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979293发布日期:2019-10-29 03:3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端子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端子是指蓄电池与外部导体连接的部件,在电工学中,端子多指接线终端,又叫接线端子,种类分单孔、双孔、插口、挂钩等,从材料分为铜镀银、铜镀锌、铜、铝、铁等,它们的作用主要传递电信号或导电用;在工程中,它是站前工程为站后工程预留的接口,是站后接口工程的预埋设施。

端子的制造过程,一般按顺序包括进料带、折弯、料带裁切、注塑、切水口、接线端尾带裁切和引脚孔插针;而上述过程中,由于端子的注塑,通过注塑机一次成型,而注塑机自身就对输出产品的良品率起到了相应的把控,一般无需检测;则造成端子的不良往往源于接线端尾带裁切和引脚孔插针。

而传统的端子机,不具备插针的检测功能,故输出产品的不良率难以下降;或在输出产品后通过机械视觉等专用检测设备检测,但其造价昂贵、成本过高,许多小型厂商难以承担。

另外,目前的端子折弯操作,多采用人工折弯或旋转气缸配合折弯刀折弯,而由于人工和旋转气缸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控制转矩的精度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因此,端子折弯的角度得不到准确控制,从而造成折弯端子的不良品率较高,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

现虽有部分厂家的端子生产线中通过压合机对端子进行一次性的压合折弯,能得到同一批次折弯角度相同的端子,降低了产品的不良率;但一次性折弯对端子的韧性要求较高,若端子的材质韧性不够,在压合折弯角度稍微偏大时,易折断端子。且在端子放入注塑机加工前仍需先进行裁切等操作,而现有的端子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且难以在设备的效率和不良率上同时做到较好的把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包括:按照端子加工方向依次设置的端子折弯切断装置、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以及端子插针装置;对应所述端子折弯切断装置、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设有输料机械手;对应所述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端子插针装置设有搬运机构;于所述端子插针装置的输出端一侧设有供端子套入放置的检测定位座,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设有用于检测端子插针的金属探测头。

所述端子插针装置包括输送料道、设置于该输送料道前侧的插针组件、紧压组件及切针组件;对应所述输送料道、检测定位座设有y轴搬运机械手;所述搬运机构将端子由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搬运至所述输送料道的载具上;所述插针组件包括可前后移动地设于所述输送料道前侧的插针导向块,该插针导向块从前往后贯穿设置有pin针过孔,所述紧压组件从该插针导向块左表面压于该pin针过孔前端,所述切针组件由该插针导向块上表面、下表面贯穿设置于该pin针过孔后端。

所述插针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输料通道横向设置的插针气缸,所述插针导向块连接于该插针气缸的气缸轴上;所述紧压组件包括与所述插针导向块左表面垂直设置的压针气缸及压针块,所述压针块连接于该压针气缸的气缸轴上,该压针块穿入该插针导向块中并压于该pin针过孔上;所述切针组件包括纵向设置于所述插针气缸一侧的双轴气缸、上切刀及下切刀,所述上切刀、下切刀连接于所述双轴气缸的上、下气缸轴上,该上切刀、下切刀从该插针导向块上、下表面穿入至所述pin针过孔上。

所述端子折弯切断装置包括沿端子加工顺序设置的折弯机构和用于裁切端子料带的切断输料机构;所述折弯机构包括用于折弯端子的连续模以及驱使该连续模的上模上下移动的压合气缸;所述连续模的上夹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折弯冲头及整形冲头,于该连续模的下模板上对应所述折弯冲头、整形冲头分别设置有折弯入子、整形滑块,该整形滑块的顶端外侧设有一斜面,所述连续模的上夹板上对应该斜面设有滑块驱动块。

所述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包括端子输送通道和根据物料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于该端子输送通道一侧的切水口组件、切端子尾带组件;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一侧自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端子输送通道沿z轴、y轴、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z轴移动模组、第一y轴移动模组、第一x轴移动模组,该第一x轴移动模组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固定连接,该端子输送通道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端子的夹料部;所述端子输送通道上设有若干供端子套入放置的第一定位座,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的输入端一侧对应所述端子输送通道、第一定位座还设有套入调整组件。

所述套入调整组件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二y轴移动模组、第二z轴移动模组,该第二y轴移动模组上活动安装有调整板,所述调整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座设有端子入槽。

所述切水口组件包括第二切割气缸、由该第二切割气缸驱动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座、夹持气爪及水口切刀;所述第二切割气缸竖向设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一侧,该第一移动座连接于所述第二切割气缸的气缸轴上,所述夹持气爪、水口切刀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上,所述水口切刀对应端子的水口两端位于该夹持气爪两侧。

所述切端子尾带组件包括设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一侧的第三定位座、纵向设置于该第三定位座上方的紧压气缸、横向设于该第三定位座前、后侧的第三切割气缸及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座由第三切割气缸驱使完成切割的尾带切刀,所述第三定位座上按间隔距离设置有定位柱,所述紧压气缸的气缸轴上对应该定位柱连接有用于压紧端子的紧压块;所述输送机构将所述工件输送通道输出端的端子搬运至所述产品插针装置上。

其还包括产品摆盘装置;所述产品摆盘装置包括料盘移动机构、设置于该料盘移动机构上的摆料盘及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摆料盘设置的定位搬运机械手;所述定位搬运机械手包括横向设置的丝杆直线模组和活动安装在所述丝杆直线模组上的气缸安装板,于所述气缸安装板上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活动安装有由直线气缸驱动的端子夹爪。

一种上述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的使用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端子料带输入连续模,压合气缸驱使连续模进行每一次合模开模,端子料带均往前行进一次设定距离,连续模依次对端子折弯设定角度后通过整形冲头、整形滑块驱使端子受压整形;

步骤二,端子料带继续向前行至切断输料机构中完成对端子料带的裁切后,经由输料机械手夹取至注塑机中完成注塑,完成后再搬运至产品插针装置上进行插针;

步骤三,y轴搬运机械手将端子搬运套入检测定位座并通过金属探测头检测,最后由产品摆盘装置将端子摆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实现了端子的自动化加工,可同时对端子的插针与否、接线端的长度进行检测,节省成本,可避免现市面上常见的不良特征,有效地提高输出产品的良品率;另外,通过连续模逐步折弯端子,避免端子的材料韧性不够且一次性折弯角度过大导致的端子折断;能保证同一批次折弯的角度相同,降低产品不良率;再通过整形冲头、整形滑块的设置进一步降低输出产品的不良率。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连续模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连续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切断输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切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套入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切水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切端子尾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定位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端子插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插针组件、插针导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输料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定位座、定位搬运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料盘移动机构的正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6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端子加工设备,包括:按照端子加工方向依次设置的端子折弯切断装置1、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以及端子插针装置3;对应所述端子折弯切断装置1、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设有输料机械手4;对应所述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端子插针装置3设有搬运机构5;于所述端子插针装置3的输出端一侧设有供端子套入放置的检测定位座61,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61设有用于检测端子插针的金属探测头62。

具体地,所述检测定位座61上设有接线端放置槽611。该接线端放置槽611根据端子的接线端a长度设置,当端子放置在检测定位座61时,其接线端a放置于接线端放置槽611中,且刚好触碰接线端放置槽611的底槽面;

其次,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61设有调整安装块63,所述金属探测头62固定在该调整安装块63上,且于所述检测定位座61下方固定有端子定位平台64,该端子定位平台64的下表面设有安装槽,调整安装块63通过螺栓、安装槽与检测定位座61固定连接;因此,可通过调节螺栓的松紧程度,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该调整安装块63的位置,使设置在该调整安装块63上的金属探测头62对准端子的引脚孔b,识别引脚孔b内是否已插入插针,实现端子插针的检测。

所述端子插针装置3包括输送料道30、设置于该输送料道30前侧的插针组件31、紧压组件32及切针组件33;对应所述输送料道30、检测定位座61设有y轴搬运机械手;所述搬运机构5将端子由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搬运至所述输送料道30的载具上;所述插针组件31包括可前后移动地设于所述输送料道30前侧的插针导向块310,该插针导向块310从前往后贯穿设置有pin针过孔,所述紧压组件32从该插针导向块310左表面压于该pin针过孔311前端,所述切针组件33由该插针导向块310上表面、下表面贯穿设置于该pin针过孔311后端。所述y轴搬运机械手将端子由输送料道30搬运至所述检测定位座61上。

所述插针组件31还包括对应所述输料通道横向设置的插针气缸312,所述插针导向块310连接于该插针气缸312的气缸轴上;所述紧压组件32包括与所述插针导向块310左表面垂直设置的压针气缸320及压针块321,所述压针块321连接于该压针气缸320的气缸轴上,该压针块321穿入该插针导向块310中并压于该pin针过孔311上;所述切针组件33包括纵向设置于所述插针气缸312一侧的双轴气缸330、上切刀331及下切刀332,所述上切刀331、下切刀332连接于所述双轴气缸330的上、下气缸轴上,该上切刀331、下切刀332从该插针导向块310上、下表面穿入至所述pin针过孔311上。

具体地,输料机械手4上设有若干端子吸盘41、气动夹爪42,所述端子吸盘41的下端面设有凸针插槽,于所述凸针插槽内固定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末端固定有料带定位凸针411;

最后,在使用时,输料机械手4将裁切好的端子料带从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搬运至注塑机中注塑后再搬运至输送料道30中,端子经由输送料道30运输至插针组件31前,此时输送料道30上方的定位气缸将端子压在输送料道30上;pin针从插针导向块310中的pin针过孔311穿入,pin针穿过pin针过孔311;压针气缸320驱动压针块321将pin针压在pin针过孔311中,使pin针不再向前输针,双轴气缸330驱动上、下切刀332将位于pin针过孔311前端的pin针切断,此时压针气缸320将pin针松开,然后插针气缸312推动插针导向块310将pin针插入端子中,并且pin针在插针气缸312的带动下,向前输针,并循环上述过程。

所述端子折弯切断装置1包括沿端子加工顺序设置的折弯机构10和用于裁切端子料带的切断输料机构11;所述折弯机构10包括用于折弯端子的连续模100以及驱使该连续模100的上模上下移动的压合气缸;所述连续模100的上夹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折弯冲头1001及整形冲头1002,于该连续模100的下模板上对应所述折弯冲头1001、整形冲头1002分别设置有折弯入子1003、整形滑块1004,该整形滑块1004的顶端外侧设有一斜面1004a,所述连续模100的上夹板上对应该斜面设有滑块驱动块1005。

具体地,连续模100的上夹板上设置有四个折弯冲头1001,四个折弯冲头1001能依次对端子进行不同角度的折弯,避免端子的材料韧性不够且一次性折弯角度过大导致的端子折断;四个折弯冲头1001的下端面设有与四个折弯角度对应的斜面;

其次,端子经过四个折弯冲头1001折弯后,端子扔未符合折弯角度,需通过整形冲头1002对端子进行的折弯角度进行调整,进一步降低输出产品的不良率;

再次,整形冲头1002的下端面设置有整形槽,整形槽内壁设置有将端子折成目标折弯形状的第一整形曲面,在整形滑块1004上对应第一整形曲面设置有第二整形曲面。

最后,在使用时,端子每经过一个冲头,压合气缸驱动着连续模100的上模下压,对端子进行折弯。通过设置四个折弯冲头1001以及整形冲头1002,逐步对端子进行折弯,并最终折弯成固定形状,而该折弯方式能保证端子不易折断,提高产品良品率。通过连续模100逐步折弯端子,避免端子的材料韧性不够且一次性折弯角度过大导致的端子折断;能保证同一批次折弯的角度相同,降低产品不良率;且通过整形冲头1002、整形滑块1004的设置进一步降低输出产品的不良率。

所述切断输料机构11包括端子输料道113和根据物料输送方向沿着该端子输料道113设置的限位组件110、切割组件111及搬运组件112;所述限位组件110包括第一输料气缸1101、移动块1102、第一限位气缸1103及定位块1104,所述第一输料气缸1101沿着所述端子输料道113设置,所述移动块1102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端子输料道113上方,该移动块1102连接于所述第一输料气缸1101的气缸轴,于该移动块1102一侧设置有限位块,该限位块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移动块1102一端延伸至该限位槽中,所述第一限位气缸1103的气缸轴朝向下纵向设于所述移动块1102上,所述定位块1104活动地贯穿设置于移动块1102中,该定位块1104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气缸1103的气缸轴上,于该定位块1104上设置有定位杆;

具体地,在使用时,端子经过连续模100的折弯后,进入到端子输料道113中,第一限位气缸1103驱动定位块1104上下移动,使定位杆插入端子尾带的定位孔中,此时,第一输料气缸1101驱动移动块1102,并带动端子向着切割组件111方向移动,当移动块1102被限位槽限制前进方向,移动块1102便停下,端子到达切割位置。

所述切割组件111包括第一切割气缸1111、第一切刀1112及可活动以用于配合该第一切刀1112裁切端子的第二切刀1113,所述第一切割气缸1111纵向设于所述端子输送料道30下方,所述第一切刀1112固定于所述端子输料道113末端,所述第二切刀1113连接于所述第一切割气缸1111的气缸轴上;

具体地,第一切割气缸1111驱动第二切刀1113向上移动,并与第一切刀1112配合切割。

所述搬运组件112包括搬运单元1121及活动设于该搬运单元1121上的用于吸取端子至载具的吸料单元1122。

具体地,搬运单元1121包括第一搬运气缸及搬运滑块,第一搬运气缸的气缸轴与搬运滑块连接,且驱动搬运滑块前、后移动,吸料单元1122设置在搬运滑块上;

其次,吸料单元1122包括第一吸料气缸及吸料部,第一吸料气缸的气缸轴上连接有升降块,吸料部设置在升降块上;

最后,在使用时,第一搬运气缸将吸料部推至切割组件111上方,第一吸料气缸的气缸轴向下推动升降块向下移动,吸料部将切割后的端子吸住,第一吸料气缸的气缸轴拉动升降块向上移动,吸料部将端子吸住,第一搬运气缸将吸料部搬运至待上料料道上的载具上,完成搬运;通过搬运单元1121、吸料单元1122相互配合,快速地将端子从切断输料机构11中的端子输料道113搬运至待上料料道,整个切断输料机构11结构紧密,配合紧凑,有效提高加工效率。

所述端子尾带与水口裁切装置2包括端子输送通道21和根据物料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于该端子输送通道21一侧的切水口组件22、切端子尾带组件24;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一侧自下往上依次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沿z轴、y轴、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z轴移动模组211、第一y轴移动模组212、第一x轴移动模组213,该第一x轴移动模组213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固定连接,该端子输送通道21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端子的夹料部214;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上设有若干供端子套入放置的第一定位座25,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的输入端一侧对应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第一定位座25还设有套入调整组件23。

具体地,端子输送通道21由第一x、y、z轴移动模组控制移动,在端子输送通道21左端设置有第一x、y、z轴移动模组,在端子输送通道21右端设置有第一z、y轴移动模组,在端子输送通道21右端的y轴移动模组上设置有导轨固定块,端子输送通道2120设置在导轨固定块上;而第一y、z轴移动模组包括气缸、移动块、导轨及滑块,气缸控制移动块移动,从而实现单个方向上的移动,并将两组气缸、移动块、导轨及滑块沿着y、z轴方向设置在一起,实现y、z轴方向上的移动,第一x轴移动模组213包括直线气缸及连接块,直线气缸的滑动块通过连接块与端子输送通道21连接,从而驱动端子输送通道21沿x轴方向移动。

所述套入调整组件23包括自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第二y轴移动模组231、第二z轴移动模组232,该第二y轴移动模组231上活动安装有调整板233,所述调整板233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座25设有端子入槽2331。

具体地,端子入槽2331的设置,便于调整板233带动端子移动,第二y轴移动模组231、第二z轴移动模组232的设置,使调整板233能调整工件完全套入放置在第一定位座25上。提高后续工件的移动精度。

其次,在使用时,输料机械手4将端子从注塑机中取出并套入放置在第一定位座25上,通过第二y轴移动模组231、第二z轴移动模组232驱使调整板233带动端子移动,使工件完全套入放置在第一定位座25上。

所述切水口组件22包括第二切割气缸220、由该第二切割气缸220驱动上下移动的第一移动座221、夹持气爪222及水口切刀223;所述第二切割气缸220竖向设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一侧,该第一移动座221连接于所述第二切割气缸220的气缸轴上,所述夹持气爪222、水口切刀223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座221上,所述水口切刀223对应端子的水口两端位于该夹持气爪222两侧。

具体地,所述切水口组件2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切割气缸220下方的第二移动座224和驱使所述第二移动座224沿y轴方向移动的第三y轴移动模组225;于所述第二移动座224上还设有若干供端子套入放置的第二定位座226;

其次,对应所述夹持气爪22223于所述第二移动座224下方设有水口料收集盒227,由于水口料为塑料,可收集后熔融重新使用,极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最后,在使用时,通过端子输送通道21的夹料部214将工件从第一定位座25搬运至第二定位座226,第三y轴移动模组225带动第二移动座224驱使工件移动至第一移动座221下方,第一切割气缸1111驱使第一移动座221下移,第一移动座221带动夹持气爪222、水口切刀223下移,水口切刀223冲切水口两端的同时,夹持气爪222夹紧水口料,第一切割气缸1111驱使第一移动座221上移复位,第三y轴移动模组225带动第二移动座224复位后夹持气爪222松开水口下料,水口料掉入水口料收集盒中。

所述切端子尾带组件24包括设于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一侧的第三定位座241、纵向设置于该第三定位座241上方的紧压气缸242、横向设于该第三定位座241前、后侧的第三切割气缸243及配合所述第三定位座241由第三切割气缸243驱使完成切割的尾带切刀245,所述第三定位座241上按间隔距离设置有定位柱2411,所述紧压气缸242的气缸轴上对应该定位柱2411连接有用于压紧端子的紧压块244;所述搬运机构将所述端子输送通道21输出端的端子搬运至所述产品插针装置上。

具体地,所述第三定位座241上对应端子的裁切位设有切刀通孔2412;所述尾带切刀245插置于所述切刀通孔2412中并连接于所述第三切割气缸243的气缸轴上。

本发明还包括产品摆盘装置7;所述产品摆盘装置7包括料盘移动机构71、设置于该料盘移动机构71上的摆料盘72及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61、摆料盘72设置的定位搬运机械手73;所述定位搬运机械手73包括横向设置的丝杆直线模组和活动安装在所述丝杆直线模组上的气缸安装板731,于所述气缸安装板731上对应所述检测定位座61活动安装有由直线气缸733驱动的端子夹爪732。

其次,在使用时,通过丝杆直线模组驱使端子夹爪732移动至所述检测定位座61上方,端子夹爪732夹紧,直线气缸733驱使端子夹爪732下移至端子上端面,使端子固定在检测定位座61上;此时,若端子的接线端a长度达标,不阻碍端子的定位,则端子的中部下端面能紧贴检测定位座61的上端面,端子的引脚孔b得以定位,且对准金属探测头62;若金属探测头62判定引脚孔b内已插有插针,则产品合格;若金属探测头62判定引脚孔b内未插插针,则产品不良;在直线气缸733驱使端子夹爪732下移,使端子固定在检测定位座61时,若端子的接线端a长度不达标,则端子的中部下端面不能紧贴检测定位座61的上端面,端子的引脚孔b与金属探测头6224的检测范围产生偏差;则不论引脚孔b内是否已插有插针,金属探测头62均识别不到,判定产品不良;

且由于端子插针过程的不良多为插针错位而无法插入引脚孔b或插针未上料而引起的空插;而端子接线端a的不良又多为尾带裁切时导致的长度不达标;而本设备可同时对端子的插针与否、接线端a的长度进行检测,节省成本,可避免现市面上常见的不良特征,有效地提高输出产品的良品率。

另外,所述料盘移动机构71包括第四y轴移动模组及设置于该第四y轴移动模组上的两个第一上顶气缸711;在第四y轴移动模组上还设置有支撑架;于该第三y轴移动模组225前端左右侧设置有第二上顶气缸712以及第三上顶气缸713;

具体地,所述第一上顶气缸71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上顶气缸712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上顶气缸71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上顶气缸713之间的距离;

其次,金属探测头62完成对端子的检测后,端子夹爪732将夹取端子,由第三x轴移动模组驱动下,将端子摆在摆料盘72上;

再次,摆料盘72分为两个大料盘、两个小料盘,先将大料盘放入支撑架上,摆盘单元将端子下料,当摆料盘72摆满后,料盘移动机构7142向前移动,驱动大料盘向前移动,此时,第三上顶气缸713将大料盘顶高,料盘移动机构71复位;再放入小料盘,第一上顶气缸711将小料盘顶高,端子夹爪732将端子下料,当摆料盘72摆满后,料盘移动机构71向前移动,驱动小料盘向前移动,此时,第二上顶气缸712将小料盘顶高,料盘移动机构71复位;再放入大料盘,重复上述过程;

则本产品摆盘装置7能同时进行四块料盘的摆盘,大大提升端子摆盘及下料效率,并不会存在没有处理料盘,就停止下料的情况。

本发明在生产时,先将端子料带输入连续模100,压合气缸驱使连续模100进行每一次合模开模,端子料带均往前行进一次设定距离,连续模100依次对端子折弯设定角度后通过整形冲头1002、整形滑块1004驱使端子受压整形;

端子料带继续向前行至切断输料机构11中完成对端子料带的裁切后,经由输料机械手4夹取至注塑机中完成注塑,完成后再搬运至产品插针装置上进行插针;

y轴搬运机械手将端子搬运套入检测定位座61并通过金属探测头62检测,最后由产品摆盘装置7将端子摆盘。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巧妙,实现了端子的自动化加工,可同时对端子的插针与否、接线端a的长度进行检测,节省成本,可避免现市面上常见的不良特征,有效地提高输出产品的良品率;另外,通过连续模100逐步折弯端子,避免端子的材料韧性不够且一次性折弯角度过大导致的端子折断;能保证同一批次折弯的角度相同,降低产品不良率;再通过整形冲头1002、整形滑块1004的设置进一步降低输出产品的不良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手段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