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0769发布日期:2018-12-11 21:1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领域,具体讲是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中国的高铁、地铁等地下建设方面快速的发展,随着建设工程日益剧增,地下掘进等作用的重型设备越来越多,并不断推动着其专用中压电缆的快速发展,对于地下掘进设备专用电缆暂无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在国内市场,虽然电缆种类众多,但电缆质量良莠不齐,大多都不能适应高潮湿环境下的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曲挠、高寿命、防潮的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包括填充层、隔离层以及外护套,隔离层包裹在填充层的外部,外护套包裹在隔离层的外部,填充层内绞合有三根中压线芯和三根接地线芯,三根接地线芯间隔排列在三根中压线芯的外侧间隙中,三根中压线芯和三根接地线芯绞合的节径比不大于十二,每根中压线芯均包括第一导体、导体屏蔽层、第一绝缘层、绝缘屏蔽层以及金属屏蔽层,每根接地线芯均包括第二导体和包裹在第二导体外部的第二绝缘层,导体屏蔽层包裹在第一导体的外部,第一绝缘层包裹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绝缘屏蔽层包裹在第一绝缘层的外部,金属屏蔽层包裹在绝缘屏蔽层的外部,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均采用镀锡铜丝添加阻水纱绞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其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均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材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其中,金属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和加强纤维纱编织屏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其中,外护套采用热塑性弹性体橡胶材料。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具有以下优点:阻水纱可以使导体具有纵向的阻水能力,保证导体在恶劣环境下的憎水能力,隔离层、金属屏蔽层、绝缘屏蔽层和导体屏蔽层增加了径向的防水能力,寿命更高,三根中压线芯和三根接地线芯绞合的节径比不大于十二可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柔软、耐曲挠性能,另外,三根接地线芯减少了感应电压,均化了电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一种阻水型地下掘进重型设备专用中压电缆包括填充层8、隔离层9以及外护套10,隔离层9包裹在填充层8的外部,外护套10包裹在隔离层9的外部,填充层8内绞合有三根中压线芯和三根接地线芯,三根接地线芯间隔排列在三根中压线芯的外侧间隙中,三根中压线芯和三根接地线芯绞合的节径比不大于十二,每根中压线芯均包括第一导体3、导体屏蔽层4、第一绝缘层5、绝缘屏蔽层6以及金属屏蔽层7,每根接地线芯均包括第二导体1和包裹在第二导体1外部的第二绝缘层2,导体屏蔽层4包裹在第一导体3的外部,第一绝缘层5包裹在导体屏蔽层4的外部,绝缘屏蔽层6包裹在第一绝缘层5的外部,金属屏蔽层7包裹在绝缘屏蔽层6的外部,第一导体3和第二导体1均采用退火软镀锡铜丝束丝、绞合而成,采用涂层后,提高了焊接功能,不易氧化变色;第一导体3和第二导体1束丝/复绞时添加超细阻水纱,并且外绕包半导电带,使导体具有纵向阻水能力,保证导体在恶劣环境下的憎水能力。

第一绝缘层5和第二绝缘层2均采用三元乙丙橡胶材料,导体屏蔽层4、第一绝缘层5和绝缘屏蔽层6采用三层共挤设备同时挤出半导电材料与绝缘的三元乙丙橡胶混合物并在线硫化,有效避免了第二绝缘层2中杂质、颗粒、灰尘等外在缺陷因子的进入,提高了绝缘材料的电气稳定性。

金属屏蔽层7采用镀锡铜丝和加强纤维纱编织屏蔽,加强纤维纱应有颜色,便于分相使用,绝缘屏蔽层6外还绕包有半导电阻水缓冲带,半导电阻水缓冲带可以径向阻止水分渗入并隔离编织屏蔽接头刺入绝缘层,造成产品击穿;在半导电阻水缓冲带外还挤包有半导电层;半导电层能有效阻止了电缆使用过程中可能因铜丝断裂,刺进绝缘,导致击穿。

为提高产品使用安全性,填充层8采用挤包半导电橡皮混合物,挤包应圆整,挤包后不圆度≤15%(不圆度=(最大外径-最小外径)/最大外径)。

隔离层9采用聚酯带或者类包带隔离外护套10与填充层8,外护套10采用新型环保耐寒、高弹性、高柔性、耐老化热塑性弹性体橡胶材料,如(TPE、TPU)等。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