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0209阅读:1179来源:国知局

涉及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是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



背景技术:

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是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的必要线束,它是将电力传送给各个部件的主桥,是新能源汽车线束最关键的线束。纯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代替燃油机,由电机驱动而无需自动变速箱。相对于自动变速箱,电机结构简单、技术成熟、运行可靠。传统的内燃机能把高效产生转矩时的转速限制在一个窄的范围内,这是为何传统内燃机汽车需要庞大而复杂的变速机构的原因;而电动机可以在相当宽广的速度范围内高效产生转矩,在纯电动车行驶过程中不需要换挡变速装置,操纵方便容易,噪音低。三相电缆线束需要长时间的的摩擦和震动,市场上的三相电缆线束容易出现性能异常、线束损坏等的现象;现有技术还未解决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即使在长时间的摩擦和震动的情况下使用也不会出现性能异常、线束损坏等的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包括:绝缘电缆,连接于硅绝缘电缆的两端的电瓶端子,套在绝缘电缆上的保护管,连接于绝缘电缆的硅胶线,将保护管和硅胶线收缩固定在绝缘电缆上的热收缩套管,连接于绝缘电缆的环型接地端子。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绝缘电缆为硅橡胶绝缘电缆。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硅胶线焊接于硅橡胶绝缘电缆表层的屏蔽编织层。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保护管为PA波纹管。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电瓶端子为圆管端子。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套于电瓶端子外的保护套。

前述的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保护套为55P PVC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通过使用硅橡胶绝缘电缆,再将电缆套入PA波纹管,进行了双层的保护,使耐磨、耐使用、阻燃得到大大的提升;电瓶端子采用圆管端子冲压成型,并进行注塑保护,使得电性能的传输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在线缆的屏蔽、接地处理上,用热收缩套管,代替胶布,用硅胶线代替屏蔽引出线,使其保护与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即使在长时间的摩擦和震动的情况下使用也不会出现性能异常、线束损坏等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 绝缘电缆,2 电瓶端子,3 保护管,4 硅胶线,5 热收缩套管,6 环型接地端子,7 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包括:绝缘电缆1,连接于硅绝缘电缆1的两端的电瓶端子2,套在绝缘电缆1上的保护管3,连接于绝缘电缆1的硅胶线4,将保护管3和硅胶线4收缩固定在绝缘电缆1上的热收缩套管5,连接于绝缘电缆1的环型接地端子6。作为一种优选,绝缘电缆1为1000V 50平方的硅橡胶绝缘电缆1。电缆可承受1000V电压和100A电流,大大满足各部件的供电需求;电缆外被采用硅橡胶绝缘,硅橡胶最大的特点是耐高温、耐寒性能优越,使用温度范围在-100度- +300度之间。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耐臭氧、耐氧化、耐放射、耐光、耐气候);线缆两端根据要求分别采用冷压接端子及冲压端子,连接端子与线缆的抗拉力达到1500N以上;冲压端子外采用注塑保护帽工艺,在安全上做到了100%的隔离保护。这样使得整组三相线缆的使用、性能达到最安全,最耐用的程度。

作为一种优选,保护管3为PA波纹管;PA波纹管是套在硅橡胶绝缘电缆1上的,用热收缩套管5进行收缩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电瓶端子2采用圆管端子,进行冲压成型,为了固定和保护电瓶端子2,电瓶端子2外套有保护套7,作为一种优选,保护套7是用注塑的方式将55P PVC注塑料按要求注塑成型的。

线束的制作工艺为:电瓶端子2通过冲压与硅橡胶绝缘电缆1的两端进行连接;PA波纹管套在硅橡胶绝缘电缆1上,用热收缩套管5进行收缩固定;电瓶端子2的外层用注塑的方式将55P PVC注塑料按要求注塑成型形成保护套7,固定和保护电瓶端子2;硅胶线4焊接于硅橡胶绝缘电缆1表层的屏蔽编织层,之后再用热收缩套管5加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三相电缆线束,通过使用硅橡胶绝缘电缆1,再将电缆套入PA波纹管,进行了双层的保护,使耐磨、耐使用、阻燃得到大大的提升;电瓶端子2采用圆管端子冲压成型,并进行注塑保护,使得电性能的传输更加安全、稳定、可靠;在线缆的屏蔽、接地处理上,用热收缩套管5,代替胶布,用硅胶线4代替屏蔽引出线,使其保护与可靠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即使在长时间的摩擦和震动的情况下使用也不会出现性能异常、线束损坏等的现象。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