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89845发布日期:2019-07-06 10:42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



背景技术:

小型漏电断路器适用于工业、商业、高层建筑和民用住宅等各种场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切断故障电源。保护人身及用电设备的安全,同时可以保护线路和电动机的过载或短路,也可对由于过电流保护装置不动作而持续存在的接地故障引起的火灾提供保护。也可作为线路中的不频繁转换及电动机的不频繁起动之用。小型漏电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单元和漏电单元,现有的小型漏电断路器的漏电单元的设计不合理,导致该小型断路器存在结构复杂、性能不稳定、安全性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安全可靠的漏电保护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的第一腔体内的断路器单元、设置在壳体的第二腔体内的漏电单元,所述的漏电单元包括漏电保护组件、与断路器单元的操作机构联动设置的N线传动机构,所述的N线传动机构包括与断路器单元的操作手柄联动设置的驱动轮、转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支架、连杆、与支架联动配合的N线动触头、设置第二腔体内且与N线动触头相配合的N线静触头,所述的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驱动轮与支架上,且构成驱动轮与支架的联动配合,所述的N线动触头与支架之间设置有扭簧,所述的N线动触头随支架动作且可实现N线动触头与N线静触头的接通或断开。

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该断路器的漏电单元上设置有N线传动机构,在合闸时,操作手柄驱动驱动轮同步转动,驱动轮通过连杆驱动支架动作,支架带动N线动触头实现合闸动作,从而可实现漏电单元的先合闸、断路器单元的后合闸,有利于提高该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且N线动触头与支架之间设置有扭簧,有利于增加N线动触头压力,提高了N线动触头与N线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

特别地,所述的操作手柄与驱动轮之间穿插有三角轴,且构成操作手柄与驱动轮的同步转动配合。驱动轮与操作手柄之间通过三角轴连接,便于驱动轮与操作手柄的装配,有利于提高该断路器的装配效率。

特别地,所述的漏电保护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腔体内的线路板、与线路板电连接的电磁脱扣器,所述的第二腔体内对应电磁脱扣器与操作机构的脱扣轴之间处转动设置有推板,所述的推板随电磁脱扣器的推杆动作且可推动脱扣轴动作,实现断路器单元的脱扣。电磁脱扣器的推杆推动推板,推板可拨动脱扣轴动作,从而断路器单元脱扣分闸,有利于实现断路器单元先分闸、漏电单元后分闸,提高了该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内部结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断路器单元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一种漏电保护断路器,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的第一腔体101内的断路器单元20、设置在壳体10的第二腔体102内的漏电单元30,所述的漏电单元30包括漏电保护组件31、与断路器单元20的操作机构21联动设置的N线传动机构32,所述的N线传动机构32包括与断路器单元20的操作手柄22联动设置的驱动轮321、转动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内的支架322、连杆323、与支架322联动配合的N线动触头324、设置第二腔体102内且与N线动触头324相配合的N线静触头325,所述的连杆32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驱动轮321与支架322上,且构成驱动轮321与支架322的联动配合,所述的N线动触头324与支架322之间设置有扭簧326,所述的N线动触头324随支架322动作且可实现N线动触头324与N线静触头325的接通或断开。所述的操作手柄22与驱动轮321之间穿插有三角轴327,且构成操作手柄22与驱动轮321的同步转动配合。驱动轮与操作手柄之间通过三角轴连接,便于驱动轮与操作手柄的装配,有利于提高该断路器的装配效率。所述的漏电保护组件31包括设置在第二腔体102内的线路板311、与线路板311电连接的电磁脱扣器312,所述的第二腔体102内对应电磁脱扣器312与操作机构21的脱扣轴211之间处转动设置有推板313,所述的推板313随电磁脱扣器312的推杆3121动作且可推动脱扣轴211动作,实现断路器单元20的脱扣。电磁脱扣器的推杆推动推板,推板可拨动脱扣轴动作,从而断路器单元脱扣分闸,有利于实现断路器单元先分闸、漏电单元后分闸,提高了该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

该断路器的漏电单元上设置有N线传动机构,在合闸时,操作手柄驱动驱动轮同步转动,驱动轮通过连杆驱动支架动作,支架带动N线动触头实现合闸动作,从而可实现漏电单元的先合闸、断路器单元的后合闸,有利于提高该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且N线动触头与支架之间设置有扭簧,有利于增加N线动触头压力,提高了N线动触头与N线静触头接触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