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连接器的保持框架、方法、插接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1462897发布日期:2022-09-07 23:4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插接连接器的保持框架、方法、插接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插接连接器的用于容纳接触嵌件的保持框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插接连接器,其具有壳体、布置在壳体中的保持框架和多个容纳在保持框架中的接触嵌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这种保持框架用于例如在插接连接器上模块化地使用接触嵌件。在这种保持框架上可以布置一个或多个接触嵌件,以便与保持框架一起插入插接连接器部件或插接连接器的壳体中并且与壳体连接。以这种方式,接触嵌件可以以模块化方式彼此组合,并且通过保持框架布置在插接连接器部件中或插接连接器部件上。
3.这样的接触嵌件例如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电触点。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嵌件一方面与引向插接连接器的电导线连接,另一方面构成插接触点,插接连接器能够通过这些插接触点插接地与配对插接连接器部件接合,以便电接触。
4.这种模块化的接触嵌件提供插接连接器的灵活的可组合性和因此可变的可用性的优点。
5.如果接触嵌件被装配到保持框架上,则需要将接触嵌件保持在保持框架上,以便能够将保持框架例如与接触嵌件一起安装在插接连接器上。在由de 10 2012 110 907 a1公开的保持框架中为此设定,在具有用于容纳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的凹口的第一保持框架部件上可以安装第二保持框架部件,以便以这种方式锁止插入凹口中的保持凸起并且由此锁定在保持框架上。
6.在由de 20 2012 103 360 u1公开的保持框架中,在框架壁上设置有两种凹口。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可以以嵌接的方式推入框架壁的上边缘上的第一凹口内,而接触嵌件的栓状成形部可以以卡合的方式与开口形式的第二凹口接合。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持框架,该保持框架能够实现接触嵌件在保持框架上的简单的安装和接触嵌件在保持框架上的可靠的锁定,同时接触嵌件能够简单地从保持框架上取下。
8.根据本发明,该目的利用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来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和有利的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9.根据本发明的保持框架具有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侧壁和两个彼此相对的端壁,其中两个侧壁和两个端壁包围基础框架的内部空间,接触嵌件能够沿着引入方向引入到所述内部空间中,其中侧壁分别具有指向内部空间方向的内表面和远离内部空间定向的外表面。保持框架还具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在固定状态下将引入到基础框架的内部空间中的接触嵌件保持在基础框架上,其中,固定装置分别具有卡箍元件和操纵杆,其中,卡箍元件能够转移到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中,在关闭位置中卡箍元件与引入
的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接合,在打开位置中卡箍元件与引入的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脱离接合,其中,在关闭位置中卡箍元件能够借助操纵杆与保持凸起张紧。
10.根据本发明,现在规定,插入保持框架中的接触嵌件借助于固定装置锁定在保持框架上,所述固定装置分别由卡箍元件和操纵杆构成。因此,固定装置至少两件式地构成。每个插入的接触嵌件可以通过两个这种固定装置保持在保持框架上,其方式是,两个固定装置与两个设置在一个接触嵌件上的保持凸起配合。卡箍元件用于通过使卡箍元件在关闭位置与一个接触嵌件的其中一个保持凸起配合而直接与接触嵌件配合。操纵杆用于将卡箍元件张紧在这个关闭位置或者说向着与其对应的保持凸起张紧。借助操纵杆可以张紧卡箍元件,以便可以将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固定在保持框架上或保持框架的基础框架上。由此可以实现接触嵌件在保持框架上的特别位置可靠的固定。卡箍元件和操纵杆优选相互直接有效连接。优选地,固定装置布置在基础框架的侧壁上,以便接触嵌件可以固定在基础框架的侧壁上。通过分别由卡箍元件和操纵杆构成卡箍闭锁的固定装置可以将每个引入保持框架中的接触嵌件单个地固定在保持框架上。通过分别构成一个卡箍闭锁的固定装置优选可以实现接触嵌件在基础框架上尽可能无间隙的固定。在引入方向上看,操纵杆优选设置在卡箍元件下方。优选地,固定装置布置在基础框架的侧壁的外表面上。优选地,固定装置不沿着基础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延伸。
11.卡箍元件优选由弯曲的金属丝构成。卡箍元件优选这样弯曲,使得该卡箍元件在关闭位置中可以至少局部地包围相应的保持凸起。以弯曲金属丝形式构成的卡箍元件例如可以具有u形形状。
12.优选地,卡箍元件被设计成使得在关闭位置,所述卡箍元件放置在与其相对应的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的反向于引入方向的上侧上。通过将卡箍元件放置在保持凸起的上侧上,卡箍元件可以将力沿引入方向施加到保持凸起上并且由此施加到接触嵌件上,以便将接触嵌件固定在基础框架上。由此可以实现接触嵌件在基础框架上的尽可能无间隙的固定。卡箍元件优选面状地放置在保持凸起的上侧上。优选地,卡箍元件具有长形延伸的操纵区段,该操纵区段面状地放置在保持凸起的上侧上。
13.卡箍元件可以能枢转地支承在操纵杆上。因此,卡箍元件可相对于操纵杆枢转,以便从关闭位置转换到打开位置,反之亦然。例如,操纵杆可以具有两个孔,卡箍元件的自由端部可以分别容纳在所述孔中。因此,这些孔可以构成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通过将卡箍元件能枢转地支承在操纵杆上,卡箍元件优选也相对于基础框架或基础框架的侧壁能枢转地定位,卡箍元件定位在所述基础框架或基础框架的侧壁上。
14.固定装置在基础框架上的固定优选经由固定装置的操纵杆进行。优选地,仅操纵杆直接与基础框架连接,相反地,卡箍元件通过操纵杆固定在基础框架上,从而卡箍元件仅间接地固定在基础框架上。每个固定装置的操纵杆可以能枢转地支承在基础框架上,尤其支承在基础框架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上。因此,在将卡箍元件转移到关闭位置或张紧位置和打开位置时,也可以使操纵杆相对于基础框架枢转。因此,在转换到关闭位置或张紧位置和打开位置时,不仅卡箍元件、而且操纵杆都可以枢转。
15.为了形成可枢转的支承,操纵杆可以连接到轴体,其中轴体可以支承在形成于基础框架的其中一个侧壁上的凹部中。轴体可以能旋转地支承在该凹部中。但也可能的是,轴体抗扭地设置在凹部中,而操纵杆能旋转地设置在轴体上。
16.为了能够借助于固定装置实现接触嵌件在基础框架上的特别可靠的固定,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可以相对于操纵杆的旋转轴线至少在张紧状态中朝向相应侧壁的内表面的方向偏置。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是这样的轴线,卡箍元件能够绕该轴线枢转。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可以通过操纵杆中的孔限定,卡箍元件可以支承在这些孔中。操纵杆的旋转轴优选通过轴体限定,轴体与操纵杆相连并且操纵杆通过轴体可支承在基础框架上。通过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操纵杆的旋转轴线至少在卡箍元件通过操纵杆张紧的状态下向内偏置地布置,可以实现在关闭固定装置时或者说在将固定装置转换到固定状态时超过死点,由此可以达到固定装置的规定的终点位置并且由此可以防止由固定装置构成的卡箍闭锁无意地或者说自动地打开。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在引入方向上观察优选设置在操纵杆的旋转轴线下方。通过操纵杆的用于张紧卡箍元件的枢转运动,卡箍元件的在操纵杆的区域中、尤其是在操纵杆的孔的区域中构成的旋转轴线移动并且从而改变其位置,相反,操纵杆的旋转轴线在每个位置中都保持在恒定的位置上。因此,在卡箍元件张紧时以及也在固定松开、从而张紧松开以及转移到打开位置中时,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的位置可以相对于操纵杆的旋转轴线的位置改变。
17.在打开位置,优选地,不仅卡箍元件、而且操纵杆都从所述基础框架或者说从所述基础框架的相应侧壁离开地枢转,从而在打开位置,所述操纵杆以及所述卡箍元件都相对于通过所述基础框架的相应侧壁展开的平面成角度地延伸。优选地,在打开位置中,卡箍元件相对于操纵杆以α《180
°
的角度、优选以110
°
≤α≤170
°
的角度延伸。通过卡箍元件和操纵杆的这种定位,对于使用者来说能够纯视觉地立即识别出固定装置处于哪个状态中。在转移到关闭位置或张紧位置时以及在转移到打开位置时都优选分别沿相反的方向进行卡箍元件的枢转运动。在从打开位置转移到关闭位置或张紧位置时,卡箍元件和操纵杆优选彼此远离地枢转。在从关闭位置或张紧位置转移到打开位置时,卡箍元件和操纵杆优选彼此相向地枢转。
18.为了尤其在张紧状态中实现操纵杆的限定的且位置正确的定位,在侧壁的外表面上可分别构造有多个凹口,在张紧状态中,在凹口中可分别容纳固定装置之一的一个操纵杆。凹口的轮廓可以与操纵杆的外轮廓相匹配。通过将操纵杆容纳在各一个凹口中,可以在关闭位置中防止操纵杆从侧壁的外表面突出。尤其可以实现操纵杆与相应侧壁的外表面齐平的或至少几乎齐平的布置。
19.为了能够实现特别是在关闭位置中或在张紧状态中的卡箍元件的限定的并且位置正确的定位,可以在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构造多个槽形的凹部,在关闭位置中或在张紧状态中,固定装置之一的卡箍元件之一可以分别沉入到所述凹部中。由此可以防止卡箍元件在其关闭位置中或者说在张紧状态中从侧壁的外表面突出,从而也可以防止直接通过卡箍元件不期望地打开固定装置。槽形的凹部在其形状上优选适配于卡箍元件的形状。通过槽形的凹部可以实现卡箍元件与相应侧壁的外表面齐平的或者至少几乎齐平的布置。
20.基础框架能够具有用于支承保持凸起的支承面,所述支承面构造在基础框架的反向于引入方向指向的上棱边上。因此,保持凸起可以在固定在基础框架上的状态下直接放置在基础框架上。保持凸起可以借助于固定装置、特别是借助于固定装置的卡箍元件压靠到支承面上,以便能够实现接触嵌件在基础框架上的可靠且无间隙的固定。支承面可以构造在基础框架的侧壁上构造的开口中。支承面可以分别构成开口的底壁。由于这些开口,环
绕地构造在基础框架上的上棱边可以在不同的平面中延伸。
21.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借助于一种用于将至少一个接触嵌件安装在如上所述的构造和扩展设计的保持框架上的方法得以实现,其中,将至少一个接触嵌件沿着引入方向引入保持框架的基础框架的内部空间中,并且随后将保持框架的固定装置的卡箍元件手动地从打开位置转移到关闭位置中,以便使卡箍元件与引入的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接合,并且其中,在关闭位置中,卡箍元件随后借助于操纵杆转移到与引入的接触嵌件的保持凸起张紧的状态中。
22.通过手动地操纵固定装置的卡箍元件,也就是说,通过借助于使用者的手操纵固定装置的卡箍元件,能够实现,接触嵌件能够与其引入运动无关地固定或卡锁在保持框架上。这意味着,在第一步骤中,将接触嵌件引入保持框架中,并且在第二步骤中,将接触嵌件卡锁在保持框架上,其中,可以在时间上错开地进行引入和卡锁以及因此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例如由此可以首先将所有接触嵌件都引入保持框架中,并且只有当所有接触嵌件都引入时,才借助于手动操纵各个固定装置的卡箍元件将接触嵌件卡锁在保持框架上。因此,在引入过程结束时,接触嵌件恰恰不会自动卡锁在保持框架中。
23.根据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插接连接器来实现,该插接连接器具有壳体、布置在壳体中的保持框架和多个容纳在保持框架中的接触嵌件,其中,保持框架如前所述地构造和改进。
24.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目的的解决方案借助于一种电子设备来实现,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设计和改进的保持框架和多个容纳在保持框架中的接触嵌件和/或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设计和改进的插接连接器。
附图说明
25.下面参照附图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解释本发明。
26.附图示出了:
27.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接触嵌件插入和固定在保持框架中时的保持框架的示意图,
28.图5示出了如图1至图4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29.图6示出了图1中所示位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30.图7示出了图1中所示位置的另一示意性剖视图,并且
31.图8示出了图4中所示位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图1至图4示出了在接触嵌件200插入到保持框架100中时的保持框架100。
33.该保持框架100具有基础框架110,该基础框架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的侧壁111、112和两个彼此相对的端壁113、114。侧壁111、112与端壁113、114成直角地布置。基础框架110具有内部空间115,所述内部空间通过两个侧壁111、112和两个端壁113、114限定或者说包围。通过将接触嵌件200沿引入方向r引入基础框架110中进而插入基础框架110的内部空间115中,将接触嵌件200插入到所述内部空间115中。
34.为了将引入基础框架110中的接触嵌件200固定在基础框架110上,保持框架100具
有多个固定装置116,这些固定装置116布置在基础框架110上,特别是布置在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上。为每个接触嵌件200设置两个固定装置116,其中借助于固定装置116可以将构造在接触嵌件200上的保持凸起210夹紧在基础框架110上、特别是在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上,以便将接触嵌件200固定在基础框架110上。
35.在图5中单独示出了这种固定装置116。固定装置116具有卡箍元件117和操纵杆118。卡箍元件117和操纵杆118直接相互连接。卡箍元件117可以转移到特别是在图1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中和特别是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关闭位置中。在关闭位置上,可以借助操纵杆118张紧卡箍元件117并且尤其是向着引入的接触嵌件200的保持凸起210张紧卡箍元件117。
36.操纵杆118沿引入方向r看布置在卡箍元件117下方。在这里示出的构造中,操纵杆118和卡箍元件117大致具有相同的宽度。
37.卡箍元件117由弯曲的金属丝形成。卡箍元件117基本上具有u形。卡箍元件117具有两个自由端部119、120,卡箍元件117通过这些自由端部固定、尤其是能旋转地或能枢转地固定在操纵杆118上。在操纵杆118上构造有两个孔121、122,卡箍元件117的自由端部119、120嵌入到这两个孔中。两个自由端部119、120弯曲,使得它们指向彼此。
38.卡箍元件117具有操纵区段123,该操纵区段可以直接与接触嵌件200的其中一个保持凸起210共同作用。在卡箍元件117的关闭位置中,卡箍元件117可以以操纵区段123放置在接触嵌件200的保持凸起210上,并且在张紧状态中,操纵区段123向着保持凸起210张紧。操纵区段123与操纵杆118间隔开地设置。在操纵区段123与操纵杆118之间构造有自由空间124,待固定的保持凸起210可以从该自由空间中穿过。
39.卡箍元件117能枢转地支承在操纵杆118上。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延伸通过自由端部119、120并且通过孔121、122。操纵区段123平行于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延伸。
40.操纵杆118经由轴体125能枢转地支承在基础框架110上。轴体125支承在构造在基础框架110的其中一个侧壁111、112上的凹部126中,如尤其在图6中的剖视图中可见。
41.操纵杆118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基体127。在该基体127上模制有两个固定栓128、129。轴体125支承在这两个固定栓128、129上。固定栓128、129从基体127出发朝向卡箍元件117的方向、尤其是朝向卡箍元件117的操纵区段123的方向延伸。两个固定栓128、129彼此平行地延伸。两个固定栓128、129分别具有孔,轴体125被引导穿过该孔。固定栓128、129的孔彼此对准地布置。
42.操纵杆118的旋转轴线d
bh
沿着轴体125的纵轴线延伸。操纵杆118的旋转轴线d
bh
与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平行地延伸。操纵杆118的旋转轴线d
bh
沿引入方向r观察布置在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的上方。
43.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具有朝向内部空间115的方向的内表面130和背离内部空间115指向的外表面131。固定装置116在此仅布置在侧壁111、112的外表面131上。
44.在接触嵌件200引入保持框架100中时,卡箍元件117首先处于打开位置中,如其在图1中所示。在这里,卡箍元件117从外表面131枢转离开。操纵杆118也从外表面131枢转离开。卡箍元件117与操纵杆118在这里彼此以大约160
°
的角度α延伸,如图6所示。卡箍元件117与操纵杆118在这里都从相应侧壁111、112的平面枢转出。
45.由于卡箍元件117从外表面131枢转离开,接触嵌件200可以以其保持凸起210插入到构造在基础框架110上、尤其是构造在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上的开口132中。开口132构造成u形。开口132的底壁构成用于引入的保持凸起210的支承面133。接触嵌件200如此远地引入基础框架110的内部空间115中,直至接触嵌件200的保持凸起210放置在支承面133上,如在图2中可见。
46.开口132的宽度基本上相应于保持凸起210的宽度。支承面133在基础框架110的反向于引入方向r指向的上棱边134上构成。在开口132的区域中,上棱边134沿引入方向r向下偏置地布置。
47.如果保持凸起210放置在支承面133上,那么首先使卡箍元件117朝外表面131的方向枢转,由此将卡箍元件117枢转到接触嵌件200的布置在开口132中的保持凸起210上。在此,通过使操纵区段123放置在保持凸起210的反向于引入方向r指向的上侧211上,卡箍元件117以其操纵区段123与保持凸起210接合,如在图3中所示。由此,卡箍元件117可以将保持凸起210压向基础框架110、尤其压向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的支承面133。借助于操纵区段123,卡箍元件117可以在保持凸起210上施加在引入方向e上作用的压力。在该位置中,卡箍元件117与基础框架110的侧壁111、112布置在一个平面中。保持凸起210在此位于操纵区段123与操纵杆118之间的自由空间124中。
48.在侧壁111、112的外表面131上为每个卡箍元件117构造槽形的凹部135,卡箍元件117可以在关闭位置(如其例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沉入该凹部中,从而卡箍元件117在关闭位置不从外表面131突出。
49.接下来还将卡箍元件117张紧到接触嵌件200的保持凸起210上,以便能够实现接触嵌件200在保持框架100上尽可能无间隙的固定。
50.为此,如图4所示,操纵杆118向侧壁111、112的外表面131的方向枢转,直到操纵杆118也在侧壁111、112的平面中延伸。通过操纵杆118的该枢转运动,操纵区段123在引入方向r上更紧密地拉向保持凸起210的上侧211。在该固定和张紧的状态中,如图4所示,操纵杆118和卡箍元件117相互以180
°
的角度α延伸,从而操纵杆118和卡箍元件117在一个平面中延伸。
51.在侧壁111、112的外表面131上为每个操纵杆118构造凹口136,在该张紧状态中所述操纵杆118容纳在所述凹口中,从而使得所述操纵杆118不从外表面131突出。
52.如在图8的剖视图中可见,在如也在图4中示出的固定状态下,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相对于操纵杆118的旋转轴线d
bh
朝内部空间115的方向或朝侧壁111、112的内表面130的方向偏置。在关闭操纵杆118时,通过操纵杆118的枢转运动,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朝向内表面130的方向移动,由此,卡箍元件117的旋转轴线d
be
的位置相对于操纵杆118的旋转轴线d
bh
的位置改变,如尤其在比较图6与图8时可见的那样。由此可以实现在关闭固定装置116时超过一个死点,该死点防止由固定装置116构成的卡箍闭锁可能被无意地打开。
53.为了打开固定装置116,首先操纵杆118再次从外表面131枢转离开。通过该枢转运动也使卡箍元件117置于远离外表面131的枢转运动中,从而卡箍元件117跟随操纵杆118的枢转运动。由此释放保持凸起210,从而接触嵌件200可以逆着引入方向r再次从基础框架110的内部空间115中拉出。
54.附图标记说明
55.100
ꢀꢀꢀꢀꢀꢀꢀꢀ
保持框架
56.110
ꢀꢀꢀꢀꢀꢀꢀꢀ
基础框架
57.111
ꢀꢀꢀꢀꢀꢀꢀꢀ
侧壁
58.112
ꢀꢀꢀꢀꢀꢀꢀꢀ
侧壁
59.113
ꢀꢀꢀꢀꢀꢀꢀꢀ
端壁
60.114
ꢀꢀꢀꢀꢀꢀꢀꢀ
端壁
61.115
ꢀꢀꢀꢀꢀꢀꢀꢀ
内部空间
62.116
ꢀꢀꢀꢀꢀꢀꢀꢀ
固定装置
63.117
ꢀꢀꢀꢀꢀꢀꢀꢀ
卡箍元件
64.118
ꢀꢀꢀꢀꢀꢀꢀꢀ
操纵杆
65.119
ꢀꢀꢀꢀꢀꢀꢀꢀ
自由端部
66.120
ꢀꢀꢀꢀꢀꢀꢀꢀ
自由端部
67.121
ꢀꢀꢀꢀꢀꢀꢀꢀ

68.122
ꢀꢀꢀꢀꢀꢀꢀꢀ

69.123
ꢀꢀꢀꢀꢀꢀꢀꢀ
操纵区段
70.124
ꢀꢀꢀꢀꢀꢀꢀꢀ
自由空间
71.125
ꢀꢀꢀꢀꢀꢀꢀꢀ
轴体
72.126
ꢀꢀꢀꢀꢀꢀꢀꢀ
凹部
73.127
ꢀꢀꢀꢀꢀꢀꢀꢀ
基体
74.128
ꢀꢀꢀꢀꢀꢀꢀꢀ
固定栓
75.129
ꢀꢀꢀꢀꢀꢀꢀꢀ
固定栓
76.130
ꢀꢀꢀꢀꢀꢀꢀꢀ
内表面
77.131
ꢀꢀꢀꢀꢀꢀꢀꢀ
外表面
78.132
ꢀꢀꢀꢀꢀꢀꢀꢀ
开口
79.133
ꢀꢀꢀꢀꢀꢀꢀꢀ
支承面
80.134
ꢀꢀꢀꢀꢀꢀꢀꢀ
上棱边
81.135
ꢀꢀꢀꢀꢀꢀꢀꢀ
槽形的凹部
82.136
ꢀꢀꢀꢀꢀꢀꢀꢀ
凹口
83.200
ꢀꢀꢀꢀꢀꢀꢀꢀ
接触嵌件
84.210
ꢀꢀꢀꢀꢀꢀꢀꢀ
保持凸起
85.211
ꢀꢀꢀꢀꢀꢀꢀꢀ
上侧
86.r
ꢀꢀꢀꢀꢀꢀꢀꢀꢀꢀ
引入方向
87.d
be
ꢀꢀꢀꢀꢀꢀꢀꢀꢀ
卡箍元件的旋转轴线
88.d
bh
ꢀꢀꢀꢀꢀꢀꢀꢀꢀ
操纵杆的旋转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