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可调超表面的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及其设计方法_3

文档序号:8944849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1] 图10是上排PIN管导通和下排PIN管断开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电流和电场分 布。
[0062] 图11是PIN管导通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h3的变化曲线。
[0063] 图12是PIN管断开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h3的变化曲线。
[0064] 图13是PIN管导通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W2的变化曲线。 [0065] 图14是PIN管断开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W2的变化曲线。
[0066] 图15是PIN管导通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L,的变化曲线。 [0067] 图16是PIN管断开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L,的变化曲线。 [0068] 图17是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的IruJ变化曲线。
[0069] 图18是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的|rRR|变化曲线。
[0070] 图19是PIN管导通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R的变化曲线。
[0071] 图20是PIN管断开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圆极化反射系数随R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0073] 如图2至图5所示,一种基于可调超表面的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其主要由上层微带 导带层、中层电介质板和下层金属接地板共三层结构组成;所述上层微带导带层为电刷结 构,上层微带导带层主要由圆形ELC结构、偏置电路和PIN二级管组成,所述圆形ELC结构 由上半圆弧臂、下半圆弧臂、圆弧中间开口、中心垂直臂和缝隙组成;所述偏置电路由上、下 两根均加载有集总电感的高阻抗细微带线组成,所述偏置电路与ELC结构保持良好的电接 触并分别提供零偏置和正向偏置电压;PIN开关导通时,所述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在高、低两 个频段分别具有圆极化旋向转换和杂化功能;PIN开关断开时,所述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具 有圆极化保持功能。
[0074] 当两个正交方向上的相位满足(6(? =?* 一仏=甘2" +伽或
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具有圆极化旋向保持功能;当两个正交 方向上的相位满足
,圆极化旋向调控 器具有圆极化旋向转换功能;当两个正交方向上的相位满足哥《 -9,,.= _±(2" - lh/2和
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具有圆极化旋向杂化功能;同时当 极化旋向调控器受45°极化的线极化波激励时,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又充当了线极化器和圆 极化器的功能。
[0075] -种基于可调超表面的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设计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首先,通 过推导得到实现圆极化旋向调控器各功能的条件,包括圆极化旋向保持、旋向转化以及旋 向杂化的功能;其次,初步在预定频段设计满足上述条件的TMS单元,通过PIN开关通、断两 种情形下的电响应对比分析得到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调控机理;最后,基于传输线理论得 到最优化带宽准则,基于上述调控机理、准则并通过优化TMS单元的结构参数获得最优化 旋向保持、转换和杂化带宽,同时兼顾带内极化纯度特性。
[0076] 本发明基于可调超表面的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调控机理,包括如下步骤:首先电 磁波沿-Z轴垂直入射,当电场沿y轴极化且磁场沿X轴激励时,ELC结构工作,电场将驱动 ELC结构产生电响应和谐振,这时可得主反射系数r yy,同时由于ELC结构关于y轴对称,交 叉极化rxy很小且满足r xy~0,这里ELC结构的电响应包含两部分,一是通过中心垂直臂和 缝隙产生的电响应,一是上、下半圆弧臂和圆弧中间开口产生的电响应,其谐振频率分别由 f\、f 2表示;当电场沿X轴极化激励时,由于ELC结构关于X轴对称,因此交叉极化r yx很小 且满足ryx~0,电场将驱动细微带线电感、集总电感和X方向相邻单元圆弧臂开口之间的 耦合电容产生电谐振,此时可得反射系数rxx和电谐振频率f 3;PIN二极管导通时,缝隙被短 路,而PIN二极管断开时,缝隙仍开路,产生具有不同电感和电容的谐振回路,即圆极化旋 向调控器控制谐振从而控制阻抗和相位的基础;由于只有A与缝隙相关,PIN二极管的工 作状态只会影响A而对f 2和f 3几乎没有影响,从而实现对f i的单独调控。
[0077] 图6和图7给出了圆极化旋向调控器的线极化反射系数。可以看出两种状态下 电路、电磁仿真结果完全吻合,验证了等效电路的正确性。PIN管导通时,从|r yy|曲线上可 以明显看到两个谐振点2. 43GHz和f 2= 6. 88GHz且谐振谷的幅值分别为S H= 0. 69 与S11= 0. 84,从|r xx|曲线上仅可观察到一个谐振强度很弱的谐振谷(f3~5. 67GHz,S n =0. 99)。以上三个频率处TMS单元的反射相位变化剧烈,随频率变化呈现强色散关系, 且相位变化剧烈程度与谐振强度成正比,因此f\、&处的强谐振使得TMS平板在f p &处 的相位变化较&更加剧烈,如f 2处相位在很窄的频率范围内完成了瞬间跳变。从相位曲 线上可以看出供yy和的相位差抑?在2. 9~5. 13GHz和5. 58~6. 69GHz范围内分别满
且IryyI和|rxx|接近于1,良好的幅度一致性以及近 0°和90°相位差使得TMS平板在PIN管导通时具有圆极化旋向转换和旋向杂化功能。PIN 管断开时,除了匕~4. 6GHz (S n= 0. 95)向高频发生偏移外,f 2和f 3几乎保持不变且r yy 和rxx的幅度、相位变化趋势与导通时几乎完全相同。4. 33~6. 63GHz范围内,相位差满足 I卿在]80°±30°且|ryy|和|r」均接近于l,r yy和rxx良好的幅度一致性以及近180°的相位 差使得TMS平板具有圆极化旋向保持功能。两种状态下不变的f 2、f3以及断开时f i的高频 偏移进一步验证了 由垂直臂电响应决定的结论,而两种状态下不同的谐振回路结构(不 同的电感和电容)导致了匕的频偏。
[0078] 为进一步验证TMS平板的圆极化旋向可调特性,采用圆极化波对TMS平板进行激 励,仿真设置同线极化波激励情形。这里电路仿真圆极化反射系数通过公式(2)对线极 化反射系数进行转换得到。图8和图9给出了 TMS平板的仿真圆极化反射系数,同样电 磁、电路仿真结果吻合的非常好。PIN管导通时,TMS平板在2. 9~5. 13GHz范围内满足 rRR I〈0.31 (-IOdB)和I I >0.92,具有圆极化转换特性且极化消光比〇 = 201(^(1? I / rRR I) >10. 2dB,而在5. 58~6. 69GHz范围内,TMS平板具有旋向杂化特性且〇 <3dB,为圆 极化旋向转换和旋向保持的过渡态;PIN管断开时,TMS平板在4. 33~6. 63GHz范围内满 足IruJ〈0.3和|rRR I >0.94,具有圆极化旋向保持特性且〇〈-10. ldB。因此通过PIN管的 通、断TMS平板不仅实现了功能的切换还实现了工作频段的切换,即在4. 33~5. 13GHz范 围内实现了旋向转换到旋向保持的切换,而在5. 58~6. 63GHz范围内实现了旋向杂化到 旋向保持的切换,同时旋向转换和保持时TMS平板均具有很高的极化纯度。需要说明的是 IrJ或|r RR I曲线上出现的谷或峰位置与IrxxI和IryyI上L f#Pf2S本吻合,尤其是图 9,I rLR I / I rRR I在4. 62、5. 52、6. 56GHz处分别出现了三个谷/峰点,与f丨,f3和f 2完全吻合, 表明|rtR|和|rRR|的带宽和波动幅度由三个谐振的强度和位置决定。这里6. 56和6. 92GHz 处额外的谐振谷由&处剧烈变化的相位引起,使得第三个谷发生分裂。
[0079] 为揭示TMS平板在三个频率处的物理工作机制,图10给出了 PIN管导通和断开时 的电流和电场分布。与前面分析一致,PIN管的工作状态对T1处的电场分布影响较大而对 f 2、f3处场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处,导通时垂直臂和环区域均存在很强的电流且在垂直 臂和环之间形成了闭合回路,整个ELC结构参与谐振;而断开时环区域的电流强度非常弱, 可以忽略,表明仅有垂直臂和缝隙参与了局域谐振,导通时较长的电流路径解释了其较低 的工作频率。同时,导通时单元上下边界处较大的电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