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9313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所提供的电池(100)包括电极体(20)和电池外壳(30),所述电极体包括正极和负极(60)。正极内部端子与所述正极连接,且负极内部端子(90)与所述负极(60)连接。所述电池在所述电池外壳(30)内包括配置在所述电极体(20)和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之间的第一膜(A10)以及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90)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30)之间的第二膜(B)。通过第一膜(A10)和第二膜(B),所述负极内部端子(90)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绝缘,且所述电极体(20)与所述电池外壳(30)的内壁绝缘。
【专利说明】
电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电极体、供收纳所述电极体的电池外壳和使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的绝缘膜的电池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已使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如锂离子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和钠离子二次电池作为用于PC、便携式终端等的所谓的便携式电源和作为车辆驱动用电源,其原因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与已有的电池相比重量轻并具有高能量密度。特别地,重量轻并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优选地被用作用于驱动车辆如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车辆(H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HV)的高输出电源。
[0003]作为该类型的电池,已知一种包括电极体的电池结构,所述电极体构造成使得在正极集电体上包括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在负极集电体上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经由隔板被层叠。在这种电池中,不包括活性物质层的相应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设置在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的相应端部(亦即,电极体的端部)中。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与相应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连接,并且这些相应的内部端子与用于外部连接的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电连接。
[0004]这种电池一般形成为使得电极体和电池外壳被分别制造,且然后电极体收纳在电池外壳中。从物理强度大的观点看,常常使用金属包装件作为电池外壳。这种情况下,为了将金属电池外壳与电极体绝缘,例如,使用这样的技术,即利用绝缘膜将电极体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0.2010-113816(JP 2010-113816 A)记载了一种包括这种绝缘膜的电池。
[0005]同时,包括绝缘膜的电池一般形成为使得电极体和绝缘膜从设置在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中的开口收纳在电池外壳中,然后利用罩盖密封(通常为焊接)该开口。此时,如果绝缘膜被夹在电池外壳的开口和罩盖之间,则可能发生密封不良(焊接不良)。因此,绝缘膜的尺寸通常被设定得小,使得绝缘膜不会到达电池外壳的开口。同时,如果使用其尺寸这样被设定得小的绝缘膜,则电池外壳的内壁中的开口附近可能发生电极体(或与电极体连接的内部端子)未通过绝缘膜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的区域。因此,在这种非绝缘区域中,电池外壳和电极体(或与电极体连接的内部端子)之间可能发生内部短路。例如,在非绝缘区域中,可设想电池外壳和电极体(或与电极体连接的内部端子)经由异物(例如,金属片)彼此电连接(彼此发生电气接触)。在构造成使得在罩盖中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的电池中,将外部端子与电极体电连接的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一般至少部分地配置在非绝缘区域中。鉴于此,希望具有这种改善内部端子(特别地,内部端子的配置在非绝缘区域中的部分)和电池外壳之间的绝缘性的技术。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其中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通过绝缘膜与电池外壳绝缘。
[0007]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电极体,所述电极体包括正极和负极;和电池外壳,在所述电池外壳中收纳所述电极体。这里,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电池外壳主体和封闭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该开口的罩盖,所述电极体经由该开口被收纳,并且在所述罩盖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所述外表面配置在所述电池外壳的外侧。在所述电池外壳内配置有与所述电极体的正极连接的正极内部端子和与所述电极体的负极连接的负极内部端子,并且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外部端子彼此电连接且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外部端子彼此电连接。所述电池在所述电池外壳内包括第一膜和第二膜,所述第一膜是绝缘的并且配置在所述电极体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膜是绝缘的并且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通过这样配置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并且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
[0008]根据这种构型,可以提供其中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通过绝缘膜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的电池。因此,可以优选地防止正极内部端子或负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之间发生内部短路。如果第一膜被设定为允许第一膜使电池外壳的开口绝缘(隔离)的尺寸,则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可通过第一膜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然而,存在这样的担忧,即具有这种尺寸的第一膜容易被夹在罩盖与电池外壳之间。如上所述,该电池在电池外壳内包括与第一膜分立的第二膜,并且通过第一膜和第二膜,正极内部端子或负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且电极体也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因此,可以防止绝缘膜(第一膜)被夹在电池外壳和罩盖之间,同时确保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的绝缘性。
[0009]这里,在本说明书中,“绝缘膜”并不限于特定厚度,而是例如包括相对薄的薄膜和相对厚且可适当地称为“板片”的板片状的绝缘板片。
[0010]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作为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池可分别(分立地)包括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三膜以及配置在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四膜。根据这种构型,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都可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此外,第三膜可以是具有比较简单的形状的膜。这是优选的,因为第二膜(亦即,第三膜和第四膜)容易配置在电池外壳内并且也容易制造。
[0011]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作为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池可包括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五膜。根据这种构型,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都可通过第一膜和单个第五膜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这可以提高将第二膜(第五膜)配置在电池外壳内的作业性。
[0012]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所述第一膜的一部分可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膜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在它们的重叠部位中,所述第一膜可配置成比所述第二膜更靠近所述电池外壳主体。根据这种构型,由于该重叠部位,可以防止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露出而不被绝缘膜绝缘(隔离),并且可以确实地将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的内壁隔离(绝缘)。此外,根据上述构型,由于第二膜能配置成与电池外壳主体和罩盖之间的接合部位隔离开,所以即使第二膜在被配置在电池外壳内时错位,也可以防止第二膜被夹在电池外壳和罩盖之间。
[0013]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之间的重叠部位的重叠宽度可在Imm以下。根据上述构型,可以通过最少的第一膜和最少的第二膜将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的内壁隔离。这种构型从制造电池时降低成本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此外,这种构型还由于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第一膜和第二膜在电池外壳内占用的空间而是优选的。
[0014]此外,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所述电极体是具有矩形宽面的扁平卷绕电极体,并且所述电池外壳由具有开口的方形电池外壳主体和封闭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该开口的罩盖构成,所述扁平卷绕电极体经由该开口被收纳。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内部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极体的所述宽面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端部处,并且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内部端子中的每一者都包括安装在所述电极体上的集电接片、与设置在所述罩盖中的外部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集电板和将所述集电板与所述集电接片连接的连接部。此外,所述第二膜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和/或所述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池中,典型地,在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中,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和负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配置成最靠近电池外壳的内壁。鉴于此,根据该构型,可以降低电池外壳与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中的每一者之间发生内部短路的风险。
[0015]在本文公开的电池的一个优选方面中,所述第三膜和所述第四膜可由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形状(亦即,相同尺寸和相同外形)。利用这种构型,能使用相同的膜作为第三膜和第四膜,由此使得可以降低制造第三膜和第四膜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要素,并且其中:
[0017]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外形的透视图;
[0018]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1中的线I1-1I截取的剖视结构的纵剖视图;
[0019]图3是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的构型的示意图;
[0020]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负极内部端子的结构以及负极内部端子和电极体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0021]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2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结构的纵剖视图,并且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电极体、负极内部端子、膜A和膜Bn的配置的侧视图;
[0022]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n的构型的透视图;
[0023]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n的构型的透视图;
[0024]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n的构型的透视图;
[0025]图9是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电极体、罩盖、正极内部端子、负极内部端子和膜B?的配置的示意图;
[0026]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的构型的透视图;
[0027]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的构型的透视图;以及
[0028]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膜B?的构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注意,本说明书中未特别提到但对于本发明的实施而言需要的事项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相关技术理解为设计事项。本发明能基于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和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注意,在以下附图中,通过对产生相同作用的部件/部分赋予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并且省略或简化了重复的说明。此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厚度等)不一定表示实际的尺寸关系。
[0030]注意,本说明书中的“二次电池”表示可反复充放电的普通蓄电装置,并且是涵盖蓄电池如锂离子二次电池和蓄电元件如电气双层电容器的术语。此外,“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表示包括非水电解质(典型地,非水溶剂中包含支持盐(支持电解质)的电解液)的电池。此外,“锂离子二次电池”表示使用锂离子作为电荷载体并通过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进行充放电的二次电池。此外,“电极活性物质”表示能可逆地储存和放出用作电荷载体的化学物种(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的锂离子)的材料。下面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电池的结构。然而,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在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
[0031]本文描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电池外壳内包括电极体以及均与电极体连接的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在电池外壳中,设置有作为绝缘膜并且配置在电极体和电池外壳的内壁之间的绝缘膜A以及配置在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和与电极体连接的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之间(通常为正极内部端子或负极内部端子和膜A之间)的绝缘膜B。通过膜A和膜B,电极体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并且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换言之,通过膜A和膜B,可以降低电极体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电连接(接触)的可能性(所谓的内部短路的可能性),以及负极内部端子或正极内部端子与电池外壳的内壁连接(接触)的可能性(所谓的内部短路的可能性)。典型地,卷绕电极体通过膜A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并且负极内部端子的一部分和正极内部端子的一部分通过膜A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此外,典型地,负极内部端子(典型地,在负极内部端子中,未通过膜A与电池外壳绝缘的部分)和正极内部端子(典型地,在正极内部端子中,未通过膜A与电池外壳绝缘的部分)中的至少一者通过膜B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注意,膜A和膜B并不限于将负极内部端子、正极内部端子和整个电极体(其整个表面)与电池外壳的内壁隔离的构型(典型地,覆盖负极内部端子、正极内部端子和整个电极体(其整个表面)的构型)。膜A和膜B可具有这样的构型(典型地,覆盖负极内部端子、正极内部端子和电极体的期望部分的构型),即负极内部端子、正极内部端子和电极体的期望部分(一般而言,具有大的与电池外壳对向的面积的部分、配置成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靠近的部分、电池外壳容易发生内部短路的部分等)与电池外壳的内部隔尚。
[0032]〈第一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涉及分别包括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的膜Bn以及配置在正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的膜Bp作为膜B的电池。
[0033]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示意性构型在图1、2和5中被示出。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外形的透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的线I1-1I截取的剖视结构的纵剖视图。此外,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2所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中的线V-V截取的剖视结构的纵剖视图。如图1、2和5所示,本文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在电池外壳30中包括电极体20和绝缘膜(膜A10、膜BN12、膜BP14)。例如,本发明中的电极体20可以是层叠型电极体或卷绕型电极体。尽管并非旨在特别地限制本发明,但以扁平卷绕型电极体(卷绕电极体)20为例进行说明。
[0034]〈〈电池外壳30?如图1、2和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外壳30是共计具有8个角部的方形(典型地,长方体形)电池外壳,并形成为使得其内部空间呈与卷绕电极体20相对应的矩形形状。电池外壳30包括电池外壳主体32和罩盖34。电池外壳主体32是呈有底长方体形并在一端(与其在电池的通常使用状态下的上端相对应)具有开口的扁平盒状容器。罩盖34是安装在电池外壳主体32的开口(上端处的开口)以便封闭该开口的部件。电池外壳主体32能经由上端处的开口在其中收纳卷绕电极体20和绝缘膜。如图1、2和5所示,电池外壳主体32由与收纳在外壳中的卷绕电极体20的扁平面(扁平部)对向的一对宽面37、与宽面37邻接的一对窄面38、和底面39构成。优选使用具有高强度和良好导热性的轻质金属材料(例如,铝、不锈钢、镀镍钢等)作为电池外壳30的材料。
[0035]电池外壳30具有扁平矩形的内部空间作为收纳卷绕电极体20的空间。此外,如图2所示,电池外壳30的扁平内部空间的横向宽度(宽面37的沿长边方向的长度)比卷绕电极体20略宽。此外,如图1、2和5所示,用于外部连接的正极外部端子42和负极外部端子44安装在电池外壳30的罩盖34的配置在(位于)电池外壳30的外侧的外表面上。正极外部端子42和负极外部端子贯穿电池外壳30(罩盖34)以便突出到电池外壳30的外部。此外,罩盖34设置有被设定为释放电池外壳30的内部压力的薄安全阀36和用于经由其注入非水电解质(典型地,非水电解液)的入口(未示出)
[0036]〈〈卷绕电极体20?图3是示出了图2和5所示的卷绕电极体20的构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卷绕电极体20在组装之前的阶段具有长形板片结构(板片状的电极体)。卷绕电极体20呈扁平形状形成,使得正极(正极板片)50和负极(负极板片)60经由长形隔板(分隔板片)70层叠并在长度方向上卷绕,且然后从侧面方向加压以便形成扁平形状。正极50构造成使得在长形正极集电体52的一面或两面(在此为两面)上沿纵长方向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54。负极60构造成使得在长形负极集电体62的一面或两面(在此为两面)上沿纵长方向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64。亦即,如在此所示,呈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20由两个弯曲部和一宽扁平部(扁平面)构成,所述两个弯曲部是卷绕电极体20的与卷绕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垂直的截面的纵向两端部并且构造成使得它们的电极体表面是弯曲的,所述宽扁平部位于卷绕电极体20的该截面的纵向中央部且被夹在两个弯曲部之间。此外,如图2、3和5所示,卷绕电极体20收纳在电池外壳30(亦即,电池外壳主体32)中,使得卷绕电极体20的与卷绕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垂直的截面的纵长方向沿着电池外壳30的上下方向(呈卷绕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放倒——亦即在卷绕电极体20的卷绕轴线的法线方向上形成开口一一的姿态)并且所述两个弯曲部之中的一个弯曲部与电池外壳的底面39对向。这里,在卷绕电极体中,将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底面39对向的弯曲部称为下弯曲部。
[0037]如图3所示,在层叠时,正极板片50和负极板片60被层叠成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位以使得:正极板片50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亦即,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54且正极集电体52露出的部分)53在卷绕电极体20的一端(图中位于左侧)部分地突出;而负极板片60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亦即,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64且负极集电体62露出的部分)63在卷绕电极体20的另一端(图中位于右侧)部分地突出。结果,在卷绕电极体20的中央部形成正极板片50、负极板片60和分隔板片70在其中被层叠并卷绕的层叠部,且在卷绕电极体20的在卷绕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处形成正极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3,63)从层叠部部分地向外突出的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3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如图
2、4、5所示,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分别与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3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接合。亦即,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被配置在电极体20的宽面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端部处。如图所示,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分别与正极外部端子42和负极外部端子44电连接。
[0038]〈〈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如图4和5所示(这里,示出了负极内部端子90),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中的每一者都包括:安装在电极体20(通常为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上的集电接片92;与设置在罩盖34中的负极外部端子44电连接的集电板96;和将集电板96与集电接片92连接的连接部94。由于负极内部端子90和正极内部端子80可以具有相同形状,所以下面的说明以负极内部端子90为例进行。在本例中,如图4和5所示,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由通过使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在卷绕电极体的厚度方向上聚集以使得其厚度减小而形成的薄部63a和与薄部63a相比较厚的厚部63b构成。集电接片92与薄部63a(通常为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的中央部)接合(这里,通过焊接)。然后,使连接部94从集电接片92沿厚部63b的外形向上(亦即,朝罩盖34的方向)弯曲和延伸。此外,在连接部94的上方末端(与集电接片92相反的端部)中设置有负极集电板96。亦即,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中,负极内部端子90中的连接部94如图5所示配置在最靠近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的位置处。
[0039]这里,构成负极内部端子90的连接部94和构成正极内部端子80的连接部可设置在电极体20的两个扁平部(扁平面)之中的同一扁平部(扁平面)中,或可设置在不同的扁平部(扁平面)中。从将内部端子安装在电极体20上时的工作效率的观点看,优选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设置在电极体20的扁平部(扁平面)之中的同一扁平部(扁平面)中。
[0040]用于形成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的材料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所述材料的导电性优良(通常为金属)即可。用于形成正极内部端子80的材料的一个优选示例例如是铝或主要包含铝的合金,而用于形成负极内部端子90的材料的一个优选示例例如是铜和主要包含铜的合金。
[0041]〈〈绝缘膜》如图2和5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构造成使得将卷绕电极体20、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绝缘(隔离)的绝缘性的膜(绝缘膜)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更具体地,设置有配置在卷绕电极体2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膜A10、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9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典型地,负极内部端子90和膜AlO之间)的绝缘膜Bn12以及配置在正极内部端子8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典型地,正极内部端子80和膜AlO之间)的绝缘膜BP14。由于绝缘膜(亦即,膜A10、膜Bn12和膜BP14),作为发电元件的卷绕电极体20以及均由导电性优良的材料制成的负极内部端子90和正极内部端子8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绝缘(隔离),由此使得可以确保卷绕电极体20、负极内部端子90和正极内部端子80与电池外壳30的绝缘。
[0042]绝缘膜亦即膜AlO和膜B (这里,膜BnI 2和膜Bpl4) 的材料可以是能用作绝缘部件的材料。例如,能优选地使用树脂材料,典型地为烯烃树脂。优选使用诸如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的树脂材料作为用于形成绝缘膜的材料。典型地,膜B(这里,膜Bn12和膜BP14)配置在电池外壳主体32的开口附近,这可能导致膜由于在电池外壳主体32和罩盖34被焊接时产生的热而变形、破损等。鉴于此,作为膜B(这里,膜Bn12和膜BP14)的材料,优选由具有优良耐热性的材料制成的材料。注意,绝缘膜一一亦即,膜Al O和膜B (这里,膜BnI 2和膜Bp14)一一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可具有包含两个以上层的层叠结构(例如,其中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各层被层叠的结构),只要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即可。膜AlO和膜B(这里,膜Bn12和膜BP14)可由不同材料制成或可由相同材料制成。典型地,可对它们使用由相同材料制成的膜。
[0043]绝缘膜--亦即,膜AlO和膜B(这里,膜Bn12和膜Bpl4)--的相应平均厚度可以是约ΙΟΟμπι,但能根据电池100的构成条件适当地变更。例如,该平均厚度可以在20μηι以上(优选地,50μηι以上)但在200μηι以下(优选地,ΙΟΟμπι以下)。优选薄的绝缘膜,因为薄的绝缘膜能最大限度地减小绝缘膜在被收纳在电池外壳30内时在电池外壳30中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如果绝缘膜的厚度过薄,则绝缘膜的耐久性下降,这使得难以确保电极体20、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的绝缘。膜AlO和膜B(这里,膜Βν12和膜ΒΡ14)可由具有不同平均厚度的膜制成或可由具有相同平均厚度的膜制成。典型地,能使用具有相同平均厚度的膜。
[0044]〈〈膜Α10?这里,膜AlO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负极内部端子90、正极内部端子80和电极体20能通过膜A和膜Β(典型地,膜Βν12和膜ΒΡ14)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绝缘即可。典型地,膜AlO可具有能将电极体2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绝缘(隔离)的形状。注意,膜A并不限于将电极体20的整个表面与电池外壳30的内壁隔离的构型(典型地,覆盖电极体20的整个表面的构型),而可以是其中电极体20的期望部分(一般而言,具有大的与电池外壳对向的面积的部分、电池外壳容易发生内部短路的部分等)通过膜A和膜Β(典型地,膜Βν12和膜ΒΡ14)与电池外壳的内部隔离的构型(典型地,覆盖电极体20的期望部分的构型)。例如,膜AlO能具有至少将电极体20的平面部或下弯曲部与电池外壳30的与它们对向的内壁隔离的形状(典型地,覆盖电极体20的平面部或下弯曲部的形状)。膜AlO优选地具有至少将电极体20的上述两个部分一一即平面部和下弯曲部一一与电池外壳30的与它们对向的内壁隔离的形状(典型地,覆盖电极体20的上述两个部分一一即平面部和下弯曲部一一的形状)。例如,膜AlO能具有矩形的绝缘膜沿电极体20的下弯曲部(电极体20在插入到电池外壳30内时与电池外壳30的底面39对向的部分)弯曲(或弯折)的形状,或与电极体20的形状相对应的有底的袋状。从确保电极体2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高等级绝缘的观点看,优选膜Al O的形状是与电极体20的形状相对应的有底的袋状。典型地,膜AlO可具有其中一端(与电池在通常使用状态下的上端相对应,亦即,在膜AlO插入到电池外壳主体32内时与电池外壳主体32的开口相对应的端部)开口的有底的袋状,并且卷绕电极体20能经由这样的开口收纳在其中。典型地,膜A形成为具有不允许膜A在配置于电池外壳主体32内时到达电池外壳主体32的开口(上端中的开口)的尺寸。
[0045]如图2和5所示,大体而言,呈袋状的膜AlO由以下构成:形成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宽面37(卷绕电极体20的与宽面37对向的扁平部)对向的一对宽面的宽面形成部;配置在所述一对宽面形成部之间并形成膜AlO的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底面39(卷绕电极体20的与底面39对向的下弯曲部)对向的底面的底面形成部;和配置在所述一对宽面形成部的两侧并形成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窄面38对向的一对窄面的窄面形成部。
[0046]呈袋状的膜AlO的底面形成部(亦即,与卷绕电极体20的下弯曲部对向的部分)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且例如可以是U形、V形或横U形。膜AlO的底面形成部的形状优选是其中底面形成部如图5所示弯曲的平缓曲面形状(U形),并且尤其是与卷绕电极体20的下弯曲部的形状相对应(优选地,相似)的形状。因此,膜AlO的底面形成部能以与卷绕电极体20的形状更接近的形状——亦即,与在卷绕电极体20的在沿卷绕方向的方向上的两端部处形成的弯曲部的形状相似的形状一一形成。这使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极体20与膜AlO的底面形成部之间会产生的间隙。结果,可以防止膜AlO在电极体20和膜AlO被收纳在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内时的移位等,由此使得可以确保电极体2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之间的高等级绝缘。
[0047]例如,呈这种袋状的膜AlO能形成为使得以预定形状被切割的膜以上述形状弯曲并呈袋状组装。此时,例如,该膜能呈袋状形成为使得该膜呈其中一部分(典型地,窄面形成部的一部分)在膜呈袋状被组装时彼此重叠的形状(典型地,呈袋状的绝缘膜被展开的形状)被切割,并且重叠部分被贴合在一起(固定)。或者,多个板片(部分)可被组合(贴合在一起)以便呈袋状形成。注意,在绝缘膜被贴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可适当地使用诸如超声波焊接或激光束焊接的焊接技术,以及点焊或热焊接。或者,绝缘膜可利用粘着剂、粘合剂等固定,只要它们能被充分固定并且电池性能不受任何不利效应的影响(内部短路等)即可。
[0048]〈〈膜Bn12>>绝缘膜Bn12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9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之间(典型地,负极内部端子90和膜A之间)。绝缘膜Bn12和膜A实现负极内部端子9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隔离)。膜Bn12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膜BN12和膜A能实现负极内部端子90和电池外壳30 (电池外壳主体3 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即可。典型地,膜Bn12可具有能将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绝缘(隔离)的形状。注意,膜Bn12不限于将负极内部端子90的整个表面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隔离的构型(典型地,覆盖负极内部端子90的整个表面的形状),而可以是负极内部端子90的期望部分(典型地,位置更靠近电池外壳的部分、电池外壳容易发生内部短路的部分等)能通过膜Bn12和膜A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隔离的构型(典型地,覆盖负极内部端子90的期望部分的构型)。
[0049]例如,膜Bn12可具有至少能覆盖负极内部端子90的连接部94的未被膜AlO覆盖的部分的形状(例如,平面形状)。亦即,膜Bn12可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具有配置在至少负极内部端子90的连接部94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宽面37之间的连接部覆盖面12a。因此,可以确保负极内部端子90中位置最靠近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连接部94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的绝缘。
[0050]膜Bn12优选具有能覆盖负极内部端子90(包括集电接片92和连接部94)的未被膜AlO覆盖的部分的形状。亦即,膜Bn12可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2a以及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90的集电接片92和电池外壳主体32的窄面38之间的集电接片覆盖面12b。例如,膜Bn12可具有呈L形弯曲以便覆盖连接部94和集电接片92的形状。因此,可以确保负极内部端子9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高等级绝缘。
[0051]或者,膜Bn12的形状优选为除负极内部端子90外还能覆盖负极集电体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的未被膜AlO覆盖的部分的形状。亦即,膜Bn12能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2a、集电接片覆盖面12b以及配置在位于未配置连接部94的一侧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和电池外壳主体32的宽面37之间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2c。当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经由异物(例如,金属片)等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电连接时,可能发生内部短路。然而,根据上述构型,由于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被膜Bn12覆盖,所以可以确保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膜Bn12的这种形状可以是呈横U形弯曲以便覆盖负极内部端子90的连接部94和集电接片92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63的形状。膜Bn12的这种形状可以是呈横U形弯曲以便覆盖正极内部端子80的连接部84和集电接片82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53的形状。具有这种横U形的膜Bn的形状在图6中示出。
[0052]例如,呈上述形状(例如,平面形状、L形、横U形)的膜Bn12能被制造成使得以适当尺寸被切割的绝缘膜以预定形状弯曲。
[0053]如图2和5所不,膜Bn12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以便将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绝缘(隔离)。例如,通过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的内侧(在形成电池外壳30时配置在电池外壳内部的侧,亦即在形成电池外壳30时与电极体20对向的侧),能将膜Bn12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的预定位置。一般而言,绝缘部件34a配置在罩盖34的内侧的一部分中以便避免罩盖34和内部端子之间的接触(电连接)ο罩盖34的内侧的该部分与内部端子对向。亦即,罩盖34能至少由罩盖主体和配置在其内侧的绝缘部件34a构成。优选地,膜BN12固定在绝缘部件34a上。因此,膜Bn12能配置在与电池外壳主体32和罩盖34之间的接合部位隔离开的位置处,由此使得可以减少由于在电池外壳主体32和罩盖34被焊接时产生的热而导致的诸如膜Bn12的变形之类的麻烦。这里,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典型地,配置在罩盖34的内侧的绝缘部件34a)上的方法不受特别限制,只要罩盖34和膜BnI2能彼此连接以便不会彼此分离即可。例如,膜Bn12能通过焊接(也称为熔融)一一更具体地,诸如超声波焊接或激光束焊接以及点焊或热焊接之类的焊接技术一一而固定在罩盖34上。或者,膜Bn12可利用粘着剂、粘合剂等固定,只要膜Bn12能被充分固定并且电池性能不受任何不利效应的影响(内部短路等)即可。将膜Bn12配置在电池外壳内的预定位置处的方法不限于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典型地,配置在罩盖34的内侧的绝缘部件34a)上的方法。例如,通过将膜BN12固定在负极内部端子90上的方法、将膜Bn12固定在电池外壳主体32上的方法等,能将膜BnI2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以便将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绝缘(隔离)。
[0054]此外,膜Bn12的其它优选形状包括除连接部覆盖面12a、集电接片覆盖面12b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2c外还具有与罩盖34对向的面(罩盖对向面12d)的形状。具有这种罩盖对向面12d的膜Bn12的典型形状在图7或图8中示出。呈具有罩盖对向面12d的形状的膜Bn12典型地构造成使得罩盖对向面12d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90(典型地,集电板96)和罩盖之间。因此,如图中所示,在罩盖对向面12d上,膜被部分地移除以使得负极内部端子90能与负极外部端子44连接。注意,图7和8各自都示出了包括全部的连接部覆盖面12a、集电接片覆盖面12b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2c的膜Bn12。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膜BN12并不限于此。例如,膜Bn12能具有由连接部覆盖面12a和罩盖对向面12d构成的形状,由连接部覆盖面12a、集电接片覆盖面12b和罩盖对向面12d构成的形状,等等。
[0055]图7所示的膜BnI2是具有这样的形状的膜:其中罩盖对向面12d具有孔,负极内部端子90能经由该孔与负极外部端子44连接。例如,呈这种形状的膜能通过作为构成绝缘膜的树脂材料(典型地,烯烃树脂)的成形方法的通常已知的方法(例如,注射成形、热成形(热压成型)、冲压成形等)而成形。
[0056]此外,图8所示的膜Bn12是具有形成为使得连接部覆盖面12a、集电接片覆盖面12b和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2c部分地折叠而形成罩盖对向面12d的形状的膜。例如,呈这种形状的膜能被制造成使得以适当尺寸被切割的绝缘膜呈预定形状弯曲。注意,在罩盖对向面12d中绝缘膜彼此重叠的部位可以以固定方式被贴合在一起。这种固定能通过利用焊接等的固定或利用粘合剂或粘着剂的固定来进行。
[0057]例如,如上所述,具有罩盖对向面12d的膜Bn12能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这样的位置处,在该位置能通过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的内侧(在形成电池外壳30时配置在电池外壳内部的侧,亦即在形成电池外壳30时与电极体20对向的侧)来将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绝缘(隔离)。例如,能通过将罩盖对向面12d夹在配置于罩盖34(罩盖主体)的内侧的绝缘部件34a和负极内部端子90(典型地,集电板96)之间或通过将罩盖对向面12d夹在罩盖主体和绝缘部件34a之间来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的内侧。或者,例如,能通过将罩盖对向面12d焊接在罩盖34(典型地,配置在罩盖34的内侧的绝缘部件34a)上或通过利用粘合剂(粘着剂)等将罩盖对向面12d附着(结合)在罩盖34上来将膜BN12固定在罩盖34的内侧。例如,能利用诸如超声波焊接或激光束焊接之类的焊接技术或利用粘合剂或粘着剂以及点焊或热焊接来将膜Bn的罩盖对向面12d固定在罩盖34(典型地,绝缘部件34a)上。或者,例如,通过将膜Bn12固定在负极内部端子90上的方法、将膜Bn12固定在电池外壳主体32上的方法等,能将膜Bn12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以便将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绝缘(隔离)。
[0058]〈〈膜BP14>>膜BP14配置在正极内部端子8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之间(典型地,正极内部端子80和膜A之间)。绝缘膜BP14和膜A实现正极内部端子8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隔离)。膜BP14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膜BP14和膜A能实现正极内部端子80和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的内壁之间的绝缘即可。例如,膜BP14可具有能将正极内部端子80与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绝缘(隔离)的形状。典型地,膜BP14能具有与膜Bn12相似的形状,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注意,膜BP14可具有关于膜Bn12所述的任意形状,且膜Bn12和膜BP14不必具有相同形状。从膜Bn12和膜BP14的制造成本的观点看,优选它们具有相同形状。此外,可通过与膜Bn12的情况相似的技术将膜BP14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的预定位置处(正极内部端子80能与电池外壳30的内壁绝缘(隔离)的位置处)。典型地,膜BP14固定在罩盖34上以便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与膜M2相似。注意,将膜BP14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的预定位置处的方法可以是被描述为将膜Bn12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的预定位置处的方法的任意方法,且不必是相同方法。从制造电池时的制造效率的观点看,优选膜Bn12和膜BP14以相同方式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
[0059]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膜Bn12形成为具有允许膜Bn12的一部分与膜AlO的一部分重叠的尺寸,且膜Bn12的该部分配置成在电池外壳30内与膜AlO的该部分重叠。因此,即使膜AlO和膜Bn12在制造或使用电池时错位,也可以防止电极体20和负极内部端子90露出而不被绝缘膜隔离(覆盖),由此使得可以确保电极体20和负极内部端子90与电池外壳30的内壁的高等级绝缘。与膜Bn12相似,优选膜BP14形成为具有允许膜BP14的一部分与膜A的一部分重叠的尺寸,且膜Bp14的该部分配置成在电池外壳30内与膜AlO的该部分重叠。这使得可以确保电极体20和正极内部端子80与电池外壳30的内壁的高等级绝缘。注意,在相应重叠部位中膜AlO和膜Bn12之间的重叠宽度以及膜AlO和膜BP14之间的重叠宽度不受特别限制。然而,如果重叠宽度过大,则绝缘膜占用电池外壳30的空间变大。鉴于此,重叠宽度可以是约8mm以下(例如,5mm以下,典型地,3mm以下)。从最大限度地抑制膜A10、膜Bn12和膜Bp14在电池外壳30内占用的空间的观点看,重叠宽度优选在Imm以下(更优选地0.5mm以下)。
[0060]此外,在重叠部位,优选地,膜A10、膜Bn12和膜BP14配置成使得膜AlO配置成比膜BN12或膜BP14更靠近电池外壳30(电池外壳主体32)。因此,膜Bn12和膜BP14能配置在与电池外壳主体32和罩盖34之间的接合部位隔离开的位置处,由此使得可以防止膜Bn12在电池外壳主体32由罩盖34封闭时被夹住。此外,可以防止由于在罩盖被焊接到电池外壳主体的开口上时产生的热而导致的诸如绝缘膜的变形和破损之类的麻烦。
[0061 ]〈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涉及配置在负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的膜Bn以及配置在正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的膜Bp彼此独立地设置(典型地,使用分立的膜来将负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以及将正极内部端子和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的示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另一优选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存在这样的构型,即在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电池外壳的内壁之间(典型地,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膜A之间)设置有一体地形成的膜B?。通过膜A和膜Bpn,电极体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并且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电池外壳(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隔离)。例如,膜Bpn能由一个绝缘膜形成。例如,如图9所示,通过将膜Bpn固定在罩盖34的内侧(在形成电池外壳30时配置在电池外壳内部的侧)以便覆盖正极内部端子80和负极内部端子90,能将膜B?配置在电池外壳30内的预定位置处。
[0062]例如,这种膜B?的形状可以是形成为使得膜Bn12中的连接部覆盖面12a、负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2c和罩盖对向面12d中的至少一者与膜BP14的连接部覆盖面、正极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和罩盖对向面中的任一者连接的形状。膜B?的形状的优选示例在图10至12中被示出,但膜Bpn的形状并不特别受限于它们。优选膜Bpn具有这样的形状,该形状至少具有配置在电池外壳30的宽面37与正极内部端子80的连接部84和负极内部端子90的连接部94中的每一者之间的连接部覆盖面16a。例如,膜B?能具有由连接部覆盖面16a构成的平面形状、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6a和至少一个集电接片覆盖面16b的形状(L形或横U形)、或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6a、至少一个集电接片覆盖面16b和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6c的形状(横U形或空心方形)。膜B?的形状优选是图10所示的空心方形。或者,膜B?的形状可以是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6a、集电接片覆盖面16b、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6c和罩盖对向面16d中的至少一者的形状。具有连接部覆盖面16a、两个集电接片覆盖面16b、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覆盖面16c和罩盖对向面16d的膜B?的典型形状在图11或12中被示出。注意,如图中所示,在罩盖对向面16d中,膜被部分地移除以使得负极内部端子90和负极外部端子44能彼此连接,并且正极内部端子80和正极外部端子42能彼此连接。
[0063]此外,优选地,膜Bpn16形成为具有允许膜Bpn16的一部分与膜AlO的一部分重叠的尺寸,且膜Bpn16的该部分配置成在电池外壳30内与膜AlO的该部分重叠。
[0064]注意,除了将负极内部端子和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电池外壳的内壁绝缘(隔离)的膜B?被设置为膜B以外,本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能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膜Bn和膜Bp彼此独立地设置的构型)相同的构型,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0065]这里,作为构成卷绕电极体20的材料和部件(例如,构成正极50、负极60和隔板70的材料和部件)和非水电解质(典型地,非水电解液),可以无任何限制地使用与在相关技术中的普通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典型地,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使用的材料和部件相同的材料和部件。下面说明典型构型。
[0066]正极50能构造成使得正极活性物质层54形成在正极集电体52(例如,铝箔等)上。正极活性物质层54至少包含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的示例包括具有诸如分层结构和尖晶石型结构的晶体结构的锂复合金属氧化物(例如,LiNi1/3Co1/3Mm/302、LiNi02、LiCo02、1^602、1^11204、1^祖().5]\1111.504、1^6?04等)。正极活性物质层54能包含除活性物质以外的成分,例如导电材料、粘合剂等。能使用诸如乙炔黑(AB)之类的炭黑或其它碳素材料(石墨等)作为导电材料。能使用PVDF等作为粘合剂。
[0067]负极60能构造成使得负极活性物质层64形成在负极集电体62(例如,铜箔等)上。负极活性物质层64至少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优选地,能使用所谓的石墨基材(石墨)、难石墨化的碳素材料(硬碳)、易石墨化的碳素材料(软碳)或具有通过将它们组合而获得的结构的碳素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特别优选能提供高能量密度的石墨粒子(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此外,负极活性物质层64能包含除活性物质以外的成分,例如粘合剂、增稠剂等。能优选地使用丁苯橡胶(SBR)等作为粘合剂,并且能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等作为增稠剂。
[0068]隔板70的优选示例包括由诸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酯、纤维素和聚酰胺之类的树脂制成的多孔板片(膜)。多孔板片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包括两个以上层的多层结构(例如,其中PP层被层叠在PE层的两侧面上的三层结构)。
[0069]作为非水电解质,能使用在有机溶剂(非水溶剂)中包含支持盐的非水电解质(典型地,非水电解液)。作为非水溶剂的一个优选示例,能单独使用碳酸亚乙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等中的一者,或能适当组合使用其中的两者以上(例如,以3:4:3的体积比包含EC、EMC和DMC的混合溶剂)。作为支持盐,例如,能使用诸如LiPF6、LiBF4、LiC104等的锂盐(优选地,LiPF6)。非水盐的浓度在0.7mol/L以上,但在1.3mol/L以下(优选地,约1.lmol/L)。
[0070]已参照一些优选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这样的说明并非限制性的,并且毋容置疑的是,可以做出各种改变。例如,电池的类型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池,而可以是使用不同的电极体构成材料和不同的电解质的各种电池,例如镍氢电池、镍镉电池,或诸如电气双层电容器之类的所谓的物理电池。此外,电解质的类型不限于上述非水电解液,而可以是水系电解液、固体或凝胶状电解质等。
[0071]根据本文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如上所述的非常可靠的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电极体、正极内部端子和负极内部端子通过绝缘膜与电池外壳绝缘。因此,例如,本文公开的电池能优选地用作设置在诸如汽车之类的车辆中的驱动电源。特别地,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优选地用作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HV)、混合动力车辆(HV)、电动车辆(EV)等的驱动电源。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优选地包括本文公开的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动力源(典型地,构造成使得多个二次电池互相电连接的组合电池)的车辆。
【主权项】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体,所述电极体包括正极和负极;和 电池外壳,所述电池外壳收纳所述电极体,其中: 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电池外壳主体和封闭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该开口的罩盖,所述电极体经由该开口被收纳; 在所述罩盖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所述外表面配置在所述电池外壳的外侧; 在所述电池外壳内配置有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正极连接的正极内部端子和与所述电极体的所述负极连接的负极内部端子; 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外部端子彼此电连接并且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外部端子彼此电连接; 所述电池在所述电池外壳内包括第一膜和第二膜,所述第一膜是绝缘的并且配置在所述电极体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所述第二膜是绝缘的并且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并且 通过这样配置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极体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并且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绝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 作为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池分别包括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三膜以及配置在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四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中 作为所述第二膜,所述电池包括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和所述正极内部端子两者与所述电池外壳主体之间的第五膜。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膜的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膜的一部分重叠;并且在所述第一膜的所述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膜的所述一部分之间的重叠部位中,所述第一膜配置成比所述第二膜更靠近所述电池外壳主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一膜和所述第二膜之间的重叠部位的重叠宽度在Imm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体是具有矩形宽面的扁平卷绕电极体; 所述电池外壳包括具有开口的方形电池外壳主体和封闭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该开口的罩盖,所述扁平卷绕电极体经由该开口被收纳; 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内部端子配置在所述电极体的所述宽面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端部处; 所述正极内部端子和所述负极内部端子中的每一者都包括安装在所述电极体上的集电接片、与设置在所述罩盖中的外部连接端子电连接的集电板和将所述集电板与所述集电接片连接的连接部;并且 所述第二膜配置在所述负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和/或所述正极内部端子的连接部和所述电池外壳主体的内壁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2、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中 所述第三膜和所述第四膜由相同材料形成为相同形状。
【文档编号】H01M2/02GK106058080SQ201610203851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公开号201610203851.5, CN 106058080 A, CN 106058080A, CN 201610203851, CN-A-106058080, CN106058080 A, CN106058080A, CN201610203851, CN201610203851.5
【发明人】草间和幸, 松本繁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