,以实现双玻组件5的加压。完成层压工艺后上室抽真空,下腔室充气,开盖传出双玻组件5。

而双玻组件5是两层玻璃结构,整体厚度超过7mm(玻璃不同,厚度有差异)。在使用上述硅胶板2层压机层压时,由于硅胶板2为软性材料,双玻组件5边缘有高度差,造成双玻组件5边缘与双玻组件5内部受力不均,容易产生层压不良,如气泡等异常问题;如图3所示,现有的一种改善方法是在双玻组件5的四周放置一环形铝框6,以此将硅胶板2高度差转移到铝框6部位,确保双玻组件5受力均匀,以提高层压良率。但采用铝框6的方案增加了操作的困难性,而且不利于产线自动化的实现。产线设计时需要考虑铝框6的取放、转移等问题。而且铝框6的使用有可能减少层压机硅胶板2的寿命。因此,现在迫切需要一种既能提高双玻组件5良品率又能提高双玻组件5生产效率的层压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层压装置及其层压方法,用以提高双玻组件的良品率及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层压装置,该光伏组件层压装置包括:用于支撑双玻组件的底座,用于支撑双玻组件的底座,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上盖、刚性压板和驱动装置;

所述上盖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设有凹部和密封面,所述刚性压板安装于所述凹部内;

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上盖和所述刚性压板可相对所述底座沿竖直方向滑动,在所述上盖滑动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底座与所述密封面之间密封将所述凹部围成密封腔室;在所述刚性压板滑动到第二设定位置时,所述刚性压板压紧所述双玻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驱动装置驱动刚性压板压紧双玻组件,由于刚性压板的刚性效果,可以改善双玻组件在被压紧时的受力效果,使得整个双玻组件受力更加均匀,避免了双玻组件边沿受到压力较小的情况,提高了压紧的效果,并且在压紧时刚性压板为一个一体结构件,直接进行下压即可,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板加铝框的压紧结构来说,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加工双玻组件,提高了双玻组件的生产效率。

在具体驱动上盖及刚性压板时,可以采用不同的驱动方式来实现,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该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液压缸,分别为:第一液压缸及第二液压缸,其中,所述第一液压缸用于驱动所述上盖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体与所述上盖和所述刚性压板中的一个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上盖和所述刚性压板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在采用上述驱动时,上盖与刚性压板分别进行运动,即首先上盖滑动到与底座密封的状态,之后,再刚性压板滑动来压紧双玻组件,通过两个不同的驱动部件来完成上述的密封以及压紧的动作。

在采用上述的驱动时,在具体设置第一液压缸时和第二液压缸时,其中,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个数为多个,且所述多个第一液压缸环绕所述上盖设置;而第二液压缸的个数为一个,且所述第二液压缸与所述刚性压板的中心部位连接。从而可以保证上盖在与底座密封时的可靠性,同时,在刚性压板在压紧双玻组件时位于中心部位的第二液压缸能够提供均匀的压紧力。当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上述具体的列举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常见的排列方式进行设置。

在另一种驱动方式中,所述刚性压板与所述上盖固定连接;此时,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与所述上盖连接,且所述液压缸驱动所述上盖滑动到第三设定位置时,所述刚性压板压紧所述双玻组件。即采用同一个驱动部件来实现上盖与刚性压板的滑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上盖包括盖体以及与所述盖体连接的弹性密封层,所述密封面为所述弹性密封层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

在采用刚性压板时,为了避免刚性压板给双玻组件造成硬性冲击,在设置的刚性压板上朝向底座的一面设置了柔性缓冲层。从而可以提高双玻组件在被压紧时的受力的安全性,避免了硬性冲击。该柔性缓冲层可以采用不同的弹性材料制作,如硅胶、泡沫等不同的柔性材料。

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压紧双玻组件的效果,在具体设置时,该光伏组件层压装置还包括用于给所述双玻组件加热的加热装置。通过给双玻组件进行加热,以提高在压紧双玻组件时的效果。

在具体加热时,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来实现,但在具体设置加热装置时,可以通过加热光伏组件层压装置中的不同部件来加热双玻组件,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所述底座的第一加热装置,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所述刚性压板的第二加热装置,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密封形成的密封腔室的第三加热装置。当然,还可以采用上述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及第三加热装置任意组合的方式来更进一步的提高加热的效果。如加热装置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可以通过不同的加热方式来实现对双玻组件的加热,来提高双玻组件在压紧时的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双玻组件的生产效率,该光伏组件层压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双玻组件传动到所述底座上方的传送带。通过传送带依次将未被压紧的双玻组件传送到底座上,并且将压紧好的双玻组件传送走,从而提高了整个双玻组件的压紧效率。

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层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双玻组件位于底座上时,驱动上盖向下滑动并与底座密封形成密封腔室;

对密封腔室抽真空;

驱动所述刚性压板压紧所述双玻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驱动装置驱动刚性压板压紧双玻组件,由于刚性压板的刚性效果,可以改善双玻组件在被压紧时的受力效果,使得整个双玻组件受力更加均匀,避免了双玻组件边沿受到压力较小的情况,提高了压紧的效果,并且在压紧时刚性压板为一个一体结构件,直接进行下压即可,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板加铝框的压紧结构来说,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加工双玻组件,提高了双玻组件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板与铝框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并参考图4及图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首先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一个具体的实例结构,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首先说明一下图4所示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结构,该光伏组件层压装置包括底座40,以及传送带30,该传送带30如图4中所示环绕底座40设置,并用于传送双玻组件100,位于底座40上方设置了压紧组件,该压紧组件可相对底座40沿竖直方向滑动,在传送带30将双玻组件100传送带30压紧装置下方时,如图5所示,压紧组件开始下降,将双玻组件100进行压紧,在完成压紧后,再通过传送带30将双玻组件100传送走,同时将未被压紧的双玻组件100传送到压紧组件的下方进行压紧,从而实现连续的压紧双玻组件100的生产。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也可以不采用传送带30来传送双玻组件100,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将双玻组件100放置到底座上,图4仅仅为一种具体将双玻组件100放置到底座10上的实施方式。

由已知的双玻组件100压紧工艺可知,在双玻组件100压紧时,需要处于一个真空的环境中,以改善双玻组件100在被压紧时出现气泡的情况。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紧组件中,包括了一个用于与该底座40形成密封腔室的上盖20,该上盖20可相对与底座40沿竖直方向滑动,从而可以实现上盖20的打开以及关闭。如图4及图5所示的两种不同状态,如图4所示,在上盖20打开时,可以通过传送带30来传送双玻组件100,如图5所示,在上盖20下降到第一设定位置时,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密封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密封的腔室,之后通过真空泵将腔室内的空气抽真空即可形成一个真空环境,以改善双玻组件100压紧后的质量。该真空泵在具体设置时,真空泵的抽气口既可以设置在上盖20上,也可以设置在底座40上,具体设置情况可以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定。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上盖20相对底座40滑动时,通过设置的滑轨或者导向杆来提高底座40与上盖20在密封时的对位效果,保证上盖20滑动时运动方向的可靠性。并且在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进行密封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密封,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上盖20朝向底座的一面设有凹部和密封面,该密封面用于底座密封,并且底座与凹部围成密封腔室,其中,该上盖20包括盖体21以及与该盖体21连接的弹性密封层22,其中,凹部设置在盖体21上,密封面为该弹性密封层22朝向底座的一面。通过该弹性密封层22可以使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在具体设置该弹性密封层22时,该弹性密封层22可以为硅胶层或者橡胶层等不同具有可密封效果的材料制备而成的结构,较佳的,采用硅胶层来制备弹性密封层22,以具备在高温时仍能提供良好密封的效果。在具体设置时,弹性密封层22环绕上盖20的边沿设置,从而保证上盖20与底座40的接触区域均能够通过弹性密封层22进行密封。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已知的密封方式来实现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的密封。

继续参考图4及图5,在具体实现层压时,通过位于上盖20内的刚性压板70来压紧双玻组件100,在具体设置该刚性压板时,刚性压板位于该上盖的凹部内,该刚性压板70可相对底座40沿竖直方向滑动,并且在刚性压板70滑动到第二设定位置时,刚性压板70可以将双玻组件100进行压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刚性压板70采用具有一定刚性强度的材质来制备形成的压板70,如合金钢、钢材、铁等不同材料制备而成的刚性压板70。该刚性压板70具有较好的刚性强度,并且其弹性形变的幅度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压紧到双玻组件100上时,刚性压板70施加到双玻组件100中心部位及边沿部位的压力基本相等,从而可以有效的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硅胶板压紧双玻组件100时出现的边沿压不紧的情况。此外,在采用刚性压板70时,该刚性压板70为一个一体部件,不需要与其他的部件的配合即可实现压紧,与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板加铝框的结构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刚性压板70减少了铝框的取放、转移等问题。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相比上述两种已知的现有技术的压板,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刚性压板70在进行压紧时,改善了出现边缘气泡等情况,也降低了对双玻组件100本身产生应力作用,提高了双玻组件100在压紧时的效果,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对于刚性压板70来说,为了避免刚性压板70给双玻组件100造成硬性冲击,在设置的刚性压板70上朝向底座40的一面设置了柔性缓冲层60。从而可以提高双玻组件100在被压紧时的受力的安全性,避免了硬性冲击。该柔性缓冲层60可以采用不同的弹性材料制作,如硅胶、泡沫等不同的柔性材料,均可以作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缓冲层60。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柔性缓冲层60来说,柔性缓冲层60设置的厚度应当不影响到刚性压板70施加到双玻组件100的力,以避免在柔性缓冲层60过厚而影响到刚性压板70施加到双玻组件100上的力不均匀的情况。在具体设置该柔性缓冲层60时,其设置的厚度可以通过有限次的实验来获取,在此不予限定。

针对上述的上盖20以及压板70的滑动,均通过驱动装置来实现的,该驱动装置可以为不同的驱动装置,下面列举两种不同的驱动装置来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来进行说明。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驱动装置包括两个液压缸,分别为第一液压缸10及第二液压缸50。第一液压缸10用于驱动上盖20沿竖直方向滑动,第二液压缸50用于驱动刚性压板70沿竖直方向滑动。在具体设置时,该第一液压缸10的缸体或活塞杆与外部的一个固定件连接,缸体或活塞杆中的另一部件与上盖20连接,从而提供过第一液压缸10的活塞杆的伸缩可以推动上盖20沿竖直方向滑动,以实现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的打开以及闭合的效果。在具体设置第一液压缸10时,为了提高上盖20与液压缸之间的密封效果,第一液压缸10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第一液压缸10环绕上盖20设置,此时,第一液压缸10与上盖20连接的位置位于上盖20的边沿,从而在驱动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闭合时,第一液压缸10的施力点位于上盖20的边沿,提高了上盖20与底座40在闭合时的密封效果。

第二液压缸50在设置时,第二液压缸50的缸体与上盖20和刚性压板70中的一个固定连接,第二液压缸50的活塞杆与上盖20和刚性压板70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即该第二液压缸50与刚性压板70一起位于上盖20内部,在一个具体的设置方案中,第二液压缸50的个数为一个,且第二液压缸50与刚性压板70的中心部位连接。同时,在刚性压板70在压紧双玻组件100时位于中心部位的第二液压缸50能够提供均匀的压紧力,以保证双玻组件100中心位置的受力效果,同时,通过刚性压板70的刚性强度保证了双玻组件100的边沿的受力效果。当然,第二液压缸50的设置方式不仅限于上述具体的列举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常见的排列方式进行设置,如第二液压缸50也采用第一液压缸10的设置方式设置,此时,多个第二液压缸50环绕刚性压板70设置,使得刚性压板70的受力点位于刚性压板70的边沿,同时,还设置一个第二液压缸50位于刚性压板70的中心位置,以保证双玻组件100中心位置的受力。或者还可以采用多个第二液压缸50采用“x”形的排布方式进行排列,也可以保证刚性压板70可以均匀的施压到双玻组件100上。此外,在第二液压缸50与刚性压板70的连接部位中间具有膨胀压条,以调节机械层压板70的高度匹配不同的组件厚度。

除了上述中描述的驱动装置采用两个液压缸的方案外,该驱动装置还可以采用一个液压缸,在采用一个液压缸时,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为:刚性压板70与上盖20固定连接;上盖20包括盖体21以及弹性密封层22,该弹性密封层2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以保证在该弹性密封层22实现上盖20与底座40之间密封连接后,该弹性密封层22仍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量。在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时,液压缸用于驱动上盖20进行滑动,其设置方式与上述描述中的第一液压缸10的设置方式类似,在此不予赘述。在液压缸驱动上盖20滑动到第一设定位置时,上盖20通过弹性密封层22与底座40密封连接,此时,通过真空泵对腔室进行抽气。由于,弹性密封层22仍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量,因此,液压缸可以继续驱动上盖20滑动到第三设定位置,此时,刚性压板70压紧双玻组件100,完成双玻组件100的压紧过程。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的举例均以液压缸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不仅限于液压缸一种驱动装置,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驱动部件沿直线滑动的装置均可以应用到本发明实施例的驱动装置中,如直线电机、丝杠组件等常见的驱动装置也可以应用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装置。

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在压紧双玻组件100的效果,在具体设置时,该光伏组件层压装置还包括用于给双玻组件100加热的加热装置,以提高在压紧双玻组件100时的效果。在具体加热时,采用间接加热的方式来实现,但在具体设置加热装置时,可以通过加热光伏组件层压装置中的不同部件来实现加热双玻组件100,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底座40的第一加热装置,在设置时,该底座40上设置有空腔,加热装置的发热部分设置在了空腔内;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刚性压板70的第二加热装置,在具体设置时,该刚性压板70上设置有空腔,加热装置的发热部分设置在了空腔内;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加热装置包括加热上盖20与底座40密封形成的密封腔室的第三加热装置,在设置时,该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上盖20上。当然,还可以采用上述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及第三加热装置任意组合的方式来更进一步的提高加热的效果。如加热装置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或者同时包括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加热装置。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可以通过不同的加热方式来实现对双玻组件100的加热,来提高双玻组件100在压紧时的效果。作为一个较佳的实施方案,同时采用第一加热装置及第二加热装置,从而在双玻组件100的两面同时对双玻组件100进行加热,以提高加热的效果。

对于上述第一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第三加热装置均为电加热装置,该电热装置均包括用于发热的电阻丝,以及给电阻丝供电的电源。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中,还包括冷压机构,该冷压机构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双玻组件100进行冷压时的冷压机构,在此不予赘述。该冷压机构的设置方式与上述中的加热装置的设置方式相类似,在此不予赘述。通过该冷压机构可以使刚性压板70实现冷压工艺的保压,更进一步的提高双玻组件100在压紧后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述的光伏组件层压装置的层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01、在双玻组件100位于底座40上时,驱动上盖20向下滑动并与底座40密封形成密封腔室;

在具体驱动上盖20下滑时,通过第一液压缸10实现对上盖20的驱动;

步骤02、对密封腔室抽真空;

通过设置的真空泵对密封腔室进行抽真空。

步骤03、驱动刚性压板70压紧双玻组件100。

在具体驱动时,通过第二液压实现对上盖20的驱动,也可以采用上述描述中驱动装置为一个液压缸的方式驱动刚性压板70的方式驱动刚性压板70。在此不予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驱动装置驱动刚性压板70压紧双玻组件100,由于刚性压板70的刚性效果,可以改善双玻组件100在被压紧时的受力效果,使得整个双玻组件100受力更加均匀,避免了双玻组件100边沿受到压力较小的情况,提高了压紧的效果,并且在压紧时刚性压板70为一个一体结构件,直接进行下压即可,相比现有技术中的硅胶板加铝框的压紧结构来说,结构更加简单,从而可以更方便的加工双玻组件100,提高了双玻组件100的生产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