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插座连接器及其电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21207发布日期:2019-05-22 02:1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双面插座连接器及其电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插座连接器及其电性系统,尤其涉及与外部可插拔模组电性连接的双面插座连接器或直接与适配线缆组件连接的插座连接器,所述适配线缆组件遵循之前临时申请的设计。该临时申请包括申请号为62/367098,申请日为2016年7月26日,申请号为62/399272,申请日为2016年9月23日,申请号为62/412841,申请日为2016年10月26日,申请号为62/425627,申请日为2016年11月23日,申请号为62/449133,申请日为2017年1月23日及申请号为62/509141,申请日为2017年5月21日,申请号为62/522113,申请日为2017年6月20日及申请号为62/533131,申请日为2017年7月17日的美国专利申请。



背景技术:

传统设计用于分别位于两个电路板上的两个连接子系统,其公开了一连接线缆,所述连接线缆的一端为与嵌入asic的插座连接器配合的lec插头连接器,另一端为与插入器配合的两个端口ifp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入器的一侧设有ift插座连接器,另一端设有两个qsfp-28端口。

期望使用标准化机制来放置上述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高速传输的双面插座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面插座连接器,其适于安装在电路板上,所述双面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内端口及在前后方向上与内端口相对的外端口,所述端子模组包括若干收容于所述外端口的外对接部,若干收容于所述内端口的内对接部及至少一个用于安装至电路板的尾部,所述内对接部和至少一个尾部分别与相对的外对接部电性连接。

通过本发明中对双面插座连接器的设计,可实现该双面插座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高速传输。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高速传输的电性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性系统,其包括电路板,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的插座连接器,安装在所述主板上并与所述插座连接器间隔一段距离的ic及电性连接所述插座连接器和ic的线缆,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用于与外侧对接插头配合的外端口,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至少一个与线缆电性连接的高速通道及至少一个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低速通道。

通过本发明中对电性系统的设计,可实现该电性系统的高速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性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性系统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分解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8是图6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图4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第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图4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模组插入端口组件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模组插入端口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模组插入端口组件的双面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模组插入端口组件的双面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14是图4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fp5竖直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fp5竖直插座连接器的进一步的分解图。

图16是图6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一部分的适配线缆的分解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适配线缆与直角插头连接器连接的分解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适配线缆与直角插头连接器连接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电性系统第二部分的适配线缆与直角插头连接器连接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所示的电性系统的fp5可插拔模组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电性系统的fp5可插拔模组的分解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电性系统的fp5可插拔模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23是符合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性系统的立体图,所述电性系统使用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

图24是图23所示的电性系统的侧视图。

图25是图24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分解图。

图26是图25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剖视图。

图27是图25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28是图23所示的电性系统的适配线缆的分解图。

图29是图23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1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2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3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所述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移除顶盖。

图34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分解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6是图29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电性系统的堆叠的双面qsfp-dd可插拔模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8是图23所示的电性系统的qsfp-dd可插拔模组的立体图。

图39是图38所示的电性系统的qsfp-dd可插拔模组的分解图。

图40是图38所示的电性系统的qsfp-dd可插拔模组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41是图38所示的电性系统的qsfp-dd可插拔模组的电路板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2所示,为符合本发明的电性系统,所述电性系统包括设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主板1000,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横向方向上彼此平行排列。所述电性系统的第一部分包括竖直fp5插座连接器1010、第一模组插入端口250及连接所述竖直fp5插座连接器1010和第一模组插入端口250的第一适配线缆组件150。所述电性系统的第二部分包括另一竖直fp5插座连接器1010、第二模组插入端口200及连接所述另一竖直fp5插座连接器1010和第一模组插入端口200的第二适配线缆组件1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组插入端口250收容相应的qsfp-dd可插拔模组950的同时,第二模组插入端口200收容相应的fp5可插拔模组900。

如图6、7所示,所述第二模组插入端口200为基本由主体部202和底部204形成的中空金属外壳。如图10、11所示,所述第一模组插入端口25包括设有散热件254的中空金属壳体256,所述散热件254通过夹持件252设置在中空金属壳体256上,并通过开口(未图示)与中空金属壳体256的外部空间流通,以从可插拔模组950中散热。金属垫圈258围绕前端开口(未图示)安装在中空金属壳体256上。双面插头连接器或适配件260位于中空金属壳体256的后端区域。

如图12、13所示,所述双面插头连接器或适配件260包括绝缘本体262,组装在绝缘本体262上的端子模组270及设置在绝缘本体262上以固持端子模组270的绝缘盖264。所述端子模组270基本包括组装在一起的上侧内部272、上侧外部273、下侧内部277及下侧外部274,其中每个部分均设有端子275。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下侧内部277的端子275和下侧外部274的端子275电性连接,所述上侧内部272的端子275和上侧外部273的端子275电性连接,以将信号从相应的qsfp-dd可插拔模组950传输到第一适配器电缆组件150,反之亦然。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在电路板1000上的附加导电连接脚266与双面插头连接器260配合,并与中间区域周围相应的端子275机械和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端子275用于可选的低速信号传输。端子模组270的细节稍后请参考图34-37的说明。同样,qsfp-dd可插拔模组950,单层双面插座连接器260和第一适配线缆组件150之间的配合将在后面的参考图23-28中进行说明。

如图14-15所示,竖直插座连接器1010为fp5界面,其包括设有端子模组1014的绝缘本体1012。所述端子模组1014包括由在第一绝缘体1019内一体成型的端子1017组成的第一部分1018,由在第二绝缘体1023内一体成型的端子1021组成的第二部分1020及夹在所述第一部分1018和第二部分1020之间的第三部分1016,所述第三部分1016由在第三绝缘体1015内一体成型的屏蔽片1013组成。

如图16-19所示,所述第二适配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02,所述线缆102包括位于内侧的内部连接器104和位于外侧的外部连接器106。所述内部连接器104基本上是fp5插头接口,用于与竖直插座连接器1010配合。所述外部连接器106包括设有端子模组(未图示)的绝缘本体118。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由一体成型于第一绝缘体111内的端子113组成的第一部分112,由一体成型于第二绝缘体117内的端子115组成的第二部分114及夹在所述第一部分112和第二部分114之间的第三部分116,所述第三部分116由一体成型于第三绝缘体121内的金属屏蔽片119组成。间隔件124组装在壳体118上以调节连接尾部(未图示)。若干导电连接脚122机械和电性连接中间区域周围相应的端子113,115,并安装在主板1000上,通过主板1000而不是适配线缆组件100进行可选的低速信号传输。电路板110机械和电性连接相应的端子113,115,且保护性地封装在连接器106内。安装夹确保连接器106在主板1000上。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外部连接器106与插入第二模组插入端口的fp5可插拔模组对接。

如图20-22所示,所述fp5可插拔模组900包括设有散热件结构的金属上盖910及形成内收容空间的金属下盖912,所述内收容空间用于收容电路板组件914。释放件916被拉带922激活,定位在金属上盖910和金属下盖912上。线缆920与电路板组件914连接。金属片918在金属下盖912上。

如图23-41所示,为符合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性系统300,所述电气系统300中使用堆叠的双面插座连接器。如图25-27所示,所述电性系统300包括一对通过堆叠的双面插座连接器或扩展件或适配件350与适配线缆组件310电性连接的qsfp-dd可插拔模组400。值得注意的是,qsfp-dd可插拔模组400与双面插座连接器350的外侧端口对接,适配线缆组件310与双面插座连接器350的内侧端口对接。如图18所示,所述适配线缆组件310包括设有内端和外端的线缆312,由对接板316组成的内连接器及由对接板316组成的外连接器。所述内连接器为fp5插头接口以与竖直插座连接器1010对接并固持于绝缘固持件314内。所述外连接器为qsfp-dd插头接口以收容双面插座连接器350的内端口并固持于绝缘固持件314内。

如图29-37所示,所述双面插座连接器350包括设有收容腔(未图示)的绝缘本体352,所述收容腔分别收容相应的上端子模组354和下端子模组356。所述绝缘本体352在上层和下层均形成相对的内收容槽和外收容槽362。每个端子模组354,356包括一对内、外侧较大上半部372,一对与内、外侧较大上半部372配合的内、外侧较小上半部374,位于内、外侧较大上半部372和内、外侧较小上半部374之间的内、外侧上接地片371,一对内、外侧较大下半部376,一对与内、外侧较大下半部376配合的内、外侧较小下半部378,位于内、外侧较大下半部376和内、外侧较小下半部378之间的内、外侧下接地片373。所述较大上半部372由较大上绝缘体380和较大上端子381。所述较小上半部374由较小上绝缘体384和较小上端子383。所述较大下半部376由较大下绝缘体388和较大下端子387。所述较小下半部378由较小下绝缘体386和较小下端子385。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内)较大上端子381和(外)较大上端子381电性连接,较小上端子383、较小下端子385、较大下端子387也具有相同模式,以便在外部qsfp可插拔模组400和内部适配线缆组件310之间传输信号。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内)较大上端子381和相应的(外)较大上端子381可以结合为一体,相应的较小上端子383、较小下端子385、较大下端子387也可具有相同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接过程中,qsfp-dd可插拔模组400的对接板在竖直方向上夹在(外)较大上半部372/较小上半部374和(外)较大下半部376/较小下半部378之间。类似的,适配线缆组件310的对接板在竖直方向上夹在(内)较大上半部372/较小上半部374和(内)较大下半部376/较小下半部378之间。

金属顶盖370设置在上端子模组354的上表面,金属底盖375设置在下端子模组356的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352进一步包括若干使相应端子偏转的通道364。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绝缘上盖358设置于绝缘本体352的上表面,导电连接脚260与双面插座连接器350中间区域的相应端子电性连接以选择低速信号传输。

如图38-41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fp5可插拔模组类似,所述qsfp-dd可插拔模组400包括金属顶盖402,与金属顶盖402形成内收容腔的金属底盖404,所述内收容腔由于收容电路板及与电路板配合的内绝缘体408。释放件412和拉带414设置在顶盖402和底盖404上。线缆410与电路板406连接,金属片416设置在底盖404上。所述电路板406包括前对接板424及若干固定线缆410相应导线422的位置固定支架42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