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3514发布日期:2018-11-27 23:1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全波功率开关器件,具体涉及6英寸3000A/8500V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



背景技术:

双向晶闸管是将两个晶闸管反并联集成到同一个芯片内。可见一个双向晶闸管器件相当于两个单独的晶闸管,因此在电力电子技术中双向晶闸管具有功率处理高效、节能、节材、稳定性、可靠性高等优点。

目前国内现有技术所制造的双向晶闸管,采用传统的五层三端结构,如图1所示。正面采用了压接技术,反面采用了烧结技术,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对称;正面采用直接门极触发,门极触发电流小;反面采用遥控门极触发,门极触发电流大。正面利用平面电阻隔离两个反并联的晶闸管,反面由于烧结技术无法隔离两个晶闸管,造成导通时两晶闸管相互影响,换向dv/dt耐量低,造成目前所制造的双向晶闸管阻断电压和通流能力容量均低,国内最高水平为通流能力为1000A,阻断电压为2000V,di/dt和dv/dt耐量不能兼顾,换向dv/dt能力较差,而且正反向触发灵敏度存在差异,很不一致,在许多场合下不能胜任。国外双向晶闸管的制造水平,也只做到电流能力在1500A以下,耐压能力在6500V以下,可见功率容量还是不够高,在许多高压大电流的场合不能胜任,迫切需要研发新一代6英寸3000A/8500V大功率双向晶闸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解决现有技术中功率容量低、di/dt和dv/dt耐量不能兼顾、换向dv/dt耐量较差,正反向触发特性存在差异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包括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从横向看,包括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2)、晶闸管ThA的阴极(3)、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共用的台面(4)、晶闸管ThB的阳极(5),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位于器件中心,为“蚕豆形状”,中心门极(1)一端设有放大门极(2),放大门极(2)由一个线段状粗支干和三个圆弧状细支干组成,器件表面一侧设有晶闸管ThA的阴极(3),另一侧设有晶闸管ThB的阳极(5),放大门极(2)深入阴极(3)内部,均匀分隔阴极(3)区域,晶闸管ThA的阴极(3)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之间设有隔离槽(6),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之间设有隔离槽(7),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2)与晶闸管ThA的阴极(3)之间设有隔离间距(8),隔离槽(6)、(7)上设有绝缘保护的氧化层(9),器件的最外端设有台面(4)圆环,与阴极(3)相连,纵向分五层四端结构,五层分别为NeA层、P+PeB层、N-层、PeA+P层、NeB层;四端指AB+KA端、GA端、AA+KB端、GB端,形成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集成在同一硅片内,关于中心O对称。

NeB层和NeA层为同一种杂质磷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9个/cm3,深度为20±2μm,PeA层和PeB层为同一种杂质铝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6个/cm3,深度为50±5μm,正反面P型杂质为铝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4个/cm3,深度为90±10μm,N-层为区熔高电阻硅单晶,电阻率为500±7%Ω.cm;浓度为1-2X1013个/cm3,芯片的厚度为1200±10μm,晶向为<111>。

中心门极(1)为“蚕豆形状”,两半圆的半径为2±0.1mm,两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0.1mm。

放大门极(2)由一个线段状粗支干和三个圆弧状细支干组成,线段状粗支干宽度为2±0.1mm,长度为50±0.1mm;圆弧状细支干宽度1±0.1mm,弧度长分别为8±0.1mm、35±0.1mm和75±0.1mm。

台面(4)宽度为3.5±0.1mm,深度为12±1μm。

隔离槽(6)将晶闸管ThA的阴极(3)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隔离开,宽度为1±0.1mm,深度为12±0.1μm,隔离槽(6)上生长绝缘保护氧化层(9),材料为SiO2,厚度1200nm±50nm。

隔离槽(7)将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隔离开,宽度为2±0.1mm,深度为12±0.1μm,隔离槽(7)上生长绝缘保护氧化层(9),材料为SiO2,厚度1200±50nm。

放大门极(2)与阴极(3)的隔离间距(8)为0.5±0.0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改变传统的五层三端结构,改用五层四端结构,两面均采用全压接技术,设计“蚕豆状”中心门极结构,根据芯片形状和结构特点,设计适当形状的放大门极,伸入阴极内部,均匀地分割阴极;设计隔离槽技术,并在其上生长绝缘保护氧化层;将两个反并联晶闸管集成在同一芯片内,它们关于器件中心对称。

与现有技术相比,两个反并联晶闸管结构完全对称,所以正反向触发灵敏度和均匀性一致、电热特性完全相同;中间的隔离槽将两个晶闸管完全分开,并在隔离槽上生长氧化层,防止两反并联晶闸管相互影响,解决了长期困挠双向晶闸管设计的换向dv/dt耐量低的难题;两个晶闸管可以单独设计,解决了双向晶闸管容量不高、dv/dt和di/dt耐量低技术难题,阻断电压由6500V提高到8500V,通流能力由1000A提高到3000A,dv/dt耐量由500V/μs提高到1000V/μs,di/dt耐量由600A/μs提高到1300A/μs,换向dv/dt耐量由500V/μs提高到1000V/μs,成功研制了6英寸3000A/8500V双向晶闸管。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五层三端双向晶闸管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五层四端双向晶闸管管芯示意图,其中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图2A的A-A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加电压而未加触发时,阻断特性体内空间电荷区扩展剖面示意图。图3A是双向晶闸管正向阻断时,空间电荷层扩展示意图。图3B是双向晶闸管反向阻断时,空间电荷层扩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加门极触发时器件导通原理图。图4A是ThA晶闸管触发、导通示意图。图4B是ThB晶闸管触发、导通示意图。

图5是双向晶闸管换向示意图。

图6是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结构和放大门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的五层三端双向晶闸管剖面图,五层指N+层、P层、N-层、P层、N+层;三端指MT1端、G端、MT2端。正面(MT1、G端)采用了压接技术,反面(MT2)采用了烧结技术,造成了结构上的不对称;正面(G端)采用直接门极触发,门极触发电流小,反面(MT2端)采用遥控门极触发,门极触发电流大;正面利用平面电阻隔离两个反并联的晶闸管,反面由于烧结技术无法隔离两个晶闸管,造成导通时两晶闸管相互影响,换向dv/dt耐量低。

图2是本发明五层四端双向晶闸管,图2A中所示是俯视图,图2B中所示是图2A的A-A剖面图。一种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包括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从横向看,包括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2、晶闸管ThA的阴极3、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共用的台面4、晶闸管ThB的阳极5,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位于器件中心,为“蚕豆形状”,中心门极1一端设有放大门极2,放大门极2由一个线段状粗支干和三个圆弧状细支干组成,器件表面一侧设有晶闸管ThA的阴极3,另一侧设有晶闸管ThB的阳极5,放大门极2深入阴极3内部,均匀分隔阴极3区域,晶闸管ThA的阴极3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之间设有隔离槽6,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之间设有隔离槽7,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2与晶闸管ThA的阴极3之间设有隔离间距8,隔离槽6、7上设有绝缘保护的氧化层9,器件的最外端设有台面4圆环,与阴极3相连,纵向分五层四端结构,五层分别为NeA层、P+PeB层、N-层、PeA+P层、NeB层;四端指AB+KA端、GA端、AA+KB端、GB端,形成晶闸管ThA和晶闸管ThB,集成在同一硅片内,关于中心O对称。所述的新型结构的双向晶闸管设计,如图2B中所示,从纵向上看,包括N-型长基区,在N-型长基区的上下两端设置有P型短基区,在P型短基区的上下表面设置了Pe型高浓度短基区,上表面隔离槽6左端Pe型高浓度短基区表面与铝电极相连,形成晶闸管ThB的阳极AB,上表面隔离槽6右端Pe型高浓度短基区表面与铝电极相连形成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GA,在右端Pe型高浓度短基区表面设置了两处Ne型发射区,Pe型高浓度短基区表面处和Ne型发射区表面处与铝电极分别相联,形成了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AG和阴极KA。下表面与上表面结构设计一样,分别是晶闸管ThB的放大门极BG和阴极KB、、中心门极GB和晶闸管ThA的阳极AA,四个角区域为台面造形区。整个器件关于中心O对称,左端是晶闸管ThB,右端是晶闸管ThA。

NeB层和NeA层为同一种杂质磷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9个/cm3,深度为20±2μm,PeA层和PeB层为同一种杂质铝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6个/cm3,深度为50±5μm,正反面P型杂质为铝元素掺杂,浓度为1-2X1014个/cm3,深度为90±10μm,N-层为区熔高电阻硅单晶,电阻率为500±7%Ω.cm;浓度为1-2X1013个/cm3,芯片的厚度为1200±10μm,晶向为<111>。

中心门极1为“蚕豆形状”,两半圆的半径为2±0.1mm,两圆心之间的距离为1.5±0.1mm。

放大门极2由一个线段状粗支干和三个圆弧状细支干组成,线段状粗支干宽度为2±0.1mm,长度为50±0.1mm;圆弧状细支干宽度1±0.1mm,弧度长分别为8±0.1mm、35±0.1mm和75±0.1mm。

台面4宽度为3.5±0.1mm,深度为12±1μm。

隔离槽6将晶闸管ThA的阴极3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隔离开,宽度为1±0.1mm,深度为12±0.1μm,隔离槽6上生长绝缘保护氧化层9,材料为SiO2,厚度1200nm±50nm。

隔离槽7将晶闸管ThA的中心门极1与晶闸管ThB的阳极5隔离开,宽度为2±0.1mm,深度为12±0.1μm,隔离槽7上生长绝缘保护氧化层9,材料为SiO2,厚度1200±50nm。

放大门极2与阴极3的隔离间距8为0.5±0.01mm。

如图2B中所示,五层指NeA层、P+PeB层、N-层、PeA+P层、NeB层;四端指AB+KA端、GA端、AA+KB端、GB端。两只反并联晶闸管ThA与ThB关于中心O对称,所以晶闸管ThA与晶闸管ThB电特性参数基本相同,为防止两只反并联晶闸管换向时相互影响,在两只晶闸管中间设置隔离槽6、7,并在其上生长绝缘氧化层9。可见,此结构设计的双向晶闸管完全可以先按照单只晶闸管设计,提高dv/dt和di/dt耐量,然后再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设计高阻断电压、大通态能力、高dv/dt和di/dt耐量、设置隔离槽技术,防止两反并联晶闸管相互影响,提高换向dv/dt耐量,而且正反向触发灵敏度和均匀性一致、电热特性完全相同。

图3是本发明加电压未加触发时,阻断特性体内空间电荷区扩展剖面示意图。图3A中所示是加正向电压未加门极触发GA时,体内空间电荷区扩展剖面示意图,空穴向N-区扩展,电子向P区扩展;图3B中所示是加反向电压未加门极触发GB时,体内空间电荷区扩展剖面示意图,空穴向N-区扩展,电子向P区扩展。由于器件结构关于纵向中心线对称,所以空间电荷区扩展也相同,可见正反向阻断电压特性也相同,测试表明正反向阻断电压达到8500V以上。

图4是本发明加门极触发时器件导通原理图。图4A中所示是给晶闸管ThA门阴极间加触发信号VAG,由于门极隔离槽7作用,电流不会流向晶闸管ThB的阳极AB上,只能流向晶闸管ThA的放大门极AGA,从晶闸管ThA的阳极AA取能后,相当于把门极电流放大,强触发晶闸管ThA的阴极KA,引发晶闸管ThA大面积导通,测试表明通流能力能达到3000A以上;图4B中所示是给晶闸管ThB门阴极间加触发信号VBG,同样的原理,引发晶闸管ThB的导通。由于结构关于中心O对称,所以门极触发特性、导通特性完全相同。

图5是本发明晶闸管ThB由导通转换为关断,快速上升的电压,引发形成的电流Cdv/dt对晶闸管ThA误触发导通示意图,由于可以分别在单只上精确设计,测试表明单只晶闸管dv/dt耐量能力达到1000V/μs以上,由于设置了隔离槽6、7技术,并在其上生长绝缘氧化层9,晶闸管ThB的形成的阳极电流不能通过隔离槽6、7流向晶闸管ThA的门极,不会引起晶闸管ThA的误触发。所以提高了换向时dv/dt耐量,测试表明换向时dv/dt耐量能力达到1000V/μs以上。

图6是本发明的门极结构,以晶闸管ThA的门极结构为例进行讲解,为使晶闸管ThA与晶闸管ThB中心门极垂直正对,将中心门极GA设计成“蚕豆形状”,中心门极处围为宽隔离槽7。为提高di/dt耐量,根据芯片形状和结构,设计成一根粗主支干连接三个半圆形细支干的放大门极AG,提高了单只晶闸管的di/dt耐量能力,测试表明单只晶闸管的耐量能力达到1300A/μs以上。

本发明的原理及优点是:两个反并联晶闸管共用一个N-型长基区,P型短基区完全对称,设置在N-型长基区的两侧,电压阻断时,空间电荷区在N-和P扩展完全相等,如图3所示,所以阻断电压完全对称;导通时,由于两晶闸管中心门极、放大门极、阴极设置关于中心O对称,由于设置隔离槽技术,所以触发特性完全相同,两晶闸管互不影响,如图4所示;换向时,由于设置隔离槽技术,并在隔离槽生长绝缘氧化层,一个晶闸管的阻断电压上升率,不会影响另一个晶闸管的换向dv/dt耐量,如图5所示。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挠双向晶闸管设计的换向dv/dt耐量低的技术难题。所以此结构设计的双向晶闸管完全可以先按照单只晶闸管设计,提高dv/dt和di/dt耐量,然后再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设计高阻断电压、大通态能力、高dv/dt耐量和高di/dt耐量、设置隔离槽技术,防止两反并联晶闸管相互影响,提高换向dv/dt耐量,而且正反向触发灵敏度和均匀性一致、电热特性完全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