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3013发布日期:2019-09-29 17:0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电池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固定带,特别是一种包覆电池的电池固定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及手机等,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些电子装置内部皆设有电池,此电池是用来提供电子装置电力。

以笔记本电脑来说,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是外层由铝箔包装的碳芯电池,且以往电池是通过电池托盘固定于机壳内部的板体上,但由于目前讲究电子产品轻薄化的趋势,故电池托盘的设置不利于薄型化笔记本电脑。此外,采用电池托盘固定电池的方式也会产生额外的生产成本。因此,为了达到薄型化及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固定电池的做法大多是通过双面胶将电池粘附于机壳内部的板体上。然而,双面胶对于电池的固定力不足,故在笔记本电脑在运送或搬运的过程中,电池会随之晃动而与机壳内部的板体或机壳容易产生碰撞,使得电池内的碳芯破损的几率增加。因此,如何避免电池在笔记本电脑在运送或搬运的过程中晃动实为此领域研发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固定带,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述的双面胶对于电池的固定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电池固定带,适于装设于一板件,并用以包覆一电池。电池固定带包括一带部、一第一扣部、一第二扣部及一第一粘附部。带部用以被装设于板件。第一扣部及第二扣部分别连接于带部的相对两端。第一粘附部设置于第一扣部。电池固定带为可弯折而具有一包覆状态。当电池固定带处于包覆状态时,第一扣部与第二扣部相扣,且第一粘附部粘附于带部,而令电池固定带形成用以容纳电池的一包覆空间。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固定带,通过电池固定带处于包覆状态下,第一扣部与第二扣部相扣,及第一粘附部粘附于带部,而令电池固定带形成用以容纳电池的包覆空间,使得电池固定带可稳固地包覆电池,减少电池受到外力作用下晃动而与板件撞击的几率,进而降低电池损坏的风险。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及机壳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图3为电池摆放于图1的电池固定带上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电池固定带弯折且第一扣部穿设第二扣部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图3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图8为图7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0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a、1b、1c、1d 电池固定带

2 板件

3 锁孔

4 凹槽

5、6 电池

10、10a、10b、10c、10d 带部

11、11a 固定段

111 穿孔

12、12c、12d 第一连接段

13、13a、13d 第二连接段

20、20a、20b、21c、22c、20d 第一扣部

21、211c、221c 宽带段

22、22a、212c、222c 窄带段

21d 第一卡勾段

22d 第一延伸段

211d、311d 勾槽

30、30b、30c、30d 第二扣部

31 第一穿槽

32、32b 第二穿槽

33 穿孔

31d 第二卡勾段

32d 第二延伸段

40、40a、40d 第一粘附部

50 螺丝

60 包覆空间

70d 第二粘附部

W1、W2、W3 宽度

L 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及机壳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两个电池固定带1。两个电池固定带1适于装设于一板件2,并用以包覆一电池5(请先参阅图5)。板件2例如为笔记本电脑内部的板体,且电池5例如为由铝箔包装的碳芯电池并用来提供笔记本电脑电力。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池固定带1为相同的结构,以下是以其中一电池固定带1进行说明。电池固定带1例如为麦拉片(mylar),且电池固定带1具有可弯折的特性。电池固定带1包括一带部10、一第一扣部20、一第二扣部30及一第一粘附部40。

带部10包括一固定段11、一第一连接段12及一第二连接段13。固定段1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段12及第二连接段13。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段11用以被固定于板件2。详细来说,固定段11的其中一表面上例如设有可重复粘附的粘胶,且固定段11具有多个穿孔111。固定段11是先通过粘胶粘附于板件2上,再通过多个螺丝50分别穿过这些穿孔111并锁附于板件2,使得固定段11被固定于板件2。

本实施例的固定段11固定于板件2的方式并不限于通过粘合及螺锁并行的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段可仅通过螺锁或粘合的方式固定。举例来说,若固定段的材质较硬且厚,则固定段仅需通过螺锁的方式即可被固定于板件。另一方面,若粘胶粘着力足够,则固定段仅需通过粘合的方式即可被固定于板件。

第一扣部20包括相连的一宽带段21及一窄带段22,且宽带段21的宽度W2大于窄带段22的宽度W3。宽带段21远离窄带段22的一端连接带部10的第一连接段12远离固定段11的一端,且宽带段21的宽度W2大于第一连接段12的宽度W1。

第二扣部30连接于第二连接段13远离固定段11的一端。第二扣部30具有一第一穿槽31及连接第一穿槽31的一第二穿槽32。第一穿槽31沿平行于窄带段22的宽度的方向延伸,且第二穿槽32朝带部10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槽31及第二穿槽32例如是通过切割第二扣部30而形成为狭缝的形状。此外,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的宽度W3等于第一穿槽31的长度L,且第一扣部20的宽带段21的宽度W2大于第一穿槽31的长度L。

第一粘附部40例如为可重复粘附的粘胶,且设置于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的其中一表面。

接着,以下将说明电池固定带1的使用方式。请参阅图3至6。图3为电池摆放于图1的电池固定带上的俯视图。图4为图3的电池固定带弯折且第一扣部穿设第二扣部的部分剖视图。图5为图3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3所示,将带部10的固定段11粘附并通过螺丝50锁附于板件2上,并让电池固定带1呈摊平的状态。接着,将电池5放置于带部10的固定段11上。接着,弯折带部10的第一连接段12及第二连接段13,使得第一扣部20及第二扣部30分别沿着相反的两个方向彼此靠近。接着,如图4所示,将第一扣部20弯曲成U形的形状,并推抵及撑开第二穿槽32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的第二扣部30,而让第一穿槽31、第二穿槽32及第二穿槽32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的第二扣部30之间形成一穿孔33。接着,如图5及图6所示,将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及宽带段21穿过穿孔33,而让第一扣部20的宽带段21卡固于第二扣部30。接着,反折第一扣部20而让第一扣部20通过第一粘附部40粘附于第一连接段12。此时,电池固定带1是处于一包覆状态并形成一包覆空间60,且电池5是被包覆在此包覆空间60。如此一来,电池固定带1可稳固地包覆电池5,故可减少电池5受到外力作用下晃动而与板件2撞击的几率,进而降低电池5损坏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是通过两个电池固定带1来共同包覆电池5,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通过一个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

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板件2供这些螺丝50锁附的多个锁孔3是分别与凹陷于板件2的表面的多个凹槽4连接,故当这些螺丝50分别锁附这些锁孔3时,这些螺丝50的头部分别会位于这些凹槽4内。因此,电池5在被电池固定带1包覆后可平躺在固定段11上,而不会与这些螺丝50的头部产生干涉,故可进一步降低电池5损坏的风险。

在上述说明中,由于固定段11上设有可重复粘附的粘胶,且第一粘附部40为可重复粘附的粘胶,故可让固定段11及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分别通过粘胶重复粘附板件2及第一连接段12,进而提升电池固定带1的重复使用性。另一方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段上的粘胶及第一粘附部也可为不可重复粘贴的粘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是通过粘胶粘附于第一连接段12,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窄带段可通过魔鬼毡粘附于第一连接段。如此一来,窄带段及第一连接段上皆须设置相匹配的魔鬼毡。同理地,带部的固定段也可通过魔鬼毡固定于板件上。

此外,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的宽度W3等于第二扣部30的第一穿槽31的长度L的设置,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窄带段的宽度可小于第一穿槽的长度。

再者,第一粘附部40不限于仅设置在第一扣部20的窄带段2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粘附部可同时设置于第一扣部的窄带段及宽带段。

另外,从图2来看,第一粘附部40与固定段11上的粘胶是位于电池固定带1的同一面上,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7及图8,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图8为图7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电池固定带1a。此电池固定带1a类似于图2的电池固定带1,两者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第一粘附部的设置位置不同。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粘附部40a与带部10a的固定段11a上的粘胶分别位于电池固定带1a相反两个平面上。如此一来,在电池固定带1a处于包覆状态下,第一扣部20a的窄带段22a是未通过反折而通过第一粘附部40a直接粘附于带部10a的第二连接段13a。

接着,上述实施例的第二扣部的第二穿槽是朝带部延伸,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电池固定带1b。此电池固定带1b类似于图2的电池固定带1,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第二穿槽的延伸方向不同。详细来说,电池固定带1b的第二扣部30b的第二穿槽32b为朝远离带部10b的方向延伸。如此一来,须先将第一扣部20b弯曲成倒U形的形状,才可将第一扣部20b穿过第二扣部30b。

上述实施例的第一扣部的数量为一,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及图11。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图11为图10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电池固定带1c。此电池固定带1c类似于图2的电池固定带1,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第一扣部的数量的不同。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电池固定带1c包括有两个第一扣部21c、22c。第一扣部21c包括一宽带段211c及一窄带段212c,且第一扣部22c包括一宽带段221c及一窄带段222c。两个宽带段211c、221c及两个窄带段212c、222c为交错排列并相连。宽带段211c连接于带部10c的第一连接段12c,且此宽带段211c相比较于窄带段212c、222c及宽带段221c更靠近第一连接段12c。

如图11所示,在电池固定带1c处于包覆状态下,当较靠近第一连接段12c的宽带段211c卡固于第二扣部30c时,电池固定带1c可包覆尺寸较小的电池6。反之,当较远离第一连接段12c的宽带段221c卡固于第二扣部30c时,电池固定带1c可包覆尺寸较大的电池。如此一来,电池固定带1c适用于包覆不同尺寸的电池。

接着,请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固定带的俯视图。图13为图12的电池固定带包覆电池的俯视图。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电池固定带1d。此电池固定带1d类似于图2的电池固定带1,以下仅对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描述,相似部分则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电池固定带1d还包括一第二粘附部70d,且第一扣部20d包括一第一卡勾段21d及一第一延伸段22d,及第二扣部30d包括一第二卡勾段31d及一第二延伸段32d。

第一卡勾段21d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延伸段22d及带部10d的第一连接段12d,且第一粘附部40d设置于第一延伸段22d。第一卡勾段21d具有一勾槽211d。第二卡勾段31d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延伸段32d及带部10d的第二连接段13d,且第二粘附部70d设置于第二延伸段32d。第二卡勾段31d具有一勾槽311d。

如图13所示,在电池固定带1d处于包覆状态下包覆电池5时,第一卡勾段21d及第二卡勾段31d扣合于彼此的勾槽211d、311d(如图12所示),且第一粘附部40d及第二粘附部70d分别粘附于第二连接段13d及第一连接段12d。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电池固定带,通过电池固定带处于包覆状态下,第一扣部与第二扣部相扣,及第一粘附部粘附于带部,而令电池固定带形成用以容纳电池的包覆空间,使得电池固定带可稳固地包覆电池,减少电池受到外力作用下晃动而与板件撞击的几率,进而降低电池损坏的风险。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