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电池的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335发布日期:2018-09-11 22:4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的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包是储能电池的核心功能单元,电能的存储及转化均通过电池包实现。电池包由多个电芯通过导电材料连接各电芯电极组成,例如采用连接镍片并联各电芯电极组成电芯组,再通过连接镍片串联各电芯组,以形成储能容量大小、输出电压符合设计要求的电池包。因此,导电材料与电芯电极的稳固连接直接决定了储能电池的性能及质量。现有的储能电池生产中,首先需要根据储能电池的整体结构设计确定电池包中各电芯的排布结构,并通过支架固定各电芯,再根据电芯的排布结构裁剪相适应面积大小的导电材料,最后将各电芯电极与导电材料焊接,确保导电材料与电极的稳固电连接。

现有的电芯固定方式,通常仅通过支架对电芯的两端进行单独固定,虽然能够基本保证电芯与导电材料的连接,但是在储能电池受到外界冲击的情况下,电芯容易发生偏斜,导致电芯的固定无法得到保证,进而导致电芯电极与导电材料产生错位,影响了储能电池的使用;另外,采用临时裁剪的片状导电材料,由于没有任何焊接位置标记,又非透明材料,导电材料贴合于电芯电极后要与电芯电极焊接固定,焊接位置难以准确保证,操作繁琐,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导电材料重复焊接,进而导致对导电材料过度高温加工,降低了导电材料的过电流能力,导致储能电池容易发热,影响使用,且降低了储能电池的电能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储能电池的电池包,以进一步提升电芯的固定效果,并使得连接镍片与电芯电极之间焊接时能够快速确定焊接位置,无需重复进行位置校准,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储能电池的电池包,包括电芯支架、连接镍片、若干电芯、采集电路及控制保护电路;所述的电芯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连接板;所述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设有电芯孔,且相邻的电芯孔轴线间距大于电芯的直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电芯孔分别上下相对成组布设,以将各电芯分别固定于每组电芯孔;所述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所述的连接板固接;所述的连接镍片包括镍片本体,镍片本体表面设有若干组连接凸点,每组连接凸点通过与对应的电芯电极焊接,使镍片本体串联和/或并联各电芯;所述的若干电芯通过不同的连接镍片组成电芯组,各电芯组通过对应的连接镍片与采集电路电连接;所述的控制保护电路通过采集电路与各电芯组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在侧壁上开设螺丝孔,并通过所述的螺丝孔与所述的连接板螺纹连接可拆卸固接。

优选的,所述的采集电路集成于所述的连接板;所述的连接镍片还包括镍片极耳,镍片极耳一端与镍片本体固接,另一端通过连接板固接于采集电路的采集点,以将各电芯组通过连接板接入所述的控制保护电路。

优选的,所述的控制保护电路集成为控制保护电路板;所述的控制保护电路板通过螺纹连接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侧壁固接。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架延伸设置第一卡槽,所述的第二支架延伸设置第二卡槽;所述的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槽口相对,以将所述的控制保护电路板卡接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端部设有锁接位,以将各电芯组的正负极通过连接镍片固接于所述的锁接位。

优选的,所述的镍片本体至少设有一组凹槽,且同一组凹槽沿同一直线布设于镍片本体,以使凹槽两侧的镍片本体能够沿凹槽折叠和展开。

优选的,所述的储能电池的电池包还包括保护壳和EVA减震棉;所述的保护壳用于装载并支撑电芯支架;所述的EVA减震绵用于削弱外部震动,保护电池包。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改进电芯支架对电芯的固定方式,采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设置对应的电芯孔,相对应的电芯孔在电芯两端对电芯进行限位固定;且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连接板固接为一体,使得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不能发生相对位移,进一步增加对电芯的限位固定,有效防止储能电池受到撞击时电芯发生偏斜,确保电芯固定;

(2)相邻的电芯孔之间的轴线间距大于电芯的直径,保证了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定的电芯之间留有适当的间隙,因此,使用过程中,电芯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被排出,防止储能电池过热而影响使用效果及使用寿命;

(3)采用与电芯排布方式相适应的定制连接镍片,在生产制造时,预先在连接镍片上与电芯电极的焊接位置设置连接凸点作为标记,使连接镍片与电芯电极之间焊接时能够快速确定焊接位置,无需重复进行位置校准,简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4)在焊接位置设置连接凸点,利用连接凸点与电极的点接触,使得进行涡流焊接时,焊接热能高度集中于连接凸点与电芯电极触接部位,从而实现该触接部位的连接凸点和电芯电极快速熔融焊接,提高了焊接作业的效率;

(5)由于焊接位置能够被迅速确定,且连接镍片与电芯电极的焊接效率高,减少了连接镍片焊接的次数及高温热处理时间,避免了连接镍片被重复焊接及过度高温加工,确保了连接镍片具有较好的过电流能力,减少储能电池的发热情况,提高了储能电池的电能利用率;

(6)每个电芯电极对应的连接凸点按组设置,优选的,每组连接凸点设置两排两列四个均匀分布的凸点,充分考虑了电芯的装配误差及连接镍片的加工允许误差,确保在较大的加工误差范围内,依然能够使每个电芯电极均与连接镍片焊接固定,同时,降低了连接凸点焊接不成功或脱焊导致连接失效的概率,提高了连接镍片与电芯电极连接的可靠性;

(7)由于连接镍片的各组连接凸点与装配后的电芯电极相对应,因此要求连接镍片根据产品个性化定制,使用时不易混料,且无需人工裁剪,节省了工人加工工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潜在的工作风险;采用纯镍作为导电材料,过电流能力强,不会生锈,确保了储能电池的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

(8)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侧壁上开设螺丝孔,并通过该螺丝孔与连接板可拆卸连接,实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固定,便于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接为一体,且可拆卸固接便于电芯装配到电芯孔内并固定;

(9)采集电路集成为采集电路板,即采集电路采用PCB电路板;各电芯组通过折叠连接镍片和镍片极耳的设置位置,将各电芯组与采集电路的连接部设置在同一平面内,通过镍片极耳与采集电路板连接,从而取消了常规焊接的采集线,直接采用双头对接转接线,对接简单;并将采集电路板作为连接板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固接为一体,紧扣电池包,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10)控制保护电路集成为控制保护电路板,使得电池包结构紧凑,便于模块化安装,控制保护电路板卡接固定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防止电路板串动造成脱焊失效;

(11)第一支架延伸设置第一卡槽,第二支架延伸设置第二卡槽,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槽口相对,组成卡接固定控制保护电路板的空间,结构简单,便于固定控制保护电路板;同时,也便于增加螺丝将控制保护电路板锁固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侧壁,进一步利用控制保护电路板固定支撑电池包;

(12)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端部设有锁接位,便于将并联后的电芯电极通过连接镍片引到锁接位并固定,方便控制保护电路板从第一支架和/或第二支架电端部的锁接位连接电芯电极;

(13)镍片本体上设置沿同一直线分布的凹槽,便于凹槽两侧的镍片本体沿凹槽折叠和展开,方便根据电池包的结构要求,通过折叠镍片本体使并联的电芯上下排布;且折叠后的连接镍片不产生错位,连接效果好,效率高,满足产品设计需求;

(14)电池包设置专用的保护壳用于装载并支撑电芯支架,以保护电池包;EVA减震棉能够有效减缓电池包受到的外界撞击,提升电池包的抗震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1的电池包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电芯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第一电芯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10为第一电池组;11为电芯支架,111为第一支架,112为第二支架,1121为第二卡槽,1122为锁接位,113为电芯孔;12为连接镍片,121为镍片本体,1211为连接凸点,122为镍片机耳,123为凹槽;13为电芯;20为第二电池组;30为采集电路板;40为控制保护电路板;50为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电池的电池包,包括电池组、采集电路板30、控制保护电路板40和隔板50。

其中:

电池组根据储能电池的结构设计需要,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之间通过折叠的连接镍片12连接。

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芯支架11、连接镍片12和若干电芯13。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池组10的电芯支架11包括第一支架111、第二支架112和连接板。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设有上下相对设置的电芯孔113,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的各电芯孔113分别上下相对成组布设,使得每个电芯13通过其两端插接于同一组电芯孔113,各电芯13按照电芯孔113排列分布于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之间,使得各电芯13之间相对固定。另外,相邻的电芯孔113轴线间距大于电芯13的直径,使得电芯13装接于电芯支架11时,各电芯13之间留有间隙,便于电芯13散热。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两者侧壁,使得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两者固接为一体,以将电芯13限制在各电芯孔113内。本实施例中,连接板即为采集电路板30,因此,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同时通过采集电路板30可拆卸地固接为电池包。第一支架111和第二支架112的端部还设有锁接位1122,以便于控制保护电路板40的接线端子在锁接位1122与连接镍片12电连接,便于安装。

连接镍片12用于包括镍片本体121和镍片极耳122。镍片本体121贴合设于电芯支架11外侧,以在电芯支架11外侧并联连接同一组电芯电极。本实施例中,镍片本体121上与各电芯电极触接部位设有连接凸点1211,通过焊接连接凸点1211与电芯电极,使得连接镍片12与电芯电极稳固电连接。与每个电芯电极焊接的连接凸点1211均成组布设,每组连接凸点1211包括两行两列的四个凸点,以确保连接镍片12与各电芯13的可靠连接,降低出现脱焊导致连接失效的概率,提升连接可靠性。每片连接镍片12均设有一个镍片极耳122,并通过镍片极耳122与采集电路电连接。镍片极耳122通过设置开叉口均分为左右两部分,既可与采集电路的导线焊接,也可点焊于采集电路板30,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的连接工艺需求。如图5所示,部分连接镍片12设有一组凹槽123,凹槽123沿同一直线布设于镍片本体121,以使凹槽123两侧的镍片本体121能够沿凹槽123折叠和展开,便于将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放置于同一平面进行焊接后,再沿凹槽123折叠,使得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上下设置。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采集电路集成为采集电路板30,并设置在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一侧,采集电路板30的各采集端与各连接镍片12的镍片极耳122位置相对应,以使各连接镍片12通过镍片极耳122与采集电路板30点焊固接,从而将电芯电极接入采集电路板30。另外,采集电路板30还通过与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的电芯支架11侧壁螺丝固接,使得采集电路板30还作为连接板,将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的电芯支架11固接为一体,组成稳固的电池包。

本实施例中,控制保护电路集成为控制保护电路板40,并与采集电路板30电连接,用于控制采集电路板30的运行,以对电池包起到控制和保护作用。第一电池组10的第一支架111设有第一卡槽(图未示),第二支架112设有第二卡槽1121,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21的槽口相对设置,控制保护电路板40卡接固定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21之间,使得电池包结构紧凑,便于模块化安装,防止控制保护电路板40串动造成脱焊失效。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池包设有三个隔板50,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的上下侧,以将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的连接镍片12与其他部分隔绝开,保护连接镍片12与电芯电极的稳固连接,同时防止不同电芯组的连接镍片12短路。

本实施例的储能电池的电池包还包括保护壳(图未示)和EVA减震棉(图未示)。保护壳套接在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的外部,用于装载并支撑各电芯支架11。EVA减震绵设置在第一电池组10和第二电池组20与保护壳体之间,用于削弱外部震动,保护电池包。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