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线连接件及传感器延长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9202发布日期:2021-08-13 16:2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延长线连接件及传感器延长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延长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延长线连接件及传感器延长线。



背景技术:

在汽车工业中,无论是高级豪华型还是经济实用型的汽车,都需要使用汽车线缆进行连接各个部件,实现汽车电子化控制的功能。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汽车传感器对温度、压力、位置、转速、加速度和振动等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测量和控制。

汽车传感器的检测组件需要通过线缆与汽车的中控系统进行连接,其中,传感器的检测组件以及中控系统分别连接有线缆,线缆的端部设置有插接件,通过将两个线缆的插接件连接,以实现检测组件与中控系统的信号连接。为了在运输过程以及插接件未连接时对插接件进行保护,插接件通常还连接有保护盖,然而传统的线缆插接件的保护效果有限,插接件中的金属插脚依然较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水汽、油污及灰尘等杂质的污染,导致线缆的传输性能下降,严重影响了传感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对线缆插接件的金属接触件进行保护、防止线缆插接件的金属接触件被污染以及能够提高传感器信号传输稳定性的延长线连接件及传感器延长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延长线连接件,包括:

线缆;

电路插接件,所述电路插接件包括插接件本体及插脚,所述插接件本体开设有插接腔体,所述插脚与所述插接件本体连接,并且所述插脚设置于所述插接腔体,所述线缆的端部与所述插脚连接;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盖体及保护套,所述保护套与所述盖体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插接件本体抵接,以使所述盖体盖设于所述插接腔体,所述保护套开设有保护腔体,所述插脚设置于所述保护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与所述插接件本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包括金属接触件及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位于所述插接腔体中,并且所述固定套与所述插接件本体连接,所述固定套开设有固定腔体,所述金属接触件嵌置于所述固定腔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还包括防呆导向块,所述防呆导向块位于所述插接腔体内,并且所述防呆导向块与所述插接件本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防水胶圈,所述防水胶圈与所述盖体连接,并且所述防水胶圈与所述插接件本体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还包括两个按压块,两个所述按压块对称连接于所述插接件本体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块远离所述插接件本体的侧面设置有防滑胶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还包括辅助固定片,所述辅助固定片与所述插接件本体连接,所述辅助固定片开设有固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固定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固定片对称连接于所述插接件本体的两侧。

一种传感器延长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延长线连接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盖体盖合插接腔体,能够使得插接腔体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绝,在盖体盖合插接腔体的同时,保护套将包覆插脚,使得插脚与插接腔体相互隔绝,通过盖合及保护套双重隔绝作用,能够有效地起到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对插脚进行保护的效果,防止插脚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进而提高插脚的接触连接质量,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延长线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延长线连接件的使用状态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延长线连接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延长线连接件10包括线缆100、电路插接件200及顶盖组件300。所述电路插接件200包括插接件本体210及插脚220,所述插接件本体210开设有插接腔体211,所述插脚22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连接,并且所述插脚220设置于所述插接腔体211,所述线缆100的端部与所述插脚220连接;所述顶盖组件300包括盖体310及保护套320,所述保护套320与所述盖体310连接,所述盖体31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抵接,以使所述盖体310盖设于所述插接腔体211,所述保护套320开设有保护腔体321,所述插脚220设置于所述保护腔体321。

在本实施例中,延长线连接件10包括线缆100、电路插接件200及顶盖组件300。电路插接件200包括插接件本体210及插脚220,插接件本体210开设有插接腔体211,插接腔体211用于供插脚220安装,使得插脚220能固定在插接腔体211中。线缆100的一端与中控系统电性连接,线缆100的另一端位于插接件本体210内并且与插脚220连接,进而使中控系统与插件电性连接。使用该延长线连接件10进行电路连接时,将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插置入插接件本体210的插接腔体211中,并且使得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与插脚220接触,即可使得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与插脚220电性连接,实现中控系统与检测组件的通信互联。顶盖包括盖体310和保护套320。盖体310与插接件本体210连接,当该延长线连接件10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盖体310盖设于插接腔体211,使得插接腔体211与外界环境隔绝,进而对插接腔体211以及插脚220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保护套320与盖体310的盖合面连接,保护套320开设有保护腔体321,保护腔体321的腔壁形状与插脚220形状相适配,当该延长线连接件10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盖体310盖设于插接腔体211,同时保护套320将套设于插脚220上,使得插脚220插置进保护套320的保护腔体321中,通过保护套320能够使得插脚220的接触面与插接件本体210的插接腔体211相互隔绝,即该插脚220具有双重防护方式,一是盖体310盖合插接腔体211所形成的防护方式,该防护方式具有使得插接腔体211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绝的效果,二是保护套320包覆插脚220所形成的防护方式,该防护方式具有使得插脚220与插接腔体211相互隔绝的效果,通过盖合及保护套320,能够有效地起到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对插脚220进行保护的效果,防止插脚220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进而提高插脚220的接触连接质量,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31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盖体310与插接件本体210为转动连接,通过转动盖体310可将盖体310盖设在插接腔体211上或者开启插接腔体211,有助于方便插接腔体211的开启和关闭的操作,使得该延长线连接件10的使用更加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脚220包括金属接触件221及固定套222,所述固定套222位于所述插接腔体211中,并且所述固定套222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连接,所述固定套222开设有固定腔体,所述金属接触件221嵌置于所述固定腔体。在本实施例中,插脚220包括金属接触件221及固定套222,金属接触件221用于进行电路连接,固定套222用于对金属接触件221进行固定,具体地,固定套222设置于插接腔体211中并且与插接件本体210固定连接,固定套222开设有固定腔体,通过将金属接触件221嵌置在固定腔体中,以实现将金属接触件221固定在插接腔体211中的效果,通过固定套222能够提高金属接触件221在插接腔体211的稳定性,使得插接过程中金属接触件221的结构更加稳定。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200还包括防呆导向块230,所述防呆导向块230位于所述插接腔体211内,并且所述防呆导向块23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插接腔体211的腔壁连接有防呆导向块230,在进行电路连接时,防呆导向块230能够起到防呆作用,令操作者能够识别插入的角度,并且当操作者插接错误时,防呆导向块230能起到阻挡作用,进而防止操作者进行错误操作,同时防呆导向块230具有导向作用,使得插入插接腔体211的过程更加顺畅。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300还包括防水胶圈,所述防水胶圈与所述盖体310连接,并且所述防水胶圈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盖体310的盖合面处连接有防水胶圈,当盖体310盖合插接腔体211时,防水胶圈与插接件本体210相抵,进而封堵盖体310与插接件本体210之间的缝隙,提高插接腔体211的封闭性,进而起到防水、防油污及防灰尘杂质等防护效果。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200还包括两个按压块240,两个所述按压块240对称连接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插接件本体210的两侧对称连接有两个按压块240,在使用该延长线连接件10进行电路连接时,可通过分别按压插接件本体210两侧的按压块240,以对插接件本体210进行移动和插接,有助于方便插接件本体210的插接操作。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块240远离所述插接件本体210的侧面设置有防滑胶垫241。在本实施例中,按压块240远离插接件本体210的侧面设置有防滑胶垫241,防滑胶垫241能够增加按压块240的表面摩擦系数,使得操作者在操作按压块240时与按压块240之间的摩擦力得到提高,进而使得操作者能够更稳定的移动该延长线连接件10并使用该延长线连接件10进行电路连接。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插接件200还包括辅助固定片250,所述辅助固定片25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连接,所述辅助固定片250开设有固定孔251。在本身实施例中,插接件本体210连接有辅助固定片250,辅助固定片250开设有固定孔251,当插接件本体210完成电性连接后,通过辅助固定片250的固定孔251,能够使得辅助固定片250与外部的固定件进行螺接固定,进而稳定插接件本体210的位置,使得电路连接效果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固定片2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固定片250对称连接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辅助固定片250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辅助固定片250对称连接在插接件本体210的两侧,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辅助固定片250,能够进一步提高插接件本体210的安装稳定性,使得电路连接稳定性更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传感器延长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延长线连接件10。在本实施例中,延长线连接件10包括线缆100、电路插接件200及顶盖组件300。所述电路插接件200包括插接件本体210及插脚220,所述插接件本体开设有插接腔体211,所述插脚22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连接,并且所述插脚220设置于所述插接腔体211,所述线缆100的端部与所述插脚220连接;所述顶盖组件300包括盖体310及保护套320,所述保护套320与所述盖体310连接,所述盖体310与所述插接件本体210抵接,以使所述盖体310盖设于所述插接腔体211,所述保护套320开设有保护腔体321,所述插脚220设置于所述保护腔体321。

在本实施例中,延长线连接件10包括线缆100、电路插接件200及顶盖组件300。电路插接件200包括插接件本体210及插脚220,插接件本体210开设有插接腔体211,插接腔体211用于供插脚220安装,使得插脚220能固定在插接腔体211中。线缆100的一端与中控系统电性连接,线缆100的另一端位于插接件本体210内并且与插脚220连接,进而使中控系统与插件电性连接。使用该延长线连接件10进行电路连接时,将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插置入插接件本体210的插接腔体211中,并且使得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与插脚220接触,即可使得检测组件的电路连接部与插脚220电性连接,实现中控系统与检测组件的通信互联。顶盖包括盖体310和保护套320。盖体310与插接件本体210连接,当该延长线连接件10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盖体310盖设于插接腔体211,使得插接腔体211与外界环境隔绝,进而对插接腔体211以及插脚220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保护套320与盖体310的盖合面连接,保护套320开设有保护腔体321,保护腔体321的腔壁形状与插脚220形状相适配,当该延长线连接件10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盖体310盖设于插接腔体211,同时保护套320将套设于插脚220上,使得插脚220插置进保护套320的保护腔体321中,通过保护套320能够使得插脚220的接触面与插接件本体210的插接腔体211相互隔绝,即该插脚220具有双重防护方式,一是盖体310盖合插接腔体211所形成的防护方式,该防护方式具有使得插接腔体211与外界环境相互隔绝的效果,二是保护套320包覆插脚220所形成的防护方式,该防护方式具有使得插脚220与插接腔体211相互隔绝的效果,通过盖合及保护套320,能够有效地起到在运输过程中或者未进行电路连接时对插脚220进行保护的效果,防止插脚220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进而提高插脚220的接触连接质量,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