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导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003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导管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线、电缆等施工使用的可移动导管器。



背景技术: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工人在进行管线、电缆等成盘材料施工时,易造成线、管缠绕,错综复杂,对这些缠绕的管线重新捋顺整理耗时耗力,从而导致整个施工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管线、电缆等放线施工的工具,以使管线、电缆等成盘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顺利快速的进行收放,从而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可移动导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导线圆盘、导线孔、车轮、中枢连接筒;支架的侧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支架的一个侧边从上顶点处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把手,支架的上顶点处连接中枢连接筒,中枢连接筒中内置轴承,轴承分别与支架和导线圆盘通过丝扣连接固定,支架的一侧边上连接导线杆,导线杆上端设置导线孔,支架的下底角处连接车轮。

所述中枢连接筒、导线圆盘、导线杆均由直径为15-40mm,壁厚为1.5-3.0mm焊接而成。

所述支架的底边长为1000-1500mm。

所述导线圆盘的直径为400-800mm。

所述车轮的直径为100mm。

所述导线孔的孔径为20-50mm。

所述可移动导管器的整体高度为1000-1500mm。

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可以解决软管、线缆等材料在保存过程中堆放混乱的问题;

2、可以解决软管、线缆等材料在放线施工过程中耗力耗时的问题;

3、操作简单、实用性强,施工人员乐于使用;

4、工作效率高,可独立完成管线成盘材料的放线工作;

5、可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制作简单,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中:1-支架,2-导线圆盘,3-导线孔,4-车轮,5-中枢连接筒,6-把手,7-导线杆。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的可移动导管器,包括支架1、导线圆盘2、导线孔3、车轮4、中枢连接筒5;支架1的侧截面为三角形,三角形支架1的一个侧边从上顶点处继续向前延伸形成把手6,支架1的上顶点处连接中枢连接筒5,中枢连接筒5中内置轴承,轴承分别与支架1和导线圆盘2通过丝扣连接固定,支架1的一侧边上连接导线杆7,导线杆7上端设置导线孔3,支架1的下底角处连接车轮4。

所述中枢连接筒、导线圆盘、导线杆均由直径为20mm,壁厚为2mm的钢管焊接而成。

所述支架1的底边长度为1200mm。

所述导线圆盘2的直径为600mm。

所述车轮4的直径为100mm。

所述导线孔3的孔径为35mm。

所述可移动导管器的整体高度为1200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移动导管器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①所述中枢连接筒、导线圆盘、导线杆均由直径为15mm,壁厚为1.5mm的钢管焊接而成;

②所述支架1的底边长度为1000mm;

③所述导线圆盘2的直径为400mm;

④所述导线孔3的孔径为20mm;

⑤所述可移动导管器的整体高度为1000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移动导管器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①所述中枢连接筒、导线圆盘、导线杆均由直径为40mm,壁厚为3.0mm的钢管焊接而成;

②所述支架1的底边长度为1500mm;

③所述导线圆盘2的直径为800mm;

④所述导线孔3的孔径为50mm;

⑤所述可移动导管器的整体高度为1500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