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6089发布日期:2018-11-14 01:0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与利用流道来提供液冷效果的技术有关,特别是指在流道内部设置扰流结构来增加冷却效果的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熟知的使用流道来提供液冷效果的技术,例如中国台湾第200826435号专利,即公开了一种马达或驱动主轴降低制造成本及技术的冷却系统结构,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在马达或驱动主轴上设置环绕的冷却管,通过冷却液流入并循环来达到冷却效果。又,中国台湾第i487251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散热内流道的外壳的电动机,该专利公开了在马达外壳的壳壁嵌入流道的技术,而主要通过冷却液流入该流道来达到冷却效果。

目前已知的液冷式的冷却装置,由上可知,都仅聚焦在流道的设置,然而,对于流道内部的结构,则完全没有进一步的设计来提升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冷式冷却装置仅聚焦在流道的设置上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包含有:一基座,该基座表面凹设有呈长形的一凹槽,该凹槽至少有部分的槽壁设有一扰流结构,且该扰流结构沿该凹槽的轴向延伸预定长度;一盖体,该盖体盖设于该基座,且将该凹槽覆盖而形成可供液体通过的一流道,该扰流结构不会将该流道完全封闭;其中,该基座及该盖体两者其中之一设有一入液口以及一出液口,该入液口连通于该流道的一端,该出液口连通于该流道的另一端。借此,通过流道内的扰流结构来造成冷却液的流动变化,并且增加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与该盖体之间相隔一预定距离而形成一空间。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壁以及两侧壁,该扰流结构设于该底壁。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与该基座一体成形。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由多个鳍片组合而成。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的多个鳍片呈长形而沿着该凹槽的轴向延伸,并平行于该凹槽的轴向。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的多个鳍片彼此平行而相隔预定距离。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的多个鳍片断开而形成数段,两两相邻段的多个鳍片相隔预定距离。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凹槽具有一底壁以及两侧壁,该扰流结构设于该底壁,且该扰流结构与该二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两鳍片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扰流结构的多个鳍片具有不同高度。

本发明所述的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其中,该入液口及该出液口设于该基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冷却装置由流道内的扰流结构来达到使冷却液的流动产生变化的效果,进而使冷却液能吸收更多的热量,还可通过流道内的扰流结构来增加与冷却液接触的面积,进而使热量更容易的被冷却液吸收,再通过冷却液的循环流动将热量带出,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沿图1中3-3剖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立体图,显示基座结构。

图6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部分组件立体图,显示基座结构。

其中,附图标记:

10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11基座12凹槽121底壁

122侧壁12s直段12t横段

14扰流结构141鳍片16入液口

18出液口21盖体99冷却液

c流道s空间

10’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11’基座12’凹槽14’扰流结构

10”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

11”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其中: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0,主要由一基座11以及一盖体21所组成,其中:

该基座11,于本第一实施例中,以工具机的驱动主轴为例,表面凹设有呈长形的一凹槽12,该凹槽12具有一底壁121以及两侧壁122,而沿着该基座11的表面以s形往复弯曲的形态设置,而呈现多个平行于该基座11轴心的直段12s以及多个垂直于该驱动主轴轴心的横段12t,并于该多个直段12s的凹槽12中都设置一扰流结构14,而使得该凹槽12有多个部分槽壁(即底壁121)都设有一该扰流结构14,该扰流结构14沿该凹槽12的轴向延伸。此外,该扰流结构14设于该底壁121。

该盖体21,盖设于该基座11,且将该凹槽12覆盖而形成可供液体流通的一流道c,该多个扰流结构14不会将该流道c完全封闭,该流道c可供冷却液99(示于图4)流过。在实际实施上,使该多个扰流结构14与该盖体21之间相隔预定距离而形成一空间s,冷却液99在流经该流道c时,会经由该多个扰流结构14的旁边以及该空间s通过。这个空间s可以让冷却液99不受到阻挡而直接通过,若是没有设置此空间s,则冷却液99在流经该流道c而经过该多个扰流结构14时,会遭遇到比较大的阻力,而仅能由该多个扰流结构14旁边缓慢的通过。

该基座11设有一入液口16以及一出液口18,该入液口16连通于该流道c的一端,该出液口18连通于该流道c的另一端。另外一种做法是,该入液口16及该出液口18也可以设置于该盖体21,一样可以与该流道c的两端相通。只不过在本第一实施例中以设置于该基座11为例。冷却液99由该入液口16进入,流经流道c后再由该出液口18流出。

于本第一实施例中,各该扰流结构14由多个鳍片141组合而成,而与该基座11一体成形,在实施上可以借由工具机的加工,在对该基座11切削凹槽12时就直接切削出这些鳍片141,来使得这些鳍片141一体成形于该基座11,并且通过该多个鳍片141顶端与该盖体21之间形成该空间s。此外,该多个鳍片141呈长形而沿着该凹槽12的轴向延伸,并且平行于该凹槽12的轴向,该多个鳍片141彼此平行且相隔预定距离。又,由于该多个鳍片141乃是分别位于该凹槽12的各该直段12s,因此就呈现出彼此断开而数段的形态,而两两相邻段的多个鳍片141即通过该凹槽12的一该横段12t而相隔开来。

在实施上,还可以使该多个鳍片141与该二侧壁12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两鳍片141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冷却液99在通过时,较容易由该二侧壁122与鳍片141之间的间隙通过。

以上说明了本第一实施例的架构,接下来说明本第一实施例的工作状态。

在进行操作之前,必须先将提供冷却液99的一入水管(图中未示)连接于该入液口16,并将一出水管(图中未示)连接于该出液口18,并注入冷却液99使得该流道c中充满冷却液99。借此,在驱动该冷却液99时,即可由该入水管流入该流道c,再由该出水管流出。由于外接入水管及出水管以及循环设备乃是极为熟知而可直接理解的技术,因此容不再以附图表示。

再如图4所示,在进行操作时,驱动冷却液99持续经由该入液口16进入该流道c,并流经各该扰流结构14。接下来以冷却液99流经一该扰流结构14的过程来进行说明。冷却液99在流经一该扰流结构14时,流经其上方的空间s,也由该多个鳍片141之间流过。由于该多个鳍片141是设置于该基座11,因此可以将该基座11的热量传递至其表面来供该冷却液99吸附,再由于该多个鳍片141之间的空间截面积较小,因此流经该扰流结构14的冷却液99其流速会较为缓慢,而可以有效的吸附该多个鳍片141上的热量。而流经该空间s的冷却液99则由于流速较快,又可以协助带动其下方位于该扰流结构14旁的冷却液99流动。借此可以有效的带走该多个鳍片141上的热量,又可以有效的让冷却液99流动进而流出该流道c,达到有效将热量带出的冷却效果。

由上可知,本第一实施例可通过流道c内的扰流结构14来达到使冷却液99的流动产生变化的效果,进而使冷却液99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再通过冷却液99的循环流动将热量带出。此外,本第一实施例还可通过流道c内的扰流结构14来增加与冷却液99接触的面积,进而使热量更容易的被冷却液99吸收,再通过冷却液99的循环流动将热量带出。借此可以达到较现有技术更好的冷却效果。

须补充说明的一点是,该扰流结构14的多个鳍片141可以设计为具有不同高度的状态。这个不同高度的设计可以增加鳍片141与冷却液99的接触面积,而可以视制造者的需求来调整。由于这样的结构可通过图3来直接理解,因此不再以附图表示。

请再参阅图5,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0’,主要概同于上述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该凹槽12’沿着该基座11’螺旋设置而呈螺纹状,而该扰流结构14’由该凹槽12’的一端不中断的延伸设置至另一端。

本第二实施其余结构、动作方式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均概同于上述公开的第一实施例,容不赘述。

请再参阅图6,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流道的液冷式冷却装置10”,主要概同于上述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

该基座11”不以工具机的驱动主轴为例,而是以呈平板状的结构为例,借此可以对其下方所贴附的热源提供散热或冷却的效果。

本第三实施例的其余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也概同于上述公开的第一实施例,容不再予赘述。

须再补充的一点是,前述三实施例中,该扰流结构均以鳍片为例,然而,其他种扰流结构,例如多个柱体由凹槽底壁向上延伸形成,或多个凸点由底壁向上形成,这样的结构也能达到类似鳍片的效果,只是在增加散热面积以及水流顺畅度而言,均会有不及于鳍片的效果的问题,然而,这样的结构变化仍应视为本发明的扰流结构,而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