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定子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9152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定子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绕线死区域以增大马达输出功率的马达定子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图15-图18示出现有的这种在马达定子绕线的方法。
在图中,定子1将电线W卷绕在槽2的被绕线部3。用于在该槽2的被绕线部3卷绕电线W的绕线装置的输送器31在将电线W插通于内部的轴32的上部朝径向凸起设置一对导出管33,上述轴32在定子1的内部沿轴向贯通移动,并进行朝周向往复回转规定角度的摆动动作。
为了使用该输送器31卷绕电线W,一边从导出管33的开孔34送出电线W,一边朝轴向上下移动轴32,并朝周向往复回转。这样,导出管33贯通朝槽2的入口部凸出的一对凸出部5间,在上述槽2内贯通移动,按四方框状的轨迹在槽2的被绕线部3的周围朝一定方向循环移动,从而可将电线W卷绕在槽2的被绕线部3。
然而,在现有绕线方法中,一边使导出管33贯通移动到槽2内一边将从上述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卷绕在被绕线部3,所以,图16所示槽2内的斜线部分由于导出管贯通移动而成为不能卷绕的死区域7。结果,如图17所示那样,在定子1的被绕线部3卷绕电线W的线圈6的圈数自身产生极限,线圈6的卷线面积不能到达一定数量以上,为此,不能满足通过提高功率使马达小型化的本领域的需要。
因此,本申请人鉴于这些问题,在以前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平11-071246号中公开了对其改良的技术。该技术如图18所示。
如图所示,在定子1的周围配置绕线器11的凸轮板12,该凸轮板12具有把持部15、回转轴13的驱动装置、及开口部15a,该把持部15形成于钩14用于把持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该回转轴13的驱动装置用于在把持上述电线W的状态下将其移送到定子1外周方向的规定位置,该开口部15a用于将移送到规定位置的电线W的把持解除。
为了使用该绕线器11在定子1的槽2绕线,把持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然后将把持住的电线W朝定子1的外周方向移送,移送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电线W的把持,反复进行这一连串动作,可进行绕线操作。
然而,在该日本专利申请平11-071246号所公开的技术中,从提高马达性能的角度来看,定子1的槽开口4极狭小,所以,不能从槽开口4将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平滑而且确实地插入到槽2内,另外,当将电线W插入到槽开口4内时,该电线W与从两侧凸出到槽开口4侧的凸出部5接触,在这里,一边摩擦一边插入到槽2内,从而存在产生伤痕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定子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可消除输送器的导向管的通过在槽内产生的死区域,增大线圈的绕线断面积,因此可获得小型、大功率的马达,特别是可平滑、确实地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将电线插入到上述槽内进行绕线而不使电线受伤。
在第1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绕线方法中,由与导出管连动的绕线器把持从循环移动的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接着,由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相向配置的芯部导向构件将把持住的电线引导至上述马达定子的槽开口内,并朝径向移送,当移送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电线的把持,通过反复进行这一连串动作,在马达定子进行绕线。
在第2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中,具有把持部、移送装置、绕线器、及芯部导向构件,该把持部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连动,用于把持从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该移送装置朝马达定子的径向移送受到把持的上述电线,该绕线器具有解除部,该解除部用于解除对由上述移送装置送到径向规定位置的上述电线W的把持,该芯部导向构件配置在上述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的对面,用于在朝径向移送由上述绕线器把持的电线时将上述电线导入上述槽开口内。
在第3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中,第2项发明中的绕线器由凸轮板形成,该凸轮板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连动地以回转轴为中心朝周向往复回转,在该凸轮板的周缘部设置把持部,该把持部对从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进行把持,并随着往复回转将上述电线移送到规定位置,然后解除该把持。
在第4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中,第3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绕线器除了上述把持部之外,还在凸轮板的周缘部形成推近部,该推近部随着往复回转朝马达定子的径向推近马达定子的槽上的电线。
在第5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中,第2项发明的马达定子绕线器由接合杆形成,该接合杆与导出管的移动连动地沿马达定子的径向进退,把持部由切口形成,该切口设置在上述接合杆,通过自转解除与所把持的上述电线的接合。
图1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2为示出芯部导向构件相对定子的配置状态的透视图。
图3为图2的芯部导向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示出图1的输送器与芯部导向构件的配置状态的透视图。
图5为示出从图1的导出管送出电线时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7为图6的绕线器的正面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0为示出图9的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2为示出图11的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3为示出本发明再另一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4为示出图13的绕线装置的平面图。
图15为示出现有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图16为示出在图15的导出管通过马达定子的槽内位置的要部平面图。
图17为示出现有马达定子的线圈的要部平面图。
图18为示出现有再另一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透视图。
下面根据图1-图5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
如图所示,马达的定子1通过在槽2的被绕线部3串绕电线W,如图5所示那样在各被绕线部3形成线圈6。图1示出绕线时电线W的输送器31的输送部和绕线器11,输送器31的轴32配置在定子1的中央空间,在该轴32的上部朝径向设置2个导出管33。可在定子1的中央空间从槽开口4稍移动离开地形成上述导出管33的凸出长度。在上述轴32中,从未示出的绕线轴送来的电线W插通其内部,从导出管33的开孔34朝定子1的槽2输送。在图1中,仅示出1根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但通常是集中多根输送。另外,图1中的导出管33设置了2个,但也可为1个或3个以上,不对其数量进行限制。
上述轴32由图中未示出的马达和缸等公知的驱动装置在定子1的中央空间朝轴向移动,而且进行朝周向以规定角度往复回转的摆动动作,这样,导出管33朝上下左右按四方框状的轨迹移动。
另一方面,在定子1的上下周围,与输送器31的导出管33相向地在定子1的槽2的上方和下方的对称位置隔开规定距离地配置共4个绕线器11。
该绕线器11通过由图中未示出的公知的驱动装置使固定于凸轮板12的中央部的回转轴13回转,从而以规定角度朝周向往复回转。通过在上述绕线器11的凸轮板12周缘部的与导出管33相向一侧朝弦方向切割形成钩14,从而形成载置电线W的把持部15。在图1中示出右上的绕线器11,该钩14形成为光滑曲面,当钩14随着回转轴13的回转而朝下方回转规定角度使把持部15的开口部15a朝向斜下方时,解除与载置于把持部15的电线W的接合,电线W自然落下。这些绕线器11使用公知的连杆机构和位置传感器等,与输送器31的轴32同步并连动地回转。利用连杆机构,可确实地以低费用使绕线器11连动。上述回转轴13的驱动装置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移送装置,把持部15的开口部15a相当于权利要求的解除部。
另一方面,在定子1的内部空间,与定子1同心地配置芯部导向构件21,并使其可与轴32同轴地往复回转,该芯部导向构件21从一对凸出部5稍朝内周侧离开,由中空的筒状体构成,该一对凸出部5从两侧朝槽开口4凸出并相向。上述芯部导向构件21从定子1的上面和下面朝上方和下方凸出不对上述凸轮板12的往复动作形成干扰的长度。在内壁于相反侧面沿轴向贯设与上述槽开口4相向的一对导入开口22。在上述导入开口22,于相向的一对端面23如图5所示那样形成在长度方向全长朝上述槽开口4侧倾斜的倾斜面23a,其前端从槽2的凸出部5稍凸出到槽开口4侧。另外,在上述导入开口22的上下的角部24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形成弯曲的倾斜面,使送出的电线W可从芯部导向构件21的上下的端面25平滑地滑落到槽开口4,插入到槽2内,另外,在上述端面25的两缘形成弯曲部25a。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的绕线。
在电线W的卷绕过程中,首先,从图中未示出绕线轴将电线W插通到输送器31的轴32内,从导出管33的开孔34送出到外部,将电线W的前端保持在规定的位置。接着,在该状态下,一边朝轴向使轴32上下移动一边朝周向以规定角度摆动回转。此时的轴32的摆动角度设定在可卷绕到1个被绕线部3的范围,但在卷绕到离开的被绕线部3之间的场合,设定为与其对应的角度。另外,设定行程,使得在芯部导向构件21上端的上方,后述的绕线器11上侧的凸轮板12上升到可把持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的位置,并且,在上述芯部导向构件21下端的下方,下侧的凸轮板12下降到可把持电线W的位置。即,轴32的导出管33相应于该轴32的移动从槽开口4稍离开地垂直下降后,朝右或左方向回转移动,接着,从相邻的槽2的槽开口4稍离开地上升后,朝左或右方向反转,回转移动,返回到最初的位置,由该闭环的循环按四方形轨迹移动。反复进行该一连串动作,将电线W卷绕到被绕线部3。
相对该轴32的一连串动作,绕线器11如以下那样地动作。
在轴32的导出管33位于闭环的起点的场合,例如,如图1所示右上的绕线器11示出的那样,当送出电线W时,由钩14挂住该电线W,把持在把持部15内。当导出管33垂直下降时,绕线器11绕回转轴13朝下回转。结果,绕线器11的把持部15朝下方回转,朝定子1的外周方向移动,所以,把持部15上的电线W在受到把持的状态下被拉往槽2的外侧方向。当绕线器11进一步以规定角度回转使电线W到达规定位置时,电线W脱开与绕线器11的接合,从把持部15的开口部15a自然落下到被绕线部3上,电线W被导向到槽2的内侧即外周方向。当解除与电线W的接合时,绕线器11回转恢复到原来的等候状态。
接着,轴32到达下死点,导出管33在槽2的下侧朝周向改变移动方向,此时,电线W接合到等候的下侧的绕线器11的把持部15受到把持。之后,导出管33从相邻槽2的槽开口4稍离开一些地开始上升,此时,下侧的绕线器11开始回转,在导出管33上升过程中,以规定角度回转,将电线W拉往外侧方向,接着,解除与电线W的接合,导出管33到达上死点。上述下侧的绕线器11解除接合后,恢复到原来的等候状态。然后,导出管33朝与下侧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返回到原来的循环始点。
如上述那样,导出管33绕闭环一周,各绕线器11进行1个往返回转,从而将电线W在定子1的被绕线部3卷绕一次。以下,反复进行该动作,将电线在被卷绕部3卷绕多圈,形成线圈6。当在下一槽2的被绕线部3绕线时,定子1沿周向回转到与绕线器对应的位置。
下面,说明这样的轴32和绕线器11的一连串动作中的芯部导向构件21的作用。
如图1和图5所示,在导出管33位于上端的稍往芯部导向构件21的导入开口22的筒内壁侧的状态下送出的电线W由绕线器11的把持部15把持,随着其回转,被拉往定子1的外周方向。此时,刚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一旦载置于芯部导向构件21的上部端面后,随着被拉往外周方向,在上述芯部导向构件21的上部的端面25朝导入开口22侧滑动着移动,沿角部24的倾斜面从槽开口4被导入到槽2内。此时,在上部端面25的两缘部形成弯曲部25a,所以,不会在电线W经上部的端面25移动到导入开口22侧的过程中产生伤痕。另外,由于角部24形成为弯曲的倾斜面,所以,电线W被平滑地导入到槽2内。
在电线W由绕线器11拉往外周方向后,导出管33依原样朝正下方下降。此时,在从该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下降期间,一旦接触芯部导向构件21的内壁,一边由绕线器11拉着朝导入开口22侧移动,一边插入到槽2内,并在该槽2内朝下方移动。然后,导出管33到达下端,将方向改变到水平方向进行移动,到达图5中的2点划线示出的导入开口22的相向侧的内壁部后,电线W由下侧的凸轮板12把持,被拉往外周方向,此时,与上侧的场合一样,一边接触在芯部导向构件21的下部的端面25一边朝导入开口22移动,被导入到相邻的槽2内。
在1个被绕线部3的绕线结束后,芯部导向构件21回转规定角度,以进行下一被绕线部3的绕线。
以后,随着导出管33的循环移动,反复进行这一连串的动作,电线W平滑而且确实地绕到相邻槽2间的被绕线部3。另外,芯部导向构件21的端面23处于从槽2的凸出部5稍朝槽开口4侧凸出的状态,所以,当电线从导出管33送出导入到槽2内时,不与上述凸出部5接触,直接插入到槽2内,所以,可防止由该凸出部5摩擦而产生伤痕。
绕线器11位于规定位置,凸轮板12仅朝上下方向回转,所以,如不能在槽2内绕成均匀的厚度,局部变厚,绕线厚度可能变得不均匀,通过在绕线途中使绕线器11自身沿径向慢慢地往复运动,或摆动,可实现槽2内的均匀绕线。
这样,本实施例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具有把持部15、移送装置、绕线器11、及芯部导向构件21,该把持部15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33连动,用于把持从上述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该移送装置朝定子1的外周方向移送受到把持的上述电线,该绕线器11具有解除部,该解除部用于解除对由上述移送装置送到外周方向的规定位置的上述电线W的把持,该芯部导向构件21配置在上述定子1的槽开口4的对面,用于在朝外周方向移送上述绕线器11把持的电线W时将上述电线W导入上述槽开口4内。
因此,导出管33在槽开口4的周边部分朝上下水平方向移动,即可一边朝离开槽开口4的槽2的内侧拉电线W一边将其卷绕在被绕线部3,导出管33不从槽2内的槽开口4到达内侧也可均匀地卷绕。因此,不会产生过去使导出管33通过必定产生的槽2内的不能绕线的死区域。
结果,在过去产生的死区域7也可绕线,所以,可增大图5所示线圈6的绕线断面积,增加输出功率。即,可由小型的马达获得大的输出功率。
特别是与定子1的槽开口4相向地配置芯部导向构件21,用于在朝外周方向移送受到把持的电线W时将上述电线W引导入上述槽开口4内,所以,可不在电线W形成伤痕、平滑而且确实地从定子1的槽开口4插入到上述槽2内绕线。
另外,上述芯部导向构件21由中空筒状体形成,并在该筒状体设置轴向的导入开口22,所以,可由简单形状和构成制造。
图6和图7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绕线装置。
如图所示,该实施例的绕线器11在上述实施例的绕线器11中还在凸轮板12周缘的与钩14相向的位置设置钩状的推近部16。芯部导向构件等其它部分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形成。
在该绕线器11中,除了钩14外,还在凸轮板12形成推近部16,所以,特别是可以将卷绕途中从导出管33送出并载置于被绕线部3上面、下面的电线W一根一根地或将多根作为一束地朝定子1的外侧方向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在槽内均匀绕线的效果。
下面,根据图8说明本发明的再另一实施例。
如图所示,构成绕线器11的接合杆17可自由往复移动地安装在圆筒构件18内,与导出管33的动作连动地朝定子1的径向进退,并绕中心轴往复回转规定角度。在上述接合杆17的前端部形成用于接合电线W的把持凹部19。配置于定子1的中央空间的芯部导向构件21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构成。
在使用该绕线器11的电线W的卷绕过程中,按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式,与沿四方框形轨迹反复循环移动的导出管33的动作连动地使接合杆17朝定子1侧前进,并在把持凹部19把持电线W,接着,后退到圆筒构件18侧,同时绕中心轴回转,从而使朝上的把持凹部19朝横向并进一步朝向斜下方,让把持电线W落下。因此,与由上述实施例的凸轮板构成的绕线器11一样,可将电线W拉往槽2的内侧并卷绕,导出管33不通过槽2的内部即可均匀地卷绕成均匀的厚度,不产生不能绕线的死区域7,所以,可增大马达的输出功率。
上述各实施例的芯部导向构件21相应于导出管33的个数将导入开口22形成于共2个位置,但不一定非要对应导出管33的个数进行设置。
另外,芯部导向构件21由中空的筒状体形成,在其轴向形成导入开口22,但在实施本发明的场合,不受此限制,只要将从导出管33送出的电线W朝外周方向拉时可平滑而且确实地从槽开口4导入到槽2内,则可以是任何结构。
例如,也可如图9和图10所示那样将芯部导向构件21形成为纵长板状,在相邻槽开口4配置一对。在该场合,芯部导向构件21的角部26弯曲地形成,以平滑地插入电线W。另外,对于上述图9和图10所示芯部导向构件21,也可如图11和图12所示那样,将与定子1的中心侧相向的面形成为倾斜面27,在该场合,可更平滑地插入电线W。在示出这些图9-图12的场合,芯部导向构件21以2个作为一对,在定子1的中央空间设置多个。
通过使用由凸轮板12构成的绕线器11或由接合杆17构成的绕线器11,朝定子1的槽2的外周方向拉电线W,但在实施本发明的场合,不受此限制,也可采用与导出管33的动作同步、连动地朝定子1外周方向拉电线W并解除把持的各种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绕线器11配置于定子1的上下,但只要可均匀地卷绕电线W,则也可仅设置定子1的上方或下方中的一方。
上述各实施例在定子1的中央空间配置导出管33,从内方朝被绕线部3绕线,即进行内绕,但也可适用于图13和图14所示那样的将导出管33配置于定子1外周侧的外绕的场合。在该场合,电线W由配置于定子1内部侧的绕线器11把持和解除,与内绕同样地从配置于定子1外周侧的导出管33卷绕到被绕线部3。在该场合,绕线器11和芯部导向构件21也不限于图中所示形式。
为了驱动绕线器11,可使用凸轮、缸、齿条和小齿轮、伺服马达等各种装置。
为了与导出管33连动,除了连杆机构和位置检测传感器外,可以使用各种装置。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由与上述导出管连动的绕线器把持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送出的电线,然后由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相向配置的芯部导向构件将把持住的电线导入至上述马达定子的槽开口内,同时沿外周方向移送,当送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电线的把持,反复进行这一连串动作,则可在马达定子绕线。
因此,导出管只需在槽开口的周边部分朝上下水平方向移动,即可将电线拉往离开槽开口的槽内侧,卷绕在被绕线部,导出管不从槽内的槽开口通过到内侧,也可均匀地卷绕,所以,不会产生为了使导出管通过必定产生的槽内的不能绕线的死区域。结果,在过去产生的死区域也可绕线,增大了线圈的绕线断面积,所以,可由小型马达获得大的输出功率。
特别是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相向地配置芯部导向构件,在将把持的电线朝外周方向移送时将上述电线引导至上述槽开口内,所以,电线不会受伤,可平滑而确实地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插入到上述槽内进行绕线。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定子的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与导出管连动的绕线器把持从循环移动的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接着,由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相向配置的芯部导向构件将把持住的电线引导至上述马达定子的槽开口内,并朝径向移送,当移送到规定位置时,解除上述电线的把持,通过反复进行这一连串动作,在马达定子进行绕线。
2.一种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把持部、移送装置、绕线器、及芯部导向构件,该把持部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连动,用于把持从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该移送装置朝马达定子的径向移送受到把持的上述电线,该绕线器具有解除部,该解除部用于解除对由上述移送装置送到径向规定位置的上述电线的把持,该芯部导向构件配置在上述马达定子的槽开口的对面,用于在朝径向移送由上述绕线器把持的上述电线时将上述电线导入上述槽开口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绕线器由凸轮板形成,该凸轮板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连动地以回转轴为中心朝周向往复回转,在上述凸轮板的周缘部设置把持部,该把持部用于对从上述导出管送出的电线进行把持,并随着往复回转将上述电线移送到规定位置,然后解除该把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除了上述把持部之外,还在凸轮板的周缘部形成推近部,该推近部随着往复回转朝马达定子的径向推近马达定子的槽上的电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定子的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绕线器由接合杆形成,该接合杆与导出管的移动连动地沿马达定子的径向进退,把持部由切口形成,该切口设置在上述接合杆,通过自转解除与所把持的上述电线的接合。
全文摘要
具有把持部、移送装置、绕线器、及芯部导向构件,把持部与循环移动的导出管连动,用于把持从导出管送出的电线,移送装置朝定子的外周方向移送受到把持的电线,绕线器具有解除部,解除部用于解除对由移送装置送到外周方向的规定位置的电线的把持,芯部导向构件配置在定子的槽开口的对面,用于在朝外周方向移送上述绕线器把持的电线时将电线导入上述槽开口内。可消除输送器的导出管的通过在槽内形成的死区域,增大线圈的绕线断面积,获得小型、大功率的马达,可平滑、确实地从马达定子的槽开口将电线插入到槽内进行绕线而不使电线受伤。
文档编号H02K15/095GK1326256SQ0111907
公开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5日
发明者梶田效 申请人:日特工工程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林工业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