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73631发布日期:2022-06-11 01:1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直流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2.直流接触器是一种通用性很强的电磁式开关,它可以频繁地接通和断开直流主电路,并可实现远距离控制,广泛应用于电路控制技术领域。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一般应用的环境都是低电压范围,开断电压在300v以内,当开断电压值高达700v-800v时,现有直流接触器将会出现接触不稳定、线圈组件容易损坏等问题。当直流接触器工作时,其内部温度会升高,使内部压强增大,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为密封结构,不能及时泄压,存在安全隐患,且现有的接触器灭弧效率较低,可靠性和使用性能较低。
3.中国专利cn201611254105.5提供一种高性能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线圈组件、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检测组件、灭弧组件和减压组件,所述静触点组件包括静触点支架,静触点支架包括顶板和接触室,灭弧组件设置在所述接触室内,减压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顶板上,减压组件用于平衡壳体内外的气压,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直流接触器工作状态,检测组件分别与动触点组件和静触点支架连接,静触点组件固定在静触点支架上,动触点组件位于所述静触点支架的下方,且动触点组件下方与线圈组件连接。
4.该接触器无法将电弧快速吹向灭弧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
6.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内的静触片、动触片、金属栅片、电磁推杆和减压组件,静触片具有第一电流端、第二电流端、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第一电流端与第一触点电性连接,第二电流端和第二触点电性连接,动触片具有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电性连接,动触片与电磁推杆的执行杆连接用以与静触片开闭合,接触器吸合时,第一触点与第三触点电气连接,第二触点与第四触点电气连接,减压组件设置在机壳内用以平衡机壳内外的气压,机壳内的两侧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分别位于两个隔板的顶端,第三触点和第四触点分别位于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的顶端,且动触片和隔板将机壳的内腔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金属栅片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之间,动触片在第一腔室中升降。
8.优选地,第一腔室中还设有与机壳的内壁夹持静触片的绝缘板。
9.优选地,绝缘板内部中空,绝缘板上开设有与其中空层连通且竖直朝向动触片顶面的进气口,以及与其中空层连通并水平朝向金属栅片两侧的出气槽,接触器还包括波纹管,波纹管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动触片的顶端,且波纹管的顶端与出气槽连通。
10.优选地,隔板的底部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搭杆,接触器还包括托架,托架沿水平方向插接在两个隔板和搭杆之间,托架的两侧设置有向下延伸并抵接在两个隔板两侧的夹
持耳,托架上还设有沿竖直贯穿过气槽,凸台的顶部居中位置设有与金属栅片固定连接的凸台。
11.优选地,电磁推杆的执行杆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板,横板的顶端两侧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金属栅片并与其滑动配合的纵板,纵板的顶端设有沿水平延伸的耳板,耳板与金属栅片固定连接,横板、纵板和耳板均为绝缘材料。
12.优选地,接触器还包括电接头,两个电接头沿竖直方向贯穿机壳的顶部,两个电接头与分别与第一电流端和第二电流端电性连接。
13.优选地,减压组件包括筒体、活塞头、调节盘和弹簧,筒体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的内径逐渐增大,活塞头滑动设置在第二通道中,且活塞头抵接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阶梯面处,活塞头的底端设有与其同轴的塞筒,调节盘同轴设置在第三通道中,调节盘上设置连通外界与第三通道内部的通气孔,调节盘的顶端设有与其同轴的定位杆,定位杆延伸至塞筒中并与其滑动配合;弹簧同轴设置在塞筒中,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塞筒内腔的顶端,以及定位杆的顶端。
14.优选地,活塞头的顶端边沿具有同轴抵接在第一通道中的锥面。
15.优选地,调节盘同轴拧接在第三通道中。
16.优选地,活塞头上套设有与第二通道过盈配合的密封圈。
17.本技术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技术通过静触片的移动,使得第一腔室中的压强增大,使和减压组件之间因断开而产生的电弧能够在压强作用下被吹向金属栅片,而第一触点和第三触点之间的电弧,以及第二触点和第四触点之间的电弧能够在金属栅片上相对抵消,从而及时灭弧;
19.2.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腔室中设置与机壳的内壁夹持静触片的绝缘板,使得动触片能够在绝缘板的内部升降,避免了在断开时,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
20.3.本技术通过使得绝缘板的内部中空,并在绝缘板上开设进气口和出气槽,使得进气口和出气槽均与绝缘板的中空层连通,使得波纹管中的气流依次通过进气口和出气槽,电弧被快速吹向金属栅片,从而完成灭弧操作;
21.4.本技术通过在机壳内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搭杆,以及能够通过两个夹持耳能够夹持搭杆的托架,使得金属栅片能够沿水平方向被安置在凸台的顶端,且过气槽能够便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的气流交换,以便气流将电弧吹向金属栅片;
22.5.本技术通过在电磁推杆的执行轴上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板,并在横板的两侧设置沿竖直方向贯穿金属栅片并与其滑动配合的纵板,使得动触片位于金属栅片的顶端并与耳板固定连接,使得电磁推杆的执行轴能够通过推动横板、纵板和耳板而向上举升动触片;
23.6.本技术通过在机壳的顶端设置两个分别与第一电流端和第二电流端电性连接的电接头,使得外界电路能够通过两个电接头分别与第一电流端和第二电流端连通;
24.7.本技术通过件将活塞头滑动设置在筒体中,当机壳内部的压强在一定范围内时,滑动的活塞头能够储存热压,而当机壳内部的压强超过一定的范围时,筒体连通机壳内部和外界,以此释放热压;
25.8.本技术通过使活塞头的顶端边沿形成与其同轴的锥面。使得锥面能够同轴抵接
在第一通道中,从而稳定封堵机壳的内腔;
26.9.本技术通过将调节盘同轴拧接在第三通道中,即通过转动调节盘,能够调节调节盘在第三通道中的位置,从而调节弹簧弹力,以此适应不同热压环境的接触器;
27.10.本技术通过在活塞头上套设与第二通道过盈配合的密封圈,在活塞头未完全脱离第二通道时,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以此防止气流提前溢出。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直流接触器的立体图;
29.图2是本技术的直流接触器的侧视图;
30.图3是图2的a-a截面处的立体剖视图;
31.图4是图2的a-a截面处的剖视图;
32.图5是图4的b处局部放大图;
33.图6是本技术的静触片和动触片闭合状态下的立体图;
34.图7是本技术的动触片和电磁推杆的立体图;
35.图8是本技术的金属栅片和托架的立体图;
36.图9是本技术的金属栅片和托架的正视图。
37.图中标号为:
38.1a-机壳;1a1-隔板;1a2-第一腔室;1a3-第二腔室;1a4-绝缘板;1a5-进气口;1a6-出气槽;1a7-搭杆;1b-静触片;1b1-第一电流端;1b2-第二电流端;1b3-第一触点;1b4-第二触点;1c-动触片;1c1-第三触点;1c2-第四触点;1d-金属栅片;1e-电磁推杆;1e1-横板;1e2-纵板;1e3-耳板;1f-托架;1f1-夹持耳;1f2-过气槽;1f3-凸台;1g-电接头;1h-波纹管;2-减压组件;2a-筒体;2a1-第一通道;2a2-第二通道;2a3-第三通道;2b-活塞头;2b1-塞筒;2b2-锥面;2b3-密封圈;2c-调节盘;2c1-通气孔;2c2-定位杆;2d-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40.如图1-9所示,本技术提供:
41.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机壳1a、以及设置在机壳1a内的静触片1b、动触片1c、金属栅片1d、电磁推杆1e和减压组件2,静触片1b具有第一电流端1b1、第二电流端1b2、第一触点1b3和第二触点1b4,第一电流端1b1与第一触点1b3电性连接,第二电流端1b2和第二触点1b4电性连接,动触片1c具有第三触点1c1和第四触点1c2,第三触点1c1和第四触点1c2电性连接,动触片1c与电磁推杆1e的执行杆连接用以与静触片1b开闭合,接触器吸合时,第一触点1b3与第三触点1c1电气连接,第二触点1b4与第四触点1c2电气连接,减压组件2设置在机壳1a内用以平衡机壳1a内外的气压,机壳1a内的两侧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隔板1a1,第一触点1b3和第二触点1b4分别位于两个隔板1a1的顶端,第三触点1c1和第四触点1c2分别位于第一触点1b3和第二触点1b4的顶端,且动触片1c和隔板1a1将机壳1a的内腔分为第一腔室1a2和第二腔室1a3,金属栅片1d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第一触点1b3和第二触点1b4之间,动触片1c在第一腔室1a2中升降。
4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机壳1a和静触片1b断开时,其断开口之间产生的电弧无法及时被牵引至金属栅片1d。为此,本技术通过静触片1b的移动,使得第一腔室1a2中的压强增大,使01和减压组件2之间因断开而产生的电弧能够在压强作用下被吹向金属栅片1d,而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之间的电弧,以及第二触点1b4和第四触点1c2之间的电弧能够在金属栅片1d上相对抵消,从而及时灭弧;
43.具体地,静触片1b和动触片1c闭合状态下,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连通,第二触点1b4和第四触点1c2连通,又因第一电流端1b1与第一触点1b3电性连接,第二电流端1b2和第二触点1b4电性连接,第三触点1c1和第四触点1c2电性连接,使得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处于导通状态;
44.当需要断开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时,启动电磁推杆1e,使其执行轴向上举升动触片1c,即使得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断开,第一触点1b3与第四触点1c2断开,而静触片1b和动触片1c在闭合时,动触片1c与机壳1a配合将机壳1a的内腔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腔室1a2和第二腔室1a3,当动触片1c在第一腔室1a2中向上移动,第一腔室1a2中压强增大,使得气流从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以及第二触点1b4与第四触点1c2之间向隔板1a1中溢入,从而使得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以及第二触点1b4和第四触点1c2断开时产生的电弧能够白气流吹向金属栅片1d;
45.金属栅片1d将电弧分割成多段,且两侧的电弧进行金属栅片1d后相向运动,使得被分割的电弧能够被相互抵消,从而快速完成灭弧操作;
46.因机壳1a的内腔处于封闭状态,灭弧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进而使得机壳1a的内腔压强增大,过大的压强会导致其内部结构不稳定,以及较危险,通过减压组件2能够有效减缓其内部增大的压强,从而提高安全性。
47.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
48.第一腔室1a2中还设有与机壳1a的内壁夹持静触片1b的绝缘板1a4。
4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被举升的动触片1c接触静触片1b。为此,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腔室1a2中设置与机壳1a的内壁夹持静触片1b的绝缘板1a4,使得动触片1c能够在绝缘板1a4的内部升降,避免了在断开时,动触片1c与静触片1b接触。
50.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
51.绝缘板1a4内部中空,绝缘板1a4上开设有与其中空层连通且竖直朝向动触片1c顶面的进气口1a5,以及与其中空层连通并水平朝向金属栅片1d两侧的出气槽1a6,接触器还包括波纹管1h,波纹管1h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动触片1c的顶端,且波纹管1h的顶端与出气槽1a6连通。
5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气流将电弧吹向金属栅片1d的效率。为此,本技术通过使得绝缘板1a4的内部中空,并在绝缘板1a4上开设进气口1a5和出气槽1a6,使得进气口1a5和出气槽1a6均与绝缘板1a4的中空层连通,当动触片1c在第一腔室1a2中向上移动时,波纹管1h被压缩,即使得绝缘板1a4的内部压强增大,使得波纹管1h中的气流依次通过进气口1a5和出气槽1a6,并沿水平方向吹向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以及第二触点1b4和第四触点1c2,使得电弧被快速吹向金属栅片1d,从而完成灭弧操作。
53.如图4所示,进一步的:
54.隔板1a1的底部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搭杆1a7,接触器还包括托架1f,托架1f沿水平方向插接在两个隔板1a1和搭杆1a7之间,托架1f的两侧设置有向下延伸并抵接在两个隔板1a1两侧的夹持耳1f1,托架1f上还设有沿竖直贯穿过气槽1f2,凸台1f3的顶部居中位置设有与金属栅片1d固定连接的凸台1f3。
5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金属栅片1d如何沿水平方向设置在两个隔板1a1之间。为此,本技术通过在机壳1a内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搭杆1a7,以及能够通过两个夹持耳1f1能够夹持搭杆1a7的托架1f,使得金属栅片1d能够沿水平方向被安置在凸台1f3的顶端,且过气槽1f2能够便于第一腔室1a2和第二腔室1a3之间的气流交换,以便气流将电弧吹向金属栅片1d。
56.如图7所示,进一步的:
57.电磁推杆1e的执行杆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板1e1,横板1e1的顶端两侧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金属栅片1d并与其滑动配合的纵板1e2,纵板1e2的顶端设有沿水平延伸的耳板1e3,耳板1e3与金属栅片1d固定连接,横板1e1、纵板1e2和耳板1e3均为绝缘材料。
58.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磁推杆1e如何向上举升金属栅片1d。为此,本技术通过在电磁推杆1e的执行轴上设置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板1e1,并在横板1e1的两侧设置沿竖直方向贯穿金属栅片1d并与其滑动配合的纵板1e2,使得动触片1c位于金属栅片1d的顶端并与耳板1e3固定连接,使得电磁推杆1e的执行轴能够通过推动横板1e1、纵板1e2和耳板1e3而向上举升动触片1c,而横板1e1、纵板1e2和耳板1e3均为绝缘材料,以此避免在静触片1b和动触片1c闭合时发生短路现象。
59.如图1和图3所示,进一步的:
60.接触器还包括电接头1g,两个电接头1g沿竖直方向贯穿机壳1a的顶部,两个电接头1g与分别与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电性连接。
61.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连通外界电路。为此,本技术通过在机壳1a的顶端设置两个分别与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电性连接的电接头1g,使得外界电路能够通过两个电接头1g分别与第一电流端1b1和第二电流端1b2连通。
62.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
63.减压组件2包括筒体2a、活塞头2b、调节盘2c和弹簧2d,筒体2a内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一通道2a1、第二通道2a2和第三通道2a3,第一通道2a1、第二通道2a2和第三通道2a3的内径逐渐增大,活塞头2b滑动设置在第二通道2a2中,且活塞头2b抵接在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的阶梯面处,活塞头2b的底端设有与其同轴的塞筒2b1,调节盘2c同轴设置在第三通道2a3中,调节盘2c上设置连通外界与第三通道2a3内部的通气孔2c1,调节盘2c的顶端设有与其同轴的定位杆2c2,定位杆2c2延伸至塞筒2b1中并与其滑动配合;弹簧2d同轴设置在塞筒2b1中,弹簧2d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塞筒2b1内腔的顶端,以及定位杆2c2的顶端。
6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压组件2如何缓解机壳1a内部的热压。为此,本技术通过件将活塞头2b滑动设置在筒体2a中,当机壳1a内部的压强在一定范围内时,滑动的活塞头2b能够储存热压,而当机壳1a内部的压强超过一定的范围时,筒体
2a连通机壳1a内部和外界,以此释放热压;
65.具体地,当机壳1a内部压强稳定时,活塞头2b的顶部抵接在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的阶梯面处,从而封堵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当机壳1a内部压强逐渐升高时,活塞头2b在第二通道2a2中克服弹簧2d的弹力而逐渐滑动,使得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连通,同时塞筒2b1在定位杆2c2上同轴滑动,压强在一定范围内时,第二通道2a2与第三通道2a3处于非连通状态,直到活塞头2b完全脱离第二通道2a2,才使得第二通道2a2与第三通道2a3连通,使机壳1a的内腔通过第一通道2a1、第二通道2a2、第三通道2a3和通气孔2c1与外界连通;
66.当机壳1a内部气压被释放后,活塞头2b在弹簧2d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活塞头2b重新抵接在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的阶梯面处,从而重新封堵第一通道2a1和第二通道2a2。
67.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
68.活塞头2b的顶端边沿具有同轴抵接在第一通道2a1中的锥面2b2。
69.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活塞头2b的顶端能够同轴抵接在第一通道2a1中。为此,本技术通过使活塞头2b的顶端边沿形成与其同轴的锥面2b2。使得锥面2b2能够同轴抵接在第一通道2a1中,从而稳定封堵机壳1a的内腔。
70.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
71.调节盘2c同轴拧接在第三通道2a3中。
72.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调节弹簧2d的弹力。为此,本技术通过将调节盘2c同轴拧接在第三通道2a3中,即通过转动调节盘2c,能够调节调节盘2c在第三通道2a3中的位置,从而调节弹簧2d弹力,以此适应不同热压环境的接触器。
73.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
74.活塞头2b上套设有与第二通道2a2过盈配合的密封圈2b3。
7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活塞头2b在第二通道2a2上滑动时,如何避免机壳1a内气流通过壁隙向外溢出。为此,本技术通过在活塞头2b上套设与第二通道2a2过盈配合的密封圈2b3,在活塞头2b未完全脱离第二通道2a2时,第二通道2a2和第三通道2a3之间通过密封圈2b3密封,以此防止气流提前溢出。
76.本技术通过静触片1b的移动,使得第一腔室1a2中的压强增大,使01和减压组件2之间因断开而产生的电弧能够在压强作用下被吹向金属栅片1d,而第一触点1b3和第三触点1c1之间的电弧,以及第二触点1b4和第四触点1c2之间的电弧能够在金属栅片1d上相对抵消,从而及时灭弧。
77.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