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1785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及调度中,常常需要进行大容量、远距离的电力输送,这种输电模式会引起电压稳定问题,威胁电力负荷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评估电网电压的稳定性,以尽早发现电网运行中的潜藏电压稳定问题,并尽快对电网状态进行调节。

一般对电网电压的稳定性评估,包括电力系统控制中心的集中式评估和变电站侧的分散式评估,其中由于变电站侧配置了充足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以及具有切断负荷供应的控制能力,所以变电站侧的分散式评估控制方法具有控制优势。现有的变电站侧的分散式评估控制方法,主要是根据变电站的电压、电流的向量量测及本地变电站各线路的连接状况,对外网等值的戴维南模型参数进行预估,根据模型参数评估变电站的电压稳定裕度。由于评估基于的戴维南模型参数较少,导致现有的变电站侧的分散式评估控制方法精度不够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能够提高变电站侧电网电压稳定性评估的精确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应用于变电站,其包括:

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

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

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

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

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启动低压减载控制。

其中,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之前,所述评估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线路潮流量测值,生成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

其中,所述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包括:

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

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第一视在功率;

根据所述参数信息及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

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变电站端无功损耗,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端间电流及对端电压相量;

根据所述端间电流及所述对端电压相量,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变电站对端的第二视在功率。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包括:

根据节点电压V0的函数关系式:

<mrow> <msub> <mi>V</mi> <mn>0</mn> </msub> <mo>=</mo> <msub> <mi>f</mi> <mi>Q</mi> </msub> <mrow> <mo>(</mo> <msubsup> <mi>Q</mi> <mn>0</mn> <mi>i</mi> </msubsup> <mo>,</mo> <msubsup> <mi>P</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subsup> <mi>Q</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row> <mo>=</mo> <msqrt> <mfrac> <mrow> <mo>-</mo> <msub> <mi>Para</mi> <mi>b</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sub> <mi>Para</mi> <mi>b</mi> </msub> <mn>2</mn> </msup> <mo>-</mo> <mn>4</mn> <msub> <mi>Para</mi> <mi>a</mi>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Para</mi> <mi>c</mi> </msub> </mrow> </msqrt> </mrow> <mrow> <mn>2</mn> <msub> <mi>Para</mi> <mi>a</mi> </msub> </mrow> </mfrac> </msqrt> <mo>,</mo> </mrow>

分别计算第一偏导数第二偏导数及第三偏导数

其中,对于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的任意一条线路i,所述Paraa根据所述参数信息计算得到,所述Parab根据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和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所述Parac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有功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

其中,所述向电力装置控制中心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包括:

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数值及

根据计算节点电压V0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QL的灵敏度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包括:

判断所述灵敏度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判定所述变电站处于稳定状态。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应用于变电站,其包括:

读取模块,用于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启动低压减载控制。

其中,所述评估控制装置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线路潮流量测值,生成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

其中,所述第一计算模块,包括:

读取单元,用于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第一视在功率;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及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变电站端无功损耗,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端间电流及对端电压相量;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端间电流及所述对端电压相量,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变电站对端的第二视在功率。

其中,所述第二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节点电压V0的函数关系式

分别计算第一偏导数第二偏导数及第三偏导数

其中,对于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的任意一条线路i,所述Paraa根据所述参数信息计算得到,所述Parab根据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和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所述Parac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有功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

其中,所述第三计算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数值及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

计算节点电压V0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QL的灵敏度

其中,判断模块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灵敏度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判定所述变电站处于稳定状态。

上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通过充分挖掘变电站的多种信息,根据多种参数评估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从而提高电压稳定性评估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电网电压的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的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评估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及所述评估控制装置应用于变电站。

例如,本发明一实施例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启动低压减载控制。

如图1所示,该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110,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例如,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包括当前变电站的运行拓扑结构或者用于体现当前变电站的运行拓扑结构。

例如,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线路阻抗及线路导纳等。其中,对于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的任意一条线路i,其线路阻抗zi=ri+jxi,其线路导纳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生成投运线路的参数集合Υi,其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之前,还执行步骤:根据线路潮流量测值,生成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例如,根据线路潮流量测值,判断当前变电站的运行拓扑结构,生成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

例如,对于变电站的每条线路,分别读取其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将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符合预设范围的线路确定为预设投运线路,进而形成预设投运线路集合ΩLine。例如,当前变电站可能投入运行线路的最大数目为L,对于第j条线路,读取其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其中,j=1,2,…,L;将满足的线路确定为预设投运线路,即,如果则令j∈ΩLine;如果则令

S120,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例如,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的每条线路,根据其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电压参数及电流参数,计算第一视在功率;根据其线路参数信息、电压参数、电流参数及第一视在功率,进一步计算第二视在功率。

S130,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求解参数作为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的已知量,用于代入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以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其中,第一求解参数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得到。

例如,步骤S130具体包括: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节点电压;根据节点电压、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进一步计算第一求解参数。

例如,第一求解参数包括:节点电压对第一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的偏导数,节点电压对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的偏导数,节点电压对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有功功率的偏导数。例如,节点电压为变电站端电压。

S140,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例如,S140中,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求解参数作为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的已知量,用于代入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以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其中,第二求解参数通过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请求获得。

具体地,获取第二求解参数之后,将第二求解参数和第一求解参数代入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从而计算得到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其中该灵敏度用于判断变电站的电压是否稳定。

S150,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执行步骤S160。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灵敏度用于判断变电站的电压是否稳定。其中,上述灵敏度的值越小,表示变电站的电压越稳定。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预先设置一灵敏度阈值,将上述灵敏度与该灵敏度阈值进行比较,若上述灵敏度不大于该灵敏度阈值,则判定变电站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判定变电站处于电压不稳定状态并执行步骤S160。其中,上述灵敏度阈值根据经验值设定,例如,上述灵敏度阈值为200。

S160,启动低压减载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当判定变电站处于电压不稳定状态时,为了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启动低压减载控制,通过减小负载抑制电压波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判定变电站处于电压不稳定状态时,还向上级电力系统调度中心上传预警信号,以提示向上级电力系统调度中心对电网状态进行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50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或者在步骤S160之后,重新执行步骤S110至S150,继续对电网电压进行评估。例如,在步骤S150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或者在步骤S160之后,立即返回执行或等待预设时间后返回执行步骤S110至S150,例如等待2s。

上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通过充分挖掘变电站的多种信息,根据多种参数评估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从而提高电压稳定性评估的精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2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21,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

S122,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第一视在功率。

具体实施中,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根据以及上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ΩLine中各线路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分别计算上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ΩLine中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第一视在功率其中,对于上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ΩLine中任意线路i∈ΩLine,其第一视在功率为表示实时电流相量量测的共轭相量。其中,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复数,的实部记为表示线路i向变电站输送的有功功率,虚部记为表示线路i向变电站输送的无功功率。

S123,根据所述参数信息及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

具体地,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的各线路,根据其线路导纳及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计算其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例如,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任意线路i∈ΩLine,其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为

S124,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变电站端无功损耗,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端间电流及对端电压相量。

其中,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的各线路,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有功功率、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无功功率及上述变电站端无功损耗,计算各线路的端间电流,例如,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任意线路i∈ΩLine,其端间对流为其中为线路i向变电站输送的有功功率,为线路i向变电站输送的无功功率,为上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的共轭相量。

其中,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的各线路,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各线路的线路阻抗及上述端间电流,计算各线路的对端电压向量。例如,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任意线路i∈ΩLine,其对端电压向量为

S125,根据所述端间电流及所述对端电压相量,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变电站对端的第二视在功率。

其中,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的各线路,其第二视在功率为上述对端电压向量与上述端间电流的共轭相量之积,例如,对于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任意线路i∈ΩLine,其第二视在功率为其中为上述端间电流的共轭相量。第二视在功率为复数,其实部记为表示有功功率,虚部记为表示无功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3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根据节点电压V0的函数关系式分别计算第一偏导数第二偏导数及第三偏导数

其中,对于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的任意一条线路i,所述Paraa根据所述参数信息计算得到,例如根据所述参数信息中的线路导纳得到,例如所述Parab根据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和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例如所述Parac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有功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例如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40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数值及例如,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请求发送上述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的获取请求,并接收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反馈的上述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根据公式:

计算节点电压V0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QL的灵敏度

例如,所述评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01、根据线路潮流量测数值,判断当前变电站的运行拓扑结构,判断方法如下:

对于第j条线路,读取其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其中,j=1,2,…,L;将满足的线路确定为预设投运线路,即,如果则令j∈ΩLine;如果则令结束对所有线路扫描,则生成了投运线路集合ΩLine

S02、对于投运线路集合第i条线路(即i∈ΩLine),从变电站本地的线路参数数据库中读取该线路的参数信息,包括如下:线路阻抗zi=ri+jxi,线路导纳进而形成投运线路参数集合Υi

S03、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以及第i条线路(其中i∈ΩLine)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分别计算每一条线路输送至该变电站的视在功率(其中表示实时电流相量量测的共轭相量),其中的实部为第i条线路输送的有功功率的虚部为第i条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

S04、对于第i条线路(其中i∈ΩLine),计算该线路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为

S05、对于第i条线路(其中i∈ΩLine),计算该线路的端间电流(其中表示实时电压相量量测的共轭相量);

S06、对于第i条线路(其中i∈ΩLine),计算变电站对端电压相量

S07、对于第i条线路(其中i∈ΩLine),计算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其中表示实时电流相量量测的共轭相量),的实部记为的虚部记为

S08、计算下列计算参数:

<mrow> <msub> <mi>Para</mi> <mi>a</mi> </msub> <mo>=</mo>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sub> <mi>&Omega;</mi> <mrow> <mi>L</mi> <mi>i</mi> <mi>n</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under> <mrow> <mo>(</mo> <mfrac> <msub> <mi>b</mi> <mi>i</mi> </msub> <mn>2</mn> </mfrac> <mo>)</mo> </mrow> <mo>;</mo> </mrow>

<mrow> <msub> <mi>Para</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o>(</mo>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sub> <mi>&Omega;</mi> <mrow> <mi>L</mi> <mi>i</mi> <mi>n</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under> <mo>(</mo> <msubsup> <mi>Q</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o>-</mo>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sub> <mi>&Omega;</mi> <mrow> <mi>L</mi> <mi>i</mi> <mi>n</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under> <mo>(</mo> <msubsup> <mi>Q</mi> <mn>0</mn> <mi>i</mi> </msubsup> <mo>)</mo> <mo>)</mo> </mrow> <mo>;</mo> </mrow>

<mrow> <msub> <mi>Para</mi> <mi>c</mi> </msub> <mo>=</mo>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sub> <mi>&Omega;</mi> <mrow> <mi>L</mi> <mi>i</mi> <mi>n</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under> <mo>&lsqb;</mo> <msub> <mi>x</mi> <mi>i</mi> </msub> <mo>&CenterDot;</mo> <mrow>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sup> <mi>P</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sup> <mi>Q</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row> <mo>&rsqb;</mo> <mo>;</mo> </mrow>

S09、列写变电站端电压解析表达式,记为

<mrow> <msub> <mi>V</mi> <mn>0</mn> </msub> <mo>=</mo> <msqrt> <mfrac> <mrow> <mo>-</mo> <msub> <mi>Para</mi> <mi>b</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sub> <mi>Para</mi> <mi>b</mi> </msub> <mn>2</mn> </msup> <mo>-</mo> <mn>4</mn> <msub> <mi>Para</mi> <mi>a</mi>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Para</mi> <mi>c</mi> </msub> </mrow> </msqrt> </mrow> <mrow> <mn>2</mn> <msub> <mi>Para</mi> <mi>a</mi> </msub> </mrow> </mfrac> </msqrt> </mrow>

S10、根据变电站端电压解析表达式求取偏导数作为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的第一求解参数;

S11、向上级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请求发送并接受下列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数值参数作为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的第二求解参数;

S12、根据如下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求解节点电压V0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QL的灵敏度的数值:

<mrow> <mfrac> <mrow> <msub> <mi>&Delta;V</mi> <mn>0</mn> </msub> </mrow> <mrow> <msub> <mi>&Delta;Q</mi> <mi>L</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under> <mi>&Sigma;</mi> <mrow> <mi>i</mi> <mo>&Element;</mo> <msub> <mi>&Omega;</mi> <mrow> <mi>L</mi> <mi>i</mi> <mi>n</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under> <mrow> <mo>(</mo> <mfrac> <mrow> <mo>&part;</mo> <msub> <mi>f</mi> <mi>Q</mi> </msub> </mrow> <mrow> <mo>&part;</mo> <msubsup> <mi>Q</mi> <mn>0</mn> <mi>i</mi> </msubsup> </mrow> </mfrac> <mo>&CenterDot;</mo> <mfrac> <mrow> <msubsup> <mi>&Delta;Q</mi> <mn>0</mn> <mi>i</mi> </msubsup> </mrow> <mrow> <msub> <mi>&Delta;Q</mi> <mi>L</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o>&part;</mo> <msub> <mi>f</mi> <mi>Q</mi> </msub> </mrow> <mrow> <mo>&part;</mo> <msubsup> <mi>P</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row> </mfrac> <mo>&CenterDot;</mo> <mfrac> <mrow> <msubsup> <mi>&Delta;P</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row> <mrow> <msub> <mi>&Delta;Q</mi> <mi>L</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frac> <mrow> <mo>&part;</mo> <msub> <mi>f</mi> <mi>Q</mi> </msub> </mrow> <mrow> <mo>&part;</mo> <msubsup> <mi>Q</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row> </mfrac> <mo>&CenterDot;</mo> <mfrac> <mrow> <msubsup> <mi>&Delta;Q</mi> <mrow> <mi>o</mi> <mi>p</mi> <mi>p</mi> </mrow> <mi>i</mi> </msubsup> </mrow> <mrow> <msub> <mi>&Delta;Q</mi> <mi>L</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S13、根据灵敏度的数值对变电站电压稳定状态进行评估,如果则当前本地级变电站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如果则当前本地级变电站处于电压不稳定状态;

S14、根据当前本地级变电站的电压稳定状态不同,采取不同的动作策略:

S14.1、如果本地级变电站处于电压稳定状态,等待1分钟后跳转至步骤S01;

S14.2、如果本地级变电站处于电压不稳定状态,则马上启动低压减载控制,并向上级电力系统调度中心上传预警信号,等待2秒后跳转至步骤S01。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的模块结构示意图。例如,所述评估控制装置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评估控制方法实现;该评估控制装置应用于变电站,如图3所示,该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300可包括以下模块:

读取模块310,用于读取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参数信息;

第一计算模块320,用于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第一视在功率及第二视在功率,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为向变电站输送的视在功率,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为变电站对端视在功率;

第二计算模块330,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计算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所需的第一求解参数;

第三计算模块340,用于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第二求解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求解参数、所述第二求解参数和所述预设灵敏度计算公式,计算节点电压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的灵敏度;

判断模块350,用于根据所述灵敏度判断所述变电站是否处于电压稳定状态,否则启动低压减载控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评估控制装置300还包括: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线路潮流量测值,生成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计算模块320包括读取单元321及第一计算单元322,其中:

读取单元321,用于读取变电站高压侧母线的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

第一计算单元322,用于根据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及所述实时电流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向变电站输送的第一视在功率;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322,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及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对应的变电站端无功损耗;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322,还用于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实时电压相量量测值、所述第一视在功率及所述变电站端无功损耗,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端间电流及对端电压相量;

所述第一计算单元322,还用于根据所述端间电流及所述对端电压相量,计算所述投运线路集合中各线路的变电站对端的第二视在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计算模块330具体用于:根据节点电压V0的函数关系式:

分别计算第一偏导数第二偏导数及第三偏导数

其中,对于所述预设投运线路集合中的任意一条线路i,所述Paraa根据所述参数信息计算得到,所述Parab根据所述第一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和所述第二视在功率中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所述Parac根据所述参数信息、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有功功率及所述第二视在功率的无功功率计算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三计算模块340,包括获取单元341及第二计算单元342,其中:

获取单元341,用于向电力系统控制中心获取电网潮流转移分布因子数值及

第二计算单元342,用于根据

计算节点电压V0对节点无功功率负荷QL的灵敏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判断模块350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灵敏度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是则判定所述变电站处于稳定状态。

上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通过充分挖掘变电站的多种信息,根据多种参数评估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从而提高电压稳定性评估的精确度。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是,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其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例如,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其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实现;又如,一种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装置,其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电网电压稳定性的评估控制方法所对应的功能模块。

应该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相应的程序可以存储于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