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充电插头掉落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9270发布日期:2018-10-30 23:28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防止充电插头掉落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充电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充电插头掉落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多,充电设备也越来越多的出线在我们的生活中,现有充电设备的充电线一般裸露在外壁,当不使用时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在充电完成后充电线随意放置在地面上,容易遭到汽车车轮碾压,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避免车辆碾压电源线的充电设备,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防止充电插头掉落的充电桩。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止充电插头掉落的充电桩,包括壳体、充电器、收线机构和充电插头,壳体为密封结构,充电器对应放置在壳体内部,壳体前侧下沿设有出线孔,连接充电器的电源线穿出出线孔口对应连接在充电插头上;

壳体前侧上沿设有放置腔,所述充电插头对应插接在充电腔侧部的放置孔内,壳体内部设有对应电源线的收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为对应卷装电源线的自动收线器;

壳体侧壁设有排风扇,所述充电器、自动收线器和排风扇对应连接在控制器上;

所述充电插头为柱状结构,其后端设有对应放置孔的法兰,充电插头中部向外伸出有限位凸块,所述放置孔边缘设有对应限位凸块的缺口;放置腔外壁设有对应放置孔的环形色带,所述色带包括对应缺口的部分的第一色部和与第一色部形成闭合环体的第二色部;充电插头法兰上设有对应限位凸块的穿孔;出线口内部上沿设有对应电源线的滚轴。

作为优选地,所述放置腔前侧设有对应放置孔或者充电插头的遮雨板,所述遮雨板为对应设置在放置板前侧n形边框。

作为优选地,控制器内部设有对应充电器的充电检测模块。壳体侧壁设有对应排风扇的出风口。

作为优选地,壳体内部设有对应自动收线器收线口处的定滑轮。限位凸块与法兰之间的距离与放置腔壁厚相匹配。

有益技术效果:设置自动收线器,充电完成后,自动收线器能够对电源线自动收回;设置放置腔,对充电插头进行放置,设置限位凸块,通限位凸块对充电插头进行限位,避免充电插头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装置结构简图;

图2为放置孔装配简图;

图3为充电插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放置腔、3遮雨板、4充电插头、5电源线、6充电器、7放置孔、8第二色部、9第一色部、10出线口、11控制器、12排风扇、13滚轴、14、自动收线器、401限位凸块、402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防止充电插头4掉落的充电桩,参见图1-3:包括壳体1、充电器6、收线机构和充电插头4,壳体1为密封结构,充电器6对应放置在壳体1内部,壳体1前侧下沿设有出线孔,连接充电器6的电源线5穿出出线孔口对应连接在充电插头4上;

壳体1前侧上沿设有放置腔2,所述充电插头4对应插接在充电腔侧部的放置孔7内,壳体1内部设有对应电源线5的收线机构,所述收线机构为对应卷装电源线5的自动收线器14;

壳体1侧壁设有排风扇12,所述充电器6、自动收线器14和排风扇12对应连接在控制器11上;

所述充电插头4为柱状结构,其后端设有对应放置孔7的法兰,充电插头4中部向外伸出有限位凸块401,所述放置孔7边缘设有对应限位凸块401的缺口;放置腔2外壁设有对应放置孔7的环形色带,所述色带包括对应缺口的部分的第一色部9和与第一色部9形成闭合环体的第二色部8;充电插头4法兰上设有对应限位凸块401的穿孔402;出线口10内部上沿设有对应电源线5的滚轴13,能够降低与电源线5的摩擦。

所述放置腔2前侧设有对应放置孔7或者充电插头4的遮雨板3,所述遮雨板3为对应设置在放置板前侧n形边框。

控制器11内部设有对应充电器6的充电检测模块。壳体1侧壁设有对应排风扇12的出风口。

壳体1内部设有对应自动收线器14收线口处的定滑轮。通过定滑对电源线5进行一定程度的导向,降低收线难度,提高收线效果。限位凸块401与法兰之间的距离与放置腔2壁厚相匹配。

设置自动收线器14,充电完成后,自动收线器14能够对电源线5自动收回;设置放置腔2,对充电插头4进行放置,设置限位凸块401,通限位凸块401对充电插头4进行限位,避免充电插头4掉落。

充电插头4插入放置孔7后,通过限位凸块401进行限位,当需要拔出充电插头4时,使限位凸块401于放置孔7边缘的缺口相对,此时穿过法兰穿孔402即可看到第一色部9,结构简单,便于槽充电插头4的取放。

利用放置腔2对充电插头4进行放置,能够避免灰尘或者小朋友将杂物塞入壳体1,设置遮雨板3,能够对放置孔7或者充电插头4进行遮挡,降低阳光、风雨侵蚀。

设置充电检测模块,通过检测电流判断是否还在充电,控制器11根据电流检测结果判断充电完成后,启动自动收线器14,所述自动收线器14为市场上常规的收线装置。设置排风扇12,充电过程中启动排风扇12,对壳体1内部进行散热,避免充电器6过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