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缆保护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3321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扭缆保护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缆保护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的一个特色在于其机舱和叶轮组被设置成远离地面的形式,而发电机、增速机、间距控制系统、偏航控制系统等重要组成系统均安装在该机舱内。而为了实现能量和数据的传输,塔筒底部的设备与塔筒顶部的设备需要通过缆线连接,而缆线需要成束地铺设在塔筒中并与塔筒内壁分离。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在工作时需要对风偏航,因此,风力发电机组的机舱需要实现在一定角度内转动,则缆线的扭缆段也会随之扭转。为了确保转动过程中不损坏连接缆线,故而缆线具有垂悬段,该垂悬段通常设置在塔筒的中心,并沿塔筒轴向延伸走线。并且在塔筒的不同位置处,缆线也会处于不同的铺设状态,例如在塔筒内部的马鞍面处,缆线会被弯曲成预定的弧度铺设。但是在缆线扭转的过程中,处于扭缆段的缆线容易发生晃动而偏离塔筒垂直中心,与周围的部件发生碰撞摩擦。而且马鞍面处的缆线的扭转量不容易控制,当缆线发生过度扭转时,则会集束严重,在造成缆线表皮相互摩擦破损的同时,也会造成缆线内通过电流时产生的热量发生堆积,极易发生过温运行,从而影响缆线的使用寿命。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扭缆保护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扭缆保护装置以及风力发电机组,能够实现避免成束铺设的缆线发生径向晃动而碰撞周围部件,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避免处于扭缆段的缆线扭转过度发生堆叠,而对缆线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中的一个或多个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扭缆保护装置,包括:缆线固定部件,具有第一固定环和设置于第一固定环的外侧的止动部,第一固定环内侧形成有缆线通过孔,通过缆线通过孔的缆线与第一固定环固定连接;和限位部件,限位部件和缆线固定部件彼此对应地设置有导引组件,限位部件和缆线固定部件通过导引组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限位部件包括彼此连接的连接部和抵靠部,连接部固定连接于外部支撑部件,抵靠部与止动部彼此配合,以限制第一固定环的转动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导引组件包括设置在缆线固定部件和限位部件中的一者的引导通道以及设置在缆线固定部件和限位部件中的另一者的配合部,配合部与引导通道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缆线固定部件还包括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同心地套装在第一固定环外并与第一固定环固定连接,引导通道为形成在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之间的环形空隙,配合部为沿第一固定环的轴向延伸设置的柱体,柱体伸入环形空隙中并能够在环形空隙中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柱体贯穿环形空隙且具有预定长度,并且限位部件还包括卡持部,卡持部设置在柱体的远离连接部一侧,以在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沿轴向相对柱体移动时,能够通过与卡持部抵卡配合,阻止缆线固定部件脱离限位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引导通道为设置在第一固定环的外周面上的环状的第一凹卡槽,配合部为设置在限位部件上且与第一凹卡槽形状相适应的第一凸卡体,第一凸卡体能够嵌卡在第一凹卡槽中并沿第一凹卡槽所限定的轨迹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引导通道为设置在限位部件的外周面上的第二凹卡槽,配合部为设置在第一固定环外周面上且与第二凹卡槽形状相适应的环状的第二凸卡体,第二凸卡体能够嵌卡在第二凹卡槽中并沿第二凹卡槽所限定的轨迹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限位部件为可伸缩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止动部为设置在第一固定环外侧的挡块,抵靠部为柱体的壁部,挡块能够与柱体的壁部抵靠配合,以限制第一固定环的转动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止动部包括两个挡块,两个挡块沿第一固定环的周向彼此分隔地设置;或者,限位部件包括两个柱体,两个柱体沿第一固定环的周向彼此间隔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挡块的位置可沿第一固定环的周向调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上述的扭缆保护装置。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和风力发电机组,将缆线固定部件与缆线固定连接,而将与缆线固定部件彼此配合对缆线进行保护的限位部件通过限位部件自身设置的连接部与外部支撑部件连接。并且通过缆线固定部件和限位部件彼此对应地设置导引组件,使缆线固定部件和限位部件之间可相对移动并保持导引状态地连接。由此能够通过限位部件将缆线固定部件限制在预设位置处而不发生径向晃动,同时能够允许缆线固定部件随同缆线进行扭转。进一步通过缆线固定部件中设置的止动部与限位部件中设置的抵靠部彼此配合,对缆线固定部件相对限位部件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能够防止成束铺设的缆线由于发生径向晃动而碰撞周围部件,同时还能够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从而避免处于扭缆段的缆线由于扭转过度发生堆叠现象,进而能够避免由于热量集中而对缆线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其中: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止动部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扭缆保护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扭缆保护装置沿A-A面剖切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扭缆保护装置;2-扭缆保护装置;3-扭缆保护装置;4-扭缆保护装置;

10-缆线固定部件;11-第一固定环;11a-缆线通过孔;12-第二固定环;13-环形空隙;14-挡块;15-挡块;16-第一凹卡槽;17-第二凸卡体;18-挡块;19-挡块;

20-限位部件;21-柱体;21a-第一部分;21b-第二部分;22-连接部;23-卡持部;24-第一凸卡体;25-第二凹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扭缆保护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扭缆保护装置能够应用在风力发电机组中,安装于塔筒内,对处于扭缆段的缆线进行限位保护,能够防止缆线发生径向晃动,同时还能够对缆线沿周向发生的扭转角度进行限制,以防止缆线过度扭转而对缆线本身造成损毁。因此能够对容易发生过度扭转的扭缆部分进行保护。当然,对于风力发电机组来说,悬垂于塔筒内部的缆线不止包括电缆,还包括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控制缆线。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不仅仅能够应用在风力发电机组中,还能够应用在其他用于输配电的设备中,对处于悬垂状态并可能发生严重扭转的缆线进行保护。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扭缆保护装置1包括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缆线固定部件10具有第一固定环11和设置于第一固定环11的外侧的止动部,第一固定环11内侧形成有缆线通过孔11a,通过缆线通过孔11a的缆线与第一固定环11固定连接。限位部件20,限位部件20和缆线固定部件10彼此对应地设置有导引组件,限位部件20和缆线固定部件10通过导引组件可相对移动地设置,限位部件20包括彼此连接的连接部22和抵靠部,该连接部22固定连接于外部支撑部件(图中未示出),抵靠部与止动部彼此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固定环11的转动角度。

由此,上述实施例中,与缆线固定连接的缆线固定部件10和与外部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的限位部件20彼此通过导引组件可相对移动地配合,以进一步通过设置在缆线固定部件10中的止动部和设置在限位部件20中的抵靠部彼此配合,使缆线固定部件10保持在固定的位置,同时允许缆线固定部件10相对限位部件20进行一定范围的转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1能够避免扭缆段的缆线在扭转过程中发生晃动,使缆线始终保持在预设的中心位置,防止缆线与相邻部件之间发生磨损,同时也能够防止缆线由于过度扭转而造成严重集束现象,进而影响缆线散热以及影响缆线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扭缆保护装置1用于设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图中未示出)中,能够对铺设于马鞍面附近的悬垂缆线进行保护(当然也可以对其他扭缆段的缆线进行保护)。如图1所示,缆线固定部件10包括:第一固定环11、第二固定环12、环形空隙13以及挡块14。

具体地,第一固定环11整体呈圆环状,并且内侧形成缆线通过孔11a,缆线通过孔11a中可以设置相应的缆线固定结构。由于缆线以束状的形式延伸,所以缆线束能够经由缆线通过孔11a穿过,并通过缆线固定结构与第一固定环11进行固定。由此,当缆线在一些情况下发生扭转时,套设并固定在缆线外侧的第一固定环11能够跟随缆线同步转动。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缆线通过孔11a中的缆线固定结构并不进行限制,其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方式进行固定,只要是能够将缆线固定在缆线通过孔11a中,以使第一固定环11随同缆线一起扭转即可。

第二固定环12同样也是整体呈圆环状且与第一固定环11具有同样的厚度和高度,并且第二固定环12同心地套装在第一固定环11外侧并与第一固定环11固定连接。由此,在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之间即形成了引导通道,即环形空隙13。在本实施例中,止动部为挡块14。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通过挡块14固定连接,连接后的挡块14位于环形空隙13中,并在环形空隙13中延伸形成预定长度,以在环形空隙13中沿周向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限制面。

继续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与缆线固定部件10彼此配合的限位部件20包括:柱体21、连接部22以及卡持部23。

具体地,限位部件20的主体部分为柱体21,在柱体21的两端部的其中一端设置有连接部22,另一端设置有卡持部23。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2为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有相应的连接孔,以便于连接部22能够与外部支撑部件(例如位于马鞍面上方的平台或者是横梁)固定连接,而对限位部件20整体进行固定。当然,连接部22的具体设置形式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连接部22还可以是其他的连接结构,例如可以是连接卡扣。

在本实施例中,柱体21作为配合部,呈圆柱状,其能够伸入上述缆线固定部件10的环形空隙13中,并在环形空隙13中沿环形空隙13所限定的空间移动。并且,限位部件20通过上述外部支撑部件被固定在预定位置处,以在柱体21伸入环形空隙13中后,使缆线固定部件10位于塔筒的中心部位,防止缆线固定部件10出现径向晃动。当然,环形空隙13的尺寸可以设置为与柱体21的直径相同或者是略大于柱体21的直径,以便能够允许柱体21在环形空隙13中移动。

由此,在限位部件20被固定连接在外部支撑部件的情况下,当缆线固定部件10随同缆线扭转时,由于限位部件20被环形空隙13形成的移动空间所限制,故缆线固定部件10只能在随同缆线扭转时相对限位部件20进行周向转动。也就是说,通过环形空隙13和柱体21共同构成导引组件,通过导引组件使得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被可相对移动地设置。因此,通过设置限位部件20,能够对缆线固定部件10沿水平方向的晃动进行限制,避免在缆线扭转的过程中由于发生径向晃动而偏离塔筒垂直中心,与周围的附件发生摩擦或撞击,导致缆线固定部件10被损坏或者缆线被毁损。

另外,由于在环形空隙13中设置有挡块14,所以在缆线固定部件10跟随缆线转动而相对限位部件20转动的过程中,也就是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沿环形空隙13形成的轨迹移动的过程中,柱体21的壁部会与挡块14的侧面接触。因此柱体21与挡块14彼此会形成制约关系。而由于柱体21被外部支撑部件所固定,所以第一固定环11将会被挡块14抵挡,不会再继续相对柱体21转动。并且挡块14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延伸形成预定的长度,以使挡块14能够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两侧分别形成两个限制面。所以在第一固定环11跟随缆线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两个方向发生扭转时,都能够通过挡块14的两个限制面分别和作为抵靠部的柱体21的壁部限位配合,进而对缆线固定部件10相对柱体21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将第一固定环11的扭转角度制限在预定角度范围内(该预设角度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按照经验选择两个方向(即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相应极限扭转角度,并且两个方向的极限扭转角度可以相同或不同)。

由此,便能够解决塔筒中例如马鞍面处的缆线扭转量不易控制,容易发生过度扭转,而造成缆线束缚严重,从而导致缆线得不到良好的散热,进而易发生过温运行情况,最终影响缆线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缆线在扭转的过程中同时可能会产生沿塔筒轴向的位移,所以需要对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预留出预定长度。以在缆线发生扭转而带动缆线固定部件10沿轴向移动时,使限位部件20能够在保证缆线固定部件10不发生径向晃动的情况下,允许缆线固定部件10沿塔筒的轴向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由于柱体21被预留出预定长度,而缆线固定部件10能够在柱体21的限定作用下沿塔筒轴向移动。所以为了防止缆线固定部件10在沿塔筒轴向移动时与柱体21脱离,柱体21的远离连接部22的一端还设置有卡持部23。在本实施例中,卡持部23为凸出形成在柱体21端部的环状凸边。通过设置该环状凸边,能够避免缆线固定部件10在沿塔筒的轴向移动的过程中脱离柱体21的约束,出现撞击或者磨损周围部件的问题。因此能够使缆线固定部件10始终保持和缆线固定部件10的配合状态,不会彼此脱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止动部为设置在环形空隙13中的挡块14,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请参见图2,图2是根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1中的止动部的一个具体示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止动部为挡块15,挡块15位于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轴向的一侧,并且挡块15同时与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轴向一侧端面(图中示出了挡块15位于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顶部端面)固定连接。由此,挡块15同样可以将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固定连接在一起,并且同时能够作为止动部与在环形空隙13中移动的柱体21的壁部彼此配合,限制第一固定环11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转动。当然,同理还可以将挡块15设置在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底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卡持部23为设置在柱体21一端的环状凸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卡持部23还可以包括其他形状的凸台或者凸耳,当然卡持部23还可以包括能够与缆线固定部件10(即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一侧端面配合防止缆线固定部件10脱离柱体21的任何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通过止动部,也就是挡块14固定连接,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还可以通过位于其顶面或者底面的其他连接结构彼此连接,此时只要是不妨碍柱体21在环形空隙13中移动以及在环形空隙13中的预定位置设置止动部即可。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扭缆保护装置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扭缆保护装置2沿A-A面剖切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见图3至图5,本实施例中的扭缆保护装置2同样包括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彼此配合以实现使缆线保持于塔筒的中心位置以及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的目的。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缆线固定部件10只包括第一固定环11,而引导通道为设置在第一固定环11外周面上的第一凹卡槽16。第一凹卡槽16连续地形成在第一固定环11的外周面,以构成环状。并且第一凹卡槽16的开口尺寸被设置为,沿第一固定环11的径向由外向内逐渐递增(如图5所示)。对应地,配合部为设置在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外壁面上的第一凸卡体24。第一凸卡体24凸出地形成在柱体21的外壁面上,并且第一凸卡体24与第一凹卡槽16的形状相适应,即,第一凸卡体24沿柱体21纵长方向的尺寸被设置为,沿柱体21的外壁面向远离柱体21的方向逐渐递增(如图5所示)。

由此,第一凸卡体24能够嵌卡在第一凹卡槽16中,并沿第一凹卡槽16限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第一凸卡体24能够在第一凹卡槽16中与第一凹卡槽16滑动配合,使得缆线固定部件10在跟随与其固定的缆线扭转时,能够相对限位部件20转动并始终与限位部件20保持接合状态。因此通过第一凹卡槽16和第一凸卡体24彼此配合构成的导引组件能够使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限制为彼此可相对移动且不脱离连接。这样,在限位部件20被固定在外部支撑部件的基础上,缆线固定部件10则可以被限位部件20限定为始终处于塔筒的中心周向转动,而不会发生进行的晃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缆线在铺设过程中的预留松量较小时,缆线在扭转的过程中同时可能会产生沿塔筒轴向的位移。而由于彼此配合的第一凹卡槽16和第一凸卡体24已经在塔筒的轴向限制了缆线固定部件10与限位部件20彼此的相对位置,则此时可以将限位部件20设置成可伸缩的结构。

示例性地,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包括第一部分21a和第二部分21b,而第一部分21a由第二部分21b的一侧端部套设在第二部分21b外,使第二部分21b能够相对于第一部分21a伸出或者收回。并且第一部分21a和第二部分21b之间彼此对应地设置有卡接结构,以避免彼此脱离连接。由此,在缆线发生扭转而带动缆线固定部件10沿塔筒轴向发生移动时,限位部件20在保证缆线固定部件10始终位于塔筒中心的同时,还能通过可伸缩的结构允许缆线固定部件10沿塔筒的轴向进行一定范围的移动。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止动部为设置在第一固定环11的外周面上的挡块18,该挡块18设置在第一固定环11的靠近限位部件20的连接部22一侧。并且挡块18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延伸形成预定的长度,以使挡块18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在两侧分别形成限制面。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为设置在柱体21上的第一凸卡体24的两个侧壁。因此,在第一固定环11跟随缆线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两个方向发生扭转时,通过挡块18的两个限制面分别与第一凸卡体24的相对应的两个侧壁配合,能够对第一固定环11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将第一固定环11的扭转角度限定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由此能够避免缆线发生过度扭转,而对缆线的使用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挡块18沿第一固定环11径向的凸出尺寸并不进行限制,只要是在第一固定环11相对柱体21转动一定角度后,能够与柱体21(即图示的第二部分21b)的外壁彼此限位配合,使第一固定环11停止在设定的极限扭转角度即可。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扭缆保护装置3同样包括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彼此配合以使缆线保持于塔筒的中心位置,并能够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

本实施例中的扭缆保护装置3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扭缆保护装置2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扭缆保护装置3中的止动部为设置在第一凹卡槽16中的挡块19。当然在本实施例中,挡块19与第一固定环11为一体式结构,并且挡块19的外周面与第一固定环11的外周面大致平齐。同样地,挡块19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在第一凹卡槽16中形成两个限制面。在本实施例中,抵靠部为第一凸卡体24的两个侧壁。由此便可以通过第一凹卡槽16的两个限制面分别与在第一凹卡槽16中移动的第一凸卡体24的两个侧壁限位配合,进而限制第一固定环11相对柱体21的转动角度,即缆线固定部件10的转动角度。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7中同样是扭缆保护装置4沿图4所示的扭缆保护装置2的俯视图的A-A面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扭缆保护装置4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扭缆保护装置2相似,同样包括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彼此配合以使缆线保持于塔筒的中心位置,并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

本实施例的扭缆保护装置4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扭缆保护装置2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导引组件的引导通道为第二凹卡槽25,而配合部为第二凸卡体17。第二凹卡槽25凸出地设置在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外壁面上,并且第二凹卡槽25的开口部具有沿柱体21的纵长方向(同第一固定环11的轴向)形成的一对面向彼此延伸的凸缘(图7所示)。第二凸卡体17连续地形成在第一固定环11的外周面,以构成环状。并且第二凸卡体17与第二凹卡槽25的形状相适应,即,第二凸卡体17的远离第一固定环11的端部分别沿第一固定环11的轴向朝向两侧形成凸缘(如图7所示)。

由此,第二凹卡槽25能够嵌卡在环状的第二凸卡体17外,并沿第二凸卡体17限定的轨迹移动,也就是说第二凹卡槽25能够在第二凸卡体17外与第二凸卡体17滑动配合。以使得缆线固定部件10在跟随与其固定的缆线扭转时,能够相对固定的限位部件20转动并始终与限位部件20保持接合状态。因此通过第二凸卡体17和第二凹卡槽25彼此配合构成的导引组件能够使缆线固定部件10和限位部件20限制为彼此可相对移动且不脱离连接。这样,在限位部件20被固定在外部支撑部件的基础上,缆线固定部件10则可以被限位部件20限定为始终处于塔筒的中心进行周向转动,而不会发生径向的晃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止动部还可以包括两个挡块14(图中未示出),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将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挡块14一分为二。两个挡块14沿柱体21周向彼此分隔地设置在缆线固定部件10中。对于两个挡块14在缆线固定部件10中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一个挡块14的设置方式相同,故不再加以赘述。两个挡块14将沿第一固定环11周向彼此远离的两个侧面作为两个限制面与柱体21的壁部配合。这样能够根据所允许的缆线的极限扭转角度对两个挡块14的位置进行相应地设定,避免在需要将缆线的扭转角度设置为一定范围时,而使一个挡块14沿第一固定环11的周向延伸较长尺寸,导致扭缆保护装置的重量过重,而给缆线造成过重负担的问题。

由此在缆线固定部件10相对限位部件20发生转动时,通过柱体21的壁部(或者柱体21上的第一凸卡体24的两个侧壁)与两个挡块14沿第一固定环11周向在两侧提供的限制面的限位配合作用,能够将缆线固定部件10相对限位部件20的转动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进一步通过缆线固定部件10限制缆线的扭转角度,避免缆线发生过度扭转,而对缆线的使用安全以及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两个挡块14以位置可调节的方式设置在缆线固定部件10中。例如当扭缆保护装置1中包括两个挡块14时,两个挡块14可通过螺栓组件分别和第一固定环11以及第二固定环12可拆卸地连接。以将两个挡块14可拆卸地连接在缆线固定部件10的多个预设位置处,进而能够根据对缆线设定的极限扭转角度,调节两个挡块14在环形空隙13中的安装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0的主体为圆柱体,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限位部件20的柱体21还可以被替换为板状结构或者是其他能够与缆线固定部件10按照相应方式配合的支架。

上述实施例中的止动部也不仅限于是挡块14,止动部还有可能是同时穿设在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上的销轴。

当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具有同样的厚度和高度,这样会便于扭缆保护装置1的制作,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厚度和高度还可以不相同,则此时,柱体21的长度可以参照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其中较长的一者设定,并且设置在柱体21一端的卡持部23也是与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之中较长一者抵卡配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皆为具有预定高度的圆环,也就是说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的沿轴向剖切后的截面为矩形,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还可以是沿其轴向剖切后的横截面为圆形的环形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柱体21与第一固定环11和第二固定环12之间的摩擦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引组件的配合部与引导通道皆采用滑动接触的方式进行彼此配合,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配合部与引导通道还可以采用滚动接触的方式进行彼此配合。例如可以采用在配合部与引导通道其中一者上设置滚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该风力发电机组可以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提供的扭缆保护装置,所以具有与扭缆保护装置相同的优点,故不再加以赘述。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中。并且,在不同实施例中出现的不同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取得有益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的基础上,应能理解并实现所揭示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