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1718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发明于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化高潮。成为人类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之一,从此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既是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仍然对电力有着持续增长的需求,因为我们发明了电脑、家电等更多使用电力的产品。不可否认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电力成为人们的必需品。20世纪出现的大规模电力系统是人类工程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

电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也伴随而来了许多问题,其中监控电力线路是否存在电就是其中一个问题,现有的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不能够对电力线路进行实时监控,因此,提出了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监控终端与感应系统,所述感应系统设置在需要监控的线路上,所述感应系统电性连接有无线传输模块,且无线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信息收发模块,所述信息收发模块电性连接有数据采集模块,且数据采集模块电性连接有数据转换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转换模块均电性连接有监控终端,所述监控终端电性连接有储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与报警模块,且数据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有显示屏与波形显示模块,所述波形显示模块电性连接于显示屏,所述感应系统包括触点模块、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且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电性连接于触点模块,所述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还电性连接于无线传输模块。

优选的,所述数据转换模块还电性连接有数据对比模块,且数据对比模块电性连接于监控终端、储存模块与波形显示模块。

优选的,所述报警模块内置有蜂鸣器,且报警模块还电性连接有短信生成模块,所述短信生成模块电性连接有通讯模块,且通讯模块信号连接有用户端。

优选的,所述监控终端具体为微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有益效果在于:该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能够对电力线路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进行波形显示,能够形象的看出电力变化情况,还能够对采集的数据与前期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电力线路工作是否稳定,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电力运行停送电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监控终端与感应系统,监控终端具体为微处理器,能够对系统进行整体调节与整理。感应系统设置在需要监控的线路上,通过设置在线路上的感应系统,对电力运行中是否带电进行实时感应,感应系统电性连接有无线传输模块,且无线传输模块信号连接有信息收发模块,信息收发模块电性连接有数据采集模块,且数据采集模块电性连接有数据转换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与数据转换模块均电性连接有监控终端,使用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感应系统感应到的信息进行远程传送,从而微处理器通过数据采集模块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经常初步处理后,再传输到其所需要的位置上。

监控终端电性连接有储存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与报警模块,且数据处理模块电性连接有显示屏与波形显示模块,波形显示模块电性连接于显示屏,工作时,微处理器将初步处理后的电力数据传输到显示屏与波形显示模块内,进行波形显示,从而判断是否带电。

感应系统包括触点模块、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且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电性连接于触点模块,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与浪涌检测器还电性连接于无线传输模块,工作时能够对电力线路上的电流、电压与浪涌情况进行实时采集。

数据转换模块还电性连接有数据对比模块,且数据对比模块电性连接于监控终端、储存模块与波形显示模块,还能够对采集的数据与前期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电力线路工作是否稳定,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报警模块内置有蜂鸣器,且报警模块还电性连接有短信生成模块,短信生成模块电性连接有通讯模块,且通讯模块信号连接有用户端,当电力线路突然没电或者是瞬间带电时,能够对其进行报警,以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