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调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93210发布日期:2021-01-01 13:3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端子调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端子调整设备。



背景技术:

端子在生产过程中会经过卷线、熔接、组立、封止、弯脚等多道工序,各道工序都会影响端子的状态,导致端子发生一定的形变,因此经过多道工序后,端子的形变累积,致使端子的形变没有规律,则在弯脚工序后不同端子的状态不一致,导致电子元器件的不良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提高良率的端子调整设备。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端子调整设备,包括底座、旋转台及定位台,所述旋转台与所述定位台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旋转台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带有端子的电子元器件的固定件,所述定位台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放入所述端子,所述旋转台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元器件,和/或所述定位台用于带动所述端子,使所述端子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往复扭动。

上述端子调整设备,可将带有端子的电子元器件固定在旋转台上的固定件上,且端子伸入定位台上的限位槽内,而旋转台可带动电子元器件,和/或定位台可带动端子,使端子相对电子元器件往复扭动,由于电子元器件的端子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内应力的累积,导致端子在弯脚工序后形态不一致,而端子相对电器元器件往复扭动时,端子可通过形变释放在电器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的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夹持件及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第二夹持件用于夹持所述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可相对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的侧面的形状与所述电子元器件的侧面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旋转台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台可以通过左右摆动带动所述端子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往复摆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定位台摆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台包括顶面及侧面,所述侧面与所述旋转台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侧面上,所述限位槽延伸至所述顶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一机械手,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元器件移动至所述旋转台上,并使所述端子进入所述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运输带及第二机械手,所述运输带用于输送所述电子元器件,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电子元器件,并在所述运输带与所述旋转台之间往复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为t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及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为所述限位槽远离所述顶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槽段为所述限位槽延伸至所述顶面的一侧,所述第一槽段内两侧壁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槽段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用于与所述端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槽的数量为两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元器件具有中空部,所述旋转台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中空部配合的限位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子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所述端子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的次数均为4次,所述端子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的角度范围为0°~35°。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于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端子调整设备的斜视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端子调整设备的斜视图二;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定位台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定位台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底座,200、旋转台,210、限位柱,300、定位台,301、限位槽,301a、第一槽段,301b、第二槽段,302、顶面,303、侧面,304、功能槽,400、固定件,410、第一夹持件,420、第二夹持件,10、端子,11、连接部,12、末端部,20、电子元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子调整设备,包括底座100、旋转台200及定位台300,所述旋转台200与所述定位台300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100上,所述旋转台200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的固定件400,所述定位台300上设有限位槽301,所述限位槽301用于放入所述端子10,所述旋转台200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元器件20,使所述端子10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

上述端子调整设备,可将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固定在旋转台200上的固定件400上,且端子10伸入定位台300上的限位槽301内,而旋转台200可带动电子元器件20,使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由于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内应力的累积,导致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形态不一致,而端子10相对电器元器件往复扭动时,端子10可通过形变释放在电器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可选地,底座100可为地面或专门设置的工作台。可选地,旋转台200与定位台300可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或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若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部分伸出电子元器件20的外侧面303,可采取旋转台200与定位台300在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方式,若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向上或向下弯折设置,可采取旋转台200与定位台300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方式。方便分别限位电子元器件20的本体与端子10,以便能够实现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的相对扭动。

可选地,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扭动具有左侧极限位置、初始位置及右侧极限位置,左侧极限位置及右侧极限位置分别位于初始位置的两侧,当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不相对扭动时,端子10位于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初始位置处,当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相对扭动时,端子10在左侧极限位置与右侧极限位置之间往复扭动,且最终端子10会回位到初始位置处,此时端子10在经过往复扭动后,内部应力被释放,且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的相对位置较未调整前不变,保证了电子元器件20上端子10形态的一致性,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固定件400包括第一夹持件410及第二夹持件420,所述第一夹持件410及所述第二夹持件420用于夹持所述电子元器件20,所述第一夹持件410与所述第二夹持件420可相对移动。此时在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在旋转台200上之后,可利用第一夹持件410及第二夹持件420相对靠近完成对电子元器件20的夹持,实现对电子元器件20的固定。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均设于旋转台200上,可方便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夹持固定电子元器件20之后,旋转台200转动能够带动电子元器件20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也可不设于旋转台200上,但第一夹持件410及第二夹持件420可与旋转台200同步转动,保证旋转台200能够带动电子元器件20转动。

可选地,可设置气缸或液压缸等用于推动第一夹持件410及第二夹持件420,使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或可设置传动丝杆,传动丝杆两端的螺纹设置方向相反,第一夹持件410、第二夹持件420分别与传动丝杆的两端螺纹配合,可设置电机带动传动丝杆转动,通过电机的正转或反转实现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的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台200上可设置阻挡部,固定件400可沿远离或靠近阻挡部的方向移动,电子元器件20可放置在阻挡部与固定件400之间,通过固定件400靠近阻挡部的方式对固定件400进行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件410与所述第二夹持件420相对的侧面303的形状与所述电子元器件20的侧面303匹配。此时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相对的侧面303可更好夹紧电子元器件20,保证对电子元器件20的固定效果。

可选地,电子元器件20为圆柱状,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相对的侧面303均为内凹的弧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弧面结构的曲率半径可大于电子元器件20的外径,也可对电子元器件20进行夹持。当上述弧面结构的曲率半径大于电子元器件20时,即使更换更大尺寸的电子元器件20,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也可实现夹持功能,适用性更好。

此外,电子元器件20若为方形柱体或多边形柱体等,第一夹持件410与第二夹持件420相对的侧面303也可为对应的内凹平面结构。

可选地,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旋转台200转动。可通过第一驱动件带动旋转台200转动,实现对旋转台200转动的自动控制,可对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扭动的角度及次数进行更精确的控制。

可选地,第一驱动件可直接带动旋转台200转动,或通过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方式带动旋转台200转动。

具体地,第一驱动件设于底座100上,第一驱动件的转轴与旋转台200连接,旋转台200设于底座100上方,此时电子元器件20可由旋转台200上方移动并放置于旋转台200上,并在端子10调整后由旋转台200上方移出旋转台200,操作方便。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定位台300包括顶面302及侧面303,所述侧面303与所述旋转台200相对设置,所述限位槽301设于所述侧面303上,所述限位槽301延伸至所述顶面302。由于限位槽301延伸至顶面302,在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在旋转台200的过程中,端子10可由定位台300的顶面302进入限位槽301内,当电子元器件20放置好后,端子10也位于限位槽301内,方便了电子元器件20的放置及定位。具体地,侧面303上还设有功能槽304,功能槽304与限位槽301垂直设置并连通。可方便通过功能槽304观察端子10在限位槽301内的位置及形态。

可选地,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一机械手,所述第一机械手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元器件20移动至所述旋转台200上,并使所述端子10进入所述限位槽301内。通过第一机械手,可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旋转台200上,并使端子10进入限位槽301内,实现了对电子元器件20的自动放置,可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地,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升降台及平移滑轨,升降台可滑动设于平移滑轨上,升降台与第一机械手连接,升降台用于带动第一机械手上下移动,此时可通过升降台带动第一机械手拿取电子元器件20,并利用平移滑轨带动升降台平移,可便于将电子元器件20移动至旋转台200上。

可选地,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运输带及第二机械手,所述运输带用于输送所述电子元器件20,所述第二机械手用于夹持所述电子元器件20,并在所述运输带与所述旋转台200之间往复移动。此时可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在运输带上,并利用第二机械手将放置在旋转台200上的电子元器件20夹持并输送至运输带上,实现电子元器件20的自动输送,可提高生产效率及自动化程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限位槽301为t形槽。由于端子10的末端宽度较大,同时也为了方便对端子10进行限位,将限位槽301设置为t形槽。

具体地,如图3所示,端子10包括连接部11及末端部12,末端部12通过连接部11与电子元器件20连接,且连接部11的一端与电子元器件20连接,连接部11的另一端沿与电子元器件20的端面平行的方向向电子元器件20外延伸,若以电子元器件20的轴向为投影方向,末端部12的投影面与电子元器件20的投影面间隔设置,且末端部12上的最大宽度大于连接部11的最大宽度,此时在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旋转台200上时,端子10的形状与t形槽的形状匹配,方便了对端子10的限位,使端子10能够更好的往复扭动,以消除端子10的内应力。其中,由于连接部11、连接部11与末端部12的连接处、连接部11与电子元器件20的连接处均为发生形变的部分,因此随着端子10扭动或摆动,上述三处位置会发生形变以释放应力。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限位槽301包括连通的第一槽段301a及第二槽段301b,所述第二槽段301b为所述限位槽301远离所述顶面302的一侧,所述第一槽段301a为所述限位槽301延伸至所述顶面302的一侧,所述第一槽段301a内两侧壁的间距沿靠近所述第二槽段301b的方向逐渐减小。此时端子10在进入限位槽301时先伸入第一槽段301a,第一槽段301a可对端子10进行引导,保证端子10能够顺利进入限位槽301内,且即使端子10已经在内应力作用下产生了一定的形变,第一槽段301a也可对端子10进行一定程序的修正,进而通过使端子10扭动消除应力,使端子10能够符合要求,因此上述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可选地,第一槽段301a及第二槽段301b为限位槽301用于与连接部11匹配的部分,通过对连接部11进行引导,可保证末端部12也进入限位槽301内。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槽301用于与所述端子10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槽301的数量为两个。当端子10为两个时,两个限位槽301可分别对两个端子10进行限位,在通过带动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相对扭动,实现对两个端子10的内应力释放。

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子10与限位槽301的也可为一个、三个或多于三个。

可选地,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电子元器件20具有中空部,所述旋转台200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中空部配合的限位柱210。通过限位柱210可对电子元器件20放置在旋转台200上进行定位,使电子元器件20能够更精确的进行后续的扭动端子10操作,可提高端子10释放内应力的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电子元器件20的类型,也可在旋转台200上设置与电子元器件20匹配的定位槽,通过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在定位槽内实现对电子元器件20放置位置的定位。

可选地,所述端子10能够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20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所述端子10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的次数均为4次,所述端子10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的角度范围为0°~35°。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摆动次数不宜过多或过少,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摆动幅度不宜过大或过小,若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摆动次数过多或摆动幅度过大,在释放端子10内应力的同时可能会造成端子10本身或端子10与电子元器件20连接处出现损伤,而若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摆动次数过少或摆动幅度过小,则无法充分释放端子10的内应力,仍然会导致端子10出现形变降低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因此将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的向左摆动及向右摆动次数均设置为4次,且摆动的角度范围为0°~35°,可对端子10的内应力进行充分释放,并防止电子元器件20出现损伤。

本实施例中的端子调整设备可采用如下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所述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所述旋转台200上,使所述端子10位于所述限位槽301内;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通过所述固定件400固定;

转动所述旋转台200,使所述电子元器件20绕自身往复扭动。

上述加工方法,在对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后,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旋转台200上,同时使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位于定位台300的限位槽301内,利用固定件400对电子元器件20进行固定,转动旋转台200,使电子元器件20绕自身往复扭动,此时端子10可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能够释放端子10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提高了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具有以下区别: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子调整设备,包括底座100、旋转台200及定位台300,所述旋转台200与所述定位台300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100上,所述旋转台200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的固定件400,所述定位台300上设有限位槽301,所述限位槽301用于放入所述端子10,所述定位台300用于带动所述端子10,使所述端子10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

上述端子调整设备,可将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固定在旋转台200上的固定件400上,且端子10伸入定位台300上的限位槽301内,而定位台300带动端子10移动,使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由于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内应力的累积,导致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形态不一致,而端子10相对电器元器件往复扭动时,端子10可通过形变释放在电器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可选地,所述定位台300可以通过左右摆动带动所述端子10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20往复摆动。当定位台300左右摆动时,位于定位台300上限位槽301内的端子10也可随着定位台300的左右摆动而移动,此时也可实现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摆动。

可选地,上述端子调整设备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定位台300摆动。通过第二驱动件可带动定位台300,实现对端子10摆动的自动控制,对端子10摆动角度及摆动次数的控制更精确。

可选地,第二驱动件可带动定位台300转动,且定位台300的转动中心与电子元器件20的轴心重合,此时定位台300可带动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转动,以更好的释放端子10的内应力。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也可带动定位台300沿直线往复平移,也可带动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摆动并释放内应力。

本实施例中的端子调整设备可采用如下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使所述端子10向外弯折;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所述旋转台200上,使所述端子10位于所述限位槽301内;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通过所述固定件400固定;

驱动所述定位台300,使所述端子10往复摆动。

上述加工方法,在对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后,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旋转台200上,同时使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位于定位台300的限位槽301内,利用固定件400对电子元器件20进行固定,驱动定位台300,使端子10往复摆动,此时端子10可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能够释放端子10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提高了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相比于实施例二及实施例一,具有以下区别: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端子调整设备,包括底座100、旋转台200及定位台300,所述旋转台200与所述定位台300相对设置于所述底座100上,所述旋转台200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的固定件400,所述定位台300上设有限位槽301,所述限位槽301用于放入所述端子10,所述旋转台200用于带动所述电子元器件20,所述定位台300用于带动所述端子10,使所述端子10相对于所述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

上述端子调整设备,可将带有端子10的电子元器件20固定在旋转台200上的固定件400上,且端子10伸入定位台300上的限位槽301内,而旋转台200带动电子元器件20,定位台300带动端子10移动,使端子10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由于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内应力的累积,导致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形态不一致,而端子10相对电器元器件往复扭动时,端子10可通过形变释放在电器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因此能够提高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具体地,旋转台200带动电子元器件20与定位台300带动端子10不为同步移动,保证电子元器件20与端子10之间存在相对位移,以释放端子10的内应力。

本实施例中的端子调整设备可采用如下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使所述端子10向外弯折;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所述旋转台200上,使所述端子10位于所述限位槽301内;

将所述电子元器件20通过所述固定件400固定;

驱动所述定位台300,使所述端子10往复摆动,转动所述旋转台200,使所述电子元器件20绕自身往复扭动。

上述加工方法,在对端子10进行弯脚处理后,将电子元器件20放置于旋转台200上,同时使电子元器件20的端子10位于定位台300的限位槽301内,利用固定件400对电子元器件20进行固定,驱动定位台300,使端子10往复摆动,转动所述旋转台200,使所述电子元器件20绕自身往复扭动,此时端子10可相对电子元器件20往复扭动,能够释放端子10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内应力,使端子10在弯脚工序后的形态能够保持一致,提高了电子元器件20的良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