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及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9089发布日期:2018-10-02 19:58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及线圈。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和提高效率的要求,电机中的线圈自动绕线成为发展趋势,其中骨架绕线以其应用广泛(在内、外转子电枢上均可使用)、绕线整齐、槽满率高等优势成为电枢自动绕线的发展趋势。

然而,骨架自动绕制导线,引接线的通过绑扎带绑定时,绑扎带在穿绕过程中容易损伤导线漆皮,而且耗时耗力,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及线圈,解决了在绕制线圈过程中,引接线在固定时,容易损伤导线,影响线圈质量和线圈的生产效率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包括:

骨架,所述骨架设有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及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引接线的夹槽。

上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包括骨架和第一固定件,所述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如此,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骨架的侧壁配合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引接线的夹槽,当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在使用时,所述引接线一端与所述导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夹槽,使所述引接线穿设于所述夹槽内,如此,可以避免在固定所述引接线时破环所述导线,从而提高线圈的质量和线圈的生成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端设有扣部,所述第四连接端设有第一插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部包括连接体和扣体,所述连接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扣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固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所述第四端靠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设置,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的间距低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的间距,所述扣体还包括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且所述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侧壁的间距沿所述第三端至第四端逐渐降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相对设置形成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与所述扣部卡扣配合的卡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所述骨架,所述第一连接端设有第一接线柱和第二接线柱,所述第一接线柱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体,所述第二接线柱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延伸体,所述第一延伸体的延伸端和所述第二延伸体的延伸端朝向相反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骨架间隔设置,使其中一个所述骨架的所述第一延伸体靠近另一个所述骨架的所述第二延伸体形成与所述第一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三连接端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扣部,所述第二连接端设有与所述扣部卡扣配合的卡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还设有中央突起,所述中央突起设置于所述第一接线柱和所述第二接线柱之间,用于防止缠绕在所述第一接线柱上的导线与缠绕在所述第二接线柱上的导线接触。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线圈结构,包括所述的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导线、引接线及铁芯,所述铁芯的外壁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的容纳部,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设有用于绕制所述导线的缠绕部,所述导线按预设匝数绕制在所述缠绕部上,所述引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导线连接、另一端穿过夹槽,使所述引接线能够穿设于所述夹槽内。

上述线圈结构在使用时,将所述导线缠绕在所述缠绕部上,所述引接线一端与所述导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夹槽,使所述引接线穿设于所述夹槽内,并将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部内,使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固设于所述铁芯上形成线圈,如此,可以避免在固定所述引接线时破环所述导线,保证了所述线圈的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线包括绕制起始端和绕制终止端,所述绕制起始端缠绕在所述第一接线柱上,所述绕制终止端缠绕在所述第二接线柱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容纳部为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侧壁设有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多个容纳部和多个引接线的固定结构,所述多个容纳部沿同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铁芯的外壁上,多个所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与多个所述容纳部一一对应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引接线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线圈,100、引接线的固定结构,200、骨架,201、第一连接端,202、第二连接端,203、缠绕部,204、第一接线柱,205、第二接线柱,206、第一延伸体,207、第二延伸体,208、第一插接部,209、卡部,210、中央突起,300、第一固定件,301、第三连接端,302、第四连接端,303、扣部,304、导向斜面,305、第二插接部,306、提拉部,400、夹槽,500、导线,600、引接线,700、铁芯,701、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包括:骨架200,骨架200设有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202;及第一固定件300,第一固定件300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301和第四连接端302,第三连接端301与第一连接端201连接、第四连接端302与第二连接端202连接,形成用于夹持引接线600的夹槽400。

上述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包括骨架200和第一固定件300,骨架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201和第二连接端202,第一固定件300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301和第四连接端302,第三连接端301与第一连接端201连接、第四连接端302与第二连接端202连接,如此,第一固定件300与骨架200的侧壁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引接线600的夹槽400,当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在使用时,引接线600一端与导线500连接,另一端穿过夹槽400,使引接线600穿设于夹槽400内,如此,可以避免在固定引接线600时破环导线500,从而提高线圈10质量和提高线圈10的生产效率。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三连接端301设有扣部303,第四连接端302设有第一插接部,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插接部包括插接体和支撑体,支撑体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的外壁连接,另一端远离第一固定件的外壁设置。且与插接体的一端连接,插接体的另一端远离第三连接端设置,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扣部303包括连接体和扣体,连接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扣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固设于第一固定件300的侧壁,第二端远离第一固定件的侧壁设置、且第二端与第三端连接,第四端靠近第一固定件300的侧壁设置,第四端与第一固定件300的侧壁的间距低于第三端与第一固定件300的侧壁的间距,扣体还包括导向斜面304,导向斜面304设置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之间、且导向斜面304与第一固定件300的侧壁的间距沿第三端至第四端逐渐降低。

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连接端201设有第一接线柱204和第二接线柱205,第一接线柱204和第二接线柱205相对设置形成与第一插接部208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305,第二连接端202设有与扣部303卡扣配合的卡部209,如此,通过第一插接部208和第二插接部305插接配合,及通过卡部209和扣部303的卡扣配合,使第一固定件300和骨架200配合形成夹槽400。

如图3所示,在别的实施例中,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包括两个骨架200,第一连接端201设有第一接线柱204和第二接线柱205,第一接线柱204的端部设有与第一连接端201的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体206,第二接线柱205的端部设有与第一连接端201的侧壁相对设置的第二延伸体207,第一延伸体206的延伸端和第二延伸体207的延伸端朝向相反的方向,相邻两个骨架200间隔设置,使其中一个骨架200的第一延伸体206靠近另一个骨架200的第二延伸体207形成与第一插接部208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部305,第二连接端202设有与扣部303卡扣配合的卡部209,如此,通过其中一个骨架200的第一接线柱204和另一个骨架200的第二接线柱205配合形成第一插接部208,通过第一插接部208和第二插接部305的插接配合,及通过卡部209和扣部303的卡扣卡扣配合。

在本次实施例中,卡部209为卡孔,第一固定件300在使用时,将第一插接部208插接至第二插接部305,然后按压第一固定件300,使卡体沿导向斜面304进入卡孔,与卡孔配合连接,使卡体卡设在卡孔内,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300与骨架200的固定连接,以形成夹槽400。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骨架200还设有中央突起210,中央突起210设置于第一接线柱204和第二接线柱205之间,用于防止缠绕在第一接线柱204上的导线500与缠绕在第二接线柱205上的导线500接触。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固定件300的外壁设有用于提拉或按压第一固定件300的提拉部306,优选地,在本次实施例中,提拉部306为提拉孔。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线圈10结构,包括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导线500、引接线600及铁芯700,铁芯700的外壁设有用于容纳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的容纳部701,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设有用于绕制导线500的缠绕部203,导线500按预设匝数绕制在缠绕部203上,引接线600的一端与导线500连接、另一端穿过夹槽400,使引接线600能够穿设于夹槽400内。

上述线圈10在使用时,将导线500缠绕在缠绕部203上,引接线600一端与导线500连接,另一端穿过夹槽400,使引接线600穿设于夹槽400内,并将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设置于容纳部701内,使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固设于铁芯700上形成线圈10,如此,可以避免在固定引接线600时破环导线500,保证了线圈10的质量。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线500包括绕制起始端和绕制终止端,绕制起始端缠绕在第一接线柱204上,绕制终止端缠绕在第二接线柱205上,绕制起始端与绕制终止端与引接线600连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线圈10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件,容纳部701为容纳槽,容纳槽的侧壁设有固定部,第二固定件与固定部连接,用于固定引接的固定结构100。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线圈10结构包括多个容纳部701和多个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多个容纳部701沿同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在铁芯700的外壁上,多个引接线的固定结构100与多个容纳部701一一对应设置。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