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86045发布日期:2019-11-29 23:3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圆棒线和绞线连接的电线的连接结构。圆棒线具有导体,导体形成为平板状的板体。另一方面,绞线具有将多条线材绞合而成的导体。通过使绞线的导体与圆棒线的导体重合并进行超声波接合,从而形成连接部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9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如上述的采用超声波的接合方法中有如下问题:在绞线被向上方拉伸的情况下,绞线的导体容易从圆棒线的导体被扯下。但是,在利用一对筒将绞线的导体卷入的压接中,容易发生线材伸出的情况,有可能伸出的线材与其他电路接触等而在电路间发生短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电线的连接结构具备电线,其具备由多根线材构成的芯线和将所述芯线包覆的绝缘包覆层;连接导体,其具备主体部和电线固定部,所述电线固定部从所述主体部延伸,并以覆盖在所述芯线上的方式配置;以及压接端子,其具备底壁部和一对筒部,在所述底壁部配置所述芯线,所述一对筒部从所述底壁部延伸,并从所述电线固定部的外侧卷绕。

根据上述的构成,因为在芯线与筒部之间夹着连接导体的电线固定部,所以能够避免芯线从一对筒部的对接部分伸出。

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电线固定部具备厚壁部,所述厚壁部沿着所述芯线的周向延伸,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大。

根据电线固定部具备厚壁部的结构,芯线中隔着厚壁部的部分成为以比其他部分高的压缩率被压缩的高压缩部。在高压缩部,通过芯线以高压缩率被压缩,从而在芯线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被破坏,金属的新生成表面露出。通过该新生成表面和压接端子及电线固定部接触,从而能够减小芯线和连接导体与压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另一方面,在其他部分,芯线以比高压缩部低的压缩力被压缩,因此可防止芯线的断线。

如此,在芯线存在高压缩部的情况下,在该高压缩部容易发生芯线伸出的情况。为了避免该情况,优选采用在芯线与筒部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的结构。

另外,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利用压接端子将电线和连接导体连接,所述电线具备由多根线材构成的芯线和将所述芯线包覆的绝缘包覆层,所述连接导体具备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的板状的电线固定部,所述压接端子具备配置所述芯线的底壁部和从所述底壁部延伸的一对筒部,所述线束的制造方法包括:设置工序,在将芯线设置到所述底壁部上后,在该芯线上设置所述电线固定部;以及压接工序,在所述设置工序后,将所述一对筒部从所述电线固定部的外侧卷绕于所述芯线。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压接工序中,在筒部与芯线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所以能够避免芯线从一对筒部的对接部分伸出。

发明效果

根据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能够避免芯线从一对筒部的对接部分伸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接头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单芯线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单芯线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单芯线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单芯线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将电线及单芯线设置到接头端子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将接头端子、电线以及单芯线设置到压接治具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压接治具进行的接头端子、芯线以及单芯线的压接的中途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压接治具进行的接头端子、芯线以及单芯线的压接完成时的情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图12一边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线的连接结构是使用接头端子30(相当于压接端子)将电线10和单芯线20(相当于连接导体)连接而成的线束1的一部分。

电线10是公知结构的铝电线,具备:芯线11,其由绞线构成,该绞线通过将铝或者铝合金制的多根线材绞合而成;以及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层12,其将该芯线11包覆。如图1所示,在该电线10的末端部,绝缘包覆层12被剥掉而露出芯线11。

单芯线20为铝或者铝合金制,如图5所示,具备呈实心圆棒状的主体部21和通过连结部22与主体部21的一端连接的电线固定部23。连结部22从主体部21的一端在沿着主体部21的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电线固定部23从连结部22的延出端向与主体部21相反的一侧在沿着主体部21的轴方向的方向延伸。

在单芯线20为与芯线11连接前的单体的状态下,电线固定部23呈以在沿着主体部21的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的一对侧缘间的中央部分凸起的方式弯曲为半圆筒状的板状,其内侧面成为与芯线11接触的芯线接触面23f。电线固定部23在与连结部22邻接的一端部具有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分,该一端部成为厚度比顶端侧的剩余部分(薄壁部23a)的厚度大的厚壁部23b。换句话讲,厚壁部23b在电线固定部23配置于与连结部22邻接的位置,遍及宽度方向(与主体部21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整个宽度延伸。连结部22是一边从主体部21的圆棒形状缓缓地变形到电线固定部23的半圆筒形状一边延伸的部分。这样的单芯线20能够通过对金属棒材的顶端部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如图1所示,电线10的芯线11和单芯线20的电线固定部23通过接头端子30进行压接而电连接。

接头端子30由铜或者铜合金制的板材形成,在其表面实施镀锡。在压接于芯线11前的单体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接头端子30呈矩形的板材弯曲为u字状的形状。相当于u字的底部的部分成为在压接时载置芯线11的底板部31(相当于底壁部)。从该底板部31连续的、相当于u字状的两个纵边的部分成为相互对置地配置的一对线筒部32(相当于筒部)。

在接头端子30压接于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的状态下,如图2及图3所示,在配置于底板部31上的芯线11上覆盖电线固定部23,以使得在电线固定部23与底板部31之间将芯线11包围进去,进一步从电线固定部23的外侧卷绕一对线筒部32。这样,成为在芯线11与一对线筒部32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23的状态。电线固定部23的从连结部22开始的延伸方向(沿着主体部21的轴方向的方向)沿着芯线11的延伸方向,薄壁部23a及厚壁部23b分别沿着芯线11的周向延伸。

各线筒部32弯曲成向与底板部31相反的一侧凸起的拱形。更详细地,两个线筒部32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弯曲,并且以端缘32e啮入芯线11的方式朝向底板部31弯曲。两个线筒部32的靠近端缘32e的顶端部在电线固定部23的外侧(电线固定部23的与芯线11相反的一侧)相互对接。

芯线11中被电线固定部23的厚壁部23b覆盖的部分成为以比其他部分(低压缩部11l)高的压缩率被压缩的高压缩部11h(参照图2)。在高压缩部11h,芯线11由于厚壁部23b的存在而以高压缩率被压缩,从而在芯线11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被破坏,露出金属的新生成表面。通过该新生成表面和接头端子30接触,从而在芯线11和单芯线20与接头端子30之间得到期望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在芯线11中被电线固定部23的薄壁部23a覆盖的部分(低压缩部11l),芯线11以比高压缩部11h低的压缩力被压缩(参照图3),因此可抑制芯线11的断线。

另外,在图2及图3中对芯线11在整体上示意性地进行图示。

以下示出将该接头端子30压接于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的工序的一例。

如图10所示,用于将接头端子30压接于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的压接治具40由砧座41和压接器42构成。砧座41是载置接头端子30的基台,压接器42与砧座41对置地配置,压接器42是用于在其与砧座41之间夹持线筒部32使其弯曲并卷绕到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上的构件。

砧座41是金属制的基台,如图10所示,其上表面成为载置接头端子30的载置面41p。载置面41p成为沿着底板部31的弯曲形状的凹面。

压接器42是在砧座41的上方与砧座41对置地配置的金属制的厚板状构件,相对于砧座41配置为纵置(与载置面41p垂直的朝向)。如图10所示,压接器42在与砧座41的弯曲面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陷,且具有在压接时将接头端子30及砧座41的一部分收纳于内部的隧道状部分,该隧道状部分的内壁成为在压接时按压一对线筒部32的筒按压壁43。

在使用该压接治具40将接头端子30压接于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时,如图10所示,首先将接头端子30定位配置于砧座41的载置面41p上。接着,将芯线11配置于底板部31上,进一步将电线固定部23以芯线接触面23f朝向芯线11的方向的方式配置于芯线11上,使得在电线固定部23与底板部31之间夹着芯线11(设置工序)。另外,在图10~图12中,考虑到附图的易于观看性,关于单芯线20,仅将电线固定部23示意性示出。

接着,使压接器42朝向接头端子30下降。于是,一对线筒部32各自与筒按压壁43相碰,从端缘32e逐渐地向内侧弯曲。当压接器42进一步下降时,如图11及图12所示,一对线筒部32进一步向内侧弯曲,以啮入电线固定部23的方式对接。电线固定部23也按照线筒部32的弯曲形状,以卷绕到芯线11的方式弯曲。如此,接头端子30压接于芯线11及电线固定部23(压接工序)。

此时,因为在芯线11与一对线筒部32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23,所以可避免伴随接头端子30的应力变形,芯线11从一对线筒部32的对接部分伸出。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线束1具备:电线10,其具备由多根金属线材构成的芯线11和将芯线11包覆的绝缘包覆层12;单芯线20,其具备主体部21和电线固定部23,电线固定部23从主体部21延伸,并以覆盖在芯线11上的方式配置;以及接头端子30,其具备底板部31和一对线筒部32,在底板部31配置芯线11,一对线筒部32从底板部31延伸,并从电线固定部23的外侧卷绕。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在芯线11与线筒部32之间夹着单芯线20的电线固定部23,所以能够避免芯线11从一对线筒部32的对接部分伸出。

另外,电线固定部23具备厚壁部23b,厚壁部23b沿着芯线11的周向延伸,且厚度比其他部分的厚度大。

根据电线固定部23具备厚壁部23b的构成,芯线11中隔着厚壁部23b的部分成为以比其他部分高的压缩率被压缩的高压缩部11h。在高压缩部11h,通过芯线11以高压缩率被压缩,从而在芯线11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被破坏,金属的新生成表面露出。通过该新生成表面和接头端子30及电线固定部23接触,从而在芯线11和单芯线20与接头端子30之间得到期望的电连接。另一方面,在其他部分,芯线11以比高压缩部11h低的压缩力被压缩,因此可抑制芯线11的断线。

如此,在芯线11存在高压缩部11h的情况下,在该高压缩部11h容易发生芯线11伸出的情况。为了避免该情况,优选在芯线11与线筒部32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23的结构。

另外,如上述的线束1的制造方法包括:设置工序,在将芯线11载置于底板部31上后,在该芯线11上载置电线固定部23;以及压接工序,在设置工序后,将线筒部32从电线固定部23的外侧卷绕于芯线11。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压接工序中,在线筒部32与芯线11之间夹着电线固定部23,所以能够避免芯线11从一对线筒部32的对接部分伸出。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包括如下各种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电线固定部23中,与连结部22邻接的一部分成为厚度比顶端侧的剩余部分(薄壁部23a)的厚度大的厚壁部23b,但是厚壁部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顶端侧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厚壁部。或者,主体部侧的端缘和顶端侧的端缘的中央部分也可以成为厚壁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1为圆棒状,但是主体部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为方形棒状。

附图标记说明

1:线束

10:电线

11:芯线

12:绝缘包覆层

20:单芯线(连接导体)

21:主体部

23:电线固定部

23b:厚壁部

30:接头端子(压接端子)

31:底板部(底壁部)

32:线筒部(筒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