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电枢磁场增强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9241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内电枢磁场增强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包括初级、次级、初次级间气隙及转轴。所述初级包括:表贴转轴设置的衬套,表贴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永磁体中间填充材料,表贴辅助永磁体设置的初级铁芯;初级铁芯由类U型初级铁芯组件组成,初级铁芯组件间设置有轴向充磁永磁体,轴向充磁永磁体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和辅助永磁体极性相同。次级设置在初级外,由间隔相等环形齿和槽组成,初级铁芯槽内填充有集中式绕组,次级铁芯上无绕组。本发明采用内电枢结构,漏磁少,无需隔磁防护,附加辅助永磁体,气隙磁密高、推力密度高,可广泛应用于海浪发电、电梯牵引等领域。
【专利说明】内电枢磁场增强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筒型直线电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电枢磁场增强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
[0002]

【背景技术】
[0003]直线电机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直线运动的机械能,不仅省略了中间传动机构,而且降低了系统损耗,非常适用于直线直驱式系统。
[0004]圆筒形直线电机为封闭的圆筒形机械结构,由于电机铁心是闭合的,没有横向开断,因此不存在横向边缘效应,电机内磁场沿圆周均匀连续分布,推进力密度高。圆筒形直线电机内定子槽为环形,电机绕组为同心绕组,没有端部绕组,绕组利用率高,运行时铜耗低,有利于提高电机效率。此外,由于圆筒形直线电机为封闭结构,电机内定动子之间的法向磁拉力相互抵消,当电枢绕组通入电流时,定子磁场和动子磁场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轴向电磁推力,实现电能和机械动能的转化。现有技术圆筒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结构如图1所示。
[0005]常用的直线电动机主要有直线感应电动机和直线同步电动机。直线感应电动机的次级结构比较简单,但其功率因数和效率较低;直线同步电机则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等优点,但由于其绕组和永磁体分别位于初级和次级,使得电机结构比较复杂,增加成本。圆筒形永磁直线电机制造成本低,运行可靠性高,具有在各种恶劣条件下运行的优势,维护成本低。在圆筒型磁通切换直线电机中,采用内电枢结构,转轴表贴辅助永磁体,可以提高推力密度,适用于推力要求高的应用场合。
[0006]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内容在于提供一种漏磁小、推力密度的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
[0008]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包括初级⑴、次级(3 )、初次级间气隙及转轴(4),所述初级包括初级铁芯,初级铁芯包括带U型槽的初级铁心组件(1.4)和间隔式设于初级铁芯组件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轴向充磁永磁体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初级铁芯的U型槽内填充有集中式绕组(2);次级包括等间隔的环形槽(3.1)和环形齿(3.2),所述初级还包括表贴于转轴(4)外表面的导磁衬套(1.1),表贴于导磁衬套外表面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和永磁体中间填充物(1.3),辅助永磁体(1.2)和永磁体中间填充物(1.3)相间排列,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1.4)表贴于辅助永磁体(1.2)的外表面设置,次级(3)设置在初级(1)外圈。
[0009]带U型槽的铁芯组件中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结构为圆饼状,内、外径与铁芯组件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及其内表面表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
[0010]表贴于导磁衬套(1.1)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径向充磁,为圆筒状,沿轴向N极、S极交替排列;轴向充磁永磁体(1.5)结构为圆饼状,其内、外径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
[0011]表贴导磁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其充磁方向与转轴4成30°?150°角;辅助永磁体(1.2)的轴向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其两个短边分别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1.4)内表面和导磁衬套外(1.1)表面相接触,其两个长边与充磁方向相互垂直;带U型槽的初级铁心组件(1.4)内表面相邻放置的两个辅助永磁体(1.2)组成V型,充磁方向相对,相邻两个初级槽内表面下放置的两组永磁体充磁方向相背,相邻四块永磁体组成一组W型永磁体,各辅助永磁体的间隔区域为永磁体填充材料(1.3)。
[0012]表贴导磁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径向充磁,为圆筒状,沿轴向N极、S极交替排列;所述轴向充磁永磁体(1.5)轴向截面为凸型,外径与铁芯组件外径相同,内径与导磁衬套(1.1)外径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辅助永磁体(1.2)与轴向充磁永磁体(1.5)表贴在衬套外表面沿轴向交替紧密排列。
[0013]所述导磁衬套,其材料采用导磁材料。
[0014]所述辅助永磁体(1.2)的轴向长度大于初级U型槽槽宽,辅助永磁体(1.2)沿导磁衬套(1.1)轴向排列,相邻辐助永磁体中间有空隙。
[0015]空隙内填充轻质非导磁材料,如玻璃钢。
[0016]所述导磁衬套(1.1),其材料采用非导磁材料,具体为铜、铝或不锈钢。
[0017]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圆筒直线电机相比,主要技术特点是:
采用内电枢结构、由轴向充磁永磁体和沿径向充磁辅助永磁体的合理配置,使电机的漏磁较少,气隙磁密大幅提高、功率密度较高,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与传统的外电枢圆筒型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相比,功率密度(平均推力/永磁体体积)提高了 50%以上。
[0018]永磁体和初级位于内部,初级槽口向外,便于绕组的填充与连接,简化了电机加工工艺
本发明中,次级位于外部,具有磁防护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现有技术圆筒型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磁路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初级,2-绕组,3-次级,1.1-导磁衬套,1.2_辅助永磁体,1.3_填充材料,1.4-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1.5-轴向充磁永磁体,3.1-次级环形槽,3.2-次级环形齿,4_转轴。
[0026]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一
下面仅以图二所示的三相6/7结构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为例,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一:
参见图2,本发明的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包括初级(1)、次级(3 )、初次级间气隙及转轴(4 )。
[0029]初级包括:表贴转轴设置的导磁衬套(1.1),表贴导磁衬套设置的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永磁体中间填充玻璃钢等填充材料(1.3),表贴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设置的初级铁芯;初级铁芯由初级铁芯组件(1.4)组成,初级铁芯组件间设置有轴向充磁永磁(1.5 ),轴向充磁永磁体N、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 )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其轴向长度略大于初级槽宽,辅助永磁体(1.2)沿导磁衬套轴向排列,相邻永磁体之间有空隙。次级设置在初级外,由间隔相等环形齿(3.2)和槽(3.1)组成,初级铁芯槽内填充有集中式绕组(2),次级铁芯上无绕组。初级(1)、次级
(2)级都是圆柱形,初级设置在内圈,次级设置在外圈,即初级外径小于次级内径。初级轴向有效长度可以大于次级轴向有效长度,也可以小于次级轴向有效长度。
[0030]轴向充磁永磁体(1.5)沿电机轴向充磁,为圆环状,N极、S极交替排列。初级铁芯由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紧贴在永磁体两侧的初级铁芯组件(1.4)的边构成,初级齿槽内填充饼状集中式电枢绕组(2),绕组为单层单极性,每槽填充一层绕组,按ABCABC极性顺序连接。所述的径向充磁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半径方向充磁,为圆筒状,N极、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1.4)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的极性相同。初级铁芯组件之间设置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初级铁芯组件(1.4)交替排列,轴向充磁永磁体(1.5)的数量与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的数量多一块,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的数量与初级槽数相同。
[0031]图3为该电机的磁路不意图,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辅助永磁体(1.2)磁场叠加,磁链都穿过绕组(2)与次级铁芯闭合,达到增磁的状态,气隙中磁密增加。图中虚线表示永磁体的磁力线。
[0032]初级铁芯(1.4)为U型圆柱结构,相邻两U型铁芯之间为永磁体(1.5),U型铁芯由硅钢片沿轴向叠制而成。
[0033]次级为柱形齿槽结构的导磁体,采用钢次级或者混有导磁性较好的合金。次级齿的宽度与初级齿的宽度相同。或略微不等。次级齿轴向截面可以为倒梯形,也可为矩形。次级上无绕组,由铸铁整体加工而成。转轴上表贴的衬套为导磁材料。径向充磁永磁体间的间隙可填充轻质非导磁材料,如玻璃钢等,以增加电机强度。
[0034]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转轴衬套(1.1)为非导磁材料,沿转轴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的数量为实施例一中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的数量的两倍,且充磁方向有所改变。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辅助永磁体(1.2)的充磁方向都是与转轴成一定角度的(30° -150° ),使得在一定的体积内可以放置更多的永磁体。辅助永磁体(1.2)的轴向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其两个短边分别于初级内表面和转轴衬套外表面相接触,其两个长边与充磁方向相互垂直。每个初级槽内表面下放置的两个永磁体组成V型,充磁方向相对,相邻两个初级槽内表面下放置的两组永磁体充磁方向相背,四块永磁体组成一组W型永磁体。W型永磁体之间为铁芯。与初级铁芯组件及其内表面下的铁芯相接触的永磁体极性相同。使得每组V型永磁体产生的磁通都向中间的铁芯聚磁,增大了永磁体产生的磁通与磁势。
[0035]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转轴衬套(1.1)为非导磁材料,轴向充磁永磁体(1.5)轴向截面为凸型,辅助永磁体(1.2)间不存在间隙。实施例三中,表贴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径向充磁,为圆筒状,沿轴向N极、S极交替排列;类U型铁芯组件中间的永磁体轴向截面为凸型,外径与类U型铁芯组件外径相同,内径与衬套外径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与轴向充磁永磁体(1.5)表贴在衬套外表面沿轴向交替紧密排列。
[0036]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采用单层单极性绕组,本实施例采用双层双极性绕组。本实施例中,初级每槽内填充双层绕组,按照AXBYCZ极性顺序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电枢磁场增强型圆筒永磁磁通切换直线电机,包括初级(I )、次级(3)、初次级间气隙及转轴(4),所述初级包括初级铁芯,初级铁芯包括带U型槽的初级铁心组件(1.4)和间隔式设于初级铁芯组件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轴向充磁永磁体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初级铁芯的U型槽内填充有集中式绕组(2);次级包括等间隔的环形槽(3.1)和环形齿(3.2),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还包括表贴于转轴(4)外表面的导磁衬套(1.1),表贴于导磁衬套外表面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和永磁体中间填充物(1.3),辅助永磁体(1.2)和永磁体中间填充物(1.3)相间排列,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1.4)表贴于辅助永磁体(1.2)的外表面设置,次级(3)设置在初级(I)外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带U型槽的铁芯组件中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结构为圆饼状,内、外径与铁芯组件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及其内表面表贴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表贴于导磁衬套(1.1)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径向充磁,为圆筒状,沿轴向N极、S极交替排列;轴向充磁永磁体(1.5 )结构为圆饼状,其内、外径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表贴导磁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其充磁方向与转轴4成30°?150°角;辅助永磁体(1.2)的轴向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其两个短边分别于带U型槽的初级铁芯(1.4)内表面和导磁衬套外(1.1)表面相接触,其两个长边与充磁方向相互垂直;带U型槽的初级铁心组件(1.4)内表面相邻放置的两个辅助永磁体(1.2)组成V型,充磁方向相对,相邻两个初级槽内表面下放置的两组永磁体充磁方向相背,相邻四块永磁体组成一组W型永磁体,各辅助永磁体的间隔区域为永磁体填充材料(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表贴导磁衬套设置的辅助永磁体(1.2)沿圆周径向充磁,为圆筒状,沿轴向N极、S极交替排列;所述轴向充磁永磁体(1.5)轴向截面为凸型,外径与铁芯组件外径相同,内径与导磁衬套(1.1)外径相同,沿轴向充磁,沿轴向N、S极交替排列;与初级铁芯组件接触的轴向充磁永磁体(1.5)和径向充磁的辅助永磁体(1.2)极性相同;辅助永磁体(1.2)与轴向充磁永磁体(1.5)表贴在衬套外表面沿轴向交替紧密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衬套,其材料采用导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永磁体(1.2)的轴向长度大于初级U型槽槽宽,辅助永磁体(1.2)沿导磁衬套(1.1)轴向排列,相邻辐助永磁体中间有空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空隙内填充轻质非导磁材料,如玻璃钢。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直线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衬套(1.1),其材料采用非导磁材料,具体为铜、铝或不锈钢。
【文档编号】H02K41/03GK104319976SQ201410656293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8日
【发明者】谭强, 黄旭珍, 王庆龙, 周波 申请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