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3408发布日期:2018-10-09 20:5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属于电器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裸铜软连接,适用于各种高压电器、真空电器、矿用防爆开关、汽车、机车等相关产品做软连接用,采用裸铜线(裸铜绞线),用冷压方法制成。

裸铜软连接采用裸铜编织线作为导体,两端选用铜管,接头大小按照客户的需求配套生产,再通过冷压工艺将金属导电管压扁即完成裸铜软连接的制作。而编织线是采用无氧铜丝编织而成,无氧铜丝越细,做出来的产品就越柔软、抗折。无氧铜丝是由经过抛光、清洁后的紫铜拉成无氧铜杆,再将无氧铜杆经过多次拉丝工序制成不同直径的铜丝。

在裸铜软连接的连续生产过程中,通常使用张紧装置来调节导线体的张力,所述导线体指的是生成过程中的无氧铜丝、裸铜线、裸铜绞线等线体。而目前大多数的张紧装置只是一个可调整高度的转辊,通过调整转辊的高度来拉紧或放松导线体从而来调节其张力。上述张紧装置虽然结构虽然简单,但是转辊的高度调节较为麻烦且调节速率慢,在调节时一般需要停车,这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并且,目前的张紧装置无法使得导线体的自身张力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一旦放线过慢或过快易使得张力失衡,易出现跑偏、偏移或其他事故,易影响生产效率或后续成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转辊,所述转辊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辊,所述第一导辊设置在转辊的上方,所述转辊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导辊,所述第二导辊设置在转辊的上方;所述转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尾端与转辊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辊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支撑圆杆,所述支撑圆杆的上端与转轴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下方设置有内螺纹管,所述支撑圆杆的下端设置在内螺纹管的内部且支撑圆杆的下端与内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支撑圆杆的下方设置有磁棒,所述磁棒的上端设置在内螺纹管的内部且磁棒的上端与内螺纹管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管的下方设置有圆管,所述磁棒的下端设置在圆管的内部,所述圆管的内部还设置有圆柱螺旋弹簧,所述圆柱螺旋弹簧设置在磁棒的下方,所述圆管的下端固设有电磁铁,所述圆柱螺旋弹簧的下端与电磁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辊的两端分别还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的尾端固设有圆环状挡板,所述挡板套设在转辊的外侧,所述挡板均位于两个轴套之间,所述转辊的外侧还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杆,所述轴套的侧壁设置有与螺杆相配合的螺孔,所述螺杆与螺孔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螺孔中还设置有圆柱状垫块,所述垫块设置在螺杆和转辊之间,所述垫块的尾端与螺杆的端部接触,所述垫块的首端设置有与转辊相适配的弧形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垫块与螺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撑圆杆的外部套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内螺纹管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母与支撑圆杆螺纹连接;所述磁棒的外部套设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内螺纹管的下方,所述第二螺母与磁棒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磁棒与圆管的内腔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轴套的内腔与转辊之间为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能够对裸铜软连接生产过程中的导线体进行张力调节,使其张力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避免张力失衡,即使放线过慢或过快张力也不易失衡;张力调整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停车,使得裸铜软连接的连续化生产过程不会被中断,从而保障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轴套与转辊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垫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所述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包括转辊21,所述转辊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辊3,所述第一导辊3设置在转辊21的上方,所述转辊21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导辊4,所述第二导辊4设置在转辊21的上方;所述转辊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转轴211,所述转轴211的尾端与转辊21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辊21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支撑圆杆22,所述支撑圆杆22的上端与转轴211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轴211的下方设置有内螺纹管23,所述支撑圆杆22的下端设置在内螺纹管23的内部且支撑圆杆22的下端与内螺纹管23螺纹连接,所述支撑圆杆22的下方设置有圆柱状磁棒24,所述磁棒24即棒状永磁体,所述磁棒24的上端设置在内螺纹管23的内部且磁棒24的上端与内螺纹管23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管23的下方设置有圆管25,所述磁棒24的下端设置在圆管25的内部,所述圆管25的内部还设置有圆柱螺旋弹簧26,所述圆柱螺旋弹簧26设置在磁棒24的下方,所述圆管25的下端固设有电磁铁27,所述圆柱螺旋弹簧26的下端与电磁铁27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圆柱螺旋弹簧26位于磁棒24和电磁铁27之间。所述转辊21的两端分别还套设有轴套28,所述轴套28的尾端固设有圆环状挡板281,所述挡板281套设在转辊21的外侧,所述挡板281均位于两个轴套28之间,所述转辊21的外侧还设置有锁紧螺栓29,所述锁紧螺栓29包括螺栓头和螺杆,所述轴套28的侧壁设置有与螺杆相配合的螺孔,所述螺杆与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导线体1为无氧铜丝、裸铜线或裸铜绞线。所述导线体1依次经过第一导辊3、转辊21、第二导辊4,所述导线体1的前进方向参见图1;所述第一导辊3、转辊21和第二导辊4共同配合能够调节导线体1自身的张力。当需要增加导线体1自身的张力时,给电磁铁27通电,电磁铁27通电后能够产生与磁棒24相吸的磁力,该磁力会使得磁棒24沿着圆管25限定的方向向下运动,圆柱螺旋弹簧26被进一步压缩,圆管25为竖直的,磁棒24会带动内螺纹管23和支撑圆杆22也同步向下运动,这使得转辊21也会随之向下运动,此时转辊21向下运动会拉紧导线体1使其绷紧,导线体1自身的张力提高。通过改变电磁铁27中线圈电流大小可以改变电磁铁27产生的磁场强度,也就是说,电磁铁27中线圈电流的改变会使得电磁铁27对磁棒24的磁力也随之改变,这有利于准确且数字化调整导线体1的张力,方便调节,同时还可通过感知电磁铁27中线圈电流的大小来间接的掌握导线体1的张力。当需要降低导线体1自身的张力时,减小电磁铁27中线圈的电流,电磁铁27对磁棒24的磁力降低,在圆柱螺旋弹簧26的作用下,会使得磁棒24沿着圆管25限定的方向向上运动,磁棒24会带动内螺纹管23和支撑圆杆22也同步向上运动,这使得转辊21也会随之向上运动,此时转辊21向上运动会使得导线体1放松,导线体1自身的张力降低。

由于支撑圆杆22的下半段外侧设置有外螺纹,使得支撑圆杆22的下端与内螺纹管23螺纹连接;磁棒24的上半段外侧也设置有外螺纹,使得磁棒24的上端与内螺纹管23螺纹连接;因此,通过转动内螺纹管23、磁棒24使得支撑圆杆22和磁棒24之间的间隔可调,也就能够调整转辊21与第一导辊3或第二导辊4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裸铜软连接张力调节装置能够满足不同材质、不同柔软度的导线体1的张力调节需要,提高其利用率。其中,圆柱螺旋弹簧26的存在,使得导线体1的张力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避免张力失衡,即使放线过慢或过快张力也不易失衡,使得导线体1上的张力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避免导线体1出现跑偏或偏移,保证生产效率。同时,由于利用电磁铁27产生的磁力来调整导线体1的张力,调整操作简单方便,无需停车,使得裸铜软连接的连续化生产过程不会被中断,从而保障生产效率。

在螺杆与螺孔螺纹连接时,螺杆的端部抵住转辊21的侧壁,使得轴套28能够被锁紧螺栓29锁紧固定在转辊21的端部。在进行张力调节时,所述导线体1位于两个挡板281之间,能够阻挡导线体1跑偏。如果所述导线体1的线宽或直径发生变化,通过增大或减小两个挡板281之间的间距即可。而轴套28是在锁紧螺栓29的作用下被锁紧在转辊21的端部,因此,两个挡板281之间的间距调整简单方便。

由于目前锁紧螺栓29中螺杆的端部为平面,而转辊21的侧壁为弧面,所述螺杆的端部在抵住转辊21的侧壁时,所述螺杆的端部与转辊21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小,不但易发生固定不牢,而且还易损伤转辊21的侧壁。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螺孔中还设置有圆柱状垫块210,所述垫块210设置在螺杆和转辊21之间,所述垫块210的尾端与螺杆的端部接触,所述垫块210的首端设置有与转辊21相适配的弧形槽2101。当螺杆与螺孔螺纹连接时,螺杆的端部抵住垫块210的尾端,垫块210首端的弧形槽2101正好抵住转辊21的侧壁,弧形槽2101的存在能够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效果,同时还避免转辊21的侧壁受损。其中,所述垫块210与螺孔之间为间隙配合,这使得所述垫块210在螺孔中能够转动,这有利于调整当所述垫块210在螺孔中位置使得垫块210首端的弧形槽2101能够贴合转辊21的侧壁,同时还不会损伤螺孔。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圆杆22的外部套设有第一螺母231,所述第一螺母231设置在内螺纹管23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母231与支撑圆杆22螺纹连接;所述磁棒24的外部套设有第二螺母232,所述第二螺母232设置在内螺纹管23的下方,所述第二螺母232与磁棒24螺纹连接。当转动第一螺母231使其抵住内螺纹管23的上端,此时支撑圆杆22与内螺纹管23之间无法再轻易转动,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当转动第二螺母232使其抵住内螺纹管23的下端,此时磁棒24与内螺纹管23之间无法再轻易转动,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磁棒24与圆管25的内腔之间为间隙配合,这使得磁棒24与圆管25之间的阻力小。

进一步地,为方便将轴套28套在转辊21的端部,所述轴套28的内腔与转辊21之间为间隙配合。

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保证实施效果,所述圆管25、内螺纹管23、支撑圆杆22、转辊21都采用不能被磁化的金属材料(如铜合金、铝合金等)制成,这使得电磁铁27产生的磁场不会影响圆管25、内螺纹管23、支撑圆杆22和转辊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