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簇消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1817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金戈簇消雷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消除雷击的装置有关。
避雷针自1749年起用至今,行将两个半世纪,它的作用是将雷电引入大地,以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这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实用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交流电源,电动机,家电,微机等设备不断问世,引雷入地的防雷方法与客观要求不适应,因其入地电流高达几十至几百千安,在周围感生高电压,强电流,即使位于2公里以外的微机,也会被击坏。尤其是引燃汽油库,损失更为惨重。
消雷器系现代防雷新技术,是利用在雷云电场中消雷器的多尖端产生电晕电流,使雷云电荷被部分中和,难以积聚形成落地雷击,起到消雷效果。
目前国内性能较好,使用较多的是少长针导体消雷器,但在布针方向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致使消雷器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对的体积小,重量轻、电晕电流大。
例如25针等角辐射型导体消雷器,除去中心针杆外尚有24针,水平方位按0°、45°、90°、135、185°、225°、270°、315°共8个方位布针。垂直方位按0°、30°、60°共3个方位布针。即在中心针杆四周形成上、中、下三圈针杆,每圈针数为8。设消雷器每根针杆长度为3米,通过计算可得下圈每相邻两针尖间距为2.29m,中圈相邻两针尖间距为1.98m,上圈相邻两针间距为1.15m,上、下两圈针尖间距相差很大,形成上密下稀,上密会对中、下两圈针体产生屏蔽作用,影响放电功能,下稀造成浪费可以布针的空间,效果难以达到理想。
又例如中国专利局于1991年6月12日授权,申请号为90214791.9的双倒伞消雷器,其上圈针尖间距小于下圈针尖间距,存在着上密的缺陷,对下圈针体产生屏蔽,影响放电功能,效果不够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向公众提供一种针尖布局科学、消雷效果优越的,能充分发挥材料作用的新型消雷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金戈簇消雷器以底座1的中心铅垂线为轴心,有至少两圈针杆2,直径大的圈上的针杆数大于直径小的圈上的针杆数,每圈相邻两针杆的针尖3的直线距离都等于一个定值d。
相邻两圈针尖3的距离C1≥d。
本实用新型针杆2的总数为12-31根。
本实用新型各圈中针杆与其水平面投影的夹角相等。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廉,使用材料省,消除针杆的屏蔽作用,放电性能大幅度提高,消雷效果优良。中间没有突出中针,可延迟雷电先导,缓减雷暴冲击,确保消雷器安全运转。中间空着利于周围布针能根据客观需要设计性能良好的大、中、小型系列消雷器。
如下是本实用新型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针尖顶视图。
图3为水平面90°方位针体侧视图。
如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底座为半球形,中间无针,针杆两圈以上。针座4与底座1固连,针座4与针杆2螺纹连接。以金戈簇17针消雷器为例,外圈针杆共11针等间距布针,每相邻两针尖间距为d1,内圈针杆共6针,也是等间距布针,每相邻两针尖间距为d2。而且d1=d2。内圈针杆2与相邻外圈针杆2的针尖间距C1大于或等于每圈针尖间距d1或d2即C1≥d1或d2。
图3两圈针尖各1根均位于水平面90°方位。连接底座与针尖成一直线,再作直线的铅垂面与水平面垂直,则两针杆均在这一铅垂面之中,外圈针杆与水平面投影的夹角为α,其余方位10根针杆每根与平面投影夹角仍为α。内圈针杆与水平面投影的夹角β,其余方位5根针杆,每根与其水平面投影的夹角仍为β。
采用上述布针方法后,完全消除了为内密外稀的弊端,从而发挥群体作用,通过模拟试验证明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17针金戈簇消雷器的电晕电流是21针双倒伞消雷器电晕电流的2.2倍,放电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16针金戈簇消雷器,每根针杆比16针顺伞型消雷器短几十公分,而电晕电流却高出10%。
实施例2底座1中间无针杆,以顶点为中心布置三圈针尖3,中圈与最外圈的针尖距离为C2,外圈的相邻针尖3的直线距离为d3,d1=d2=d3,C1≥d1,c2≥d1,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1.金戈簇消雷器,其特征在于以底座(1)的中心铅垂线为轴心,有至少两圈针杆(2),直径大的圈上的针杆数大于直径小的圈上的针杆数,每圈相邻两针杆的针尖(3)的直线距离都等于一个定值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雷器,其特征在相邻两圈针尖(3)的距离C1≥d。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雷器,其特征在于针杆(2)的总数为12-31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消雷器,其特征在于各圈中针杆与其水平面投影的夹角相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金戈簇消雷器。以底座1的中心铅垂线为轴心,有至少两圈针杆2。直径大的圈上的针杆数大于直径小的圈上的针杆数,每圈相邻两针杆的针尖3的直线距离都等于一个定值d。
文档编号H01T19/04GK2363406SQ98229299
公开日2000年2月9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13日
发明者石安中 申请人:石安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