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8195发布日期:2020-07-10 17:4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显示面板的画质要求越来越高,柔性显示面板由于具有良好的显示功能已成为发展主流。

现有技术通常为了支撑柔性衬底,在显示面板的衬底背面设置支撑膜。然而当显示面板中的光或外界自然光照射到支撑膜时,会在支撑膜上产生反射,反射光容易使显示面板的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在显示面板的局部出现亮度不均匀的现象,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显示面板容易受到光照影响而出现画面显示亮度不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

发光器件,位于所述衬底上;

支撑膜,位于所述衬底远离所述发光器件的一侧,所述支撑膜中具有减反粒子,所述减反粒子用于减少在所述支撑膜上发生正反射的光,其中,正反射的光为在所述支撑膜的表面满足光的反射定律的反射光。

进一步地,所述减反粒子包括可吸光粒子或高折射粒子,以便于减少支撑膜对光的反射率。

进一步地,所述减反粒子的大小为100-600纳米;优选地,所述减反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00-300纳米。将减反粒子的直径大小设置在此范围内,可以在保证不影响支撑膜功能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地,每立方微米的所述支撑膜中有2-100个所述减反粒子;优选地,每立方微米的所述支撑膜中有50-100个所述减反粒子。将减反粒子的密度(即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中具有的减反粒子的个数)设置在此范围内,可以在保证不影响支撑膜功能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可吸光粒子为黑色或彩色粒子,以便于满足支撑膜对不同颜色的光的反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可吸光粒子包括炭黑粒子、石墨粒子、石墨烯粒子和纳米金属粒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纳米金属粒子为纳米金粒子。有利于提高可吸光粒子对光的遮挡或吸收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保护层、pet层、胶层和第二保护层,所述胶层包括所述减反粒子,有利于简化支撑膜的制作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减反粒子为高折射粒子,所述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大于所述胶层的胶体材料的折射率,有利于提高支撑膜对光的散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为1.5-3.5。可以提高支撑膜对光的散射效果。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发光器件,在衬底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膜,支撑膜中具有用于减少在支撑膜上发生正反射的光的减反粒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膜中设置减反粒子来减少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在支撑膜上发生的反射,即降低了支撑膜对入射至支撑膜上的光的反射率,从而降低了反射光对显示面板带来的影响,能够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膜反射光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膜反射光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衬底远离发光器件一侧的支撑膜,支撑膜中具有减反粒子以减少在入射光支撑膜上发生正反射的光。一般来说,显示面板在实现画面显示的过程中,衬底上的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也会到达衬底的背面的支撑膜上,支撑膜会将光进行反射形成反射光,反射光容易对显示面板的显示特性造成影响,从而使得显示画面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支撑膜中加入减反粒子,减反粒子能够减少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显示面板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上发生的反射,从而降低了支撑膜对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显示面板外部自然光的反射率,以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高画质显示质量。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每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发光器件,位于衬底10上;支撑膜30,位于衬底10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支撑膜30中具有减反粒子100,减反粒子100用于减少在支撑膜30上发生正反射的光,其中,正反射的光为在支撑膜30的表面满足光的反射定律的反射光。

具体地,衬底10可以是柔性的,可以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衬底10也可以是刚性的,例如玻璃基板。在衬底10上设置有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图中未示出),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器件在衬底10上形成发光器件阵列20,示例性地,发光器件可以为oled器件,oled器件通常包括阴极、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和阳极,阴极的电子和阳极的空穴在电场的驱动作用下分别注入电子注入层和空穴注入层,再经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结合产生激子,激子经过迁移和辐射衰减产生光子发光。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10上的薄膜晶体管阵列,薄膜晶体管阵列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构成发光器件的驱动电路,驱动发光器件发光。支撑膜30位于衬底10远离发光器件阵列20的一侧,支撑膜30中设置有减反粒子100,用于减少在支撑膜30上发生的正反射的光。一般情况下,显示面板在正常显示的过程中,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会到达衬底10的背面,照射到支撑膜30上,并在支撑膜30的表面发生反射现象,在支撑膜30表面的反射光会对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不均匀,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出现偏亮或偏暗的现象。通过在支撑膜30中加入减反粒子100,能够减少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在支撑膜30表面发生正反射的光。在其他实施例中,减反粒子100也可以减少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正反射的光。其中,减反粒子100为可以降低支撑膜30对入射光的反射率的粒子。

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膜30中设置减反粒子100来减少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对显示面板带来的影响,能够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减反粒子100包括可吸光粒子或高折射粒子。

可选地,减反粒子100的直径大小为100-600纳米;优选地,减反粒子100的直径大小为100-300纳米。减反粒子100的大小越小,在工艺制备上难度越低,同时还不影响支撑膜30自身的功能。

可选地,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2-100个减反粒子100;优选地,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50-100个减反粒子100。将减反粒子100的密度(即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具有的减反粒子100的个数)设置在此范围内,可以在保证不影响支撑膜30功能的前提下,能有效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具体地,减反粒子100可以为可吸光粒子,可吸光粒子能够将照射至支撑膜30上的光进行吸收,从而达到减少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的反射。可吸光粒子可以采用涂覆的方式添加至支撑膜30上,可吸光粒子可以为纳米粒子,也可以为非纳米粒子,只要满足涂覆需求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不对可吸光粒子的尺寸进行限定。

可选地,减反粒子100也可以为高折射粒子,其中,高折射粒子能够使照射至支撑膜30上的入射光发生折射现象,从而使得在支撑膜30上反射出去的光的方向发生改变而散射出去,减少了反射至衬底10上的光,进而减少了反射光对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的影响。示例性地,当减反粒子100为高折射粒子时,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或光发器件本身发出的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而产生的反射光的反射方向与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相关,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较小时,反射光与支撑膜30的法线方向的夹角较小,即在支撑膜30上反射回来的光的散射角度小。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膜反射光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2,当支撑膜30中没有减反粒子时,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形成垂直的反射光反射至衬底10侧,对发光器件的正常发光产生影响,在显示面板正常显示的过程中,由于反射光的存在,导致显示画面出现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膜反射光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考图3,在支撑膜30中添加减反粒子100,具体可以为高折射粒子,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外部自然光垂直照射至支撑膜30上,由于高折射粒子的折射作用,使得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反射的光不再是垂直的反射光,而是具有一定偏移角度的反射光,该反射光在支撑膜30上散射出去,进而有效的减少了反射至衬底10上的光。随着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的变化,在支撑膜30上形成的反射光的散射方向也随之变化,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越大,反射光的方向与支撑膜30法线方向的夹角(即图3中的角a)越大,即反射光就越容易散射出去,对显示面板的显示画质影响就越小。

可知地,支撑膜30中可以同时包括可吸光粒子和高折射粒子,支撑膜30中也可以只含有可吸光粒子或高折射粒子,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知的,该减反粒子100的形状可以为球形,圆柱形,椭球形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可选地,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减反粒子的大小、密度和颜色相关。

优选地,当减反粒子的大小和密度不变时,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减反粒子的颜色的灰阶值正相关;当减反粒子的大小和颜色不变时,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减反粒子的密度负相关;当减反粒子的密度和颜色不变时,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减反粒子的大小负相关。

具体地,减反粒子100可以为可吸光粒子,可吸光粒子是利用吸光的原理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外部自然光入射至衬底10背面(即衬底10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的光吸收,以减小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正反射现象。通过对支撑膜30添加可吸光粒子来改变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其中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密度和颜色相关,其中,可吸光粒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的可吸光粒子的个数。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密度或者颜色可以改变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产生的反射现象,进而有利于改善因反射光的影响造成显示画质偏亮或偏暗的问题。

当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和密度不变时,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颜色能够改变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即减少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的反射,从而减小反射光对显示画质的影响。示例性地,可吸光粒子的颜色可以为黑色或彩色。当可吸光粒子为黑色时,由于黑色对光的吸收效果最强,因此,此时的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最小。也就是说,黑色的可吸光粒子能够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外部的自然光进行有效的吸收,照射至支撑膜30上的大部分光都被可吸光粒子吸收,因此在支撑膜30上产生的反射光就相应减少,即降低了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

可选地,黑色的可吸光粒子包括炭黑粒子、石墨粒子和石墨烯粒子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炭黑粒子、石墨粒子和石墨烯粒子可以为纳米粒子,也可以非纳米粒子。

可选地,可吸光粒子还可以为纳米金属粒子。纳米金属粒子的粒径更小,在工艺上更容易制作。优选地,纳米金属粒子为纳米金粒子,纳米金粒子更容易吸收入射光。

可选地,可以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颜色来实现改变可吸光粒子对入射光的吸收程度。具体地,在色系中,每一颜色都对应一个灰阶值,能够实现任一颜色可吸光粒子的添加,通过不同颜色的可吸光粒子来遮挡或吸收光束。需要说明的是,在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和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颜色来改变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时,其反射率不能高于预设反射率值,以防止不能有效改善反射光对显示画质的影响。

当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和颜色不变时,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密度也可以实现降低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其中,可吸光粒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的可吸光粒子的个数。可吸光粒子的密度越大,遮挡或吸收透过支撑膜30的光束路径面积越大,也就是说,可吸光粒子的密度越大,对入射至支撑膜30的光束的吸收能力越强,进而从支撑膜30反射出去的光就相对减少了,即降低了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从而降低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对显示画质的影响,改善了显示面板在显示画面是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可吸光粒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2-100个可吸光粒子;优选地,可吸光粒子的密度为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50-100个可吸光粒子,将可吸光粒子的密度设置在此范围内,能进一步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画面时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当可吸光粒子的密度和颜色不变时,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大小能够改变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其中,可吸光粒子的大小不能超过支撑膜30的厚度,要符合支撑膜30的制作工艺。可吸光粒子的体积越大,能够遮挡透过支撑膜30的光束路径的面积越大。示例性地,可吸光粒子为黑色的石墨烯纳米粒子,通过改变可吸光粒子的大小,即可改变对入射至支撑膜30的光束的遮挡或吸收能力。可吸光粒子的体积越大,对入射至支撑膜30的光束的吸收能力越强,进而从支撑膜30反射出去的光就相对减少了,即降低了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从而降低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对显示画质的影响,改善了显示面板在显示画面是出现亮度不均匀的问题。

可选地,可吸光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00-600纳米;优选地,可吸光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00-300纳米。能进一步降低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外部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对显示画质的影响。

可选地,当可吸光粒子的直径大小为200-250纳米,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60-70个可吸光粒子时,相比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本实施例可使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20%。

可选地,当可吸光粒子为炭黑粒子,且炭黑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50-250纳米,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70-80个可吸光粒子时,相比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本实施例可使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25%。

可选地,当可吸光粒子为纳米金粒子,且纳米金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20-220纳米,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80-90个纳米金可吸光粒子时,相比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膜30可使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30%。

进一步优选地,当可吸光粒子的颜色为黑色时,可吸光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00纳米,且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95个可吸光粒子时,能更好的实现降低支撑膜30对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的反射率,相比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40%,使得显示面板具有优异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支撑膜3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保护层301、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涤纶树脂)层302、胶层303和第二保护层304,胶层303包括减反粒子100。

具体地,pet层302用于对衬底10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pet层302的一侧形成第一保护层301,其中,第一保护层301可以为防静电膜层,第一保护层301的强度较高,能够有效保护pet层302。在pet层302远离第一保护层301的一侧形成胶层303,通过涂覆的方式将减反粒子100添加至胶层303中。在胶层303的表面形成第二保护层304,用于保护pet层302和胶层303,第二保护层304可以为离型膜,通过第二保护层304能够区分支撑膜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第二保护层304具有容易剥离的特点,在将支撑膜贴附到衬底10上时,第二保护层304容易撕下,不会影响胶层303的粘附性,且不会对pet层302和胶层303以及胶层303中的减反粒子100造成损坏。示例性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膜30在应用到显示面板时,将支撑膜30贴附到衬底10的背面(远离发光器件阵列20的一侧),通过减反粒子100遮挡或吸收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以减少发光器件发出的光或者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的反射,进而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减反粒子100为高折射粒子,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大于胶层303的胶体材料的折射率。

具体地,高折射粒子能够使照射至支撑膜30上的入射光发生折射现象,从而使得在支撑膜30上反射出去的光的方向发生改变而散射出去,减少了反射至衬底10上的光,进而减少了反射光对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的影响。其中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大于胶层303的胶体材料的折射率,可以保证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或光发器件本身发出的光入射至支撑膜30上时,能够通过高折射粒子的折射作用使得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而产生的反射光的反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反射光散射出去,减少了反射光投射到衬底10侧的光,也即通过高折射粒子的折射作用,使得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反射的光不再是垂直的反射光,而是具有一定偏移角度的反射光在支撑膜30上散射出去,从而减小对显示面板的显示画质影响。

优选地,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大于1.5,进一步地,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的范围为1.5-3.5,在此范围内,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膜30能进一步减小对显示面板的显示画质的影响。

可选地,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与高折射粒子的大小、密度和颜色相关。在保持高折射粒子的大小和密度不变时,通过改变高折射粒子的颜色可以改变支撑膜的反射率,也就是说,当高折射粒子的颜色为黑色时,显示面板外部的自然光或者显示面板内部的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入射至支撑膜30内时,高折射粒子能够遮挡或吸收入射光,使得支撑膜30上产生的反射光就少了,即降低了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当高折射粒子的颜色逐渐变浅时(例如,由黑色逐渐向灰色转变),高折射粒子对入射光的遮挡或吸收能力减弱,。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在支撑膜30具有一定透过率的情况下,高折射粒子能够有效减小支撑膜30对入射光的反射率。高折射粒子的大小和密度对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的影响与可吸光粒子的影响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高折射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50-550纳米;优选地,高折射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20-280纳米。将高折射粒子的直径大小设置在120-280纳米的范围内,使得显示面板具有优异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10-90个高折射粒子;优选地,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60-90个高折射粒子。通过将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设置有60-90个高折射粒子,在保证不影响支撑膜30的基本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下,能有效减少入射光对显示面板显示画质的影响。

通过对高折射粒子的大小、密度和颜色等参数进行不同的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

可选地,当高折射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50-200纳米,且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70-80个高折射粒子时,能更好的实现降低支撑膜30对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的反射率,与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相比,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22%,使得显示面板具有优异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当高折射粒子的直径大小为130纳米,且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有85个高折射粒子时,能更好的实现降低支撑膜30对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的反射率,与未添加减反粒子100的支撑膜30相比,其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了28%,使得显示面板具有优异的显示效果。

除此之外,当减反粒子100为高折射粒子时,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对改变支撑膜30对光的反射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从理论上看,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越高,入射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的方向与支撑膜30法线方向之间的夹角越大,反射光就越容易散射出去,对显示面板的显示画质影响就越小。

可知的,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与其本身的材料相关,除此之外,高折射粒子的大小以及在每立方微米的支撑膜30中的添加量也与高折射粒子的折射率有一定的关系。

可选地,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复合胶带40,复合胶带40设置于支撑膜30远离衬底10的一侧。

具体地,设置复合胶带40的好处是,能够对显示面板的屏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静电对屏体造成干扰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0和发光器件,在衬底10远离发光器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膜30,支撑膜30中具有用于减少在支撑膜30上发生正反射的光的减反粒子10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膜30中设置减反粒子100来减少显示面板的自发光或者外界自然光在支撑膜30上发生的反射,即降低了支撑膜30对入射至支撑膜30上的光的反射率,从而降低了反射光对显示面板带来的影响,能够改善显示面板在显示时出现亮度不均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电子设备,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显示装置包括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因此也具有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