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模块以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17702阅读:来源:国知局
X方向部分20x与传热板21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3。传热板21比框体20的I方向部分20y的外侧边缘更朝外侧伸出。
[0062]框体20的Y方向部分20y中的与传热板21重叠的区域20A的上表面比其他区域低。低区域20A与其他区域之间的阶梯差比传热板21的厚度高。在使多个框体20沿z方向重叠时,传热板21收纳于低区域20A内。因此,在沿z方向层叠框体20时,传热板21不会妨碍z方向负侧的框体20的上表面与z方向正侧的框体20的底面之间的接触。
[0063]框体20的X方向部分20x的一部分的区域20B比其他区域低。在该低区域20B上配置电极片33 (图1A)。
[0064]在框体20的X方向部分20x的外周侧的表面安装于有两个螺纹孔(内螺纹)24。内螺纹24例如压入形成于框体20的凹部。从安装有内螺纹24的表面隔开间隙,而与该表面平行地配置有保护板25。保护板25经由支承壁26支承于框体20。支承壁26配置于不妨碍安装有内螺纹24的表面和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与低区域20B上方的空间之间的连通的位置。
[0065]在保护板25上形成有贯通孔28。贯通孔28配置于将内螺纹24的螺纹孔沿y方向延长了的假想圆柱与保护板25的交叉部位。能够将螺丝刀插入贯通孔28,使螺钉与内螺纹24螺合。
[0066]在一对X方向部分20x的外侧的表面上,分别形成有被捆扎部27。被捆扎部27具有门形框架形状,划定能够沿X方向穿通的开口。
[0067]框体20、保护板25、支承壁26以及被捆扎部27由树脂一体成型。传热板21例如螺纹固定于框体20。或者,也可以在框体20的成型时使传热板21粘合于框体20。
[0068]图4表示构成实施例1的蓄电模块的单元组件40的立体图。图5A以及图5B分别表示单元组件40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6表示沿着图5A以及图5B的点划线6-6的截面图。以下,参照图4、图5A、图5B以及图6对单元组件40的构造进行说明。
[0069]单元组件40包括框体20、传热板21以及两个蓄电单元31。如图6所示,两个蓄电单元31使腹面彼此对置而重叠,并载置于传热板21的上表面侧。两个蓄电单元31支承于框体20的内侧。如图5A所示,在以与z轴平行的视线观察时,框体20包围蓄电单元31的蓄电容器50。
[0070]如图5B、图6所示,框体20的底面侧(传热板21侧)所配置的蓄电单元31的一方的电极片33,通过y方向正侧(在图5B、图6中为左侧)的开口部23而导出至框体20的底面侧的空间。y方向负侧(在图5B、图6中为右侧)的电极片33,在框体20的X方向部分20x的低区域20B(图2、图3A、图6)上通过而插入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
[0071]如图4、图5A、图6所示,框体20的上表面侧所配置的蓄电单元31的一对电极片33,分别在框体20的X方向部分20x的低区域20B上通过而插入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两个蓄电单元31的y方向负侧(在图6中为右侧)的电极片33,在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内相互重叠。上表面侧的蓄电单元31的上表面(背面)比框体20的上表面更朝上方伸出。即,两个蓄电单元31的合计厚度比框体20的从底面到上表面的厚度更厚。
[0072]图7表示重叠了多个单元组件40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的截面图。z方向负侧的框体20的凸部22插入z方向正侧的框体20的凹部29 (图3B、图5B)内。由此,多个单元组件40的xy面内的位置被限制。将凸部22和凹部29称作“定位部”。
[0073]在z方向上邻接的两个单元组件40中、z方向正侧的单元组件40的底面侧所配置的蓄电单元31的y方向正侧的电极片33,插入z方向负侧的单元组件40的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由此,z方向负侧的单元组件40的y方向正侧的电极片33、与z方向正侧的单元组件40的y方向正侧的电极片33,在y方向正侧(在图7中为左侧)的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内相互重叠。
[0074]在y方向负侧(在图7中为右侧)的X方向部分20x与保护板25之间的间隙内,一个单元组件40所包含的两个蓄电单元31的y方向负侧的电极片33相互重叠。在电极片33上形成有用于供螺钉穿通的U字状的切口 32 (图1A)。通过使外螺纹34穿通形成于电极片33的切口 32 (图1A)而与内螺纹24螺合,由此能够在将电极片33相互电连接的同时固定于框体20。由此,多个蓄电单元31被串联连接。由于在保护板25上形成有贯通孔28,所以即便在将单元组件40层叠了的状态下,也能够从外部紧固外螺纹34。
[0075]将y方向负侧的保护板25支承于框体20的支承壁26,兼具防止y方向负侧的电极片33与在z方向上邻接的单元组件40的y方向负侧的电极片33接触的功能。对y方向正侧的保护板25进行支承的支承壁26,兼具防止同一单元组件40内的两个蓄电单元31的y方向正侧的电极片33彼此接触的功能。
[0076]框体20的底面侧所配置的蓄电单元31,与收纳该蓄电单元31的单元组件40的传热板21接触并热结合。框体20的上表面侧所配置的蓄电单元31,与收纳该蓄电单元31的单元组件40的z方向正侧所邻接的单元组件40的传热板21接触并热结合。
[0077]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一端通过外螺纹34与电极片33电连接。在单元组件40的y轴正侧的X方向部分20x以及J轴负侧的X方向部分20x,各安装有一条电压监视用布线42。因此,从一个单元组件40引出两条电压监视用布线42。
[0078]图8A表示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前端附近的俯视图。电压监视用布线42包括缆线42B以及端子板42A。缆线42B的一方的端部与端子板42A电连接且不能拆装地连接。该连接例如应用压接法。端子板42A比一般的压接端子更大。
[0079]端子板42A包括支承部42C和压接部42D。支承部42C具有长方形的平面形状,其长度比蓄电单元31的电极片33 (图1A)的宽度更长。支承部42C经由其一个短边与压接部42D连续。缆线42B压接于压接部42D。在支承部42C形成有两个贯通孔42E。两个贯通孔42E的中心间距离与框体20的一个X方向部分20x上所设置的两个内螺纹24的中心间距离相等。
[0080]图SB表示多个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概要图。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与供端子板42A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与电压监视电路35连接。多个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从电压监视电路35到端子板42A为止的长度,根据从电压监视电路35到蓄电单元31的电极片33为止的距离,而构成为相互不同。
[0081]图9A表示电压监视用布线42与电极片33的连接部位的截面图。图9B表示电压监视用布线42与电极片33的连接部位的分解立体图。在图9B中,省略了保护板25 (图7)以及支承壁26 (图7)的记载。在框体20上固定有内螺纹24。内螺纹24通过压入框体20而固定于框体20。
[0082]在框体20的外周侧的表面上,依次层叠有端子板42A、第一电极片33A、第二电极片33B以及按压部件39。在图9A所示的截面为图7右侧的连接部位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片33A以及第二电极片33B分别对应于同一单元组件40内的底面侧的蓄电单元31以及上表面侧的蓄电单元31的电极片33。在图9A所示的截面为图7左侧的连接部位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一电极片33A以及第二电极片33B分别对应于z轴负侧的单元组件40内的蓄电单元31以及z轴正侧的单元组件40内的蓄电单元31的电极片33。
[0083]在按压部件39上形成有两个贯通孔39E (图9B)。外螺纹34贯通按压部件39的贯通孔39E、第二电极片33B的切口 32、第一电极片33A的切口 32以及端子板42A的贯通孔42E,而与内螺纹24螺合。
[0084]电极片33例如使用厚度为0.2?0.4mm的铝板或铜板。如此地将较薄的金属板通过外螺纹34直接紧固,从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是不优选的。端子板42A以及按压部件39,使用比电极片33更厚的金属板,例如镀锡的铁板、不锈钢板等。端子板42A以及按压部件39具有比电极片33更高的刚性。
[0085]相互重叠的第一电极片33A与第二电极片33B,在由端子板42A的支承部42C和按压部件39夹持的状态下,通过由外螺纹34和内螺纹24构成的紧固件紧固。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电极片33A和第二电极片33B由紧固导致的损伤。电压监视用布线42的压接端子比通常大型化而兼做支承部42C,因此与通过不同部件来构成压接端子和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的容易性。
[0086]内螺纹24的前端(外侧的端面)从框体20的表面突出。在内螺纹24的前端被固定于比框体20的表面更深的位置的构造中,在过度强地紧固外螺纹34时,有时内螺纹24会抬起。当内螺纹24抬起时,内螺纹24向框体20的固定强度会变弱。通过成为内螺纹24的前端从框体20的表面突出的构成,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外螺纹34的过度紧固的耐性。
[0087]当使内螺纹24的个数为三个以上时,由于制造时的偏差,有时三个内螺纹24的前端的高度产生偏差。当高度产生偏差时,在紧固了端子板42A等的状态下,端子板42A等会弯曲。与端子板42A等的弯曲相应,对内螺纹24施加轴向的力,因此针对振动、冲击的耐性会降低。当使内螺纹24的个数为两个时,即便内螺纹24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