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4754发布日期:2019-06-13 15:5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线圈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线圈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093197号(jp2017-093197a)描述了以下线圈形成设备,其被配置成对作为构成线圈的绕组线的端部的绕组端执行平直弯曲(fw弯曲)。更具体地,线性延伸的绕组端被布置在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并且上模具相对于下模具旋转移动。上模具的加工表面和下模具的加工表面被配置成随着上模具的旋转移动彼此靠近。因此,当上模具相对于下模具旋转移动时,绕组端与上模具的加工表面和下模具的加工表面配合,并且因此,绕组端以fw弯曲进行弯曲。此外,在完成fw弯曲之后,上模具沿相反方向旋转移动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分离,并且然后,从线圈形成设备中取出线圈。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jp2017-093197a的配置在绕组端的位置精度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如下。在fw弯曲之后上模具沿相反方向旋转移动时,由于上模具与绕组端之间的接触摩擦,绕组端可能被上模具拉动,使得绕组端可能变形。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线圈形成设备中提高构成线圈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的端部的位置精度的技术,该线圈形成设备被配置成对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的端部执行平直弯曲。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线圈形成设备,其被配置成对作为构成线圈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的端部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执行平直弯曲。线圈形成设备包括被配置成围绕第一旋转轴线独立地旋转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第一模具包括第一加工表面。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加工表面。第一加工表面和第二加工表面被布置成在第一旋转轴线的轴线方向上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面向彼此。第一加工表面包括凹陷部,该凹陷部被凹陷成在第一加工表面和第二加工表面面向彼此的状态下离开第二加工表面。第二加工表面包括突出部,该突出部在第一加工表面和第二加工表面面向彼此的状态下以凸出形状朝凹陷部突出。突出部的边缘线围绕第一旋转轴线以弧形延伸。突出部包括在第二模具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倾斜区域和退离区域。倾斜区域和退离区域被布置成使得:在第二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旋转时,倾斜区域首先在轴线方向上面向凹陷部并且然后退离区域在轴线方向上面向凹陷部。倾斜区域中的边缘线被倾斜成使得:在第二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旋转时,倾斜区域中的边缘线与凹陷部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隙逐渐减小。退离区域中的边缘线被形成为使得退离区域中的边缘线与凹陷部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隙大于倾斜区域中的边缘线与凹陷部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最小间隙。当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被布置在第一加工表面与第二加工表面之间使得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两个平坦表面分别面向第一加工表面和第二加工表面的状态下第二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旋转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通过凹陷部和突出部的倾斜区域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并且然后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到达退离区域。通过上述配置,当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在倾斜区域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与第一加工表面之间的接触电阻略微减小。因此,为了从线圈形成设备中取出线圈,当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已经到达退离区域的状态下第一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二模具旋转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几乎不能被第一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拉动。因此,实现了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高位置精度。退离区域的宽度可以大于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宽度。通过上述配置,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在倾斜区域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的情况下,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与第一加工表面之间的接触电阻必定减小。第一模具可以包括第一限制表面,该第一限制表面被配置成限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移动,使得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被布置在第一加工表面与第二加工表面之间使得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两个平坦表面分别面向第一加工表面和第二加工表面的状态下,第一限制表面与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第一边缘表面接触。通过上述配置,在第二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一模具旋转使得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由于被第二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拉动而变形。第二模具可以包括第二限制表面,该第二限制表面被配置成: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在倾斜区域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时,与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在第一边缘表面的相对侧的第二边缘表面接触。通过上述配置,当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被夹在第一加工表面与第二加工表面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同时旋转来使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基部以沿边弯曲进行弯曲时,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被夹在第一限制表面与第二限制表面之间的状态下执行沿边弯曲,从而使得可以抑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无意变形。退离区域中的边缘线与凹陷部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间隙与倾斜区域中的边缘线与凹陷部之间的在轴线方向上的最小间隙之间的差可以是0.05mm至0.1mm。通过上述配置,可以有效地抑制接触电阻并且同时确保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中,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在倾斜区域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与第一加工表面之间的接触电阻略微减小。因此,为了从线圈形成设备中取出线圈,当在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已经到达退离区域的状态下第一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第二模具旋转时,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几乎不能被第一模具沿第一旋转方向拉动。因此,实现了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的高位置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由扁平方形传导材料构成的线圈的透视图;

图2是线圈的平面图;

图3是线圈形成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下模具的透视图;

图5是下模具的侧视图;

图6是上模具的透视图;

图7是上模具的侧视图;

图8是上模具的仰视图;

图9是线圈形成设备的透视图;

图10是线圈形成设备的透视图;

图11是线圈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截面的侧视图;

图12是线圈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截面的侧视图;

图13是线圈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截面的侧视图;

图14是线圈形成设备的透视图;

图15是线圈形成设备的透视图;

图16是线圈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截面的侧视图;以及

图17是线圈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首先将描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形成设备形成的线圈。

图1是由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构成的线圈2的透视图。图2是线圈2的平面图。如图1和图2中所示,线圈2被配置成使得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以便形成为矩形形状。线圈2包括线圈体3、线性汇流条4和z形汇流条5(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

线圈体3是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以矩形形状进行卷绕的部分。线圈体3包括两个短边部3a和两个长边部3b。两个短边部3a是与线圈体3的短边对应的部分。两个长边部3b是与线圈体3的长边对应的部分。

线性汇流条4和z形汇流条5对应于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的两个端部。线性汇流条4和z形汇流条5跨短边部3a的第一短边部布置,第一短边部位于短边部3a中的第二短边部的相对侧。

如图1中所示,线性汇流条4是从线圈体3的上端线性延伸以便与长边部3b平行的部分。

z形汇流条5是从线圈体3的底端以z形延伸的部分。z形汇流条5包括基部5a、弯曲延伸部5b和远端5c。

如图2中所示,基部5a是从线圈体3的底端线性延伸以便在平面图中与长边部3b平行的部分。

弯曲延伸部5b是从基部5a的远端线性延伸以便在平面图中与短边部3a平行的部分。基部5a和弯曲延伸部5b经由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彼此连接。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是通过使z形汇流条5在平面图中以沿边弯曲沿逆时针方向弯曲90度而获得的部分。

远端5c是从弯曲延伸部5b的远端线性延伸以便在平面图中与长边部3b平行的部分。远端5c和弯曲延伸部5b经由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彼此连接。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是通过使z形汇流条5在平面图中以沿边弯曲沿顺时针方向弯曲90度而获得的部分。

如图2中所示,弯曲延伸部5b在平面图中在长边部3b的纵向方向上面向线圈体3的短边部3a。此外,远端5c在平面图中被布置在线性汇流条4的附近。

如图1中所示,弯曲延伸部5b包括水平延伸部8a、向上倾斜区域8b和向下倾斜区域8c。水平延伸部8a、向上倾斜区域8b和向下倾斜区域8c从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朝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以该顺序连续。

水平延伸部8a是水平延伸的部分。向上倾斜区域8b是朝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向上倾斜的部分。向下倾斜区域8c是朝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向下倾斜的部分。水平延伸部8a和向上倾斜区域8b经由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连接至彼此。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是通过使弯曲延伸部5b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使得弯曲延伸部5b向下凸出而获得的部分。向上倾斜区域8b和向下倾斜区域8c经由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彼此连接。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是通过使弯曲延伸部5b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使得弯曲延伸部5b向上凸出而获得的部分。

线性汇流条4焊接至另一线圈2的z形汇流条5的远端5c。类似地,z形汇流条5的远端5c焊接至另一线圈2的线性汇流条4。当线圈2通过这样的焊接电连接至彼此时,形成构成电动马达例如三相交流马达的定子绕组。

接下来将参照图3至图8描述线圈形成设备20。图3是线圈形成设备20的透视图。图4是下模具21(第二模具)的透视图。图5是下模具21的侧视图。图6是上模具22(第一模具)的透视图。图7是上模具22的侧视图。图8是上模具22的仰视图。

如图3中所示,线圈形成设备20主要包括:被配置成保持线圈2的线圈体3的主体保持部23、上模具22、下模具21、基部引导部24和远端引导部25。与主体保持部23、上模具22、下模具21、基部引导部24和远端引导部25协作形成如图1中所示的线圈2的z形汇流条5。上模具22和下模具21主要形成z形汇流条5的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和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基部引导部24主要形成z形汇流条5的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远端引导部25主要形成z形汇流条5的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

如图3中所示,线圈2由主体保持部23保持使得构成线圈体3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的卷绕方向是水平的。亦即,线圈2由主体保持部23保持使得构成线圈体3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的平坦表面基本水平。

此外,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共同旋转轴线c。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被保持成能够围绕旋转轴线c旋转,并且被配置成由驱动机构(未示出)旋转驱动。同时,禁止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由此,以非常简单的方式配置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的驱动机构,并且这有助于驱动机构的稳定操作而较少发生故障。

在以下描述中,“顺时针方向(第一旋转方向)”表示基于图3中的旋转轴线c的旋转方向并且是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类似地,“逆时针方向(第二旋转方向)”表示基于图3中的旋转轴线c的旋转方向并且是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

此外,应该基于图3的透视图来解释“上侧(向上)”、“上端”、“下侧(向下)”和“底端”。注意,也可以在线圈形成设备20被设置成倒置的这样的状态下使用线圈形成设备2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所示,下模具21被布置在上模具22下方。

此外,如图1中所示,z形汇流条5包括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和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在该方面,为了便于描述,在下文中将在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和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全部被形成之前的阶段中的z形汇流条5仅称为汇流条5。

接下来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下模具21。

如上所述,下模具21被配置成能够绕旋转轴线c旋转。在平面图中,下模具21被形成为具有围绕旋转轴线c的约90度的弧角的扇形。下模具21包括面向上的下模具加工表面30(第二加工表面)和肋部31。肋部31被布置在下模具加工表面30的沿逆时针方向的远端。

平坦部32和突出部33沿逆时针方向按顺序地被形成在下模具加工表面30上。平坦部32被形成为垂直于旋转轴线c的平面形状。突出部33是以凸出形状向上突出的部分。

突出部33被形成为围绕旋转轴线c以弧形延伸。更具体地,突出部33的边缘线33r围绕旋转轴线c以弧形延伸。突出部33在边缘线33r的径向向内侧朝旋转轴线c向下倾斜。同时,突出部33在边缘线33r的径向向外侧在其离开旋转轴线c时向下倾斜。突出部33包括在下模具2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倾斜区域34和退离区域35。

如图5中所示,倾斜区域34是被倾斜成在其沿逆时针方向前进时突出更多的部分。更具体地,边缘线33r在倾斜区域34中朝肋部31逐渐向上倾斜。

退离区域35是略微向下凹陷的部分。如图4中所示,退离区域35被形成为沿径向延伸。退离区域35沿肋部31的纵向方向延伸。退离区域35延伸以便在平面图中垂直于边缘线33r。在该实施方式中,退离区域35是沿肋部3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槽。

因此,如图5中所示,突出部33的边缘线33r被形成为使得边缘线33r在其沿逆时针方向前进时在倾斜区域34中逐渐向上倾斜,并且在边缘线33r到达退离区域35时,边缘线33r略微下降。边缘线33r在退离区域35中水平延伸。在退离区域35中,边缘线33r位于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的顶点33p的下方。顶点33p对应于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沿逆时针方向的远端。

如图5中所示,肋部31包括面向顺时针方向的下模具限制表面31a(第二限制表面)。如图4中所示,肋部31沿径向延伸。此外,肋部31的下模具限制表面31a沿径向延伸。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8描述上模具22。

如上所述,上模具22被配置成能够围绕旋转轴线c旋转。在平面图中,上模具22被形成为具有围绕旋转轴线c的约90度的弧角的扇形。

上模具22具有面向下的底面40。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上模具限制表面42被形成在底面40上。

如图6和图8中所示,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上模具限制表面42被形成在底面40的沿逆时针方向的远端。如图6至图8中所示,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上模具限制表面42被形成为沿径向延伸。

如图7中所示,上模具加工表面41被形成为面向下。上模具加工表面41包括平坦部43和凹陷部(凹陷)44。凹陷部44被布置在平坦部43的径向外侧。

平坦部43被形成为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平面形状。

凹陷部44被形成为大致倒v形以便向上凹陷。侧视图中的凹陷部44的形状具有与图4中所示的突出部33的截面形状类似的图形。

上模具加工表面41包括弯曲部45,弯曲部45弯曲使得平坦部43与凹陷部44之间的边界向下凸出。此外,凹陷部44包括弯曲部46,弯曲部46弯曲以便在凹陷部44的沿径向的中心向上突出。

如图8中所示,上模具限制表面42被形成为平面形状以便垂直于上模具22的旋转方向。

此外,底面40包括弧形延伸的弧形平坦部43a和弧形延伸的弧形凹陷部44a。弧形平坦部43a对应于平坦部43并且被形成为垂直于竖直方向的平面形状。当从平坦部43观察时,弧形平坦部43a被布置在顺时针侧。弧形凹陷部44a对应于凹陷部44并且被形成为大致倒v形以便向上凹陷。当从平坦部43观察时,弧形凹陷部44a被布置在顺时针侧。

接下来将参照图3和图9至图17描述线圈形成设备20的操作。

首先,如图3中所示,线圈2的线圈体3由主体保持部23保持。此时,线圈2的汇流条5被放在下模具21的平坦部32上。亦即,线圈2的汇流条5的下侧的平坦表面与平坦部32进行表面接触。此外,上模具22被布置在汇流条5的顺时针侧。

然后,如图9中所示,上模具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上模具22的上模具加工表面41面向汇流条5的上侧的平坦表面,并且上模具22的上模具限制表面42与汇流条5的顺时针侧的边缘表面进行表面接触。

然后,如图10中所示,在上模具22被固定就位的情况下,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旋转90度。由此,形成图1中所示的z形汇流条5的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和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

更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在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接近凹陷部44的弯曲部46。这样,当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接近凹陷部44的弯曲部46时,在竖直方向上被夹在倾斜区域34与凹陷部44之间的汇流条5逐渐地与倾斜区域34和凹陷部44的形状配合,并且变形成跟随凹陷部44的倒v形的形状。更具体地,当汇流条5变形以沿着图7中所示的上模具加工表面41的弯曲部45弯曲时,基部侧平直弯曲部9被形成在汇流条5中。类似地,当汇流条5变形以沿着图7中所示的上模具加工表面41的弯曲部46弯曲时,远端侧平直弯曲部10被形成在汇流条5中。

如图12和图13中所示,在汇流条5在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的顶点33p上移动时,汇流条5到达下模具21的退离区域35。在图13的状态下,汇流条5的两个边缘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分别与上模具22的上模具限制表面42和下模具21的肋部31的下模具限制表面31a进行表面接触。因此,在图13的状态下,汇流条5沿水平方向以压缩状态被保持在上模具22的上模具限制表面42与下模具21的肋部31的下模具限制表面31a之间。此外,在图13的状态下,汇流条5的两个平坦表面被布置在上模具22的凹陷部44与下模具21的退离区域35之间,其中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小的间隙。如上所述,退离区域35中的边缘线33r位于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的顶点33p的下方,使得汇流条5与凹陷部44之间的接触压力在汇流条5经过顶点33p时最大,并且然后在汇流条5到达退离区域35时,该接触压力稍微减小。

注意,如图11中所示,退离区域35的宽度35w大于汇流条5的宽度5w,汇流条5的宽度5w由汇流条5的两个边缘表面之间的距离限定。此外,在竖直方向上,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的顶点33p与凹陷部44之间的距离70小于退离区域35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距离71。

然后,如图14中所示,在汇流条5由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保持的同时,下模具21和上模具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结果是,汇流条5沿图1中所示的基部引导部24的外周表面以沿边弯曲弯曲90度,使得形成z形汇流条5的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类似地,在汇流条5与图14中所示的远端引导部25干涉时,汇流条5的远端沿顺时针方向以沿边弯曲弯曲90度,使得形成z形汇流条5的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由此,完成了z形汇流条5。

然后,为了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取出线圈2,如图15中所示,上模具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135度。由此,可以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拉出线圈2。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拉出线圈2,使得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取出线圈2。

图16示出了上模具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便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取出线圈2的状态。如上所述,当汇流条5到达退离区域35时,汇流条5与上模具加工表面41之间的接触电阻略微减小。因此,在上模具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有效地抑制z形汇流条5随着上模具加工表面41的移动沿顺时针方向变形。

图17是线圈2的平面图。如上所示,在之后的步骤中,z形汇流条5的远端5c被焊接至另一线圈2的线性汇流条4。因此,非常严格地限定z形汇流条5的远端5c的位置精度。在图17中,距离50是两个短边部3a中的远离z形汇流条5的短边部3a与弯曲延伸部5b的靠近基部侧沿边弯曲部6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距离51是两个短边部3a中的远离z形汇流条5的短边部3a与弯曲延伸部5b的靠近远端侧沿边弯曲部7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如上所述,作为管理远端5c的位置精度的一个指标,距离50和距离51被认为是重要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模具22被旋转以便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取出线圈2时有效地抑制z形汇流条5的顺时针变形,使得距离50和距离51的位置精度可以容易地落在预定允许范围内。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亦即,如图3中所示,线圈形成设备20对作为构成线圈2的扁平方形传导材料1的端部的汇流条5(扁平方形传导材料端部)执行平直弯曲。线圈形成设备20包括能够绕旋转轴线c(第一旋转轴线)独立地旋转的上模具22(第一模具)和下模具21(第二模具)。上模具22包括上模具加工表面41(第一加工表面)。下模具21包括下模具加工表面30(第二加工表面)。例如,如图10中所示,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下模具加工表面30被布置成在竖直方向(旋转轴线c的轴线方向)上跨汇流条5面向彼此。例如,如图7中所示,凹陷部44被形成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上使得凹陷部44被凹陷成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与上模具加工表面30面向彼此的状态下离开下模具加工表面30。此外,如图4中所示,例如,突出部33被形成在下模具加工表面30上使得突出部33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下模具加工表面30面向彼此的状态下以凸出形状朝凹陷部44突出。突出部33的边缘线33r被形成为围绕旋转轴线c以弧形延伸。突出部33包括在下模具21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倾斜区域34和退离区域35。如图11至图13中所示,倾斜区域34和退离区域35被布置成使得:在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旋转时,倾斜区域34首先在竖直方向(轴线方向)上面向凹陷部44并且然后退离区域35在竖直方向上面向凹陷部44。如图11中所示,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被倾斜成使得:在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旋转时,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逐渐减小。退离区域35中的边缘线33r被形成为使得退离区域35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距离71)大于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小间隙(距离70)。如图9至图13中所示,当在汇流条5被布置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与下模具加工表面30之间使得汇流条5的两个平坦表面分别面向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下模具加工表面30的状态下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旋转时,汇流条5通过凹陷部44和突出部33的倾斜区域34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并且在此之后,汇流条5到达退离区域35。通过上述配置,在汇流条5在倾斜区域34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35时,汇流条5与上模具加工表面41之间的接触电阻略微减小。因此,为了从线圈形成设备20中取出线圈2,当在汇流条5已经到达退离区域35的状态下上模具22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下模具21旋转时,汇流条5几乎不能被上模具22沿顺时针方向拉动。因此,实现了汇流条5的高位置精度。

此外,如图11中所示,退离区域35的宽度35w大于汇流条5的宽度5w。通过上述配置,在汇流条5在倾斜区域34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35时,汇流条5与上模具加工表面41之间的接触电阻必定减小。退离区域35的宽度35w是图11中的退离区域35(槽)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亦即,在与肋部31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截面图中,退离区域35的宽度35w是退离区域35(槽)的宽度。

此外,上模具22包括上模具限制表面42(第一限制表面),上模具限制表面42被配置成通过在汇流条5被布置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与下模具加工表面30之间使得汇流条5的两个平坦表面分别面向上模具加工表面41和下模具加工表面30的状态下与汇流条5的第一边缘表面接触来限制汇流条5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移动。通过上述配置,在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上模具22旋转使得汇流条5以平直弯曲进行弯曲的情况下,可以抑制汇流条5由于被下模具21沿顺时针方向拉动而变形。

此外,下模具21包括下模具限制表面31a(第二限制表面),下模具限制表面31a可以在汇流条5在倾斜区域34上移动并且到达退离区域35时与汇流条5的在第一边缘表面的相对侧的第二边缘表面接触。在上述配置中,当在汇流条5被夹在上模具加工表面41与下模具加工表面30之间的状态下通过使上模具22和下模具21沿与顺时针方向相反的逆时针方向同时旋转而使汇流条5的基部以沿边弯曲进行弯曲时,在汇流条5被夹在上模具限制表面42与下模具限制表面31a之间的状态下执行沿边弯曲,从而使得可以抑制汇流条5的无意变形。

此外,退离区域35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在竖直方向上的间隙(距离71)与倾斜区域34中的边缘线33r与凹陷部44之间的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小间隙(距离70)之间的差是0.05mm至0.1mm。通过上述配置,可以有效地抑制接触电阻并且同时确保z形汇流条5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