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7723发布日期:2019-09-06 23:1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线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压动力电缆线是电动汽车整车运行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由于高压动力电缆线中通过的高电压、大电流极易对汽车内部其他零部件的正常运转产生干扰,因此对高压线整体屏蔽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动汽车整车的性能。现有技术中屏蔽线缆的分线结构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批量生产难度大,人为控制点较多,同时运用防水胶泥进行防水,其防水效果不可控,失效风险较大,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失去防水效果导致返工,增大了人力成本,组装工艺也不够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线缆屏蔽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缆屏蔽装置,包括壳体、多组设置在壳体内的屏蔽套、设置在屏蔽套内的压接端子、设置在压接端子一端的总线芯以及设置在压接端子另一端的多组分线芯,总线芯和分线芯的外侧均套设有线套,屏蔽套的两端并位于线套外侧均设有出线管,线套的一端设置在屏蔽套内,线套的另一端穿过出线管并设置在壳体外侧。

本发明采用芯线压接端子结构,利用压接端子将单芯屏蔽线缆的总线芯分为多根分线芯,套设在总线芯和分线芯外侧的线套对线芯进行绝缘处理,同时设置在压接端子外侧的屏蔽套将总线芯和分线芯与压接端子连接处的裸露线芯与外部环境隔绝。

作为优选,屏蔽套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屏蔽壳以及设置在屏蔽壳与压接端子之间的绝缘套,屏蔽壳的内侧面与绝缘套的外侧面完全贴合。

本发明中操作人员通过绝缘套来隔绝总线芯和外部屏蔽层以及隔绝分线芯和外部屏蔽层,然后在绝缘套外侧套装屏蔽壳实现屏蔽导通,屏蔽壳的内侧面与绝缘套的外侧面完全贴合实现了本发明屏蔽层固定和360°无死角的屏蔽。

作为优选,绝缘套包括两组设置在压接端子两侧的绝缘半套,绝缘半套内侧设有卡柱,相邻绝缘半套上设有与卡柱配合的柱槽。

本发明中两组设置在压接端子两侧的绝缘半套组合形成绝缘套,同时通过卡柱以及与卡柱配合的柱槽在实现了两组绝缘半套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人员对绝缘套进行拆卸以对绝缘套内侧压接端子进行维修。

作为优选,屏蔽壳包括两组设置在绝缘套两侧的屏蔽半壳,屏蔽半壳内侧设有与绝缘套外侧面贴合的卡片,卡片设有多组第一卡块,相邻屏蔽半壳上设有多组与第一卡块配合的第一卡槽。

本发明中两组设置在绝缘套两侧的屏蔽半壳组合形成屏蔽壳,同时通过设置在卡片上的第一卡块以及与第一卡块配合的第一卡槽实现了屏蔽壳与绝缘套紧密贴合的前提下,两组屏蔽半壳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人员对屏蔽壳进行拆卸以对屏蔽壳内侧的绝缘套和压接端子进行维修。

作为优选,出线管外侧套设有与出线管滑动连接的屏蔽压套。

本发明通过套设在出线管外侧的屏蔽压套对出线管进行固定,同时通过屏蔽压套与出线管的滑动连接,使操作人员需要将屏蔽套拆卸时将屏蔽压套从出线管外侧滑动到线套外侧,由此使出线管和屏蔽套处于可拆卸状态。

作为优选,壳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一端并与外壳可拆卸连接的防水栓。

作为优选,外壳和防水栓上均设有容置孔,线套穿过容置孔并设置在壳体外侧。

本发明中维修人员将线套穿过容置孔并将防水栓与外壳扣合,实现了多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的总成功能,同时通过防水栓对外壳以及外壳内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进行防水处理。

作为优选,线套外侧并位于容置孔内壁与线套之间套设有多组密封环。

本发明通过套设在容置孔内壁与线套之间的密封环配合防水栓对外壳以及外壳内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进行防水处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水分通过容置孔内壁与线套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外壳内部并造成线路短路等。

作为优选,防水栓外侧设有多组第二卡块,外壳外侧设有多组与第二卡块配合的第二卡槽。

本发明通过第二卡块以及与第二卡块配合的第二卡槽使防水栓与外壳扣合时,第二卡槽固定第二卡块以实现防水栓和外壳的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壳体采用的材料为橡胶。

本发明通过采用材料为橡胶的壳体实现了壳体的绝缘功能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压接端子将单芯屏蔽线缆的总线芯分为多根分线芯,套设在总线芯和分线芯外侧的线套对线芯进行绝缘处理,同时设置在压接端子外侧的屏蔽套将总线芯和分线芯与压接端子连接处的裸露线芯与外部环境隔绝,本发明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实现了屏蔽线缆的分线功能,相较于防水胶泥的不可控和人为控制点较多,降低了失效风险以及批量生产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中去除外壳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屏蔽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压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壳体;2-屏蔽套;3-压接端子;4-总线芯;5-分线芯;6-线套;7-出线管;21-屏蔽壳;22-绝缘套;221-绝缘半套;8-卡柱;81-柱槽;211-屏蔽半壳;9-卡片;91-第一卡块;92-第一卡槽;71-屏蔽压套;11-外壳;12-防水栓;10-容置孔;61-密封环;121-第二卡块;111-第二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

参见图1到图8,本发明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并用于屏蔽线缆的屏蔽套2以及设置在屏蔽套2内的压接端子3,壳体1采用的材料为橡胶,本发明通过采用材料为橡胶的壳体1实现了壳体1的绝缘功能。压接端子3的一端设有与压接端子3连接的总线芯4,压接端子3的另一端设有两组分别与压接端子3连接的分线芯5,本发明通过压接端子3的两端分别与总线芯4以及分线芯5连接,由此实现了将一根屏蔽线缆分成两根屏蔽线缆的1分2功能,总线芯4和分线芯5的外侧均套设有用于绝缘总线芯4和分线芯5的线套6,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防止人身触电事故。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2,屏蔽套2的两端并位于线套6外侧均设有出线管7,线套6的一端设置在屏蔽套2内,线套6的另一端穿过出线管7并设置在壳体1外侧。出线管7外侧套设有与出线管7滑动连接的屏蔽压套71,本发明通过套设在出线管7外侧的屏蔽压套71对出线管7进行固定,同时通过屏蔽压套71与出线管7的滑动连接,使操作人员需要将屏蔽套2拆卸时将屏蔽压套71从出线管7外侧滑动到线套6外侧,由此使出线管7和屏蔽套2处于可拆卸状态。本发明采用芯线压接端子3结构,利用压接端子3将单芯屏蔽线缆的总线芯4分为两根分线芯5,套设在总线芯4和分线芯5外侧的线套6对线芯进行绝缘处理,同时设置在压接端子3外侧的屏蔽套2将总线芯4和分线芯5与压接端子3连接处的裸露线芯与外部环境隔绝。

进一步参见图2到图3,屏蔽套2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屏蔽壳21以及设置在屏蔽壳21与压接端子3之间的绝缘套22,操作人员通过绝缘套22来隔绝总线芯4和外部屏蔽层以及隔绝分线芯5和外部屏蔽层,然后在绝缘套22外侧套装屏蔽壳21实现屏蔽导通,屏蔽壳21的内侧面与绝缘套22的外侧面完全贴合,屏蔽壳21的内侧面与绝缘套22的外侧面完全贴合实现了本发明屏蔽层固定和360°无死角的屏蔽。本发明实现了屏蔽线缆的分线功能,相较于防水胶泥的不可控和人为控制点较多,降低了失效风险以及批量生产难度。

进一步参见图6和图8,绝缘套22包括两组设置在压接端子3两侧的绝缘半套221,两组绝缘半套221对称设置在压接端子3的两侧并且绝缘半套221内侧设有卡柱8,相邻绝缘半套221上设有与卡柱8配合的柱槽81。两组对称设置在压接端子3两侧的绝缘半套221组合形成绝缘套22,同时通过卡柱8以及与卡柱8配合的柱槽81在实现了两组绝缘半套22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人员对绝缘套22进行拆卸以对绝缘套22内侧压接端子3进行维修。

进一步参见图2和图3,屏蔽壳21包括两组设置在绝缘套22两侧的屏蔽半壳211,两组屏蔽半壳211对称设置在绝缘套22的两侧,屏蔽半壳211内侧设有与绝缘套22外侧面贴合的卡片9,卡片9设有多组第一卡块91,相邻屏蔽半壳211上设有多组与第一卡块91配合的第一卡槽92。本发明中两组对称设置在绝缘套22两侧的屏蔽半壳211组合形成屏蔽壳21,同时通过设置在卡片9上的第一卡块91以及与第一卡块91配合的第一卡槽92实现了屏蔽壳21与绝缘套22紧密贴合的前提下两组屏蔽半壳211的可拆卸连接,便于维修人员对屏蔽壳21进行拆卸以对屏蔽壳21内侧的绝缘套22和压接端子3进行维修。

进一步参见图1到图4,壳体1包括外壳11以及设置在外壳11一端并与外壳11可拆卸连接的防水栓12,外壳11和防水栓12上均设有容置孔10,线套6穿过容置孔10并设置在壳体1外侧,操作人员将线套6穿过容置孔10并将防水栓12与外壳11扣合,实现了多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的总成功能,同时通过防水栓12对外壳11以及外壳11内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进行防水处理。

进一步参见图1和图4,线套6外侧并位于容置孔10内壁与线套6之间套设有三组密封环61,通过套设在容置孔10内壁与线套6之间的密封环61配合防水栓12对外壳11以及外壳11内的屏蔽线缆分线结构进行防水处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水分通过容置孔10内壁与线套6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外壳11内部并造成线路短路等。防水栓12外侧设有两组第二卡块121,外壳11外侧设有两组与第二卡块121配合的第二卡槽111,操作人员将防水栓12与外壳11扣合时,本发明通过第二卡块121以及与第二卡块121配合实现了第二卡槽111对第二卡块121的固定,由此以实现防水栓12和外壳11的可拆卸连接功能。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