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6043发布日期:2020-06-02 19:5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圈绕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线圈的轴向端部多是凹形,一般是在绕线模具上直接绕成线圈。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为了使无线充电模块产品具有更多的选择,现今需要线圈的轴向端部为凸形。

因此,亟需一种绕线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装置,能够保证绕成的线圈的端部为凸形。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绕线装置,包括:

模具块,其上设置有插接孔;

模芯,其一端插于所述插接孔内;

模具组,其套设于所述模芯上,所述模具组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模具套,所述模具套能够沿所述模芯的轴向方向移动,所述模具套与所述模具块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逐渐变小;

线圈绕于所述模芯上,绕线过程中从内到外的所述模具套依次对所述线圈的绕制形成止挡。

优选地,所述模具套靠近所述模具块的一端为凹弧曲面。

优选地,所有的所述模具套远离所述模具块的一端平齐设置。

优选地,所述模芯远离所述模具块的一端环设有止挡凸起,所述止挡凸起用于止挡所述模具套。

优选地,所述止挡凸起的外径大于最外侧的所述模具套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包括两个所述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和第二模具套,所述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所述第二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模具套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包括三所述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第二模具套和第三模具套,所述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所述第二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三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模具套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包括四所述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第二模具套、第三模具套和第四模具套,所述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所述第二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三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四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三模具套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包括五所述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第二模具套、第三模具套、第四模具套和第五模具套,所述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所述第二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三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四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三模具套的外侧,所述第五模具套套设于所述第四模具套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模具块靠近所述模具套的一侧为平面或凸弧曲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绕线过程中,从内到外的模具套依次对线圈的绕制形成止挡,且模具套与模具块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的逐渐变小;能够保证绕成的线圈的端部为凸形,为无线充电模块产品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此绕线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中:1、模具块;11、插接孔;2、模芯;21、止挡凸起;3、模具组;31、第一模具套;32、第二模具套;33、第三模具套;34、第四模具套;35、第五模具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绕线装置,其包括模具块1、模芯2及模具组3。模具块1上设置有插接孔11,模芯2的一端插于插接孔11内,二者之间可以是简单的插接,也可以是过盈配合或螺纹连接,以使二者相互配合之后不会发生移动。二者之间过盈配合时,模具块1和模芯2中的一个为弹性材质,另一个为硬性材质,便于进行配合。

模具组3套设于模芯2上,模具组3包括多个依次套设的模具套,模具套能够沿模芯2的轴向方向移动,模具套与模具块1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的逐渐变小,即相邻两个模具套,内侧的模具套与模具块1之间的距离较外侧的模具套与模具块1之间的距离大。线圈绕于模芯2上,绕线过程中依次使用从内到外的模具套对线圈的绕制形成止挡。

绕线过程中依次使用从内到外的模具套对线圈的绕制形成止挡,且模具套与模具块1之间的距离从内到外的逐渐变小;能够保证绕成的线圈的端部为凸形,为无线充电模块产品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此绕线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捷。

模具套靠近模具块1的一端为凹弧曲面,所有的模具套拼接成一个整体的弧形槽。所有的模具套远离模具块1的一端平齐设置,在使用过程中使模具套远离模具块1的一端对齐之后,便可使所有的凹弧曲面拼接形成弧形槽。

模芯2远离模具块1的一端环设有止挡凸起21,止挡凸起21用于止挡模具套,避免模具套从模芯2上脱落。止挡凸起21的外径大于最外侧的模具套的内径,能够保证最外侧的模具套不会从模芯2上脱落。

模具块1靠近模具套的一侧为平面或凸弧曲面,本实施例中为平面,在其它实施例中,线圈的一端为凹形,模具块1靠近模具套的一侧为凸弧曲面。

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模具组3包括五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31、第二模具套32、第三模具套33、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第一模具套31套设于模芯2,第二模具套32套设于第一模具套31的外侧,第三模具套33套设于第二模具套32的外侧,第四模具套34套设于第三模具套33的外侧,第五模具套35套设于第四模具套34的外侧。在绕线过程中,先将第一模具套31移动至预设位置,第二模具套32、第三模具套33、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远离模具块1的移动,不影响绕线。然后进行绕线,当第一模具套31基本被绕满漆包线之后,将第二模具套32、第三模具套33、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靠近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使之与第一模具套31靠近止挡凸起21的一端平齐,然后再将第三模具套33、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远离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然后继续进行绕线,当第二模具套32基本被绕满漆包线之后;将第三模具套33、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靠近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使之与第一模具套31靠近止挡凸起21的一端平齐,然后再将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远离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然后继续进行绕线,当第三模具套33基本被绕满漆包线之后;将第四模具套34和第五模具套35向靠近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使之与第一模具套31靠近止挡凸起21的一端平齐,然后再将第五模具套35向远离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然后继续进行绕线,当第四模具套34基本被绕满漆包线之后;将第五模具套35向靠近模具块1的方向移动,使之与第一模具套31靠近止挡凸起21的一端平齐,直至绕线结束;然后将模芯2从模具块1上取下,并将线圈取下。

在其它实施例中,模具组3包括两个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和第二模具套,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第二模具套套设于第一模具套的外侧。

或者,模具组3包括三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第二模具套和第三模具套,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第二模具套套设于第一模具套的外侧,第三模具套套设于第二模具套的外侧。

又或者,模具组3包括四模具套,分别为第一模具套、第二模具套、第三模具套和第四模具套,第一模具套套设于模芯,第二模具套套设于第一模具套的外侧,第三模具套套设于第二模具套的外侧,第四模具套套设于第三模具套的外侧。

模具组3还可以包括更多个模具套,模具套的数量根据线圈要求来进行选择。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