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443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属于移动终端多天线设计领域,其特征在于包含左右两个对称天线单元、两条中和线、一个倒T形地支、介质板和金属地板,天线单元包含一个激励分支、接地分支、一个加载电感和一个电感加载区。激励分支和接地分支谐振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接地分支、加载电感和电感加载区谐振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天线单元可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两条中和线用于减小两个天线单元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内的互耦,倒T形地支用于减小两个天线单元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内的互耦。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应用需求。
【专利说明】
用于移动终端的)V频段双天线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移动终端多天线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高效率、低互耦特性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适用于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技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移动通信系统正处在第二代(thesecond generat1n,2G)、第三代(thethird generat1n,3G)和第四代(the forth generat1n,4G)移动通信系统的并存期,不同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通信协议和工作频带各不相同,比如2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65]?850:824-894]\0^,65]\1900:880-9601泡)、数字蜂窝系统(005:1710-1880MHz)和个人通信系统(PCS: 1850-1990MHZ),3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1920-2170MHz),4G 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长期演进系统(LTE700:704-787MHz,LTE2300:2300-2400MHz,LTE2500: 2500_2690MHz)。作为移动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而言,其天线需要覆盖以上所有2G/3G/4G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频带(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
[0003]另外,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1nputand Multiple-Output,ΜΙΜ0)技术作为一种可有效提高频谱效率的技术,已被广泛作为一种关键技术所采用。MIMO技术就是在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端分别安装多个天线,在不增加发射功率、不增加频谱使用的条件下,利用无线通信信道的多径效应来增加系统容量、提高通信质量,从而实现更高数据率传输、更稳定数据率传输的目标。所以,在移动终端设计出能够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多天线系统极其重要。
[0004]为了达到移动通信系统的最佳性能,需要多天线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低的互耦。但是,目前移动终端正朝着体积小、厚度薄、重量轻、成本低和多功能等方向发展,使移动终端上留给天线设计的体积越来越小,多个天线之间的距离非常小,使多个天线很难同时满足高效率和低互耦的要求。虽然移动终端的多天线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在移动终端中设计出高效率、低互耦的多频段多天线系统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0005]通过对现有技术文献和专利检索发现,能够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极其少见。专利[CN103401061A]提出了一款六频段智能手机MMO天线,实现了覆盖LTE7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六频段双天线系统。专利[CN104022353A]提出了一款用于智能机的多频带MMO天线,实现了覆盖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七频段双天线系统。文献[“Decoupled dual-antenna system using crossed neutralizat1n lines forLTE/ffffAN smartphone applicat1ns”,Shang Wang和Zhengwei Du,《IEEE Antennas andWireless Propagat1n Letters〉〉,第14卷,2015年]、文南犬[“A dual-antenna system forLTE/ffffAN/ffLAN/ffiMAX smartphone applicat1ns”,Shang Wang和Zhengwei Du,((IEEE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1n Letters》,第14卷,2015年]和文南犬[“A multibanddual-antenna system with a folded fork-shaped ground branch and foldedasymmetric U-shaped slots for smartphone applicat1ns”,Shang Wang和ZhengweiDu,((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1n Letters》,第14卷,2015年]分别提出了三款能够覆盖 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 和 LTE2500频带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虽然这三款双天线系统的互耦低于-10dB,但是效率均在33%以下,不能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需求。
[0006]本发明提出了一款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其不仅仅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等八个频带,而且实测效率高于42.6%、实测互耦低于-10dB,即在同时覆盖所有2G/3G/4G频带的条件下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为移动终端设计一款能够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段的高效率、低互耦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
[0008]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含有:左天线单元A、右天线单元B、两条中和线Cl和C2、倒T形地支D、介质板E、金属地板F以及五个加载电感L,其中:
[0009]介质板E,(设定:X、Y、Z三轴分别表示厚度、宽度和长度,下同),尺寸为0.8mmX80mm X 155mm,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设置金属地板F,尺寸为宽度X长度为80mmX 140mm,所述介质板E在Z方向的顶端左、右两侧设有在Y方向上互相隔断但又对称分布的左、右向上延伸部,在所述介质板E的左、右两侧的顶角部位分别设有向左、右外侧延伸部;
[0010]左天线单元A,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左上角,除了有左激励分支al、左接地分支a2、左电感加载区a3以及左馈电点a4以外,还包括第一加载电感LI,其中:
[0011 ]左激励分支a I,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 π ”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左馈电点a4相连;
[0012]左接地分支a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和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和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左上角边缘处相互连接,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的右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一加载电感LI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而所述第三左加载支端a23又沿着反Y方向对所述金属地板F连接着一个呈“「”形的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上部也沿着反Y方向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
[0013]左电感加载区a3,包括所述的左向上延伸部分和左外侧延伸部分,其中:
[0014]左向上延伸部分,由用第一左折叠线a31_a32标注的呈矩形的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l和呈“L”形的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所述左接地分支a2的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间用第二左折叠线a31_a21标注;
[0015]左外侧延伸部分,由用第三左折叠线a33_a22标注且呈矩形的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和所述左接地分支a2的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从左外侧向右内侧依次连接而成;
[0016]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沿着所述第二左折叠线a31_a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沿着所述第一左折叠线a31_a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沿所述第三左折叠线a33-a22逆时针方向向右折叠90度;
[0017]右天线单元B,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右上角,除了有右激励分支bl、右接地分支b2、右电感加载区b3以及右馈电点b4以外,还包括第二加载电感L2,其中:
[0018]右激励分支bl,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右馈电点b4相连;
[0019]右接地分支b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和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和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右上角边缘处相互连接,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的左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二加载电感L2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而所述第三右加载支端b23又沿着正Y方向对所述金属地板F连接着一个呈“ π ”形的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上部也沿着正Y方向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
[0020]右电感加载区b3,包括所述的右向上延伸部分和右外侧延伸部分,其中:
[0021]右向上延伸部分,由用第一右折叠线b31_b32标注的呈矩形的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呈“」”形的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所述右接地分支b2的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间用第二右折叠线b31-b21标注;
[0022]右外侧延伸部分,由用第三右折叠线b33_b22标注且呈矩形的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和所述右接地分支b2的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从右外侧向左内侧依次连接而成;
[0023]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沿着所述第二右折叠线b31_b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沿着所述第一右折叠线b31-b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沿所述第三右折叠线b33-b22逆时针方向向左折叠90度;
[0024]倒T形地支D,左右相对于纵轴Z对称地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倒“T”形的左、右横臂沿Y向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
[0025]第一中和线Cl,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激励分支al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垂足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一中和线Cl的垂臂与左、右横臂的相交拐点处配置第三加载电感L3和第四加载电感L4;
[0026]第二中和线C2,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接地分支a2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二中和线Cl的垂臂上端处配置第五加载电感L5,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垂臂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中和线的垂臂高度,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横臂长度短于所述第一中和线Cl的横臂长度。
[0027]本发明对比已有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0028]本发明提出的能够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 和LTE2500频段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其实测效率高于42.6 %、实测互耦低于-1OdB,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的平面展开图的正面视图。
[0030]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的平面展开图的背面视图(为了便于视图,介质板正面金属未显示)。
[0031]图3为图1和图2中双天线系统折叠后的三维图。
[0032]图4为图1、图2和图3中双天线系统实施实例平面展开图的正面视图,单位均为毫米(mm)ο
[0033]图5为图1、图2和图3中双天线系统实施实例平面展开图的背面视图(为了便于视图,介质板正面金属未显示),单位均为毫米(mm)。
[0034]图6为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反射系数的测试结果。
[0035]图7为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互耦的测试结果。
[0036]图8为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三维辐射方向图的测试结果。
[0037]图9为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增益的测试结果。
[0038]图10为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效率的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40]本发明提出了一款能够覆盖 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 和LTE2500频段、效率高于42.6%、互耦低于-1OdB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
[0041]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的平面展开图,包括左天线单元A、右天线单元B、两条中和线Cl和C2、倒T形地支D、介质板E、金属地板F以及五个加载电感L。左天线单元A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左上角,包括左激励分支al、左接地分支a2、左电感加载区a3、第一加载电感LI以及左馈电点a4,左接地分支a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和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所述左电感加载区a3包括第一左电感加载区a31、第二左电感加载区a32和第三左电感加载区a33。右天线单元B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右上角,包括右激励分支bl、右接地分支b2、右电感加载区b3、第二加载电感L2以及右馈电点b4,右接地分支b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和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所述右电感加载区b3包括第一右电感加载区b31、第二右电感加载区b32和第三右电感加载去b33。倒T形地支D,左右相对于纵轴Z对称地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倒“T”形的左、右横臂沿Y向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第一中和线Cl,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激励分支al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垂足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一中和线Cl的垂臂与左、右横臂的相交拐点处配置第三加载电感L3和第四加载电感L4。第二中和线C2,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接地分支a2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二中和线Cl的垂臂上端处配置第五加载电感L5。左馈电点a4位于左激励分支al垂臂的下端,右馈电点b4位于右激励分支bl垂臂的下端。
[0042]如图3所示,为图1和图2的平面图的第一左电感加载区a31和第一右电感加区b31分别沿着所述第二左折叠线a31-a21和第二右折叠线b31-b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第二左电感加载区a32和第二右电感加区b32分别沿着第一左折叠线a31-a32和第一右折叠线b31-b32再向下折叠90度,第三左电感加载区a33和第三右电感加载区b33分别沿第三左折叠线a33-a22和第三右折叠线b33-b22逆时针向右折叠90度形成的三维图。第一左折叠线a31_a32为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区a31和所述第二左电感加载区a32的交接边,第二左折叠线a31_a21为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区a31和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的交接边,第三左折叠线a33_a22为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区a33和所述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的交接边。第一右折叠线b31-b32为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区b31和所述第二右电感加载区b32的交接边,第二右折叠线b31-b21为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区b31和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的交接边,第三右折叠线b33-b22为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区b33和所述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的交接边。左天线单元A和右天线单元B安装在介质板E上,介质板E采用0.8mm厚的FR4环氧树脂板,相对介电常数为4.4,损耗角正切为0.02。介质板E的背面为金属地板F,用来模拟移动终端中除左天线单元A、右天线单元B、两条中和线Cl和C)以及和倒T形地支D外的其它金属部分。
[004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左天线单元A的左激励分支al和左接地分支a2以及右天线单元B的右激励分支bl和右接地分支b2均谐振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左天线单元A的左接地分支a2、左电感加载区a3和第一加载电感LI以及右天线单元B的右接地分支b2、右电感加载区b3和第二加载电感L2均谐振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左天线单元A和右天线单元B均可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第一中和线Cl和第二中和线C2用于减小左天线单元A和右天线单元B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内的互耦,倒T形地支D用于减小左天线单元A和右天线单元B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内的互耦。
[0044]为了说明本发明是一种在 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 和LTE2500频段内具有高效率、低互耦特性的双天线系统,下面给出一个具体实例。本实例的具体实施图如图4和图5所不,图4和图5中所有尺寸的单位均为晕米(mm),第一加载电感LI和第二加载电感L2均为10纳亨(nH),第三加载电感L3和第四加载电感L4均为15纳亨(nH),第五加载电感L5为20纳亨(nH)。
[0045]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反射系数的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该双天线系统的-6dB阻抗带宽为300MHz(690-990MHz)和1200MHz(1660-2860MHz),覆盖 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LTE2500 等所有 2G/3G/4G 频带。
[0046]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互耦的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该双天线系统在 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 和 LTE2500频带内的互親小于-10dB。
[0047]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的750MHz、850MHz、950MHz、1800MHz、2200MHz和2600MHz的三维辐射方向图的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该双天线系统的两个辐射天线单元的辐射方向图覆盖空间互补的区域,从而可以提供较好的天线分集,适用于M頂O通信系统。
[0048]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在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实测增益结果如图9所示。由图9可知,该双天线系统在LTE700、GSM850和 GSM900 频带的实测增益为-0.7 ?0.31dBi,在 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实测增益为1.2?5.6dBi。
[0049]以图4和图5所示尺寸制作的双天线系统在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内的实测效率结果如图10所示。由图10可知,该天线在LTE700、GSM850和GSM900频带的实测效率为42.6%?60%,在DCS、PCS、UMTS、LTE2300和LTE2500频带的实测效率为58.3%?78.7%。
[0050]本发明提出的双天线系统能够完全覆盖LTE700、GSM850、GSM900、DCS、PCS、UMTS、LTE2300、LTE2500等所有2G/3G/4G频带,且在该频段内的实测效率高于42.6 %、实测互耦低于-10dB,满足高效率、低互耦的应用需求。
【主权项】
1.用于移动终端的八频段双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含有:左天线单元(A)、右天线单元(B)、两条中和线(Cl、C2)、倒T形地支(D)、介质板(E)、金属地板(F)以及五个加载电感(L),其中: 介质板(E),(设定:X、Y、Z三轴分别表示厚度、宽度和长度,下同),尺寸为0.8mmX80mmX 155mm,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设置金属地板(F),尺寸为宽度X长度为80mmX 140mm,所述介质板(E)在Z方向的顶端左、右两侧设有在Y方向上互相隔断但又对称分布的左、右向上延伸部,在所述介质板(E)的左、右两侧的顶角部位分别设有向左、右外侧延伸部; 左天线单元(A),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左上角,除了有左激励分支(al)、左接地分支(a2)、左电感加载区(a3)以及左馈电点(a4)以外,还包括第一加载电感(LI),其中: 左激励分支(al),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左馈电点(a4)相连;左接地分支(a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和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和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左上角边缘处相互连接,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的右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一加载电感(LI)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而所述第三左加载支端(a23)又沿着反Y方向对所述金属地板(F)连接着一个呈“「”形的第四左电感加载支端(a24),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上部也沿着反Y方向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左电感加载支端(a25); 左电感加载区(a3),包括所述的左向上延伸部分和左外侧延伸部分,其中: 左向上延伸部分,由用第一左折叠线(a31_a32)标注的呈矩形的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呈“L”形的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和所述左接地分支(a2)的第一左电感加载支端(a21)间用第二左折叠线(a31_a21)标注; 左外侧延伸部分,由用第三左折叠线(a33_a22)标注且呈矩形的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和所述左接地分支(a2)的第二左电感加载支端(a22)从左外侧向右内侧依次连接而成; 所述第一左电感加载带(a31)沿着所述第二左折叠线(a31_a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左电感加载带(a32)沿着所述第一左折叠线(a31_a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左电感加载带(a33)沿所述第三左折叠线(a33-a22)逆时针方向向右折置90度; 右天线单元(B),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右上角,除了有右激励分支(bl)、右接地分支(b2)、右电感加载区(b3)以及右馈电点(b4)以外,还包括第二加载电感(L2),其中:右激励分支(bl),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呈“「”形,由位于Y向且Z向较宽的悬臂和位于Z向且Y向较窄的垂臂在拐点处连接而成,而垂臂下端与所述右馈电点(b4)相连;右接地分支(b2),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包括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和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和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沿着所述介质板(E)背面的所述金属地板(F)的未延伸部分的右上角边缘处相互连接,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的左端向下垂直连接着一个带有所述第二加载电感(L2)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而所述第三右加载支端(b23)又沿着正Y方向对所述金属地板(F)连接着一个呈“π”形的第四右电感加载支端(b24),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上部也沿着正Y方向连接着一个沿着所述悬臂外侧开口配置的第五右电感加载支端(b25); 右电感加载区(b3),包括所述的右向上延伸部分和右外侧延伸部分,其中: 右向上延伸部分,由用第一右折叠线(b31-b32)标注的呈矩形的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呈“」”形的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从下向上依次连接而成,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和所述右接地分支(b2)的第一右电感加载支端(b21)间用第二右折叠线(b31-b21)标注; 右外侧延伸部分,由用第三右折叠线(b33-b22)标注且呈矩形的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和所述右接地分支(b2)的第二右电感加载支端(b22)从右外侧向左内侧依次连接而成; 所述第一右电感加载带(b31)沿着所述第二右折叠线(b31-b21)逆时针方向向纸面外折叠90度,所述第二右电感加载带(b32)沿着所述第一右折叠线(b31-b32)逆时针方向再向下折叠90度,所述第三右电感加载带(b33)沿所述第三右折叠线(b33-b22)逆时针方向向左折置90度; 倒T形地支(D),左右相对于纵轴Z对称地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倒“T”形的左、右横臂沿Y向与所述金属地板(F)相连; 第一中和线(Cl),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正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激励分支(al)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垂足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一中和线(Cl)的垂臂与左、右横臂的相交拐点处配置第三加载电感(L3)和第四加载电感(L4); 第二中和线(C2),呈倒“T”形,位于所述介质板(E)的背面,对所述介质板(E)的纵轴Z左、右对称,左、右横臂的端点分别连接到沿着所述介质板(E)左、右对称的所述左天线单元(A)左接地分支(a2)的第三左电感加载支端(a23)和右天线单元(B)右激励分支(bl)的第三右电感加载支端(b23)的外侧边上,在所述第二中和线(Cl)的垂臂上端处配置第五加载电感(L5),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垂臂高度高于所述第一中和线的垂臂高度,所述第二中和线(C2)的横臂长度短于所述第一中和线(Cl)的横臂长度。
【文档编号】H01Q5/28GK105870628SQ20161020183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发明人】杜正伟, 王岩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