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补锂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352932阅读:来源:国知局

[0052]此外,补锂极片收卷装置18只是作为补锂极片22的收集装置,如果补锂极片22被制造完成后便会被马上用于接下来的工序,则也可以不设置补锂极片收卷装置18,而是直接将补锂极片22接入下一工序内并投入使用。
[0053]整个补锂过程中,锂带均有基材保护,完全不会与其它诸如第一复合辊组103、第二复合辊组103’、极片补锂辊压装置12等相接触,因此有效防止了锂带被扯断、夹断等情况的发生。
[0054]由于锂带的生产以及运输、存放等方式的限制,经常会导致锂带上出现波浪状的褶皱,这种波浪状的褶皱会影响锂带的复合效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以及第二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中最好均设置一个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以第一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为例,参见图3,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位于第一锂带放卷装置100以及第一复合辊组103之间,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抚平辊,这两个第一抚平辊之间的间距能够固定不变,间距的尺寸可以略大于第一锂带30的厚度,但小于第一锂带30的波浪状褶皱的最大幅度。这样,当波浪状褶皱通过两个第一抚平辊之间的间隙时便会受到挤压,从而使波浪状褶皱的幅度减小,第一锂带30便整体变得更平整。
[0055]参见图4,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锂带,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还包括弹簧1061以及调隙机构1064,此时,两个第一抚平辊分别为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以及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的位置固定不变,仅能够沿周向进行转动,而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除了能够进行周向转动外,其位置还能够进行调整,调隙机构1064固定设置在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背离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的一侧,并且能够推动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向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靠近。弹簧1061同时与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以及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的辊座相抵,且始终处于压缩状态。调隙机构1064可以采用旋转调隙螺旋测微器,当需要调节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以及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之间间距时,可以转动旋转调隙螺旋测微器的旋钮,使旋转调隙螺旋测微器的的丝杆头部移动,当向前移动推动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时,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便可逐渐靠近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缩小二者之间的间隙。反之,如果丝杆头部被向远离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的方向移动,则第一调节抚平辊1063便可在弹簧1061的作用下始终抵紧丝杆头部,并逐渐远离第一固定抚平辊1062,使二者之间的间隙增大。通过旋转调隙螺旋测微器可以精确调节间隙,调节精度能够达到Ιμπι。
[0056]锂带除了存在波浪状褶皱之外,还可能存在厚度不均匀的问题,这也可能影响补锂的正常进行。因此,本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以及第二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中均设置一个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还以第一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为例,参见图3,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也位于第一锂带放卷装置100以及第一复合辊组103之间,当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与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同时存在时,最好将定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6设置在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之前,先将第一锂带30上的波浪状褶皱抚平,能够更加便于厚度抚平的进行。
[0057]具体地,参见图5,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包括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限位件1073以及弹性加压机构1074,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的位置固定不变,仅能够沿周向进行转动,而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除了能够进行周向转动外,其位置还能够进行调整,进而改变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以及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之间的间距。限位件1073设置在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的行走路径上,并且能够限制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以及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之间的最小间距。弹性加压机构1074固定设置在第二调节抚平辊1073背离第二固定抚平棍1071的一侧,且能够向第二调节抚平棍1072施加朝向第二固定抚平棍1071靠近的弹力。弹性加压机构1074可以采用诸如弹簧等机械弹性部件,由于一般的生产车间均布设有压缩空气管道,因此也可以采用压合气缸。
[0058]一般情况下,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会在弹性加压机构1074的弹力作用下持续抵住限位件1073,当第一锂带30通过时,只要锂带的厚度不是特别大,无法克服弹性加压机构1074的弹力而将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推开,则第一锂带30上厚度超过两辊间隙的部分便会受到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以及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的辊压而变薄,使锂带的厚度趋于均匀一致。而当第一锂带30的厚度过后时,能够对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产生较强的推力,甚至大于弹性加压机构1074所施加的弹力。在这股推力的作用下,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便可向远离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两辊之间的间隙增大,使第一锂带30上厚度较大的部分也能够顺利通过该间隙,而不至于被夹断。
[0059]此外,为了使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的移动更为平稳和有方向性,还可以在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上设置导柱1075以及滑块1076。其中,导柱1075的轴线平行于第二固定抚平辊1071以及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的中心连线,滑块1076则与导柱1075配合连接,且能够沿导柱1075的轴向滑动,与此同时,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也与滑块1076固定连接。这样,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便只能够沿着导柱1075的轴向进行移动,而其它方向的作用力均会被滑块1076传递至导柱1075上,并被导柱1075所吸收。导柱1075最好同时设置多个,并且相对于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对称分布,这样能够提高受力的均衡性。滑块1076也可以采用高精密轴承座,不但能够滑动,同时也能够减小摩擦力。
[0060]限位件1073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的行走路径上,也可以设置在滑块1076的行走路径上,只要能够限制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与第二固定调节辊1071之间的最小间距便可。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073直接被固定在导柱1075上,形状可以呈块状、环状或其它任意形状。按照一般的锂带厚度,第二调节抚平辊1072与第二固定调节辊1071的最小间距可以控制在300μπι,而通过弹性间距锂带抚平装置107抚平后,能够使第一锂带30的厚度调整至300 ±5μπι范围内。
[0061]由于锂带质地较软,因此每卷锂带的起始端在穿过第一复合辊组103以及第二复合辊组103 ’时,由于此时还没有基材进行加强与保护,都会非常麻烦,很容易造成锂带的起始端发生形变或损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在每卷锂带的起始端都设置了一段牵引带,并在复合辊组的下游设置了对应的牵引带的收卷装置。继续以第一复合锂带输送装置10为例,参见图1,在第一复合辊组103的下游设置有第一牵引带收卷装置105,当将牵引带34穿过第一复合辊组103之后,便将牵引带引导至第一牵引带收卷装置105进行收卷。而随着牵引带34穿过第一复合辊组103的第一锂带30便可与第一基材31进行复合,形成第一复合锂带33。
[0062]在剥离第一基材31以及第三基材31’的过程中,如果剥离角度调整的不合适,经常会出现部分剥离或极片脱碳等现象,造成极片损坏。为此,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极片剥离装置1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剥离辊,两个第一剥离辊之间能够定间距,最为重要的是,第一极片剥离装置13能够沿平行于两个第一剥离辊的轴线的方向进行转动。当第一极片剥离装置13转动时,保持第二极片剥离装置13’以及第一基材收卷装置14固定不动,便可调整第一基材31的剥离角度。同理,第二极片剥离装置13’也可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剥离辊,两个第二剥离辊之间能够定间距,第二极片剥离装置13’能够沿平行于两个第二剥离辊的轴线的方向转动。而当第二极片剥离装置13’转动时,保持第一极片剥离装置13以及第三基材收卷装置14’固定不动,便可调整第三基材31’的剥离角度。从而改善在剥离第一基材31以及第三基材31,时对极片造成的不利影响。
[0063]为了保证第一基材31以及第三基材31’的重复再利用,第一基材收卷装置14以及第三基材收卷装置14’均可包括收卷纠偏装置、张力装置,纠偏装置模式可以选择单边或中线纠偏,纠偏传感器可以选择超声波、红外线及数字纠偏传感器,执行元器件可以选择电机、气缸、液压缸等;张力装置可以选择气缸配合比例阀及位置传感器,伺服电机配合角位传感器,重力浮辊,气缸配合角位传感器等。通过主动收卷及张力纠偏装置可以有效的将玻璃后基材整齐收卷,保证其过程走带基材平整度。
[0064]请继续参见图1,由于补锂过程为连续生产过程,而一旦出现不合格产品,中途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