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1619发布日期:2019-08-16 22:02阅读:3299来源:国知局
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配件制备领域,涉及一种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可应用于各类施工中涉及到的多股软线电缆接线端子的制作工作。



背景技术:

变电站设备技术改工程及精益化治理中,对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地间的电气连接有着严格要求,必须使用多股软线电缆进行连接。因此,多股软线电缆接线终端制作工作必不可少。由于多股软线电缆单根线芯细而软,在将多股软线插入接线端子时极易造成线芯散股、扭曲,插接困难。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人为去掉部分线芯后,再插入接线端子中,最后使用钳子等工具将其余线芯钉入接线端子。即便如此也经常出现散股问题,对施工人员的工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导流能力相较完整接入时差,易导致接头发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多股软线插入接线端子时极易造成线芯散股、扭曲,插接困难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该工具不仅能够轻松实现将多股软线快速完整的插入相应的接线端子,而且不会出现线芯散股等问题,不需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包括长方体底座、覆盖在底座上表面的若干上翻转盖和固定转轴;固定转轴位于底座两侧,上翻转盖通过固定转轴与底座转动连接;

底座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凹槽与固定转轴平行;上翻转盖下表面设置有配合嵌入凹槽的凸块;

凹槽和凸块上分别开有对半剖分的半漏斗形槽,两个半漏斗形槽对应拼合构成轴向平行于固定转轴的漏斗导口腔,漏斗导口腔包括依次连通的漏斗喇叭口、漏斗管腔和漏斗延长管腔;

漏斗喇叭口的细口端与漏斗管腔直径相同,漏斗管腔直径小于漏斗延长管腔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和上翻转盖上分别设置有紧固卡扣,紧固卡扣通过螺栓将底座和上翻转盖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翻转盖为两个,底座上表面设置的凹槽为两个。

其中,两个所述漏斗导口腔的漏斗管腔直径不同,漏斗延长管腔直径不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速插接装置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掀开上翻转盖,将漏斗导口腔分开,将接线端子放置在漏斗导口腔尾端的漏斗延长管腔处,并将上翻转盖翻转覆盖底座,凸块嵌入凹槽中,上下合并形成完整漏斗导口腔,接线端子包裹其中,压紧固定上翻转盖和底座。将多股软线顺着漏斗喇叭口,由漏斗管腔汇聚,快速插入固定好的接线端子。为了满足施工现场各种线径的多股软线电缆接线终端制作,工具上预设常用线径漏斗导口腔,实现各类常用多股软线电缆线芯插接工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轻松实现将多股软线快速完整的插入相应的接线端子,而且不会出现线芯散股等问题,接线牢固稳定,简易方便,不需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该装置结构简单小巧,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时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记如下:1底座、2上翻转盖、3固定转轴、4凹槽、5凸块、6漏斗喇叭口、7漏斗管腔、8漏斗延长管腔、9漏斗导口腔、10紧固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包括长方体底座1、覆盖在底座1上表面的两个上翻转盖2和固定转轴3;固定转轴位于底座两侧,上翻转盖通过固定转轴与底座转动连接;

底座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凹槽4,凹槽与固定转轴平行;上翻转盖下表面设置有配合嵌入凹槽的凸块5;

凹槽和凸块上分别开有对半剖分的半漏斗形槽,两个半漏斗形槽对应拼合构成轴向平行于固定转轴的漏斗导口腔9,漏斗导口腔包括依次连通的漏斗喇叭口6、漏斗管腔7和漏斗延长管腔8;

漏斗喇叭口的细口端与漏斗管腔直径相同,漏斗管腔直径小于漏斗延长管腔直径。漏斗管腔直径按接线端子管壁内径设置,漏斗延长管腔直径按照接线端子管壁外径设置。

上述两个上翻转盖翻转覆盖底座,形成的两个漏斗导口腔中漏斗管腔直径不同,漏斗延长管腔不同,适用于外径或内径不同的接线端子。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多股软线与接线端子快速插接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底座和上翻转盖分别设置有紧固卡扣10,紧固卡扣10通过螺栓将底座和上翻转盖连接固定。

与实施例1相比,本例所述技术方案中,利用紧固卡扣,配合螺栓,可以将覆盖在底座上的上翻转盖紧密固定在底座上,避免两者松动导致包裹在漏斗延长管腔内的接线端子松脱。

当然,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范围。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