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1717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废气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往往需对其进行加热处理;现有的废气处理工艺中对于气体均采用热源直接将其加热至所需温度,然而,待处理的气体经由常温直接与热源接触过程中,其加热至所需温度的时间较长,故导致气体整体加热的效率难以保障;同时,为满足气体在短期内升温至所需温度,其所需能耗亦达到较高值,进而使得废气的处理成本高居不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级换热设备,其可在改善废气处理的加热工艺中的加热效果以及能耗状况的同时,对于废气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损失进行有效的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其包括有换热机体;所述换热机体之上包括有进气端口与出气端口,换热机体内部包括有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以及第三换热室,其中,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之间彼此导通,第二换热室与第三换热室之间彼此导通;所述进气端口连接有导通至换热机体内部的换热管道,换热管道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并导通至第三换热室之中,所述第三换热室内部设置有电热源;所述出气端口导通至第一换热室之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机体之中,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以及第三换热室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换热管道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延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室的结构设置,以使得换热机体内的多个换热室结构布局更为紧密,以改善气体在多级换热过程中的传输效率;同时,气体在采用上述结构布局的换热室中的任意两个换热室之间进行导通时的传输路径与气体的自然运动方向相符,故可进一步改善本申请的换热设备中气体的传输效率及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换热室之中,换热管道于第一换热室内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的导通位置以及出气端口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室之中,换热管道于第二换热室内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的导通位置,以及第二换热室与第三换热室的导通位置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经由第三换热室内的电热源得以加热处理后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二换热室、第一换热室直至出气端口时,可分别在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内与换热管道之间形成均匀的接触,进而使其对于换热管道内的气体的辅助换热处理的效果得以保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换热室之中,电热源延伸至换热管道于第三换热室内的端部的正下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自换热管道输出的气体得以高效而稳定的电加热处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换热室与第三换热室的导通位置设置有催化剂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催化剂层的设置以在气体通过相邻换热室的导通位置时对其内部有害成分进行吸附、中和等处理,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换热设备在对于气体进行有效的加热处理的同时,亦可完成对其净化处理,从而使得废气处理的整体效率得以改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机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换热室、第二换热室以及第三换热室侧端部的导通室,所述第二换热室与第三换热室通过导通室进行相互导通处理;所述第一换热室于导通室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导流端板,导流端板由其上端部朝向第二换热室内部倾斜向下进行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室之中,其与第三换热室导通位置的催化剂层的端面由其下端部朝向第二换热室倾斜向上进行延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导通室的设置以对于自第三换热室内导出的高温气流提高较大的流动空间,以使得设备内部的压力稳定性以及气体传输效率得以保障;与此同时,第一换热室对应的导流端板以及第二换热室对应的催化剂层的倾斜延伸结构使其在第二换热室的进气位置形成斗形的导向结构,进而使得导通室内的气体朝向第二换热室内输送的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待处理的废气经由进气端口导入;上述废气由进气端口进入至换热管道之中,并在换热管道内部依次通过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直至第三换热室内排出,第三换热室内设置的电热源可对于以上废气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温度为250至450℃);经电热源加热后的废气沿第三换热室依次导通至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室内,并由出气端口导出。

上述废气在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室内进行传输过程中,由于其所受电热源加热作用具有较高的温度,故其较于换热管道内传输阶段的废气可形成高温气体,故此,当废气在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时内进行传输过程中可通过与换热管道的接触对于换热管道内的废气形成辅助加热处理;受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的自然损耗影响,第二换热室的气体对于换热管道内部气体的加热温度为200至350℃,第一换热室内的气体对于换热管道内部气体的加热温度为80至200℃。以上多个换热室内气体的辅助加热功效可使得待处理的废气进入至换热管道内部时可在第一换热室内受其内部气体影响形成一级加热,在第二换热室内受其内部气体影响形成二级加热,并最终在第三换热室内受其内部电热源影响形成三级加热处理。

上述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一方面使得废气进行加热处理过程中可得以多次逐级递增的加热处理,进而避免气体瞬时加热温度过高而导致气体加热效果不理想,或加热能耗过大等现象;与此同时,以上对于气体的多级加热处理的热量源自废气完成加热后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故使得废气中的余热可得以有效的利用,以在减少设备整体能耗的同时,使其正常损耗的能源得以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换热机体、2—进气端口、3—出气端口、4—第一换热室、5—第二换热室、6—第三换热室、7—换热管道、8—电热源、9—催化剂层、10—导通室、11—导流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与附图,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其包括有换热机体1;所述换热机体1之上包括有进气端口2与出气端口3,换热机体1内部包括有第一换热室4、第二换热室5以及第三换热室6,其中,第一换热室4与第二换热室5之间彼此导通,第二换热室5与第三换热室6之间彼此导通;所述进气端口2连接有导通至换热机体1内部的换热管道7,换热管道7依次经过第一换热室4与第二换热室5并导通至第三换热室6之中,所述第三换热室6内部设置有电热源8;所述出气端口3导通至第一换热室4之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换热室5与第三换热室6的导通位置设置有催化剂层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催化剂层的设置以在气体通过相邻换热室的导通位置时对其内部有害成分进行吸附、中和等处理,进而使得本申请中的换热设备在对于气体进行有效的加热处理的同时,亦可完成对其净化处理,从而使得废气处理的整体效率得以改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将待处理的废气经由进气端口导入;上述废气由进气端口进入至换热管道之中,并在换热管道内部依次通过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直至第三换热室内排出,第三换热室内设置的电热源可对于以上废气进行加热处理(加热温度为250至450℃);经电热源加热后的废气沿第三换热室依次导通至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室内,并由出气端口导出。

上述废气在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室内进行传输过程中,由于其所受电热源加热作用具有较高的温度,故其较于换热管道内传输阶段的废气可形成高温气体,故此,当废气在第二换热室与第一换热时内进行传输过程中可通过与换热管道的接触对于换热管道内的废气形成辅助加热处理;受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量的自然损耗影响,第二换热室的气体对于换热管道内部气体的加热温度为200至350℃,第一换热室内的气体对于换热管道内部气体的加热温度为80至200℃。以上多个换热室内气体的辅助加热功效可使得待处理的废气进入至换热管道内部时可在第一换热室内受其内部气体影响形成一级加热,在第二换热室内受其内部气体影响形成二级加热,并最终在第三换热室内受其内部电热源影响形成三级加热处理。

上述基于余热利用处理的多级换热设备一方面使得废气进行加热处理过程中可得以多次逐级递增的加热处理,进而避免气体瞬时加热温度过高而导致气体加热效果不理想,或加热能耗过大等现象;与此同时,以上对于气体的多级加热处理的热量源自废气完成加热后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故使得废气中的余热可得以有效的利用,以在减少设备整体能耗的同时,使其正常损耗的能源得以有效利用。

实施例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机体1之中,第一换热室4、第二换热室5以及第三换热室6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分布;所述换热管道7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延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分布的多个换热室的结构设置,以使得换热机体内的多个换热室结构布局更为紧密,以改善气体在多级换热过程中的传输效率;同时,气体在采用上述结构布局的换热室中的任意两个换热室之间进行导通时的传输路径与气体的自然运动方向相符,故可进一步改善本申请的换热设备中气体的传输效率及效果。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换热室4之中,换热管道7于第一换热室4内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室4与第二换热室5的导通位置以及出气端口3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室5之中,换热管道7于第二换热室5内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室4与第二换热室5的导通位置,以及第二换热室5与第三换热室6的导通位置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经由第三换热室内的电热源得以加热处理后的气体依次通过第二换热室、第一换热室直至出气端口时,可分别在第一换热室与第二换热室内与换热管道之间形成均匀的接触,进而使其对于换热管道内的气体的辅助换热处理的效果得以保障。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2相同。

实施例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换热室6之中,电热源8延伸至换热管道7于第三换热室6内的端部的正下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使得自换热管道输出的气体得以高效而稳定的电加热处理。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3相同。

实施例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换热机体内部设置有位于第一换热室4、第二换热室5以及第三换热室6侧端部的导通室10,所述第二换热室5与第三换热室6通过导通室10进行相互导通处理;所述第一换热室4于导通室10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导流端板11,导流端板11由其上端部朝向第二换热室5内部倾斜向下进行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室5之中,其与第三换热室6导通位置的催化剂层的端面由其下端部朝向第二换热室5倾斜向上进行延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可通过导通室的设置以对于自第三换热室内导出的高温气流提高较大的流动空间,以使得设备内部的压力稳定性以及气体传输效率得以保障;与此同时,第一换热室对应的导流端板以及第二换热室对应的催化剂层的倾斜延伸结构使其在第二换热室的进气位置形成斗形的导向结构,进而使得导通室内的气体朝向第二换热室内输送的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改善。

本实施例其余特征与优点均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