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输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2528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配电输出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配电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电输出模块。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机房或者核心机房常用配电箱供配电。而配电输出模块是配电箱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配电输出模块中各个组成部分独立放置,布线复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配电输出模块中各个组成部分分布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机柜的深度空间,导致容量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的缺陷,提供一种配电输出模块。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配电输出模块,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正面支架,所述正面支架的两侧均设有一个侧面支架;所述正面支架上设有主进线铜排和断路器组件,所述断路器组件包括若干微型断路器,每个微型断路器均分别与主进线铜排电连接;所述侧面支架上依次设有互感器组件、采集监控模块、输出端子排组件,其中,所述互感器组件最靠近正面支架;所述互感器组件包括若干电流互感器,所述输出端子排组件包括若干输出端子台;每个微型断路器均通过电缆线连接于一个输出端子台,所述电缆线穿设于所述电流互感器;每个微型断路器均通过信号线连接于所述采集监控模块;每个所述电流互感器均电连接于所述采集监控模块;所述微型断路器沿所述正面支架上下分布;所述侧面支架与所述正面支架垂直。

较佳地,所述侧面支架上固设有安装板,所述采集监控模块固设于安装板。

较佳地,所述安装板设有布线槽。

较佳地,所述主进线铜排设于正面支架的上端部,所述断路器组件设于所述主进线铜排的下方。

较佳地,所述输出端子台沿所述侧面支架上下分布。

较佳地,所述输出端子排组件还包括两个扎线板,两所述扎线板分别设于所述输出端子台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配电输出模块,充分利用机柜深度方向,合理布局,节约空间。在同等空间下,本配电输出模块的配电容量更大。配电输出模块中各个组成部分合理放置,布线简单,避免了安全隐患。输出、检测、监控、采集等各模块就近集成,方便维护与输出。本配电输出模块可以实现模块化,一体化,可直接安装在标准机柜内,通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视图。

图3位图1中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配电输出模块,其包括正面支架10,正面支架10的两侧均设有一个侧面支架20;正面支架10上设有主进线铜排30和断路器组件40,断路器组件40包括若干微型断路器400,每个微型断路器400均分别与主进线铜排30电连接。

侧面支架20上依次设有互感器组件50、采集监控模块60、输出端子排组件70,其中,互感器组件50最靠近正面支架10;互感器组件50包括若干电流互感器500,输出端子排组件70包括若干输出端子台700;每个微型断路器400均通过电缆线连接于一个输出端子台700,该电缆线穿设于电流互感器500;每个微型断路器400均通过信号线连接于采集监控模块60;每个电流互感器500均电连接于采集监控模块60;微型断路器400沿正面支架10上下分布。

侧面支架20上固设有安装板21,采集监控模块60固设于安装板21。安装板21设有布线槽22。该布线槽用于容纳信号线。

主进线铜排30设于正面支架10的上端部,断路器组件40设于主进线铜排30的下方。侧面支架20与正面支架10垂直。

输出端子台700沿侧面支架20上下分布。输出端子排组件70还包括两个扎线板71,两扎线板71分别设于输出端子台700的两侧。

使用时,主电缆接入主进线铜排,各个微型断路器的进口端分别与主进线铜排电连接。每个微型断路器的出口端通过电缆线与一个输出端子台连接。用户设备可以直接与输出端子台连接,获得供电。

微型断路器与输出端子台之间的电缆线穿设于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将电流强度信息输入到采集监控模块。

微型断路器与采集监控模块之间采用信号线连接,采集监控模块获取该支路的开关状态、电压、功率及电能等信息。用户可以对采集监控模块的信息数据进行接收,从而获得准确的供配电信息。上述各个组成部件均为现有部件,在此就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配电输出模块,充分利用机柜深度方向,合理布局,节约空间。在同等空间下,本配电输出模块的配电容量更大。配电输出模块中各个组成部分合理放置,布线简单,避免了安全隐患。输出、检测、监控、采集等各模块就近集成,方便维护与输出。本配电输出模块可以实现模块化,一体化,可直接安装在标准机柜内,通用性更强。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