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703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移动电源领域,具体是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变的越来越智能,各种平板电脑也层出不穷,智能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日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通常情况下,越是智能的电子设备,其耗电量也就越大,导致续航不足,于是出现了移动电源产品以满足随时的需求。现有的移动电源壳体结构通常只有两个塑料材质的左、右壳体,通过卡扣连接为一体,这种结构的移动电源壳体在摔落时容易出现卡扣断掉的问题,因此使得抗震防摔性能较差,给产品使用带来的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卡扣断掉之后,壳体不能再组装,容易导致移动电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结构稳固,抗震防摔,可靠耐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包括有左半壳、右半壳以及上盖,所述左半壳、右半壳组装为外壳,该外壳内形成一用于安装电池以及电路板的内腔,所述上盖安装在该外壳上端;所述左半壳的边缘设置有定位插槽,所述右半壳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插槽相匹配的插舌,所述插舌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凸台,所述定位插槽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凸台相匹配的卡口,所述定位插槽内安装有密封胶条;所述左半壳下端设置有二块舌板,所述二块舌板堆叠以形成所述定位插槽,所述舌板的宽度与外壳一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盖为透光罩或者荧光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盖下端设置有小插舌以及卡扣支耳,所述左半壳、右半壳的上端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小插舌相匹配的插槽以及与所述卡扣支耳相匹配的凸台。

进一步改进,所述荧光导光罩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小插舌以及卡扣支耳,每侧设置二个卡扣支耳并且分置小插舌的两边。

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半壳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架,所述右半壳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安装架通过卡扣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左半壳与右半壳的组装通过定位插槽与插舌的配合定位,通过插舌的卡扣凸台与定位插槽的卡口配合固定,由于采用定位插槽与插舌的结构解决了摔落时卡扣容易断掉的问题,大大提升抗震防摔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另外定位插槽内安装有密封胶条,插舌与密封胶条配合进行密封,防止进水。本发明结构合理实用,可靠耐用,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图3是本发明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左半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右半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一种移动电源的壳体结构,包括有左半壳1、右半壳2以及上盖3,所述左半壳1、右半壳2组装为外壳,该外壳内形成一用于安装电池以及电路板的内腔,所述上盖3安装在该外壳上端;所述左半壳1的边缘设置有定位插槽101,所述右半壳2的边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插槽101相匹配的插舌201,所述插舌20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卡扣凸台202,所述定位插槽101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凸台202相匹配的卡口102,所述定位插槽101内安装有密封胶条;所述左半壳1下端设置有二块舌板103,所述二块舌板103堆叠以形成所述定位插槽101,所述舌板103的宽度与外壳一致。采用上述结构,移动电源的壳体由左半壳1、右半壳2以及上盖3组装而成,左半壳1与右半壳3的组装通过定位插槽101与插舌201的配合定位,通过插舌201的卡扣凸台202与定位插槽101的卡口102配合固定,由于采用定位插槽101与插舌201的结构解决了摔落时卡扣容易断掉的问题,大大提升抗震防摔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另外定位插槽101内安装有密封胶条,插舌201与密封胶条配合进行密封,提高密封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上盖3为透光罩或者荧光罩,即可在移动电源里设置LED灯,加上透光罩或者荧光罩组成照明灯,提高通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上盖3下端设置有小插舌301以及卡扣支耳302,所述左半壳1、右半壳2的上端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小插舌301相匹配的插槽4以及与所述卡扣支耳302相匹配的凸台5。优选的,所述上盖3下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小插舌301以及卡扣支耳302,每侧设置二个卡扣支耳302并且分置小插舌301的两边。采用上述结构,上盖3安装时,将定位小插舌301插入插槽4、卡扣支耳302与凸台5配合卡装即可将上盖3安装在左半壳1、右半壳2的上端,组装简易、可靠耐用。

为了便于安装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左半壳1内侧设置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安装架104,所述右半壳2内侧设置有支撑板203,所述支撑板203与安装架104通过卡扣连接,支撑板203与安装架104卡扣连接一方面有利于左半壳1与右半壳2的连接固定,另一方面可作为支撑,提高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