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868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来充电的技术,即通过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与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之间产生电磁感应,从而通过电磁、磁电转换原理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被广泛的应用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充电中,其中车载无线充电器就是主要应用之一。

众所周知,无线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与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影响无线充电器的充电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相对平行且正对设置时,其充电效率最高;如果待充电设备相对与无线充电器定位不准或者定位不稳都将降低其充电效率,这也正是车载无线充电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无线充电器主要还需考虑行驶安全问题,不希望驾驶员分心去操作这些辅助设备。因此,车载无线充电器需要解决如下问题:1、待充电设备的定位问题;2、汽车颠簸时的待充电设备能够稳定的定位问题;3、无线充电设备的固定问题;4、驾驶员在边充电边使用时的方便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它包括本体以及连接于本体下端部的底座;所述本体包括发射总成、架设于发射总成上端部的隔热框体以及用于封装发射总成和隔热框体且由下至上分布的底壳、散热壳以及上盖;所述隔热框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磁性块,所述散热壳和上盖将隔热框体以及磁性块锁紧于散热壳内。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球头;所述底壳呈中空圆锥形结构且下端开设有一球槽,所述底壳还包括一设置于球槽周围沿球槽的轴向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的围壁以及插套于围壁内且下表面设置有球形凹面的防滑硅胶;所述球头座设于球槽内且球头上端的部分表面与防滑硅胶的球形凹面贴合,所述发射总成叠置于防滑硅胶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上端面沿底座的中心轴方向向上延伸形成有一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球头螺纹套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壳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地,所述隔热框体由塑胶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地,所述上盖包括分布于上盖中心的盖体以及环绕盖体四周分布的防滑垫框。

优选地,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一指示灯。

优选地,所述底座还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由下至上依次分布且沿径向作相对滑动的固定件和活动件以及设置于固定件下方的封装片;所述固定件和活动件的相对侧分别沿外壳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有固定夹臂和活动夹臂;所述外壳的侧壁上开设有一槽口,所述活动件的一侧端穿过槽口向外延伸,所述活动件的另一侧端沿外壳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一轴杆,所述轴杆上套装有一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活动件以及外壳的内侧壁相抵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下方还设置有一粘接装置,所述粘接装置包括呈中空柱形的夹座以及设置于夹座底面上的粘贴片;所述夹座内沿夹座的径向设置有一隔板,所述夹座的上端部插套于外壳的下端部内,所述固定夹臂和活动夹臂夹在隔板上。

优选地,所述粘接装置还包括套装在夹座外的装饰壳,所述装饰壳的上端部插套于外壳的下端部内。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本体的结构设置以及磁性块的吸附能力,使待充电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与充电器的发射线圈在相互靠近的同时能够相对平行且正对设置,有效提高了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并且通过磁性块将待充电设备稳定地吸附在上盖处,提高充电的稳定性;底座的结构设置可使充电器加持在汽车内空调出风口的叶片上,利于充电器的散热且便于用户使用;粘接装置的结构设置可丰富充电器的功能,拓宽充电器的使用范围;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和维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装配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待使用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分解状态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无线充电器,它包括本体100以及连接于本体100下端部的底座200;其中,本体100包括发射总成120(发射总成120包括电路板121以及铁氧体发射线圈122)、架设于发射总成120上端部的隔热框体140以及用于封装发射总成120和装隔热框体140且由下至上分布的底壳110、散热壳130以及上盖150;在隔热框体140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磁性块(图中未示出),散热壳130和上盖150将隔热框体140以及磁性块锁紧于散热壳130内。

由此,利用磁性块将待充电设备(如手机)牢固的吸附在上盖150上,使待充电设备(如手机)内的接收线圈与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122处于相对平行设置的状态;同时,基于以上结构发射线圈122处于上盖150中心的正下方,因此只需要将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线圈放置于上盖150的中心,即可使发射线圈122与接收线圈的正对设置,实现最高的充电效率;并且在汽车颠簸时,磁性块能有效的将手机牢固的吸附在充电器的上盖150上,使驾驶员行驶时免于担心手机的掉落问题以及充电的稳定性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隔热框体140的形状并不受限制,相应的散热壳130以及上盖150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可根据不同类型待充电设备的形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设置成某一规则的形状;磁铁块的数量可不受限制,只需要使磁铁块相对于发射线圈122为均匀分布即可,从而使上盖150表面的吸附力能均匀的分布,便于带充电设备的定位。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至图5所示,隔热框体140可设置为矩形,可设置四个磁性块在隔热框体140的四个角上的凹槽141内,相应的散热壳130和上盖150设置为矩形;作为另一个优选方案,隔热框体140可设置为圆形,可设置若干个磁性块均匀分布在隔热框体140的周边开设的凹槽141内,相应的散热壳130和上盖150设置为圆形。

为了丰富充电器的功能,使充电器具备旋转能力,从而便于驾驶员的使用,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200的上端面中心处设置有一球头210;底壳110设置为中空圆锥形结构且底壳110的下端开设有一球槽111,底壳110还包括一设置于球槽111周围沿球槽111的轴向方向向上延伸形成的围壁112以及插套于围壁112内且下表面设置有球形凹面161的防滑硅胶160;球头210座设于球槽111内且球头210上端的部分表面与防滑硅胶160的球形凹面161贴合,发射总成120叠置于防滑硅胶160的上方。基于以上结构设置,可使充电器本体100实现环绕球头210的竖直轴做360度旋转运动以及环绕球头210的任意水平轴作一定角度的旋转运动,可便于汽车内主驾上的驾驶员和副驾上的乘客同时使用在充电中的设备(如手机);同时利用防滑硅胶160与球头210之间的摩擦力,是充电器能在旋转到特定角度时,固定在该特定角度上,有效防止手机随意摆动,从而便于汽车内人员的使用。作为优选方案,球头可以由金属或者其他硬度大且与防滑硅胶160的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制作而成。

为了优化充电器的结构,便于充电的安装和维护;本实施例的底座200的上端面沿底座200的中心轴方向向上延伸形成有一支撑柱220,支撑柱220与球头210螺纹套接。由此,在充电器装配时,只需将球头210与本体100一起装配好,在于底座200上的支撑柱220螺纹套接即可。作为另一个优选方案,球头210与支撑轴220可以是插套连接。此外,需要特别指出,底座200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只需将球头210与本体100一起装配好,再与不同类型的底座200螺纹套接即可。

为了提高充电器的散热性能,本实施例的散热壳130由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充电器内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发射总成120,为了避免充电器因温度过高而影响其使用性能及使用寿命,可利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散热壳的导热性能及散热性能对发射总成120的周围进行散热。

为了避免充电器产生的热量影响到待充电设备,本实施例的隔热框体140由塑胶材料制作而成。由此,利用塑胶材料的隔热效果可有效防止散热壳130以及发射总成120的热量向上传递至上盖150处,从而影响待充电设备;同时,塑胶材料的隔热效果也能有效避免散热壳130的热量对磁性块的磁性效果产生影响。

为了使待充电设备能更好的固定在充电器上,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上盖150包括分布于上盖150中心的盖体151以及环绕盖体151四周分布的防滑垫框152。由此,利用防滑垫框152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摩擦力,可有效地防止待充电设备与上盖150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将待充电设备稳固的定位在充电器上,有效的避免汽车颠簸时,待充电设备从上盖150处滑落。

为了能够方便用户识别充电器是否处于待机状态,本实施例的盖体151上设置有一指示灯153。当充电器处于待机状态下(即接通状态下),指示灯发光,提醒用户充电器工作正常,随时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为了使充电器能稳固地夹在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上,利用空调的冷风对充电器进行降温;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200还包括外壳230、设置于外壳230内由下至上依次分布且沿径向作相对滑动的固定件240和活动件250以及设置于固定件240下方的封装片260;固定件240和活动件250的相对侧分别沿外壳230的轴向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有固定夹臂241和活动夹臂251;外壳230的侧壁上开设有一槽口231,活动件250的一侧端穿过槽口231向外延伸,活动件250的另一侧端沿外壳230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一轴杆252,轴杆252上套装有一弹簧253,弹簧253的两端分别与活动件250以及外壳230的内侧壁相抵接。

基于以上结构,当充电器处于待使用状态时,如图3所示,在弹簧252的弹力作用下,活动件250将从槽口231沿外壳230的径向方向向外被挤向外壳230的外部,迫使活动夹臂251靠近固定夹臂241,并且使两者之间处于夹紧状态;当需要将充电器夹持在汽车上时,只需要将活动件250沿外壳230的径向方向向外壳230内部按压,使固定夹臂241与活动夹臂251分开一定距离,同时夹在空调通风口处的叶片上后松手,即可将充电器牢固的夹在叶片上;需要指出的是,底座200的夹持效果取决于弹簧253的弹力大小,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更换不同的弹簧253;此外,充电器的底座200的各个部件均为易拆装部件,为弹簧253的更换提供了结构基础。

为了是充电器不仅仅局限于夹在空调出口的叶片上使用,还能放置于汽车内的其他区域中使用,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底座200下方还设置有一粘接装置300,粘接装置300包括呈中空柱形的夹座310以及设置于夹座310底面上的粘贴片320(可由3M双面胶或者双面不干胶制作而成);夹座310内沿夹座310的径向设置有一隔板311,夹座310的上端部插套于外壳230的下端部内,固定夹臂241和活动夹臂251夹在隔板311上。由此,利用粘贴片320具有较强的粘合力,可使夹座310粘合于汽车内任何合适的位置上,再利用底座200将充电器夹在夹座310内的隔板311上,从而使充电器不仅仅局限于只能夹在空调出风口的叶片上使用;另外,在不使用充电器时,也可以将充电器通过粘接装置300粘合在汽车上的其他位置,避免影响汽车美观,使用户也免于另寻空间存放充电器。

为了优化充电器的结构以及便于驾驶员使用充电器,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粘接装置300还包括套装在夹座310外的装饰壳330,夹座310的周壁上且位于隔板311的两侧端分别开设有一条形滑槽312,装饰壳330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条形滑槽312对位嵌合的条形滑轨331;装饰壳330的上端部插套于外壳230的下端部内。由此,当夹座310通过粘贴片320粘合于汽车内时,可将装饰壳330随同底座200一起从夹座310内拔出,此时装饰壳330插套于外壳230的下端部内,从而便于用户握持在外壳230以及装饰壳330的部位上;同时,避免因夹座310与底座200的分离使固定夹臂241和活动夹臂251外露而影响充电器的整体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