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909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切换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切换电路和整流平滑电路的切换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切换电源装置,提出有各种DC-DC变流器(converter),供于实用。其 中多数是如下方式,即,通过连接于功率变换变压器(变压元件)的1次侧绕组的切换电路 (逆变器电路)的切换工作对直流电压进行切换,从功率变换变压器(transformer)的2次 侧绕组取出切换输出(逆变器输出)。伴随着切换电路的切换工作,在2次侧绕组显现的电 压通过整流电路而被整流之后,通过平滑电路被变换为直流并被输出。另一方面,作为切换电源装置,除了这样的DC-DC变流器之外,针对将交流的输入 电压变换为直流的输出电压的AC-DC变流器,历来也提出了各种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3486603号公报可是,为了对应近来的切换电源装置中的各种各样的用途,可以认为,期望提出例 如兼具这些作为DC-DC变流器的功能、和作为AC-DC变流器的功能的切换电源装置等的、能 够提高工作的自由度的切换电源装置。此外,与此不同地,从装置结构的简洁化的观点出 发,期望提出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切换电源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完成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工作的自 由度的切换电源装置。此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的结构的切换电源装置。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通过对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 换,从而生成直流输出电压并从输出端子对输出,其中,具备变压器,其具有1次侧绕组, 配置在输入端子对一侧,以及2次侧绕组,配置在输出端子对一侧;切换电路,配置在输入 端子对一侧,其构成为包含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第一和第二电容元 件,和第一电感器;以及整流平滑电路,配置在输出端子对一侧。在这里,在切换电路内,通 过将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与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相互对角配置,从而构成第一桥接电路。 此外,第一整流元件与第一切换元件并联连接且第二整流元件与第二切换元件并联连接, 并且,该第一整流元件和第二整流元件以相互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电感器在 输入端子对和第一桥接电路之间的连接线上配置,1次侧绕组与第一桥接电路H桥接,并且 2次侧绕组配置在整流平滑电路内。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的输入电压在 切换电路中被切换,由此生成交流电压。而且,该交流电压通过变压器被变压,并且该变压 后的交流电压通过整流平滑电路而被平滑化,由此从输出端子对输出直流输出电压。即,通 过上述结构的切换电路、变压器和整流平滑电路,能够以单一的电路,实现例如对直流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并生成直流输出电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对交流的输入电 压进行电压变换并生成直流输出电压的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双方。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优选上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第二电感器。在这 样构成的情况下,与不设置该第二电感器的情况相比,输入电流中包含的波动(ripple)变 小。因此,例如在进行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时,能够降低该输入电流中的噪声,另一方 面,例如在进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时,能够使功率因数提高。再有,在此时,第一电感 器和第二电感器可以相互磁耦合,或者,也可以相互不磁耦合。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通过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和第二 1次 侧绕组构成上述1次侧绕组,通过与第一 1次侧绕组磁耦合的第一 2次侧绕组、和与述第二 1次侧绕组磁耦合的第二 2次侧绕组构成上述2次侧绕组。在该情况下,上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第三和第四整流元件、和第三电容元件,并 且在该整流平滑电路内,通过由第一 2次侧绕组和第三整流元件构成的一方的臂、和由第 二 2次侧绕组和第四整流元件构成的另一方的臂,构成第二桥接电路,上述第二电感器与 该第二桥接电路H桥接,上述第三电容元件在连结该第二桥接电路和输出端子对的一对连 接线之间配置。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优选具有通过对作为上述输入电压的直流输 入电压进行直流_直流电压变换而生成直流输出电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功能、和通过 对作为上述输入电压的交流输入电压进行交流-直流电压变换而生成直流输出电压的作 为AC-DC变流器的功能的双方。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实际上以单一的电路实现作为DC-DC 变流器的工作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双方,因此切换电源装置中的工作的自由度提 高。因此,能够实现该2个变流器的设计的共同化,能够实现装置的开发期间的缩短化、设 计成本的降低化。此外,当作为AC-DC变流器考虑时,不需要现有的AC-DC变流器中的整流 二极管的桥接电路等,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较少的部件数量)实现作为AC-DC变流器 的工作,并且使作为切换电源装置整体的效率提高。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优选在上述切换电路中,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二 切换元件的占空比,从而能够实现对输入电压的升压工作。具体地,在将第一切换元件 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将变压器中的1次侧绕组和2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作为η时,以满足 DX(I-D) >nX(l-2D)的方式设定导通占空比D。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作为 AC-DC变流器的工作时,能够在切换电路中进行升压工作(PFC工作),因此能够使电压变换 时的自由度提高,并且改善功率因数。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上述整流平滑电路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其具 有第一和第二元件、第三和第四整流元件、和第三电容元件,在该整流平滑电路内,通过由 第一元件和第三整流元件构成的一个臂、和由第二元件和第四整流元件构成的另一个臂, 构成第三桥接电路,第三电容元件在连结该第三桥接电路和输出端子对的一对连接线之间 配置,2次侧绕组与第三桥接电路H桥接。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结构的切换电路、 变压器和整流平滑电路,能够以单一的电路实现对直流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而生成直 流输出电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功能、和对交流输入电压进行流电压变换而生成直流输 出电压的作为AC-DC变流器的功能的双方。由此,能够实现该2个变流器的设计的共同化, 因此能够谋求装置的开发期间的缩短化、设计成本的降低化。此外,当作为AC-DC变流器考虑时,不需要现有的AC-DC变流器中的整流二极管的桥接电路等,因此能够以简易的结构 (较少的部件数量)实现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并且使作为切换电源装置整体的效率提高。在该情况下,作为第一方法,能够通过电感器分别构成上述第一和第二元件。在这 样构成的情况下,与第一和第二元件不是电感器的情况相比,输入电流中包含的波动变小。 因此,例如在进行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时,能够降低该输入电流中的噪声,另一方面, 例如在进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时,能够使功率因数提高。再有,在该情况下,第一电 感器、和作为第一元件的电感器、和作为第二元件的电感器可以分别相互磁耦合,或者,也 可以相互不磁耦合。或者,作为第二方法,能够通过整流元件分别构成上述第一和第二元件,并且整流 平滑电路在第三桥接电路和第三电容元件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电感器。在这样构成的情况 下,与在整流平滑电路内不设置第三电感器的情况相比,能获得与上述第一方法同样的效 果。再有,在该情况下,第一电感器和第三电感器可以分别相互磁耦合,或者,也可以相互不 磁耦合。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中,优选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方法的任何的情况下, 在切换电路中,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的占空比,从而能够实现对输入电压的升压 工作。具体地,例如在将第一切换元件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将变压器中的1次侧绕组和2 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作为η时,在上述第一方法中,优选以满足DX (I-D) >nX(l-2D)的方 式设定导通占空比D。另一方面,在上述第二方法中,优选以满足2DX (I-D) >nX(l-2D) 的方式设定导通占空比D。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时, 在切换电路中能够实现升压工作(PFC工作),因此电压变换时的自由度提高,并且能够改 善功率因数。此外,在上述第二方法中,直流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的电压比(=直流输出电 压/输入电压)相对于上述第一方法成为2倍的值,因此与该第一方法相比,能够进行升压 工作的导通占空比D的范围变大。在本发明的第一切换装置中,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中,也可以是一方进行 根据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 脉冲宽度调制)的切换工作,并且另一方总是成为截 止状态。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切换电路中的控制切换工作的电路(驱动电路)的结构简 洁化,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成本的降低。本发明的第二切换电源装置,通过对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 换,从而生成直流输出电压并从输出端子对输出,其中,具备变压器,其具有1次侧绕组, 配置在输入端子对一侧,以及2次侧绕组,配置在输出端子对一侧;切换电路,配置在输入 端子对一侧,构成为包含切换元件,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一电 感器;以及整流平滑电路,配置在输出端子对一侧,在切换电路内,通过第一和第二整流元 件、与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相互对角配置,从而构成第一桥接电路。此外,切换元件相对于 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中的一方并联连接,并且第一整流元件和第二整流元件以相互朝向反 方向的方式配置。此外,第一电感器在输入端子对和第一桥接电路之间的连接线上配置,1 次侧绕组与第一桥接电路H桥接,并且2次侧绕组配置在整流平滑电路内。在本发明的第二切换电源装置中,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直流的输入电压在切换电 路中被切换,由此生成交流电压。而且,该交流电压通过变压器被变压,并且该变压后的交流电压通过整流平滑电路而被平滑化,由此从输出端子对输出直流输出电压。即,通过上述 结构的切换电路、变压器和整流平滑电路,能够实现例如对直流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 并生成直流输出电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此外,在切换电路内,通过对第一和第二 整流元件中的一方并联连接切换元件,从而与对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的双方分别并联连接 切换元件的情况相比,切换电路年底的切换元件的个数(元件数)较少即可实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切换电源装置,因为设置上述结构的切换电路、变压器和整流 平滑电路,所以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双方能够以单一的 电路来实现,能够提高工作的自由度。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切换电源装置,因为设置上述结构的切换电路、变压器和整流 平滑电路,所以能够削减切换电路内的元件数并且使其作为DC-DC变流器而工作,能够通 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4是用于接着图3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5是用于接着图4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6是用于接着图5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7是用于接着图6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8是用于接着图7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9是用于接着图8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10是用于接着图9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11是用于接着图10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另一个例子(作为负极性输 入时的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电路图。图13是用于针对第一和第二桥接电路中的结构的对称性进行说明的电路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另一个例子(作为AC-DC变 流器的工作)的电路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极性检测部的详细结构例的图。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切换电源装置(AC-DC变流器)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中的导通占空比和输入输出电压比的关系 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1)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2)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3)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4)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26是用于说明图25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27是用于接着图26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28是用于接着图27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29是用于接着图28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0是用于接着图29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1是用于接着图30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2是用于接着图31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3是用于接着图32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4是用于接着图33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5是用于说明图24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另一个例子(作为负极性输 入时的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6是用于说明表示图24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另一个例子(作为 AC-DC变流器的工作)的电路图。图37是表示图24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中的导通占空比和输入输出电压比的关系 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5)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6)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40是表示图39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7)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4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图43是用于针对图42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中的第二桥接电路的结构的对称性进 行说明的电路图。图44是表示图42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45是用于说明图44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
图46是用于接着图45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47是用于接着图46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48是用于接着图47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49是用于接着图48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50是用于接着图49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51是用于接着图50说明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电路图。图52是表示图24和图42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中的导通占空比和输入输出电压 比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特性图。图5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8)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54是表示图53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5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9)的切换电源装置的结构的电路 图。图56是表示图55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的工作的一个例子(作为正极性输入时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图57是用于说明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变形例的切换元件的工作的时 间波形图。图58是表示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其它变形例的切换电路的结构的电 路图。图59是表示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其它变形例的切换电路的结构的电 路图。图60是表示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共同的其它变形例的切换电路的结构的电 路图。图61是用于说明图59和图60所示的切换元件的工作的时间波形图。附图标记说明10直流电源,20交流电源,1、1A 1D、7 7F切换电源装置,2、2D 20、8切换电 路,3、3C、3D、9、9D整流平滑电路,31 34整流二极管,4控制电路,5负载,6极性检测部, S1、S2 切换元件,D1,D2 二极管,Cl C4 电容器,Li、L2、L21、L22、Lr 电感器,Lp、Lpl、Lp2 1次侧绕组,Ls、Lsl、Ls2 1次侧绕组,Cout输出平滑电容器,Aa、Bb、Cc、Dd、Ee、Ff元件块, RO R2电阻器,LD61、LD62发光二极管(LED),Tr61、Tr62光电晶体管,Vcc电源,n、nl、n2 匝数比,k耦合系数,T切换周期,ton导通时间,toff截止时间,D导通占空比,Dth, DthU Dth2占空阈值,AD1、AD2升压区间,T1、T2输入端子,T3、T4输出端子,L11、L12连接线, LO输出线,LG接地线,Pl P14连接点,Vin输入电压,Vout输出电压,Iout输出电流,VM1、 VM2、VC3、VC4、VL2、VL21、VL22、VLsl、VLs2、V31、V32、Vcout 电压,V13、V14 电位,IL1、IL2、 IMI、IM2、ILp, 131 134、Ila Ilg、I2a I2d、I3a I3d 电流(电流路径),SGI、SG2 驱动信号,CTL1、CTL2 控制信号,t0 t7、tlO tl7、t20 t27、t30 t37、t40 t47、 t50 t57、t60 t67、t70 t77 定时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切换电源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切换电源装置1)的电路结 构的图。该切换电源装置1通过对从输入端子T1、T2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的输入电压Vin进 行电压变换,生成直流的输出电压Vout,供给到未图示的电池,驱动负载5。即,切换电源装 置1作为DC-DC变流器或AC-DC变流器而发挥功能。该切换电源装置1具备变压器,其具有后述的1次侧绕组Lpl、Lp2和2次侧绕组 LsU Ls2 ;切换电路2 ;整流平滑电路3 ;以及控制电路4。(切换电路2)切换电路2按照从控制电路4供给的驱动信号SG1、SG2,对施加到输入端子T1、T2 之间的直流或交流的输入电压Vin进行切换工作。该切换电路2具有2个切换元件Si、 S2,按照驱动信号SGI、SG2进行切换工作;以及电容器Cl、C2和二极管Dl、D2,对这些切换 元件Si、S2分别并联连接。切换电路2还具有2个电容器C3、C4 ;电感器Ll ;电感器Lr。电感器Ll在从输入端子Tl延伸到输出侧的连接线Lll上,插入配置在输入端子 Tl和连接点Pl之间。切换元件Sl配置在从输入端子Tl延伸到输出侧的连接线L12上的连接点P2、和 连接点P3之间。在与该切换元件Sl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l中,阳极配置在连接点P2侧,并 且阴极配置在连接点P3侧。另一方面,切换元件S2配置在连接线Lll上的连接点P4、和连 接点P6之间。在与该切换元件S2并联连接的二极管D2中,阳极配置在连接点P4侧,并且 阴极配置在连接点P6侧。S卩,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以相互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再有,作为切换元件Si、S2,例如使用场效应晶体管(M0S-FET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的开关元件。在作为 开关元件使用MOS-FET的情况下,能够由该MOS-FET的寄生电容或寄生二极管分别构成上 述电容器Cl、C2和二极管Dl、D2。此外,也能够以二极管Dl、D2的结电容分别构成上述电 容器C1、C2。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不再需要在开关元件之外另外设置电容器Cl、C2、二极 管Dl、D2,能够使电路结构简洁化。电容器C3配置在连接线Lll上的连接点P1、和连接点P3之间。电容器C4配置在 连接线L12上的连接点P5、和连接点P6之间。电感器Lr、和上述的变压器的1次侧绕组Lpl、Lp2分别在连接点P3、P6之间相互 串联连接。具体地,在连接点P3和1次侧绕组Lpl的一端之间配置有电感器Lr,在连接点 P6和1次侧绕组Lpl的另一端之间配置有1次侧绕组Lp2。再有,也可以不个别地设置电 感器Lr,而使用该1次侧绕组Lpl、Lp2的漏电感来构成电感器Lr。这样,在切换电路2内,通过切换元件Si、S2(此外,二极管Dl、D2和电容器Cl、 C2)、和电容器C3、C4相互对角配置,构成桥接电路(第一桥接电路)。而且,电感器Lr、和 1次侧绕组Lpl、Lp2分别H桥接于该第一桥接电路。换言之,在切换电路2内,通过切换元 件S1、S2 (此外,二极管D1、D2和电容器C1、C2)、电容器C3、C4、电感器Lr、以及1次侧绕组Lpl、Lp2,构成桥接电路(第一桥接电路)。
(整流平滑电路3) 整流平滑电路3对在切换电路2中进行了切换工作并通过上述变压器变压后的电 压进行整流工作和平滑工作,将该整流/平滑工作后的直流电压作为输出电压Vout输出到 输出端子T3、T4之间。该整流平滑电路3具有电感器L2、2个整流二极管31、32、和输出 平滑电容器Cout。电感器L2配置在连接点P9、P12之间,与上述的电感器Ll相互磁耦合。在这里, 在该电容器Li、L2之间的磁耦合中,设置了未图示的漏电感,但代替这样的漏电感,使用个 别的电感器也可。此外,在从输出端子T3延伸到输入侧的输出线LO上的连接点P7、和连 接点P9之间,配置有上述的变压器的2次侧绕组Lsl,该2次侧绕组Lsl与1次侧绕组Lpl 相互磁耦合。进而,在输出线LO上的连接点P10、和连接点P12之间,配置有变压器的2次 侧绕组Ls2,该2次侧绕组Ls2与1次侧绕组Lp2相互磁耦合。整流二极管31在从输出端子T4延伸到输入侧的接地线LG上的连接点P8、和连接 点P9之间配置。具体地,整流二极管31的阳极配置在连接点P8侧,阴极配置在连接点P9 侧。整流二极管32配置在接地线LG上的连接点P11、和连接点P12之间。具体地,整流二 极管32的阳极配置在连接点Pll侧,阴极配置在连接点P12侧。这样,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通过由2次侧绕组Lsl和整流二极管31构成的一方 的臂、和由2次侧绕组Ls2和整流二极管32构成的另一方的臂,构成有桥接电路(第二桥 接电路)。而且,电感器L2与该第二桥接电路H桥接。换言之,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通过 由2次侧绕组Lsl和整流二极管31构成的一方的臂、和由2次侧绕组Ls2和整流二极管32 构成的另一方的臂、和电感器L2,构成有桥接电路(第二桥接电路)。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配置在输出线L0(连接点PlO和输出端子T3之间的点)、和 接地线LG(连接点Pll和输出端子T4之间的点)之间。(控制电路4)控制电路4用于驱动切换电路2内的切换元件S1、S2。具体地,对切换元件S1、S2 分别供给上述的驱动信号SGI、SG2,对这些切换元件Si、S2进行导通/截止控制。在这里,输入端子Tl、T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输入端子对”的一个具体例子,输出 端子T3、T4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输出端子对”的一个具体例子。切换元件Si、S2对应于本 发明中的“第一切换元件”、“第二切换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二极管Dl、D2对应于本发明 中的“第一整流元件”、“第二整流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电容器Cl、C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 “第一电容元件”、“第二电容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电感器Li、L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 一电感器”、“第二电感器”的一个具体例子。1次侧绕组Lpl、Lp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 1次侧绕组”、“第二 1次侧绕组”的一个具体例子,2次侧绕组Lsl、Ls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 “第一 2次侧绕组”、“第二 2次侧绕组”的一个具体例子。整流二极管31、32对应于本发明 中的“第三整流元件”、“第四整流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对应于本发 明中的“第三电容元件”的一个具体例子。输出线LO和接地线LG对应于本发明中的“一对 连接线”的一个具体例子。(切换电源装置1的作用/效果)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1.基本工作)在该切换电源装置1中,在切换电路2中,通过从输入端子Tl、T2供给的直流或交 流的输入电压Vin被切换,从而生成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通过由切换电路2内的1次侧 绕组Lpl、Lp2和整流平滑电路3内的2次侧绕组Lsl、Ls2构成的变压器而被变压,从这些 2次侧绕组Lsl、Ls2输出被变压了的交流电压。在整流平滑电路3中,该被变压了的交流电压通过整流二极管31、32而被整流。由 此,在输出线LO和接地线LG之间,产生整流输出。该整流输出通过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 而被平滑化,从输出端子T3、T4作为直流的输出电压Vout而被输出。然后,该直流的输出 电压Vout被供电到未图示的电池,供其充电,并且驱动负载5。像这样,在切换电源装置1中,如以下详细说明的那样,进行如下工作,即,通过对 直流的输入电压Vin进行直流-直流电压变换而生成直流的输出电压Vout的工作(作为 DC-DC变流器的工作),或者,通过对交流的输入电压Vin进行交流-直流电压变换而生成 直流的输出电压Vout的工作(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2.详细工作)接着,参照图2 图16,针对切换电源装置1的详细工作,一边与比较例进行比较 一边详细进行说明。(2-1.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首先,参照图2 图12,作为图1所示的切换电源装置1的工作的一个例子,针对 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进行说明。图2是以时间波形图表示图1的切换电源装置1中的各部的电压波形或电流波形 的图,如图3 图9所示,与通过直流电源10将正极性的(输入端子Tl侧是高压的)直流 的输入电压Vin输入到输入端子Tl、T2之间的情况对应。在这里,图2中的(A)、(B)表示 驱动信号SGI、SG2的电压波形。(C)表示在图1所示的电感器Ll中流过的电流ILl的电 流波形。(D)表示在连接点P6、P3之间的1次侧绕组Lp2、Lpl和电感器Lr中流过的电流 ILp的电流波形。(E)表示在由切换元件S2、二极管D2和电容器C2构成的元件组M2中流 过的电流IM2的电流波形,在该元件组M2的两端间的电压VM2的电压波形,以及在电容器 C3的两端间的电压VC3和电容器C4的两端间的电压VC4的和(VC3+VC4)的电压波形。(F) 表示在由切换元件Sl、二极管Dl和电容器Cl构成的元件组Ml中流过的电流IMl的电流波 形,在该元件组Ml的两端间的电压VMl的电压波形,以及上述的电压之和(VC3+VC4)的电 压波形。(G)表示2次侧绕组Lsl的两端间的电压VLsl和2次侧绕组Ls2的两端间的电压 VLs2的电压波形。(H)表示整流二极管31的两端间的电压V31和整流二极管32的两端间 的电压V32的电压波形。(I)表示在整流二极管31中流过的正方向的电流131、在整流二 极管32中流过的正方向的电流132、以及在电感器L2中流过的电流IL2的电流波形。(J) 表示输出电流Iout的电流波形、以及输出电压Vout和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的两端间的电 压Vcout的电压波形。再有,各电压和各电流的方向分别将以图1的箭头表示的方向作为 正方向。此外,图3 图9表示图2中的1周期的量的工作的各定时(定时tO t7(t0)) 的切换电源装置1的工作状态。首先,在图3所示的定时tO tl的期间中,切换元件Sl变为导通状态(图2(A)),切换元件S2变为截止状态(图2(B))。因此,在切换电路2内,分别流过图中所示那样的 回线电流(loop current) Ilaaib0具体地,回线电流Ila从直流电源10经由输入端子Tl 和电感器Ll流过之后,分流到经由二极管D2、l次侧绕组Lp2、Lpl和电感器Lr而流过的路 径,和在电容器C3中流过的路径而流过,之后,经由切换元件Sl和输入端子T2而流过。另 一方面,回线电流Ilb依次经由电容器C4、l次侧绕组Lp2、Lpl、电感器Lr、切换元件Sl和 电容器C4,环绕地流过。通过这样的回线电流Ila、Ilb分别流过,电感Lr被励磁,并且从 变压器的1次侧(1次侧绕组Lpl、Lp2)向2次侧(2次侧绕组Lsl、Ls2)进行电力传输。由 此,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分别流过图中所示的回线电流I2a、I2b。具 体地,回线电流I2a依次经由2次侧绕组Lsl、电感L2和2次侧绕组Lsl,环绕地流过。另 一方面,回线电流I2b依次经由2次侧绕组Ls2、输出端子T3、负载5、输出端子T4和整流二 极管32而环绕地流过,由此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4所示的定时tl t2的期间中,在定时tl,切换元件Sl成为截止状态 (图2(A))。于是,在切换电路2内,分别流过图中所示那样的回线电流Ilc、Ild。具体地, 回线电流Ilc从直流电源10起,经由输入端子Tl、电感器Li、二极管D2、电容器C4和输入 端子T2而流过。此外,回线电流Ild依次经由电感器Lr、电容器C3、二极管D2、1次侧绕组 Lp2、Lpl和电感器Lr,环绕地流过。另一方面,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分 别流过图中所示的回线电流I2a、I2b、I2c。其中,回线电流I2c具体地依次经由2次侧绕 组Ls2、输出端子T3、负载5、输出端子T4、整流二极管31和电感器L2,环绕地流过。然后, 通过这样的回线电流I2b、I2c,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5所示的定时t2,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不再流过 上述的回线电流I2a。即,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分别流过2个回线电流I2b、I2c,由此驱动 负载5。接着,在图6所示的定时t2 t3的期间中,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 内),在上述的回线电流I2b、I2c之外,新流过回线电流I2d。具体地,回线电流I2d依次经 由2次侧绕组Lsl、输出端子T3、负载5、输出端子T4和整流二极管31,环绕地流过。然后, 通过这样的回线电流I2b、I2c、I2d,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7所示的定时t3 t4的期间中,在定时t3,切换元件S2成为导通状 态(图2(B))。于是,在切换电路2内,分别流过图中所示那样的回线电流lie、Ilf。具体 地,回线电流Ile从直流电源10起,经由输入端子Tl、电感器Li、切换元件S2、电容器C4和 输入端子T2而流过。此外,回线电流Ilf依次经由电感器Lr、电容器C3、切换元件S2、1次 侧绕组Lp2、Lpl和电感器Lr,环绕地流过。另一方面,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 内),不再流过上述的回线电流I2b。即,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分别流过2个回线电流I2d、 I2d,由此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8所示的定时t4 t5的期间中,在定时t4,切换元件S2成为截止状态 (图2(B))。于是,在切换电路2内,如图中所示那样,分别流过上述的回线电流lie、Ild0 另一方面,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依然分别流过回线电流I2c、I2d,由此 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9所示的定时t5,切换元件Sl成为导通状态(图2(A))。于是,在切换 电路2内,分别流过图中所示那样的回线电流Ilb、Ilg。其中,回线电流Ilg从直流电源10起,经由输入端子Tl、电感器Li、电容器C3、切换元件Sl和输入端子T2而流过。另一方面, 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依然分别流过回线电流I2c、I2d,由此驱动负载 5。接着,在图10所示的定时t5 t6的期间中,在切换电路2内,如图中所示,分别 流过上述的回线电流Ila、lib。另一方面,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依然 分别流过回线电流I2d、I2d,由此驱动负载5。接着,在图11所示的定时t6,在变压器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如图中所 示,上述的回线电流I2b、I2c分别流过,由此驱动负载5。之后,在定时t7 (t0),在变压器 的2次侧(整流平滑电路3内),如图3中所示,分别流过上述的回线电流I2a、I2b。以上, 对输入端子Tl、T2之间输入正极性的直流的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的、作为1周期的量的 DC-DC变流器的工作结束,成为与图2中的定时t0等价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通过直流电源10对输入端子T1、T2之间输入负极性的 (输入端子Τ2侧是高压的)直流的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作为切换电源装置1中的DC-DC 变流器的工作变为如下。S卩,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1中,首先,切换电路2中的第一桥接电路如图 13(A)所示那样,成为点对称的结构。具体地,当将配置在连接点Ρ3、Ρ6之间的元件块(在 这里,是由电感器Lr和1次侧绕组Lpl、Lp2构成的元件块)作为元件块Cc时,将该元件块 作为中心,第一桥接电路中的各个臂的元件块Aa(在这里,是电容器C3或电容器C4构成的 元件块)和元件块Bb (在这里,是切换元件Sl、二极管Dl、电容器Cl或切换元件S2、二极管 D2、电容器C2构成的元件块)分别成为点对称结构。另一方面,整流平滑电路3中的第二桥接电路如图13(B)所示那样,成为线对称的 结构。具体地,当将配置在连接点P9、P12之间的元件块(在这里,由电感器L2构成的元件 块)作为元件块Ff时,相对于通过该元件块Ff、输出线LO上的连接点P7、P10之间的点、接 地线LG上的连接点P8、Pll之间的点的假想线S-S',第二桥接电路中的各个臂的元件块 Dd (在这里,由2次侧绕组Lsl或2次侧绕组Ls2构成的元件块)和元件块Ee (在这里,由 整流二极管31或整流二极管32构成的元件块)分别成为线对称的结构。再有,在图13(B) 中,在第二桥接电路内的各个臂中,在输出线LO侧配置元件块Dd,并且在接地线LG侧配置 有元件块Ee,但例如像图13(C)所示那样,这些配置关系成为相反的也可。即,在第二桥接 电路内的各个臂中,在输出线LO侧配置元件块Ee,并且在接地线LG侧配置元件块Dd也可。而且,通过第一和第二桥接电路成为这样的有对称性的电路结构,在通过直流电 源10对输入端子T1、T2之间输入负极性的直流的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也与参照图2 图11到此为止说明了的DC-DC变流器的工作(通过直流电源10对输入端子Τ1、Τ2之间输 入正极性的直流的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的工作)成为相同的工作。(2-2.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根据上述情况,如图14所示,在通过交流电源20对输入端子Tl、Τ2之间输入交 流的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作为切换电源装置1中的AC-DC变流器的工作变为如下。即, 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以上说明了的、对输入端子Tl、Τ2之间输入正极性的直流的输入电压 Vin的情况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对输入端子Tl、Τ2之间输入负极性的直流的 输入电压Vin的情况下的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从而在对输入端子Tl、Τ2之间输入交流的输入电压Vin时,实现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 置1中,通过单一的电路结构,实现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 的双方。这时,作为上述的对应于正极性侧的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作为对应于负极性 侧的D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切换,在控制电路4中,例如,按照与图14和图15㈧、⑶所示 的极性检测部6的检测结果对应的控制信号CTL1、CTL2来进行即可。具体地,在控制电路 4中,在正极性的工作时和负极性的工作时,只要通过调换切换信号SGI、SG2的内容,从而 调换切换元件Si、S2彼此的工作即可。再有,图15(B)表示以下说明的连接点P13的电位 V13和连接点P14的电位V14的大小关系、和控制信号CTL1、CTL2的内容(“H(高)”信号 或“L(低)”信号)的关系的一个例子。在这里,极性检测部6在连接线Lll上的连接点P13 (输入端子Tl和电感器Ll之 间的点)、和连接线L12上的连接点P14(输入端子T2和连接点P2之间的点)之间配置。该 极性检测部6如图15(A)所示那样,具有由3个电阻器R0、R1、R2,和2个发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LD61、LD62和2个光电晶体管Tr61、Tr62构成的2组光耦合器。电 阻器RO的一端连接于连接点P13,另一端分别连接于发光二极管LD61的阳极和发光二极管 LD62的阴极。发光二极管LD61的阴极和发光二极管LD62的阳极分别连接于连接点P14。 另一方面,电阻器R1、R2的一端彼此分别连接于电源Vcc。光电晶体管Tr61以选择地对来 自发光二极管LD61的光进行受光的方式形成,集电极连接于电阻器Rl的另一端和控制信 号CTLl的信号线,发射极接地。此外,光电晶体管Tr62以选择地对来自发光二极管LD62 的光进行受光的方式形成,集电极连接于电阻器R2的另一端和控制信号CTL2的信号线,发 射极接地。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极性检测部6中,对应于向切换电路2的输入电流的流动朝 向(极性),发光二极管LD61或发光二极管LD62的仅一方发光,利用该情况,生成与极性对 应的控制信号CTL。(2-3.本实施方式和比较例的作用/效果的比较)接着,在图1 图15之外,还参照图16、图17,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1 的作用、和比较例的现有的切换电源装置100的作用,一边进行比较一边详细地说明。(比较例的结构/作用)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切换电源装置100的电路结构的图。该切换电源装置100作 为AC-DC变流器发挥功能,具备输入端子T1、T2,从交流电源20输入交流的输入电压Vin ; 整流电路101 ;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 功率因子改善)电路102,进行升压工作;逆 变器电路103 ;整流电路104 ;平滑电路105 ;输出端子T3、T4,用于将直流的输出电压Vout 供给到负载5。再有,该切换电源装置100中的整流电路101、PFC电路102和逆变器电路 103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1中的切换电路2。此外,切换电路100中的整流电 路104和平滑电路105对应于切换电源装置1中的整流平滑电路3。整流电路101具有由4个整流二极管DlOl D104构成的整流桥接电路。具体 地,整流二极管DlOl的阳极连接于从输入端子Tl起延伸的连接线L11,阴极连接于连接线 L21。整流二极管D102的阳极连接于连接线L22,阴极连接于连接线L11。整流二极管D103 的阳极连接于从输入端子Τ2起延伸的连接线L12,阴极连接于连接线L21。整流二极管D104 的阳极连接于连接线L22,阴极连接于连接线L12。
PFC电路102具有电感器LlOl ;切换元件SlOO ;二极管D105 ;电容器ClOl。具体 地,电感器LlOl插入配置在连接线L21上,切换元件SlOO配置在该电感器LlOl的一端和 连接线L22之间。在二极管D105中,阳极连接于电感器LlOl的一端,并且阴极连接于电容 器ClOl的一端,该电容器ClOl的另一端连接于连接线L22。逆变器电路103是由4个切换元件SlOl S104构成的全桥型的逆变器电路。具 体地,切换元件S101、S103的一端彼此连接于连接线L21,并且切换元件S102、S104的一端 彼此连接于连接线L22,切换元件S101、S102的另一端彼此连接,并且切换元件S103、S104 的另一端彼此连接。此外,相对于这样的全桥电路,H桥接有变压器的1次侧绕组LplOl。整流电路104具有2个整流二极管104A、104B。此外,在该整流电路104内,配置 有变压器的2次侧绕组LslOl、Lsl02。再有,该2个2次侧绕组LslOl、Lsl02分别与上述 的变压器的1次侧绕组LplOl相互磁耦合。在该整流电路104中,整流二极管104A的阳极 连接于从输出端子T4起延伸的接地线LG,阴极连接于2次侧绕组LslOl的一端。整流二极 管104B的阳极连接于连接线LG,阴极连接于2次侧绕组Lsl02的一端。此外,2次侧绕组 LslOl、Lsl02的另一端彼此分别连接于从输出端子T3起延伸的输出线L0。平滑电路105具有扼流圈L102;和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具体地,扼流圈L102 插入配置在输出线LO上,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配置在输出线LO上的连接点(抗流圈L102 和输出端子T3之间的点)、和接地线LG之间。像这样,在该比较例的切换电源装置100中,为了使其作为AC-DC变流器而发挥功 能,需要由整流桥接电路构成的整流电路101。此外,在变压器的1次侧,设置有3个(3级 结构的)电路(变流器)。因此,作为切换电源装置100的整体,电路结构变得复杂,并且装 置的效率也变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切换电源装置1中,设置有图1所示的结构的切换电路 2 ;变压器,具有1次侧绕组Lpl、Lp2和2次侧绕组Lsl、Ls2 ;以及整流平滑电路3。由此,不需要上述比较例那样的整流桥接电路,并且变压器的1次侧以1个(1级 结构的)电路(切换电路2)即可完成,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较少的部 件数)实现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此外,由于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设置有电感器L2,所以与不设置该电感器L2的情 况相比,在输入电流(在电感器中Ll流过的电流ILl)中包含的波动变小。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切换电路2中,通过控制切换元件Si、S2的占空 比,能够进行相对于输入电压Vin的升压工作。具体地,在这里,当将变压器中的1次侧绕组Lpl、Lp2的匝数分别作为Npl、Np2, 将2次侧绕组Lsl、Ls2的匝数分别作为Nsl、Ns2,将1次侧绕组Lpl和2次侧绕组Lsl的 匝数比作为nl( = Npl/Nsl),将1次侧绕组Lp2和2次侧绕组Ls2的匝数比作为n2(= Np2/Ns2),将切换元件Sl的导通时间和截止时间分别作为ton、toff,将切换周期作为T (= ton+toff),将切换元件Sl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 ( = ton/T)时,在稳定状态下,关于电感器 Ll和1次侧绕组Lpl、Lp2的电感,以下的(1) (3)式成立。再有,式中的Vin表示输入 电压,Vout表示输出电压,VC3表示电容器C3的两端间的电压,VC4表示电容器C4的两端 间的电压。此外,在这里,省略电感器L1、L2间的磁耦合而导出数式。
权利要求
一种切换电源装置,通过对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从而生成直流输出电压并从输出端子对输出,其中,具备变压器,其具有1次侧绕组,配置在所述输入端子对一侧;以及2次侧绕组,配置在所述输出端子对一侧;切换电路,配置在所述输入端子对一侧,其构成为包含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一电感器;以及整流平滑电路,配置在所述输出端子对一侧,在所述切换电路内,通过将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相互对角配置,从而构成第一桥接电路,所述第一整流元件与所述第一切换元件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二整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切换元件并联连接,并且,该第一整流元件和第二整流元件以相互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电感器在所述输入端子对和所述第一桥接电路之间的连接线上配置,所述1次侧绕组与所述第一桥接电路H桥接,并且所述2次侧绕组配置在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第二电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二电感器相互磁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所述1次侧绕组通过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和第二1次侧绕组构成, 所述2次侧绕组通过与所述第一 1次侧绕组磁耦合的第一 2次侧绕组、和与所述第二 1次侧绕组磁耦合的第二 2次侧绕组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第三和第四整流元件;以及第三电容元件, 在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内,通过由所述第一 2次侧绕组和所述第三整流元件构成的一个 臂、和由所述第二 2次侧绕组和所述第四整流元件构成的另一个臂,构成第二桥接电路, 所述第二电感器与所述第二桥接电路H桥接,所述第三电容元件在连结所述第二桥接电路和所述输出端子对的一对连接线之间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所述切换电路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的占空比,能够实现对于所述 输入电压的升压工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将所述变压器中的所述1次侧绕组和所 述2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作为η时,以满足DX (I-D) >nX(l-2D)的方式,设定所述导通占 空比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具有第一和第二元件;第三和第四整流元件;和第三电容元件, 在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内,通过由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三整流元件构成的一个臂、和由所述第二元件和所述第四整流元件构成的另一个臂,构成第三桥接电路,所述第三电容元件在连结所述第三桥接电路和所述输出端子对的一对连接线之间配置,所述2次侧绕组与所述第三桥接电路H桥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元件分别是电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感器、作为所述第一元件的电感器、和作为所述第二元件的电感器分别相互磁耦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所述切换电路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的占空比,能够实现对于所述 输入电压的升压工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将所述变压器中的所述1次侧绕组和所 述2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作为η时,以满足DX (I-D) >nX(l-2D)的方式,设定所述导通占 空比D。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和第二元件分别是整流元件,所述整流平滑电路在所述第三桥接电路和所述第三电容元件的一端之间具有第三电 感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感器和所述第三电感器相互磁耦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所述切换电路中,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的占空比,能够实现对于所述 输入电压的升压工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一切换元件的导通占空比作为D,将所述变压器中的所述1次侧绕组和所 述2次侧绕组的匝数比作为η时,以满足2DX (I-D) >nX(l-2D)的方式,设定所述导通占 空比D。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切换元件中,一方进行利用脉冲宽度调制的切换工作,并且另一方成 为常时断开状态。
18.一种切换电源装置,通过对从输入端子对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从而生成 直流输出电压并从输出端子对输出,其中,具备变压器,其具有1次侧绕组,配置在所述输入端子对一侧;以及2次侧绕组,配置在所 述输出端子对一侧;切换电路,配置在所述输入端子对一侧,构成为包含切换元件;第一和第二整流元 件;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和第一电感器;以及 整流平滑电路,配置在所述输出端子对一侧,在所述切换电路内,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容元件相互 对角配置,从而构成第一桥接电路,所述切换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整流元件中的一方并联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整流 元件和第二整流元件以相互朝向反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电感器在所述输入端子对和所述第一桥接电路之间的连接线上配置, 所述1次侧绕组与所述第一桥接电路H桥接,并且所述2次侧绕组配置在所述整流平 滑电路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工作的自由度的切换电源装置。切换电源装置(1)具备切换电路(2);变压器,其具有1次侧绕组(Lp1,Lp2)和2次侧绕组(Ls1,Ls2);以及整流平滑电路(3)。切换电路(2)具有切换元件(S1,S2);相对于切换元件(S1,S2)分别并联连接的电容器(C1,C2)和二极管(D1,D2);电容器(C3,C4);电感器(L1);以及电感器(Lr)。整流平滑电路(3)具有电感器(L2);整流二极管(31,32);以及输出平滑电容器(Cout)。1次侧绕组(Lp2,Lp2)配置在切换电路(2)内,2次侧绕组(Ls1,Ls2)配置在整流平滑电路(3)内。能够以单一的电路实现作为DC-DC变流器的工作、和作为AC-DC变流器的工作的双方。
文档编号H02M7/155GK101989815SQ20101024168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9日
发明者中堀涉, 大藤晋也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