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40356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0002]磁保持继电器是一种新型继电器,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磁保持继电器的常闭或常开状态完全是依赖永久磁钢的作用,其开关状态的转换是靠一定宽度的脉冲电信号触发而完成的。随着电能表的发展,磁保持继电器已经成为电能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电能表用磁保持继电器要求的冲击电流是30倍以上的额定电流,传统的磁保持继电器触头结构存在的电动力是触点斥力,在冲击电流试验时电动力会使触头容易分离;另外,在产品闭合时电动力增加了弹跳机率,特别是开合大安培电流时,弹跳明显,增加了电弧烧蚀。现有技术存在一种在触点闭合时,通过第二引出片和动簧片电流方向相反并相互产生磁场,该磁场使得动簧片产生电磁力与推动卡产生推动力方向相同,但这种方案结构复杂,存在过负载试验时触点压力过大造成触点粘接的风险。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4和设置在壳体4内的接触系统1、电磁系统2和推动件3,所述接触系统I包括设有静触点106的静片103和设有动触点105的动簧片102 ;动簧片102与推动件3连接,推动件3与电磁系统2连接,电磁系统2通过推动件3可驱动动簧片102摆动实现动触点105与静触点106的分合,所述静片103为U型结构,静触点106设于U型结构内侧壁上,动簧片102伸入U型结构腔体内,动触点105与静触点106对应设置,接触系统I闭合时的电动力F的方向为动触点向静触点方向。
[0006]进一步,所述壳体4包括基座401,所述静片103位于基座401—侧,电磁系统2位于基座401另一侧,动簧片102位于静片103与电磁系统2之间,静片103设有静触点106的侧壁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位于动簧片102与电磁系统2之间。
[0007]进一步,所述静片103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底板1032,两个侧壁为第一侧壁1031和第二侧壁1033,第二侧壁1033的内侧壁上设有静触点106,第一侧壁1031 —端与接线用的静片引出端104连接;静片103的第一侧壁1031位于动簧片102一侧,静片103的第二侧壁1033从动簧片102的侧边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
[0008]进一步,所述静片103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底板1032,两个侧壁为第一侧壁1031和第二侧壁1033,第二侧壁1033的内侧壁上设有静触点106,第一侧壁1031 —端与接线用的静片引出端104连接;静片103的第一侧壁1031位于动簧片102一侧,静片103的第二侧壁1033从动簧片102的端部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壁1031从与底板1032的连接端到与静片引出端104的连接端之间的长度为第一调整长度LI ;第一侧壁1031的内侧壁与底板1032侧边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调整角B ;第二调整角B为钝角。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侧壁1031包括与底板1032连接的第一侧边10311、与第一侧边10311相对的第二侧边10312、与静片引出端104连接一端的底侧边10313和与底侧边10313相对的顶侧边10314,第二侧边10312和顶侧边10314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调整角A ;第一调整角A为钝角。
[0011]进一步,所述推动件3包括推杆301 ;所述动簧片102—端与接线用的动簧片引出端101连接,另一端延伸到静片103的U型结构腔体内,在另一端的侧壁上设有动触点105,且另一端的端部与推杆301的一端连接;动簧片102中段设有形成预压力使接触系统产生超行程的U型折弯部107,U型折弯部107的凸起方向与动簧片102闭合时动作方向相同。
[0012]进一步,所述动簧片102由3块金属片叠置而成,3块金属片的对应位置均设有形成U型折弯部107的折弯段,3块金属片的折弯段之间留有折弯空隙;在动簧片102的端部,叠置的3块金属片中,位于中间的金属片短于外侧的两块金属片,外侧的两块金属片之间留有空隙。
[0013]进一步,所述电磁系统2包括线圈208、两个铁心207、衔铁209 ;衔铁209成H型,中部可绕轴205转动,两个铁心207的一端分别与线圈208的两端连接,两个铁心207的另一端分别深入H型衔铁209两端的两个衔铁开口 204中,衔铁209的两个衔铁开口 204处设有磁钢203 ;衔铁209向外延伸有与推杆301连接的驱动臂206。
[0014]进一步,所述驱动臂206设置在衔铁209具有一个衔铁开口 204的端部,或者,驱动臂206设置在衔铁209的侧壁上。
[0015]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U型结构静片的设置使接触系统闭合时的电动力F推动动触点压紧静触点,可有效解决大电流时触点分离和触点弹跳的问题。进一步,通过适当调整静片U型结构的形状可产生适当的电动力,又可避免触点压力过大造成触点粘接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的继电器闭合状态的结构图;
[0017]图2是本发明的继电器断开状态的结构图;
[0018]图3是本发明接触系统的原理图;
[0019]图4是本发明接触系统的立体图;
[0020]图5是本发明静片的结构图;
[0021]图6是图5的左视图;
[0022]图7是本发明继电器实施例二的结构图;
[0023]图8是本发明继电器实施例二的原理图;
[0024]图9是本发明继电器实施例二静片的立体图;
[0025]图10是本发明继电器实施例三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1至10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防止大电流触点分离的电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27]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4和设置在壳体4内的接触系统1、电磁系统2和推动件3。所述接触系统I包括设有静触点106的静片103和设有动触点105的动簧片102 ;动簧片102与推动件3连接,推动件3与电磁系统2连接,电磁系统2通过推动件3可驱动动簧片102摆动实现动触点105与静触点106的分合,通过动静触点的分合实现电路的接通或断开。所述静片103为U型结构,静触点106设于U型结构内侧壁上,动簧片102伸入U型结构腔体内,动触点105与静触点106对应设置,接触系统I闭合时的电动力F的方向为动触点向静触点方向。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简单、成本低,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简单、成本低,通过U型结构静片的设置使接触系统I闭合时的电动力F的方向与电磁系统I此时所产生的推动件3推动力方向相同,电动力F推动动触点压紧静触点,而不是使动静触点分离,可有效防止大电流时电动力F过大导致的触点分离和触点弹跳的冋题。
[0028]如图1-2所示,所述壳体4包括基座401,所述静片103位于基座401 —侧,电磁系统2位于基座401另一侧,动簧片102位于静片103与电磁系统2之间,静片103设有静触点106的侧壁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位于动簧片102与电磁系统2之间。所述推动件3包括推杆301,推杆301 —端与动簧片102连接,另一端与电磁系统2连接。本实施例将动簧片102设置在静片103与电磁系统2之间,使得动簧片102与电磁系统2之间的连接更加简单方便。实际上,将静片103设置在动簧片102和电磁系统2之间,静片103设有静触点106的侧壁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同样可以使接触系统闭合时的电动力F的方向为动触点向静触点方向,电动力F推动动触点压紧静触点,同样可以解决触点分离和触点弹跳的问题。
[0029]如图3-4所示,所述静片103为U型结构,静片103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和底板1032,两个侧壁为第一侧壁1031和第二侧壁1033,第二侧壁1033的内侧壁上设有静触点106,第一侧壁1031 —端与接线用的静片引出端104连接;静片103的第一侧壁1031位于动簧片102 —侧,静片103的第二侧壁1033从动簧片102的侧边绕到动簧片102另一侧。优选,第一侧壁1031和静片引出端104 —体成型;当然,第一侧壁1031和静片引出端104也可以是固定连接的独立的元件。在动触点105、静触点106闭合后,电流i方向和动簧片102受到电动力F的方向如图3所示,该电动力F的方向与电磁系统2此时所产生的推杆301推动力方向相同,使动触点105与静触点106压紧,避免继电器受大电流或在冲击电流试验时触点分离。
[0030]所述静片103的第一侧壁1031和第二侧壁1033可相对平行设置,也可如图5_6所示相对错位设置,第一侧壁1031的高度低于第二侧壁1033的高度,使底板1032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即可调节电动力F的大小保护触点,有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具体的,所述第一侧壁1031从与底板1032的连接端到与静片引出端104的连接端之间的长度为第一调整长度LI ;第一侧壁1031的内侧壁与底板1032侧边形成的角度为第二调整角B ;第一侧壁1031包括与底板1032连接的第一侧边10311、与第一侧边10311相对的第二侧边10312、与静片引出端104连接一端的底侧边10313和与底侧边10313相对的顶侧边10314,第二侧边10312和顶侧边10314形成的角度为第一调整角A。根据不同额定电流或使用条件的磁保持继电器,设计U型结构的静片103的折弯角度和折弯位置,通过调整第一调整长度L1、第一调整角A和第二调整角B,可调整电动力F的大小,防止出现触点压力过大的情况。优选第二调整角B为钝角,第一调整角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