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2910发布日期:2018-11-23 20:58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线连接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10KV配电线路导线的连接使用的往往是压接式连接管,但是压接式连接管方式不适用于大档距导线。

如:【名称】一种压接式复合管连接管件【申请号】CN03274319.X【申请日】2003.09.09,该实用新型涉及将若干复合管连接在一起进行使用的管件。其在相邻两复合管接合处的外表面上套置有外套管,且外套管与两复合管连接。外套管外壁上可有一道或数道压接槽。相邻两复合管接合处的端部内壁还可套置有内衬管,相邻两复合管的接触面、内衬管与复合管的接触面设有密封胶,复合管与外套管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密封胶。

因为连接管既是连接点,也是受力点,在大档距导线中由于导线受力过大而存在容易从连接管处脱落的问题。所以当大档距线路发生断线时,往往是重新布线,费时费力,作业效率低。

为此国内发明人对导线驳接技术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名称】一种导线接驳板【申请号】 CN201520664171.4【申请日2015.08.27】,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线接驳板,包括有覆铜板,所述覆铜板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设有一个以上导线接驳焊盘,所述导线接驳焊盘是涂有助焊剂的焊锡层,其与覆铜板连接一体;所述覆铜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除导线接驳焊盘外均覆设有阻焊层。当接驳两根导线时,只需将两根导线的接驳端分别焊接在某一导线接驳焊盘的两端上;操作方便、快捷。

但是现有导线焊接技术无法满足大档距导线的拉力要求,而且大档距线路发生断线时重新焊线也非常麻烦。

综上所述,现在导线接驳装置存在导线容易脱落,驳接麻烦的问题,特别是不适合用于大档距导线驳接,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导线接驳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了一种简单、耐用的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包括左右两个受力线夹、楔形舌头及连接线夹,两个受力线夹通过铰接轴左右对称地铰接在一起;所述受力线夹呈空心楔体,其内部空间的形状及大小与楔形舌头相匹配,楔形舌头安装在受力线夹内;受力线夹设有一大一小两个开口,小开口设置在受力线夹较窄部的末端,用于穿过导线,大开口设置在受力线夹较宽部的侧面,用于放入楔形舌头;受力线夹与楔形舌头之间留有空隙可容导线穿过;待驳接的两根导线分别从左右受力线夹的小开口引入,绕楔形舌头走一圈,再从小开口引出,露出导线尾端;连接线夹将左右两边的导线尾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设计呈楔形的受力线夹,楔形舌头安装在受力线夹内,导线围绕楔形舌头走一圈,导线受到拉力时必将带动楔形舌头往受力线夹较狭窄一端移动,反过来挤压锁紧导线,达到越拉越紧的目的,而连接线夹却不会受导线拉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连接线夹采用铝材制成,使左边导线尾端、连接线夹、右边导线尾端的形成连接主回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还包括导线扎绳,该导线扎绳把从受力线夹小开口引入和引出的导线捆绑在一起,使引入和引出的导线组合在一起,更加紧凑、美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楔形舌头是一块楔形铝板,增强驳接导线间的导电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受力线夹为导体,形成受力线夹和导线之间的连接副回路,增加导电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所述连接线夹内置有螺杆机构,导线尾端穿过连接线夹,由螺杆机构压紧固定;螺杆机构数量为多个。螺杆机构使左右两边的导线尾端连接更紧密。

本实用新型所指的楔体是头大尾小的立体结构,即前面是较宽部,后面是较窄部,楔体由外表面由前向后逐渐收缩;楔形由头大尾小的平面垂直拉伸而成的立体结构,同样的,楔形前面是较宽部后面是较窄部;相比楔体,楔形更为扁平。

本实用新型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相比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进步:

1.经久耐用:受力线夹是装置的主要受力部件,连接线夹是仅是导线的连接部件不受导线拉力,使受力点和连接点分开,驳接装置使用寿命更长。

2.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装置仅由若干部件组成,使用时只要将导线围绕楔形舌头走一圈,再用连接线夹连接即可,操作非常简单。

3.适用于大档距导线驳接:特有的楔形结构使驳接装置具有导线越拉越紧的功能,特别适用于大档距导线驳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受力线夹;2——楔形舌头;3——连接线夹;4——导线;5——导线扎绳; 6——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大档距导线驳接装置,包括左右两个受力线夹1、楔形舌头2及连接线夹3,两个受力线夹1通过铰接轴6左右对称地铰接在一起;所述受力线夹1呈空心楔体,其内部空间的形状及大小与楔形舌头相匹配,楔形舌头2安装在受力线夹1内;受力线夹1设有一大一小两个开口,小开口设置在受力线夹1较窄部的末端,用于穿过导线4,大开口设置在受力线夹1较宽部的侧面,用于放入楔形舌头2;受力线夹1与楔形舌头2之间留有空隙可容导线4穿过;待驳接的两根导线4分别从左右受力线夹1的小开口引入,绕楔形舌头2走一圈,再从小开口引出,露出导线尾端;连接线夹3将左右两边的导线尾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连接线夹3采用铝材制成。还包括导线扎绳5,该导线扎绳5把从受力线夹1小开口引入和引出的导线捆绑在一起。所述楔形舌头2是一块楔形铝板。所述受力线夹1为导体。所述连接线夹3内置有螺杆机构,导线尾端穿过连接线夹3,由螺杆机构压紧固定;螺杆机构数量为多个。

使用时,将待驳接的两根导线4分别从左右受力线夹1的小开口引入,绕楔形舌头2走一圈,再从小开口引出,露出导线尾端,即可实现了利用导线自身拉力越拉越紧的效果;而连接线夹3则实现两根导线之间的连接主回路,导通电流。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的限定。对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