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7884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布线技术领域,是一种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缆施工和线缆布放过程中,由于设备越来越多,2M线缆在单元体后端布线出线长度不同,交叉穿越,造成布线混乱,布线施工时,通常用扎带完成多条2M线缆的绑扎,容易造成线缆之间相互缠绕,当需更换某条线缆时,需将所有扎带剪断,对线缆进行重新梳理并找到目标线缆后方可更换,这样就造成后期维护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由于线缆布线混乱、后期维护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包括安装板、上滑槽、下滑槽、上绕线头、下绕线头、上安装架、下安装架、上限位筒和下限位筒,在安装板上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安装有上滑槽、下滑槽、上安装架和下安装架,在上滑槽内自左至右间隔安装有至少三个上绕线头,在下滑槽内自左至右间隔安装有至少三个与上绕线头上下间隔错开的下绕线头,在上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与上绕线头上下一一对应的上限位筒,在下安装架上固定安装有与下绕线头上下一一对应的下限位筒。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上滑槽和下滑槽均由一对上下对应并有间距的槽钢构成,上绕线头和下绕线头均为水平放置状的T形头,且上绕线头和下绕线头的小头呈左宽右窄的台阶状,上绕线头的小头的左部位于上滑槽内,下绕线头的小头的左部位于下滑槽内。

上述上绕线头和下绕线头的大头外侧均设有限位环台。

上述上绕线头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上滑槽内,下绕线头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下滑槽内。

上述上限位筒和下限位筒均为C形弹性筒。

上述安装板的四周设有安装通孔。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使用时,将安装板固定安装好,将每根2M线缆梳理好,然后首先将第一根2M线缆缠绕到第一个上绕线头上,然后再从上限位筒穿出,第二根2M线缆缠绕到第一个下绕线头上,然后再从下限位筒穿出,就这样依次穿出,不仅很好地理顺了2M线缆,不会出现2M线缆相互缠绕的现象,有效提高了后期维护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安装板,2为上滑槽,3为下滑槽,4为上绕线头,5为下绕线头,6为上安装架,7为下安装架,8为上限位筒,9为下限位筒,10为限位环台,11为螺钉,12为安装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2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所示,该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包括安装板1、上滑槽2、下滑槽3、上绕线头4、下绕线头5、上安装架6、下安装架7、上限位筒8和下限位筒9,在安装板1上自上而下间隔固定安装有上滑槽2、下滑槽3、上安装架6和下安装架7,在上滑槽2内自左至右间隔安装有至少三个上绕线头4,在下滑槽3内自左至右间隔安装有至少三个与上绕线头4上下间隔错开的下绕线头5,在上安装架6上固定安装有与上绕线头4上下一一对应的上限位筒8,在下安装架7上固定安装有与下绕线头5上下一一对应的下限位筒9。使用时,将安装板1固定安装好,将每根2M线缆梳理好,然后首先将第一根2M线缆缠绕到第一个上绕线头4上,然后再从上限位筒8穿出,第二根2M线缆缠绕到第一个下绕线头5上,然后再从下限位筒9穿出,就这样依次穿出,不仅很好地理顺了2M线缆,不会出现2M线缆相互缠绕的现象,有效提高了后期维护工作效率。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电力线缆布线理线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上滑槽2和下滑槽3均由一对上下对应并有间距的槽钢构成,上绕线头4和下绕线头5均为水平放置状的T形头,且上绕线头4和下绕线头5的小头呈左宽右窄的台阶状,上绕线头4的小头的左部位于上滑槽2内,下绕线头5的小头的左部位于下滑槽3内。这样,便于将上绕线头4和下绕线头5安装到上滑槽2和下滑槽3内。

如附图2所示,上绕线头4和下绕线头5的大头外侧均设有限位环台10。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

如附图2所示,上绕线头4通过螺钉11固定安装在上滑槽2内,下绕线头5通过螺钉11固定安装在下滑槽3内。这样,便与定位。

根据需要,上限位筒8和下限位筒9均为C形弹性筒。且C形弹性筒的开口应稍微小于2M线缆的直径,这样,便于在维修时取出和放入2M线缆。

为了便于安装,安装板1的四周设有安装通孔12。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