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5206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蓄电池(Storage Battery)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现有的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结构复杂,元器件繁多,不利于后期的调试和维护,也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的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

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到所述接地端;

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蓄电池。

具体地,所述电源为正45伏电压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3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680欧姆、第四电阻R4阻值为22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360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K欧姆、第八电阻R8阻值为33K欧姆、第九电阻R9阻值为10K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容C1为1200pF、第二电容C2为0.01uF、第三电容C3为0.33uF、第四电容C4为0.03uF、第五电容C5为0.02uF、第六电容C6为0.033uF、第七电容C7为0.01uF。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感L1为1uH,所述第二电感L2为5uH。

具体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管。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为TMS320F2837x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NPN型三极管为核心器件构成蓄电池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器连接蓄电池和电源,使得补偿充电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调试和维护,方便携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蓄电池补偿充电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2所示,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

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

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到所述接地端;

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蓄电池。

具体地,所述电源为正45伏电压源。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3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680欧姆、第四电阻R4阻值为22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360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K欧姆、第八电阻R8阻值为33K欧姆、第九电阻R9阻值为10K欧姆。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容C1为1200pF、第二电容C2为0.01uF、第三电容C3为0.33uF、第四电容C4为0.03uF、第五电容C5为0.02uF、第六电容C6为0.033uF、第七电容C7为0.01uF。

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感L1为1uH,所述第二电感L2为5uH。

具体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管。

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为TMS320F2837xS。

本实用新型采用NPN型三极管为核心器件构成蓄电池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器连接蓄电池和电源,使得补偿充电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调试和维护,方便携带。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