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元件、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299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发光元件、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元件、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1de,0LED)元件的特色有:厚度薄;为全固态组件,抗震性好,能适应恶劣环境;主要是自体发光,故几乎没有视角问题。据此,应用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有机发光装置拥有多重优势。举例来说,有机发光装置属扩散式发光面光源,故其所发出的光线较为柔和,且兼具轻薄外观。再者,若有机发光装置采用可挠式基板制作,则可变化成不同形状。另外,若有机发光装置采用透明电极,则在不发光时,有机发光装置的透光度有如玻璃般。因此,有机发光装置的照明应用范围可较其它照明技术更加广泛。
[0003]更进一步地说,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为电流驱动元件,其通常通过两片层状的透明电极作为阳极(anode)与阴极(cathode),以驱动夹置于其中的发光层发光,但阳极与阴极的型态不限于透明电极。以采用透明电极为例,随着有机发光装置的面积增大,透明电极的阻抗值可能随着距离上升而增加。此举将使有机发光装置出光不均匀,进而在局部产生热能而影响有机发光装置的寿命。据此,为了改善透明电极的阻抗值,其中一个透明电极(例如下层透明电极)上方可另配置辅助电极,以改善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出光效率(例如是出光均匀性)。
[0004]然而,所述辅助电极通常是通过印刷工艺配置在下层透明电极上的金属导线/金属网格,故其表面粗糙度过高。此举将使后续配置在下层透明电极与辅助电极上的发光层在辅助电极处产生分布不均匀或者断裂,使辅助电极通过发光层的断裂处接触上层透明电极而导致短路。据此,目前亦有作法是再在辅助电极上配置绝缘层,以避免辅助电极接触发光层。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可降低电极结构的阻抗值以及短路机率,并可提升其出光面积与出光效率。
[00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可降低电极结构的阻抗值以及短路机率。
[0007]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包括基板、第一电极结构、有机发光结构以及第二电极结构。第一电极结构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图案化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基板上。图案化导电层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第二透明导电层配置于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其中图案化导电层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插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有机发光结构配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结构配置于基板上,且有机发光结构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结构之间。
[000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结构适于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图案化导电层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基板上。图案化导电层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第二透明导电层配置于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其中图案化导电层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插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
[0009]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极结构的制作方法适于形成电极结构于基板上,包括下列步骤:形成第一透明导电层于基板上。形成图案化导电层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且图案化导电层通过印刷工艺形成。形成第二透明导电层于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其中图案化导电层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插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
[0010]基于上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中,图案化导电层配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以减少电极结构的阻抗值,而第二透明导电层配置于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上,使图案化导电层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插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与第一透明导电层之间,以提升电极结构的平坦度,进而避免发光元件产生短路。再者,发光元件还可通过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导电性提升其出光面积与出光效率。据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电极结构与其制作方法可降低电极结构的阻抗值以及短路机率,且发光元件可据此提升其出光面积与出光效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13]图3是图1的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0015]图5A是图3的第一电极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6]图5B是图5A的图案化导电层的剖面微结构图;
[0017]图6与图7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发光单元的示意图;
[0018]图8A至图8E是图3的图案化导电层的多种俯视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1、I’:发光元件
[0021]100、100a、100b、10c:发光单元
[0022]102:基板
[0023]110、110a、110b、I 1c:第一电极结构
[0024]1102:第一透明导电层
[0025]1104、1104a、1104b、1104c、1104d、1104e:图案化导电层
[0026]1106、1106a:第二透明导电层
[0027]1108:绝缘层
[0028]120:有机发光结构
[0029]121:第一载流子注入层
[0030]122:第一载流子传输层
[0031]123:第二载流子阻挡层
[0032]124:发光层
[0033]125:第一载流子阻挡层
[0034]126:第二载流子传输层
[0035]127:第二载流子注入层
[0036]130:第二电极结构
[0037]140、150:封装层
[0038]C1、C2:圆弧角
[0039]dl、d2:厚度
[0040]Dl:厚度方向
[0041]I1、12、13:绝缘图案
[0042]L1、L2、L3:线状图案
[0043]O、0A、OB、0C、0D、OE:开口
[0044]Pl:顶部
[0045]P2、P3:侧部
[0046]PL:线距
[0047]R:区域
[0048]S1104、S1106、S1108:外表面
[0049]WL:线宽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51]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I包括基板102、第一电极结构110、有机发光结构120以及第二电极结构130。第一电极结构110配置于基板102上。有机发光结构120配置于基板102上。第二电极结构130配置于基板102上,且有机发光结构120在基板102的厚度方向Dl上位于第一电极结构11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之间。换言之,有机发光结构120夹置于第一电极结构11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之间。其中,图1将第一电极结构11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绘示为单一结构层,但实际上其亦可为复合结构层(如图3所绘示的第一电极结构110)。据此,第一电极结构HO与第二电极结构130可分别作为阳极(anode)与阴极(cathode),以用于驱动有机发光结构120发光,而第一电极结构110、有机发光结构12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可构成配置于基板102上的发光单元100。
[0052]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2例如是可挠式基板,例如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 PI)、聚乙稀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或者其他适用的软性材料所制成。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基板亦可采用玻璃或是其他硬质材料所制成。或者,基板102也可采用由具有阻水气功能的多层有机材料及/或无机材料所制成的复合基板,使其具有阻水气的功能,本发明并不限制基板102的种类与组成。
[0053]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I还采用封装层140作为阻水氧结构。所述封装层140配置在基板102上,且与基板102—同包覆封装第一电极结构110、有机发光结构12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类似地,请参考图2,其中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示意图。在图2的实施例中,发光元件I’与前述的发光元件I具有类似的结构,其主要差异在于,发光元件I’还包括封装层150。所述封装层150配置在基板102与第一电极结构110之间,且与封装层140 —同包覆封装第一电极结构110、有机发光结构120与第二电极结构130。所述封装层150包括至少一层有机材料层及/或至少一层无机材料层。由此可知,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制封装层140与150的组成以及配置与否。
[0054]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有机发光结构120包括从第一电极结构110至第二电极结构130依序配置的第一载流子注入层(carrier inject1n layer) 121、第一载流子传输层(carrier transmiss1n layer) 122、第二载流子阻挡层(carrier blockinglayer) 123、发光层(emiss1n layer) 124、第一载流子阻挡层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