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906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子的冷却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向具备定子铁心和从该定子铁心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线圈末端部的定子的上述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而对该线圈末端部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定子的冷却构造的现有例,例如存在下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结构中,如该文献的图2、图3等所示,在底板28b形成有多个冷却液供给口 36、且两端形成为开口端28e的槽28,沿线圈末端部24的外周24e配置。进而,供给至槽28的制冷剂(冷却液)从冷却液供给口 36、开口端28e (以下,统称为“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被朝线圈末端部24排出,从而进行该线圈末端部24的冷却。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 — 180376号公报(图2、图3等)然而,为了高效地冷却线圈末端部,希望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将供给至槽28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沿从槽28的顶部位置28t到开口端28e的制冷剂的流下路径仅形成有多个冷却液供给口 36,所以不容易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分配制冷剂。并且,根据对槽28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不同,存在制冷剂未到达端部的可能性。因此,希望实现无论制冷剂供给量的多少都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分配制冷剂的定子的冷却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向具备定子铁心和从该定子铁心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线圈末端部的定子的上述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而对上述线圈末端部进行冷却,其特征结构在于,将制冷剂分配部件设置于上述线圈末端部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的上方,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有多个用于向上述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并且形成有用于将所导入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制冷剂分配路径,上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具有由分隔壁划分成的多个室、和形成于上述分隔壁并且将相互邻接的上述室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对于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作为上述多个室,具备至少一个通过将导入至室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条上述室间连通路来使上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室、并且具备多个形成有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制冷剂排出室,此夕卜,上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从上述制冷剂分配室分支后不再汇合,形成于包围一个上述制冷剂分配室的上述分隔壁、且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通的多条上述室间连通路形成为,底面部的高度相互相等,并且,根据位于各条上述室间连通路的下游的所有的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来设定不同的上述室间连通路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用于使制冷剂分配路径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室形成为由分隔 壁划分的室。进而,被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包围上述制冷剂分配室的分隔壁的多条室间连通路被分配至下游侧的多个室。此处,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从制冷剂分配室分支后不再汇合,并且,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的分隔壁、且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多个室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形成为,底面部的高度相互相等。因此,被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后的制冷剂以根据上述多条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设定的分配比例被分配至下游侧的多个室。进而,在下游侧的室为制冷剂分配室的情况下,同样,被导入至该制冷剂分配室的制冷剂进一步被分配至下游侧的多个室。进而,最终,以与位于各制冷剂排出室的上游侧的所有的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相应的分配比例向形成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多个制冷剂排出室分别分配制冷剂。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各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分配制冷剂。此处,根据上述的特征结构,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的分隔壁、且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通的多个室间连通路,根据与位于各条室间连通路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来设定不同的室间连通路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因而,能够向多个制冷剂排出室分别供给与形成于该室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的和相应的量的制冷剂。由此,无论向制冷剂分配室供给的制冷剂的供给量如何,都能够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分别供给与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相应的量的制冷 剂。此处,优选形成为,上述多个室形成为上方开口的槽状,上述室间连通路通过将上述分隔壁的上部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从上方向制冷剂分配部件导入制冷剂,因此能够简化用于向制冷剂分配部件供给制冷剂的结构。并且,由于室间连通路呈切口状,所以能够简化具有所希望的开口宽度的室间连通路的形成工序,并能够将制冷剂分配部件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线圈末端部形成为轴心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为从上述线圈末端部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并且沿上述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配置,作为上述制冷剂分配室、且作为从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的外部向其导入制冷剂的室的制冷剂导入室,是位于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内的最上部的室。根据该结构,由于制冷剂导入室是位于制冷剂分配部件内的最上部的室,所以能够使从制冷剂导入室朝向各制冷剂排出室的制冷剂分配路径不具有朝向上方的部分。因此,即便不具备泵等也能够利用重力容易地使制冷剂沿制冷剂分配路径流下,能够简化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结构。并且,由于制冷剂分配部件沿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配置,所以能够利用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与壳体之间的间隙来配置制冷剂分配部件。因此,即便是有限的空间也能够配置制冷剂分配部件而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的冷却构造。此处,在如上所述上述线圈末端部形成为轴心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为从上述线圈末端部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并且沿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配置的结构中,优选形成为,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具备多个上述制冷剂分配室,并且具有制冷剂分配室部和制冷剂排出室部沿上述线圈末端部的轴向排列配置的部分,多个上述制冷剂分配室沿上述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上述制冷剂分配室部,多个上述制冷剂排出室沿上述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上述制冷剂排出室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制冷剂分配室与制冷剂排出室规则地配置,所以能够简化制冷剂分配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制冷剂分配部件的大型化。并且,由于制冷剂排出室沿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配置,所以能够向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的宽广的范围供给制冷剂。并且,优选形成为,上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为覆盖上述线圈末端部的至少最上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向线圈末端部的最上部及其周边供给制冷剂。进而,能够利用重力比较容易地向线圈末端部的整体供给制冷剂。因此,能够适当地对线圈末端部进行冷却。并且,优选形成为,在上述制 冷剂分配部件的下表面的、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有槽状的退让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朝下方排出的制冷剂沿制冷剂分配部件的下表面流动的情况。因此,能够将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排出的制冷剂更可靠地供给至线圈末端部的位于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下方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从而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末端部。另外,不会因设置槽状的退让部而导致制冷剂分配部件在上下方向变大,所以在制冷剂分配部件的配置方面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并且,优选形成为,多个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分别根据上述线圈末端部的对应的制冷剂供给位置的发热量设定。根据该结构,能够向线圈末端部的温度较高的部分供给更多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提高线圈末端部的冷却效率。并且,优选形成为,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上述制冷剂分配室的上述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通的多条上述室间连通路,将不同的上述室间连通路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设定为,与位于各条上述室间连通路的下游的所有的上述制冷剂排出用开口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相等。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位于制冷剂分配室的下游的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所能够排出的制冷剂量从各制冷剂分配室向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适当地供给制冷剂。进而,不同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彼此的制冷剂排出量之比与开口截面积之比大致相等。因此,容易高效地对线圈末端部进行冷却。


图I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立体图。图2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对形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的设定进行说明的图。图5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图。图6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立体图。图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子的冷却构造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处,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以轴心沿着水平方向(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方式配置在壳体内的定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冷却构造,为了将制冷剂适当地供给至定子I所具备的线圈末端部3,而在具备如图I所示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方面、特别是在形成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的设定方法方面具有特点。通过具备这样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无论向制冷剂分配部件4供给的制冷剂的供给量如何,都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形成于该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分配制冷剂。以下,按照“定子的结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结构”、“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的设定方法”的顺序,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的冷却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说明,以定子I (旋转电机)的轴心为基准来 定义“轴向”、“周方向”、“径向”。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说明,“轴向一侧”表示图I中的沿轴向的左下侧(图2中的纸面近前侧),“轴向另一侧”表示图I中的沿轴向的右上侧(图2中的纸面里侧)。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殊说明,“上”表示定子I的使用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上侧,“下”表示定子I的使用状态下的铅垂方向下侧。另外,图2中的上下方向与定子I的使用状态下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一致。例如,在定子I是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等车辆的作为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情况下,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为该定子的使用状态。I.定子的结构参照图I、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I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2是从轴向一侧(图I中的沿轴向的左下侧)观察图I所示的定子I的图,为了容易理解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结构,利用在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形成处沿径向(轴心正交方向)切断的剖视图表示制冷剂分配部件4。如图I所示,定子I具备定子铁心2和线圈末端部3,并构成为旋转电机用的电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发电机)、以及根据需要而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motor generator)中的任意一个的概念而使用。定子铁心2具备圆筒状的铁心主体部;以及相对于该铁心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形成的突条部91,且整体形成为圆筒状。另外,突条部91遍及定子铁心2的整个轴向区域地形成,并且形成于将铁心主体部的外周均等地分成三份的位置(参照图2)。进而,利用插入到在突条部91形成的插通孔的紧固螺栓90将定子铁心2连接固定于壳体(未图不)。此时,定子I以轴心与水平方向一致的方式被固定于壳体。在定子铁心2的径向内侧,沿周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齿6,在周方向邻接的齿6之间形成有沿轴向以及径向延伸的槽。沿周方向形成有多个的槽的截面形状相互相同,这些槽具有规定的宽度以及深度、并向径向内侧开口。进而,利用卷绕于各槽的线圈5形成从定子铁心2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线圈末端部。在本例中,线圈末端部形成于定子铁心2的轴向两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I以及图2所示,用标号“3”表示轴向一侧的线圈末端部,用标号“94”表轴向另一侧的线圈末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的线圈末端部3是作为由制冷剂分配部件4进行冷却的对象的线圈末端部,如图I、图2所示,线圈末端部3形成为轴心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本例中为水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另外,在图I中,省略了轴向另一侧的线圈末端部94。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I是在由三相交流电驱动的旋转电机中使用的定子,并且线圈5也由三相(U相、V相、W相)结构形成。在本例中,线圈5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状的线状导体。进而,与三相的线圈5对应地设置有三个端子93,通过使电流经由该三个端子93在线圈5中流动,能够产生磁场。另外,为确保不同的相的线圈5之间的电绝缘性,在线圈末端部3配置有相间绝缘板92。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定子I (定子铁心2)的径向内侧,以能够相对于定子I旋转的方式配置有作为励磁元件的转子,该转子具备永久磁铁或电磁铁。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定子I是内转子型、且是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进而,形成经由制冷剂分配部件4向在驱动旋转电机时发热的线圈末端部3供给制冷剂的结构。另外,如上所述的定子铁心2例如能够形成为层叠多张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构造体,或者也可以将对磁性材料的粉体亦即磁性粉体进行加压成形而成的压粉件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而形成。2.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结构其次,参照图I以及图2对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形成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的设定方法,在第3节进行说明。如图I、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分配部件4设置于线圈末端部3 (轴向一侧的线圈末端部)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的上方。此处,“线圈末端部3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是指从制冷剂分配部件4直接供给制冷剂的、线圈末端部3的部位,在本例中为包括线圈末端部3的最上部的区域。进而,制冷剂分配部件4由绝缘材料(例如树脂等)形成。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为使线圈末端部3和壳体之间绝缘而设置的既有的空间来配置制冷剂分配部件4。另外,在本例中,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经由安装部95与定子铁心2 —体地固定于壳体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末端部3形成为轴心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如图2所示,与上述的线圈末端部3的形状对应,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并且,制冷剂分配部件4沿线圈末端部3的外周面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因配置制冷剂分配部件4而导致的壳体的大型化。另外,“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是指形成为圆筒状的线圈末端部3的径向外侧的外周面(圆筒面),更具体而言,是指沿构成线圈末端部3的线圈5的径向最外侧的部位(端面)的面。如图I所示,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有多个截面圆形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它们用于向线圈末端部3供给制冷剂。在本例中,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五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同一轴向位置、并且形成于相互不同的周方向位置。并且,上述五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为开口截面积相互相等。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下表面的、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邻接的部位形成为没有凹凸的圆弧状面。从铅垂方向观察,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形成于与线圈末端部3(更严密地说,是线圈末端部3所占据的圆筒状的空间,以下相同)重叠的位置。换言之,在本例中,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为,开口部的轴向一侧端部位于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一侧端部相同的轴向位置、或者位于比该轴向位置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另外,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排出制冷剂的排出方向虽受重力、表面张力的影响,但大致为沿铅垂下方的方向。因此,通过将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如上所述的位置,能够高效地将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线圈末端部3。另外。图2中的箭头示意性地示出供给至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制冷剂以及从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供给至线圈末端部3的制冷剂的流动。供给至线圈末端部3的制冷剂通过与线圈末端部3之间的热交换来冷却该线圈末端部3。另夕卜,能够采用例如油等公知的各种冷却液作为制冷剂。然而,为了高效地冷却线圈末端部3,希望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将供给至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制冷剂分别分配至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因此,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有制冷剂分配路径,该制冷剂分配路径用于将导入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具体而言,如图I所示,制冷剂分配部件4作为构成上述制冷剂分配路径的构成元 件具备多个(在本例中为八个)由分隔壁划分的室42、和形成于该分隔壁且将相互邻接的室42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即,制冷剂分配路径具有多个由分隔壁划分的室42、和形成于该分隔壁且将相互邻接的室42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进而,制冷剂分配路径根据室间连通路50的形成位置、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底面部的高低关系来决定分支处、制冷剂的流下方向。通过具备这样的制冷剂分配路径,如下所述,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分配制冷剂。另外,理所当然地,对于本申请的“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只要能够以在定子I的使用方面不产生较大的问题的程度冷却线圈末端部3即可,可以具有某种程度的范围。制冷剂分配部件4作为上述多个室42具备至少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且具备多个形成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制冷剂排出室80作为上述多个室42,制冷剂分配室70通过将导入至室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条室间连通路50来使制冷剂分配路径分支。在本例中,制冷剂分配部件4具备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0和五个制冷剂排出室80。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制冷剂排出室80的底面(面向径向外侧的面)。如图I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分配部件4具有制冷剂分配室部与制冷剂排出室部沿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排列配置的部分,多个制冷剂分配室70沿线圈末端部3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制冷剂分配室部,多个制冷剂排出室80沿线圈末端部3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制冷剂排出室部。在本例中,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0形成制冷剂分配室部,除了周方向两侧的制冷剂排出室80以外的其他三个制冷剂排出室80形成制冷剂排出室部。这样,通过规则地配置制冷剂分配室70、制冷剂排出室80,能够简化制冷剂分配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大型化。并且,由于制冷剂排出室80沿周方向配置,所以容易向线圈末端部3的、周方向的宽广的范围供给制冷剂。此外,如图I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室42形成为上方开口的槽状。进而,由于多个室42的四方均由分隔壁包围,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经由室间连通路50、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以外的部位流出。另外,如图I、图2所示,在底面(面向径向外侧的面)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变大的室42 (在本例中为除了周方向中央部的室42以外的室42)中,该室42的四方由分隔壁包围,但实质上是利用三个分隔壁和该底面抑制制冷剂经由室间连通路50、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以外的部位流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将划分室42的分隔壁的上部的一部分切口的切口状。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室间连通路50,能够简化形成具有所希望的开口宽度的室间连通路50的形成工序,并能够降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制造成本。具体而言,如图I所示,室间连通路50是将切口的分隔壁的上表面作为底面部、将分隔壁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作为侧面部,由这三个部位(底面部以及两个侧面部)形成的空间。因此,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是上述两个侧面部之间的离开距离。另外,在本例中,两个侧面部的法线方向相互一致、且与底面部的法线方向正交。因此,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恒定,与在该室间连通路50内的上下位置无关。进而,如图I以及图2所示,制冷剂分配部件4配置成覆盖线圈末端部3的至少最上部,在定子I的使用状态下位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内的最上部的制冷剂分配室70成为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外部导入制冷剂的制冷剂导入室43。即,形成为制冷剂导入室43配置在线圈末端部3的最上部的上方,从而可容易地从线圈末端部3的最上部向周方向两侧供给制冷剂的结构。此外,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内部位于最上部的制冷剂导入室43成为最上游部,多个制冷剂排出室80分别成为最下游部。因此,能够将从制冷剂导入室43朝向各制冷剂排出室80的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不具有朝向上方的部分,即便不具备泵等也能够利用重力使制冷剂沿制冷剂分配路径流下。另外,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从自制冷剂分配室70分支后不再汇合。 被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70后的制冷剂被分配至形成于包围该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 (参照图3的箭头)。进而,此时,希望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将制冷剂分配至上述多条室间连通路50而不受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制冷剂的量的影响。因此,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在定子I的使用状态下的底面部的高度相互相等。由此,被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制冷剂以根据与下游侧的多个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决定的分配比例被分配至上述下游侧的多个室42。进而,最终,以与位于各制冷剂排出室80的上游侧的所有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相应的分配比例将制冷剂分别分配至多个形成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制冷剂排出室80。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无论对制冷剂分配室70供给的制冷剂的供给量如何,都能够以所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配制冷剂。另外,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的设定后述。并且,对于制冷剂导入室43以外的制冷剂分配室70,形成于包围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与上游侧的室42 (在本例中为制冷剂分配室70)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底面部的高度形成为,比与靠下游侧一位的室42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底面部的高度高。由此,禁止被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70后的制冷剂逆流至上游侧的室42。然而,如图I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在未形成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制冷剂分配室70始终积存有一定量的制冷剂。此时的液面水平与同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底面部的高度大致相同。进而,当向制冷剂分配室70导入制冷剂时,该制冷剂分配室70内的制冷剂的液面水平上升,与液面水平的上升幅度相应的量的制冷剂被分配至下游侧的多个室42。即,与新导入至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制冷剂的量相应的量的制冷剂被分配至下游侧的多个室42。进而,到达位于制冷剂分配路径的最下游部的制冷剂排出室80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该制冷剂排出室80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被供给至线圈末端部3。另外,在图I、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供给至各制冷剂排出室80的制冷剂暂时积存于制冷剂排出室80的情况。并且,由于如上所述在制冷剂分配室70始终积存有一定量的制冷剂,所以与制冷剂导入室43的底面露出的结构相比,形成为能够抑制在向制冷剂导入室43(在本例中为位于最上部的制冷剂分配室70)导入制冷剂时所导入的制冷剂飞散的结构。另外,作为用于向制冷剂导入室43导入制冷剂的结构, 可以采用能够向制冷剂导入室43导入制冷剂的所有的结构。例如,能够形成为使制冷剂从设置于制冷剂导入室43的上方的排出孔滴下而供给至制冷剂导入室43的结构,或者形成为从配置于轴向位置与制冷剂导入室43不同的位置的排出孔沿轴向排出制冷剂而将其供给至制冷剂导入室43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制冷剂导入室43的制冷剂分配室70如上所述形成为上方开口的槽状,所以总之能够简化用于向制冷剂导入室43供给制冷剂的结构。3.室间连通路的开口宽度的设定方法其次,参照图3、图4对形成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的设定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3、图4所示,对多个(在本例中为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0分别进行区分,从周方向一侧朝向周方向另一侧设定为“第一制冷剂分配室71”、“第二制冷剂分配室72”、“第三制冷剂分配室73”。并且,对多个(在本例中为五个)制冷剂排出室80分别进行区分,从周方向一侧朝向周方向另一侧设定为“第一制冷剂排出室81”、“第二冷剂排出室82”、“第三冷剂排出室83”、“第四冷剂排出室84”、“第五冷剂排出室85”。并且,将多条(在本例中为七条)室间连通路50从周方向一侧朝向周方向另一侧设定为“第一室间连通路51”、“第二室间连通路52”、“第三室间连通路53”、“第四室间连通路54”、“第五室间连通路55”、“第六室间连通路56”、“第七室间连通路57”。进而,对多个(在本例中为五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进行区分,从周方向一侧朝向周方向另一侧设定为“第一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第二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2”、“第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3”、“第四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4”、“第五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5”。另外,在不需要对其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和之前相同,称为“制冷剂分配室70”、“制冷剂排出室80”、“室间连通路50”、“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4所示,将第一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的开口截面积设定为“SI”、将第二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2的开口截面积设定为“S2”、将第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3的开口截面积设定为“S3”、将第四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4的开口截面积设定为“S4”、将第五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5的开口截面积设定为“S5”。并且,将第一室间连通路51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1”、将第二室间连通路52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2”、将第三室间连通路53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3”、将第四室间连通路54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4”、将第五室间连通路55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5”、将第六室间连通路56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6”、将第七室间连通路57的开口宽度设定为“W7”。在本发明中,为了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供给与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的开口截面积相应的量的制冷剂,以下述方式设定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S卩,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将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设定为,与位于各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相等。另外,“位于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作为包括位于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为一个的情况下的、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概念而使用。以下,分别对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广73具体地进行说明。(a)第一制冷剂分配室71以下述方式设定形成于包围第一制冷剂分配室71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与第一制冷剂排出室81连通的第一室间连通路51以及与第二制冷剂排出室82连通的第二室间连通路52)的开口宽度。即,将第一室间连通路51的开口宽度Wl与第二室间连通路52的开口宽度W2之比设定为,与于位于第一室间连通路51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 一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I)与位于第二室间连通路52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二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2)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2)之比相等。若用公式表示,则为以下的公式(I)。W1:W2=S1:S2......(I)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飞5的开口截面积Sf S5相互相等,所以 ffl:W2=l:lo( b )第三制冷剂分配室73以下述方式设定形成于包围第三制冷剂分配室73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与第四制冷剂排出室84连通的第六室间连通路56以及与第五制冷剂排出室85连通的第七室间连通路57)的开口宽度。S卩,将第六室间连通路56的开口宽度W6与第七室间连通路57的开口宽度W7之比设定为,与位于第六室间连通路56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四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4)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4)与位于第七室间连通路57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五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5)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5)之比相等。若用公式表示,则为以下的公式(2)。W6:W7=S4:S5......(2)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飞5的开口截面积Sf S5相互相等,所以 W6:W7=1:10(c)第二制冷剂分配室72以下述方式设定形成于包围第二制冷剂分配室72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 (与第一制冷剂分配室71连通的第三室间连通路53、与第三制冷剂排出室83连通的第四室间连通路54以及与第三制冷剂分配室73连通的第五室间连通路55)的开口宽度。即,将第三室间连通路53的开口宽度W3、第四室间连通路54的开口宽度W4、第五室间连通路55的开口宽度W5之比设定为,与位于第三室间连通路53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第一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以及第二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2)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1+S2)、位于第四室间连通路54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3)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3)、位于第五室间连通路55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 (第四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4以及第五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5)的开口截面积S的和(S4+S5)之比相等。若用公式表示,则为以下的公式(3)。W3:W4:W5= (S1+S2) :S3: (S4+S5)......(3)另外,在本例中,由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1飞5的开口截面积Sf S5相互相等,所以 W3:W4:ff5=2:l:2o通过以上述方式设定各室间连通路57的开口宽度Wl W7,无论向制冷剂分配室70供给的制冷剂的供给量如何,都能够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供给与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对应的量的制冷剂。换言之,能够根据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所能够排出的制冷剂量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别分配制冷剂。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线圈末端部3。另外,在本例中,不同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彼此的制冷剂排出量之比与开口截面积之比大致相等。并且,在本例中,由图4可知,第一室间连通路51的开口宽度Wl、第三室间连通路53的开口宽度W3、第五室间连通路55的开口宽度W5以及第七室间连通路57的开口宽度W7形成为相互相等。4.其他实施方式(I)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下表面的、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邻接的部位形成为没有凹凸的圆弧状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下表面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部的周围形成有槽状的退让部96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朝下方排出的制冷剂沿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下表面流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从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排出的制冷剂供给至线圈末端部3的位于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下方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从而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末端部3。另外,不会因设置槽状的退让部96而导致制冷剂分配部件4在上下方向增大,因此,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配置方面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具备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0和五个制冷剂排出室80、并且在各制冷剂排出室80形成有一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地改变制冷剂分配部件4所具备的制冷剂分配室70、制冷剂排出室80的个数,以及形成于制冷剂排出室80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个数。例如,如图7所示,能够将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具备五个制冷剂分配室70和七个制冷剂排出室80的结构。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形成于制冷剂排出室80内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个数根据制冷剂排出室80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而言,在周方向中央的三个制冷剂排出室80分别形成有六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在其余的四个制冷剂排出室80分别形成有四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在这样在制冷剂排出室80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结构中,通过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设定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进而,通过使制冷剂排出室80内的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形成位置在周方向错开而使上下方向位置不同,还能够调节上述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彼此的制冷剂排出量之比。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图7所示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构成为,利用将定子铁心2固定于壳体的连结螺栓90以外的连结螺栓,经由安装部95被固定于壳体。(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形成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的开口截面积相互相等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相互不同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作为这种结构,例如优选根据线圈末端部3的对应的制冷剂供给部位的发热量来分别设定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结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向线圈末端部3的温度高的部分供给更多的制冷剂,能够提高线圈末端部3的冷却效率。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将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设定为与位于各条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相等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42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根据位于各条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设定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通过以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决定的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为基准进行开口宽度的调整,能够根据线圈末端部3的对应的制冷剂供给部位的温度来调整向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配的制冷剂的量,或者能够根据与线圈末端部3的对应的制冷剂供给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调整向各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分配的制冷剂的量(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定子I以轴心沿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壳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以轴心沿水平方向以外的、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下,在该段中称为“交叉方向”)的方式配置定子1,且线圈末端部3也形成为沿该交叉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例如,在定子I是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等车辆的作为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的交叉方向设定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随着趋向车辆后侧而朝向铅垂方向下侧的方向。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优选将在轴向邻接的制冷剂分配室70与制冷剂排出室80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制冷剂分配室70位于比制冷剂排出室80靠上方的位置。(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定子I以轴心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壳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定子I以轴心沿铅垂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壳体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能够形成为将如图8、图9所示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配置于线圈末端部的上方(轴向外侧)的结构。另外,图8以及图9是仅示出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一部分的图。即便在这样形成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中,通过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设定各室间连通路50的底面部的高度与开口宽度,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三个制冷剂分配室70沿周方向排列而构成制冷剂分配室部,并且,周方向中央侧的三个制冷剂排出室80沿周方向排列而构成制冷剂排出室部,该制冷剂分配室部与该制冷剂排出室部沿径向排列。并且,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四个制冷剂排出室80沿周方向排列在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径向内侧。另外,在图8以及图9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从铅垂方向观察呈圆筒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然而,也能够形成为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从铅垂方向观察呈圆弧状的结构。(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恒定而不受该室间连通路50内的上下位置所影响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室间连通路50的开口宽度根据该室间连通路50内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便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形成为在上下方向的任意位置均如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设定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的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能够将各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则开口宽度相同比例地变宽。该情况下,在供给至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制冷剂的量增多的情况下,能够在将向下游侧的多个室42供给的制冷剂的分配比例维持在所希望的分配比例的同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增加向上述多个室42供给的制冷剂供给量,能够抑制制冷剂从制冷剂分配室70溢出的情况。(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利用一条连通路构成将邻接的室42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利用两条以上(例如,两条、三条等)连通路构成将邻接的室42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将所连通的两个室42相同的连通路的开口宽度的和视为将这两个室42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50的宽度而设定各室间连通路50的宽度,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导入室43为位于制冷剂分配部件4内的最上部的制冷剂分配室7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将制冷剂分配部件4内的其他制冷剂分配室70也构成为制冷剂导入室43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制冷剂导入室43的个数无需是一个,也可以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内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制冷剂导入室43。此时,需要使以各制冷剂导入室43为起点的制冷剂分配路径相互独立。(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多个室42形成上方开口的槽状、且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将分隔壁的上部的一部分切口的切口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多个室4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制冷剂导入室43以外的室42)形成为具备形成顶棚的壁部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并且,将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贯通分隔壁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在该情况下,可以将贯通孔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例如矩形、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线圈末端部3的外周面的形状而适当地改变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观察的形状。并且,也能够将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与线圈末端部3的外周面的形状无关的形状。例如,能够将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从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观察的形状形成为直线状、折线状。(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具备多个制冷剂分配室70沿线圈末端部3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的制冷剂分配室部、以及多个制冷剂排出室80沿线圈末端部3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的制冷剂排出室部,并具有制冷剂分配室部和制冷剂排出室部沿线圈末端部3的轴向排列配置的部分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制冷剂分配部件4不具有如上所述的部分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即,能够适当改变制冷剂分配室70、制冷剂排出室80在制冷剂分配部件4内的配设位置。(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部件4形成为覆盖线圈末端部3的至少最上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制冷剂分配部件4不 覆盖线圈末端部3的最上部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这样的结构能够适当地用于在从与制冷剂分配部件4不同的部件向线圈末端部3的最上部供给制冷剂的情况。并且,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优选将制冷剂导入室43设定为位于制冷剂分配室4内的最上部的制冷剂分配室70。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从制冷剂分配部件4向其供给制冷剂的线圈末端部3的形状为如图I所示的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如图2所示的线圈末端部94的形状等所有形状的线圈末端部。(1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定子I的轴向一侧的线圈末端部3的上方设置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在定子I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末端部94的上方也设置同样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结构、仅在定子I的轴向另一侧的线圈末端部94的上方设置同样的制冷剂分配部件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O(1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从铅垂方向观察所有 开口部与线圈末端部3重合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了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而,将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从铅垂方向观察开口部的一部分与线圈末端部3重合的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另外,也能够将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从铅垂方向观察开口部不与线圈末端部3重合的位置。(1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形成于制冷剂排出室80的底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中的至少任一个形成于制冷剂排出室80的、与邻接的室42之间的分隔壁以外的侧面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多个制冷剂排出室80分别为最下游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在多个制冷剂排出室80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游侧还形成有其他室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1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将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6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四边形等多边形、椭圆形等)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
O(2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利用绝缘材料形成制冷剂分配部件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利用金属等、绝缘材料以外的材料形成制冷剂分配部件4。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适当地用于向具备定子铁心、和从该定子铁心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线圈末端部的定子的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来冷却该线圈末端部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构造。标号说明I…定子;2…定子铁心;3…线圈末端部;4…制冷剂分配部件;42…室;43···制冷剂导入室;50 57…室间连通路;60 65…制冷剂排出用开口 ;70 73…制冷剂分配室;8(Γ85…制冷剂排出室;96···退让部;SfS5…开口截面积;W1 W7…开口宽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子的冷却构造,该定子的冷却构造是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向具备定子铁心和从该定子铁心的轴向端部突出的线圈末端部的定子的所述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而对所述线圈末端部进行冷却,所述定子的冷却构造的特征在干, 将制冷剂分配部件设置于所述线圈末端部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的上方,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有多个用于向所述线圈末端部供给制冷剂的制冷剂排出用开ロ,并且形成有用于将所导入的制冷剂分配至多个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制冷剂分配路径, 所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具有由分隔壁划分成的多个室、和形成于所述分隔壁并且将相互邻接的所述室之间连通的室间连通路, 对于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作为所述多个室,具备至少一个通过将导入至室内的制冷剂分配至多条所述室间连通路来使所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室、并且具备多个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制冷剂排出室,此外,所述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从所述制冷剂分配室分支后不再汇合, 形成于包围一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室的所述分隔壁、且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通的多条所述室间连通路形成为,底面部的高度相互相等,并且,根据位于各条所述室间连通路的下游的所有的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开ロ截面积的和之比来设定不同的所述室间连通路彼此的开ロ宽度之比。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所述多个室形成为上方开ロ的槽状, 所述室间连通路通过将所述分隔壁的上部的一部分切ロ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所述线圈末端部形成为轴心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圆筒状, 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为从所述线圈末端部的轴向观察呈圆弧状,并且沿该线圈末端部的外周面配置, 作为所述制冷剂分配室、且作为从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的外部向其导入制冷剂的室的制冷剂导入室,是位于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内的最上部的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具备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室,并且具有制冷剂分配室部和制冷剂排出室部沿所述线圈末端部的轴向排列配置的部分,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室沿所述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所述制冷剂分配室部,多个所述制冷剂排出室沿所述线圈末端部的周方向邻接地配置而形成所述制冷剂排出室部。
5.根据权利要求广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形成为覆盖所述线圈末端部的至少最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广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制冷剂分配部件的下表面的、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开ロ部的周围形成有槽状的退让部。
7.根据权利要求1飞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 多个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开ロ截面积分别根据所述线圈末端部的对应的制冷剂供给位置的发热量设定。
8.根据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其特征在干,对于形成于包围一个所述制冷剂分配室的所述分隔壁的、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 通的多条所述室间连通路,将不同的所述室间连通路彼此的开ロ宽度之比设定为,与位于各条所述室间连通路的下游的所有的所述制冷剂排出用开ロ的开ロ截面积的和之比相等。
全文摘要
提供能以希望的分配比例向多个制冷剂排出用开口分配制冷剂的定子的冷却构造。将形成有制冷剂分配路径的制冷剂分配部件(4)设于线圈末端部(3)的制冷剂供给对象部位的上方,制冷剂分配部件(4)具备至少一个使制冷剂分配路径分支的制冷剂分配室(70),且具备多个形成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的制冷剂排出室(80),制冷剂分配路径形成为在从制冷剂分配室(70)分支后不再汇合,形成于包围一个制冷剂分配室(70)的分隔壁、分别与不同的下游侧的室连通的多条室间连通路(50)形成为底面部的高度相互相等,且根据位于各条室间连通路(50)的下游的所有制冷剂排出用开口(60)的开口截面积的和之比设定不同的室间连通路(50)彼此的开口宽度之比。
文档编号H02K9/19GK102630363SQ201080053789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8日
发明者加藤浩二, 宫路刚, 杉本雅俊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