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互连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94382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互连元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多相旋转电机(2)的定子线圈的互连元件(24),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轴向堆叠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相同数量的实心基层(26、28、30)和附加层(32、34、36),该附加层每个由多个环部分形成,所述环的每一个没有覆盖定子的整个周边,所述导电层的每个具有用于连接线圈的内连接凸耳(40),和用于连接至被连接的电装置(4、20)的外连接凸耳(48、50),基层和附加层的数量等于互连元件添加在其上的电机的相的数量。
【专利说明】
用于连接定子线圈的互连元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定子线圈与逆变器类型的电整流电路之间的互连装置。更特别地,它涉及一种与可逆多相旋转电机的定子相关联的互连装置,所述可逆多相旋转电机诸如机动车辆的交流发电机-起动器。
[0002]在本发明的背景下,术语“多相”更特别地涉及三相旋转电机,但它也可以涉及具有不同数量的相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0003]如所公知的,交流发电机-起动器包括构成感应器的转子和支撑多个线圈或绕组的多相定子,所述多个线圈或绕组构成电枢,且与包括一系列晶体管的可逆交流/直流转换器交换电功率,该转换器连接至可再充电电池。
[0004]取决于通过车辆电子器件选择的模式,交流发电机-起动器可在交流发电机模式中或以可逆方式在起动器或发动机模式中等同地良好运行,在该交流发电机模式中,经由可逆交流发电机/直流转换器,其使得可以为车辆电池和/或任何其他能量存储单元以整流直流电压充电,所述起动器或发动机模式特别地用于起动车辆或辅助其起动,即,用于发动机的临时附加功率。
[0005]在绕组的电连接的该类型布置中,可以具有不同构造的电连接。取决于可用网络和电机的电压值,绕组能够以此外已知的构造以星形或三角形形式连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多个连接构造的背景下简化该连接。为此目的,其提出一种用于多相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的连接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轴向堆叠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相同数量的实心基层和附加层,该附加层每个由多个环部分形成,环的每个所述部分没有覆盖定子的全部周边。这些导电层的每个支撑用于连接线圈的内连接凸耳,和用于连接至被连接的电设备的外连接凸耳。
[000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基层和附加层的数量等于互连元件添加在其上的电机的相的数量。
[000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附加层每个通过两个半环形成。
[0009]导电层一个在另一个之上轴向地布置,彼此没有电接触。可以在每个层之间设置电绝缘件。
[0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内连接凸耳面朝互连元件的内部,外连接凸耳延伸层的外侧壁,所述层形成互连元件。更易碎的内连接凸耳容纳在互连元件内,且由此被保护。
[0011]有利地,每层支撑多个内连接凸耳,其数量等于每相的线圈数量,而外连接凸耳的数量独立于线圈的数量,每个基层支撑单个外连接凸耳,而附加层每个支撑多个外连接凸耳,每个环部分一个。
[0012]根据不同特征,特别地关于形成附加层的半环:
[0013]-与附加层相关联的外连接凸耳被环的每个部分的端部中的一个支撑;
[0014]-对于每个附加层,所述附加层的环的所有部分具有比基层的角尺寸小的角尺寸,使得断开区域形成在单个附加层的环的两个部分的相对端部之间;
[0015]-形成附加层的一部分的环的每个部分具有的结构与环的相邻部分的结构相同,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围绕电机和互连元件的共用轴线在角度上偏置地轴向布置,使得内连接凸耳没有重叠,且规则地成角度分布。不同附加层的环的部分相对于彼此布置的角度偏置等于360°除以基层支撑的内连接凸耳的总数。
[0016]为了辅助线圈在互连元件上的电连接,附加层的内连接凸耳在基层的内连接凸耳附近成角度地布置。
[0017]内连接凸耳包括侧向延伸部和升高边缘,该侧向延伸部在支撑连接凸耳的层的平面上朝向互连元件内部延伸,该升高边缘在侧向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处延伸,大体垂直于该侧向延伸部。内连接凸耳的升高边缘全部沿相同方向轴向地取向,即,与基层相对的方向。另外,每个升高边缘包括形成沟槽的波浪形部分,该沟槽面朝互连元件的层,且可接收线圈的连接线。
[0018]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三相电机,每相有十二个线圈,其中,互连元件包括六层,在这六层中,三个基层具有实心环形轮廓,三个附加层具有通过两个半环形成的局部环形轮廓,所述半环通过两个直径上相对的断开区域分开,每个基层支撑用于连接线圈的十二个内连接凸耳,每个半环成对地形成附加层,其支撑还用于连接线圈的六个内连接凸耳。内连接凸耳布置为使得,与附加层相关联的内连接凸耳布置在与基层相关联的互连凸耳附近,且使得,在使用每相十二个线圈的情况下,单层的相继连接凸耳以30°的规则角节距在角度上分布。
[0019]更一般地,规则角节距可根据公式取决于每相的线圈数NumberOfCoil:角节距=360/Number0fCoil。
[0020]有利地,单相的六个线圈首先连接至与其中一个附加层的其中一个半环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且其次连接至与其中一个基层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而同一相的六个其余线圈首先连接至与所述附加层的相对半环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且其次连接至与所述基层相关联的其余六个内连接凸耳。
【附图说明】
[0021]现在将参考图1至5更完整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0022]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三相旋转电机、电转换器和电池的电组件图,所述电机和转换器通过互连元件连接;
[0023]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组件图,其中,互连元件连接电机和转向器,以及电连接插塞;
[0024]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互连元件的透视图,其可例如在图1和2中那样地实施;
[0025]图4是图3中的互连元件的详细视图;
[0026]图5是解释与互连元件一起的一些可行组装组合的图;和
[0027]图6是图5中以星形形式组装所需的电互连元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组件图,其中,旋转电机2连接到电流转换器4的功率开关,其设置在旋转电机与电池和升压转换器形成的组件6之间。
[0029]在后文中,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且除非以其他方式陈述,本发明的优选应用的背景将适用,即,用于三相交流发电机-起动器的交流-直流电流转换器的情况。
[0030]转换器4包括功率开关8,其形成半导体整流电桥。在该情况下,转换器包括通过MOSFET晶体管形成的两个串联功率开关的九个臂10,每个臂设置在电池的和V’极之间。该类型的结构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已知的,且不需要在下文中描述。每个臂12的中点连接至定子的输入/输出点,而臂的端部连接至车辆电池或任何其他电能存储单元的“+”和
输出端。
[0031]在此,以更详细的方式,可确定,与第一相相关联的绕组14在其每个端部处连接至转换器的第一臂的和第二臂的中点,且这同样适用于与第二面相关联的绕组16,在其每个端部处连接至第三臂和第四臂的中点,以及适用于与第三相相关联的绕组18,在其每个端部处连接至转换器的第五臂和第六臂的中点。九个臂的最后三个在它们的中点处连接至相绕组的不同输入/输出点。
[0032]图2示出布线图,其不同之处在于,转换器仅包括六个臂,且在于电连接插塞20经由EMI滤波器22布置在旋转电机的输出端处,该滤波器被设计为消除电磁干扰。该类型的布置特别地有利,因为其使得可以获得至外部电网的直接连接,以便为电池再充电。
[0033]在上述示意性示出的两个例子中,线圈绕组至转向器的整流器和至互补电连接元件的电连接(如图2所示)通过使用互连元件24容易地执行。
[0034]根据本发明,该互连元件布置在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前端部处,以便在布置在定子内部中的线圈与布置在定子外部上的电设备(转换器等)之间形成链接件。根据本发明的互连元件特别适于建立该类型的布线,以便限制布线距离,且允许大的灵活度,从而与可行的不同连接构造相适应。
[0035]为此目的,如图3至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互连元件24包括六个环形层,它们相对于彼此同心,且彼此轴向相继地布置。这些层由导电材料制成,诸如铜。
[0036]所述层以一定距离彼此轴向地间隔布置,该距离足以防止电磁干扰,且确保它们之间的电绝缘。将可以使电绝缘件在每个导电层之间滑动。
[0037]三个基层和三个附加层特别地区分开。第一基层26被设计为与定子的第一端部相对地支撑,且在定子的轴线上,第一基层28、第三基层30、第一附加层32、第二附加层34和第三附加层36彼此轴向地相继,第三附加层形成距定子最远的层。
[0038]为了确保包括基层和附加层的互连元件24,可以例如提供在定子上的包覆模制件。还可以提供相对于彼此包覆模制的层,形成互连器的该组件布置或固定在定子上。
[0039]三个基层通过实心金属环形成,它们建立连续的轨道26、28、30,而三个附加层每个通过两个半环形成,由此建立六个半轨道32、32’、34、34’、36、36’。
[0040]在三相电机(即包括三个相)的情况下,第一相与第一基层26并且与两个第一附加层32和32 ’相关联,第二相与第二基层28并且与两个第一附加层34和34’相关联,第三相与第三基层30并且与两个第一附加层36和36’相关联。
[0041]在六相或多相电机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能够调节这些关联,使得每个相与基层和附加层相关联,所述附加层包括两个半环。
[0042]使用半环以形成附加层和使用实心环以形成基层的优势将在以下通过描述线圈在互连元件上的连接而被解释。这些层的每个包括从径向凸伸层延伸的连接凸耳,首先用于互连装置在线圈绕组的端部上的电连接,其次用于互连装置在电转换器上的电连接。[0043 ]如可更具体地在图4和5中看到的,根据是否径向地延伸、延长不同层的外侧向壁38或内侧向壁,两种类型的连接凸耳可被区分。
[0044]由此,内连接凸耳40径向地面朝互连元件的内部。内连接凸耳的数量取决于布置在定子中的线圈的数量。在所示例子中,定子每相包括十二个线圈,使得形成附加层的每个半环包括六个内连接凸耳,而形成基层的每个环包括十二个内连接凸耳。在该例子中,每个层包括十二个内连接凸耳,以在每个凸耳之间以规则的30°节距沿环形分布。由此存在与基层相关联的三十六个内连接凸耳,与附加层相关联的三十六个内连接凸耳。连接凸耳布置在互连元件中,使得,首先,与基层相关联的三十六个内连接凸耳规则地分布,因此彼此通过十度(336°/36 = 10°)间隔开,且其次,被其中一个附加层支撑的每个内连接凸耳在其中一个基层支撑的连接凸耳附近延伸,以便辅助单相绕组的端部的连接。
[0045]内连接凸耳40具有“L”形式,如在图4中具体可见,具有侧向延伸部42和升高边缘44,该侧向延伸部在连接凸耳延伸的层的平面上朝向互连元件内部延伸,该升高边缘在侧向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处延伸,大体垂直于该侧向延伸部。内连接凸耳的升高边缘全部沿相同方向轴向地取向,即,与基层相对的方向,换句话说,当互连元件就位时与定子相对。每个升高边缘包括形成沟槽46的波浪形部分,该沟槽面朝互连元件的层,且被设计为接收线圈绕组的端部,并允许这些绕组的快速固定。
[0046]另外,外连接凸耳径向地面朝互连元件的外部。不像其他连接凸耳的数量,外连接凸耳的数量独立于布置在定子中的线圈的数量而设置。为互连元件的每个基层设置单个外连接凸耳,而为互连元件的每个附加层设置两个外连接凸耳,即,每个半环一个。
[0047]与基层相关联的外连接凸耳48具有平板的形式,其从基层在其平面上横向地延伸突出。在互连元件的不同层的组装期间,它确保这些外连接凸耳彼此邻近地布置。
[0048]与附加层相关联的外连接凸耳50形成在每个半环的第一端部处,所述半环还支撑面朝互连元件的内部的内连接凸耳。
[0049]形成三个附加层的六个半环是相同的。所有它们六个具有相同的角长度,它们的内连接凸耳以相同的节距成角度地相同分布,每个端部支撑六个内连接凸耳的一个,这些内连接凸耳的升高边缘具有相同的高度。
[0050]如附图可见,半环的角长度略微小于互连元件的周长的一半,从而,当单层的两个半环在位时,对于每个附加层,存在两个直径上相对的断开区域52。在完成的互连元件中,附加层布置为相对于彼此成角度地偏置。第一附加层的半环的第一端部54布置在给定位置中,从而,其支撑的内连接凸耳在其中一个基层的内连接凸耳附近延伸。半环则布置为与该第一附加层相对,提供具有相同角尺寸的两个直径上相对的断开区域。第二附加层的半环的第一端部则定位为相对于第一附加层的半环角偏置,该角偏置等于存在于两个相继的连接凸耳之间的角偏置,所述两个相继的连接凸耳通过一个或另一个附加层等同良好地支撑,该角偏置在该情况下为10°。相对的半环则布置到位,且该操作重复,用于定位第三附加层的半环。
[0051]由此,每层的直径上相对的断开区域重叠。这因此提供了连接凸耳围绕互连元件的整个周边的规则布置。第三附加层的端部56在角偏置内靠近已经初始地布置到位的第一附加层的第一端部54。
[0052]当互连元件在定子上布置到位时,每相十二个线圈的绕组连接至每个内连接凸耳,而外连接凸耳用于将互连元件连接在电转换器上,且可选地,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连接至附加电部件,诸如插入件。
[0053]半环在附加层中的存在使得可以按六个线圈的组并联或串联等同良好地为一相的十二个线圈布线。每个相绕组连接至的电转换器使得可以切换功率开关臂,以便控制相如何被连接。
[0054]为了图5清楚起见,不同的附图标记仅赋予对应于第一附加层的两个半轨道32和32’的内连接凸耳 32a、32b、32c、32d、32e、32f、32’g、32’h、32’1、32’j、32’k和 32’1,外连接凸耳48和50,和第一基层的内连接凸耳26&、2613、26(3、26(1、266、261268、2611、26丨、26]_、261^和261,添加索引以便识别单个轨道上的不同连接凸耳中的每个。这意味着,仅第一相的轨道和连接凸耳具有附图标记。
[0055]互连元件的层成角度地布置,使得第一基层与第一附加层直接对应,第二基层与第二附加层直接对应,第三基层与第三附加层直接对应。直接对应意味着,基层和附加层的内连接凸耳并排布置。
[0056]在所示例子中,由此可以容易地连接第一基层和第一附加层,因为内连接凸耳围绕互连元件的整个周边位于彼此附近。第一组的六个线圈在第一端部处通过被半环32支撑的内连接凸耳32a至32f连接至第一附加层,并且在另一端部处通过内连接凸耳26a至26f连接至第一基层。第二组的六个线圈在第一端部处通过被相对的半环32’支撑的内连接凸耳32’g至32’I连接至第一附加层,并且在另一端部处通过内连接凸耳26g至261连接至第一基层。
[0057]第一层的内连接凸耳26a至261被单个连续环26支撑,而内连接凸耳32a、32b、32c、32(1、326、32132、、32’11、32’132’」_、321和32’1被半环32和被相对的半环32’支撑。
[0058]对应于第一层和第一附加层的相包括十二个线圈8、13、0、(1、6、€、g、h、1、j、k和I。每个线圈包括两个端部,其后文中称为输入和输出。
[0059 ]线圈a的输入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a,线圈a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a。类似地,线圈b的输入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b,线圈b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b,等等,直到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f的线圈f,并且线圈b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f。
[0060]由此,线圈a-f在连续环26与半环32之间相对于彼此并联连接。
[0061 ]线圈g的输入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g,线圈g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g ο类似地,线圈h的输入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h,线圈b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 ’ h,等等,直到连接至内连接凸耳261的线圈I,并且线圈b的输出连接至内连接凸耳32’I。
[0062]由此,线圈g-Ι在连续环26与相对的半环32’之间相对于彼此并联连接。
[0063]已经对第一相描述的连接对于第二和第三相也是有效的。
[0064]由此,对于第二相,存在首先获得的在连续环28与半环34之间彼此并联的六个线圈,且其次存在在连续环28与相对的半环34’之间彼此并联的六个线圈,连续环28和两个半环34和34’对应于第二相。
[0065]对于第三相,存在首先获得的在连续环30与半环36之间彼此并联的六个线圈,且其次存在在连续环30与相对的半环36’之间彼此并联的六个线圈,连续环30和两个半环36和36’对应于第三相。
[0066]图6示意性地示出用于连接在基层与附加层之间的电路60。该连接电路60包括三个相。
[0067]对于这三相的每个,连接电路60包括基层和其外连接凸耳48、附加层和其两个外连接凸耳50,和两组线圈14。每组14展示并联的六个线圈。
[0068]更特别地,连接电路60的第一相与基层26并且与附加层32相关联,且在图6中在左侧示出。在连接电路60的第一相中,基层26的外连接凸耳48经由两组线圈14连接至两个连接凸耳50,其分别属于第一附加层的两个半环32和32’。
[0069]更特别地,连接电路60的第二相与基层28并且与附加层34相关联,且在图6中在中间示出。在连接电路60的第二相中,基层28的外连接凸耳48经由两组线圈14连接至两个连接凸耳50,其分别属于第二附加层的两个半环34和34’。
[0070]更特别地,连接电路60的第三相与基层30并且与附加层36相关联,且在图6中在右侧示出。在连接电路60的第一相中,基层26的外连接凸耳48经由两组线圈14连接至两个连接凸耳50,其分别属于第三附加层的两个半环36和36’。电转换器连接至连接电路60的所有外凸耳48和50。由此可以控制外凸耳之间的连接,从而可以控制三相如何连接至彼此。
[0071]特别地,可以根据图7至10所示的四个不同构造切换连接电路60。
[0072]图7示出连接电路60的第一构造,根据该第一构造,六个外连接凸耳50全部串联连接,且代表中性,而三个外连接凸耳48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相的输入点。这因此提供了一种构造,其允许每相的线圈并联布置且不同相之间以Y或星形形式耦合。
[0073]图8示出连接电路60的第二构造,根据该第二构造,每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起连接至另一相的外连接凸耳48。更特别地,第一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起连接至第三或最后相的外连接凸耳48,第二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起连接至后一或第一相的外连接凸耳48,且第三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起连接至后一或第二相的外连接凸耳48。这因此提供了一种构造,其允许每相的线圈并联布置且不同相之间以三角或三角形形式耦合,三个外连接凸耳48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相的输入点。
[0074]图9示出连接电路60的第三构造,根据该第三构造,三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的每个连接在一起,另外三个外连接凸耳50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相的输入点。另外,三相的三个外连接凸耳48每个代表中点。这因此提供了一种构造,其允许每相的六个线圈的组串联布置,且不同相以星形或Y形形式与中间点耦合。
[0075]图9示出连接电路60的第四构造,根据该第四构造,三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的每个连接至其他两个相的两个外连接凸耳50。更特别地,第一相的连接凸耳50的一个连接至第三或最后相的外连接凸耳50,第一相的另一连接凸耳50连接至后一或第二相的外连接凸耳50,且第二相的另一连接凸耳50连接至后一或第三相的外连接凸耳50。这因此提供了一种构造,其允许每相的六个线圈的组串联布置,且不同相的三角形或三角形式的耦合。
[0076]根据本发明,在图7至10中所示的不同构造I至4之间可以不需要连接或断开任何线、而仅通过控制电转换器切换。还可以根据电机的旋转速度提供这些构造的发展。例如,由构造3开始,然后通过速度增加可以在大约SOOrpm从那里过渡到构造4,然后在大约2000rpm过渡到构造I,最后在大约4000rpm最终从构造I过渡到构造2。这因此根据电机的旋转速度提供最适当的构造,以便优化性能。
[0077]作为例子,为了获得图2所示的组件,构造3被使用,与附加层的半环相关联的外连接凸耳连接至功率开关的臂的中间点,且基层的外连接凸耳经由EMI装置连接至连接插座。
[0078]在本说明书中,包括半环的附加层的情况已经特别描述。将意识到,还可以例如使用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环,其分别覆盖定子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周长,以便获得相同的优势。例如,在四分之一环的情况下,每个相包括附加层,该附加层包括四个环。四个环的每个连接至层的相的线圈的四分之一。由此,在每相包括十二个线圈的情况下,四个环的每个连接至三个线圈。由此,在该情况下,四个环的每个包括外连接凸耳50和三个内连接凸耳。
[0079]类似地,在本说明书中,该情况下特别地描述:附加层每个包括相同数量的环。专用于每相的每个附加层还可以包括不同数量的环。
[0080]在本说明书中,三相电机的情况已经被特别地描述。将意识到,还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互连器用于多相电机,例如六相。在所有情况下,互连器包括专用于电机一相的至少一个附加层和一个基层是足够的,所述附加层包括至少两个半环。
[0081]前述描述清晰地解释了本发明如何使得可以实现其陈述的目的。特别地,诸如所述的互连元件的存在使得可以容易地产生线圈的连接,且与电转换器的控制组合,容易地选择线圈是否串联或并联连接。有利地,通过互连元件和定子形成的组件特别紧凑。与线圈的互连在定子限定的柱体内部径向地、并且在外部轴向地发生。由此可以将线圈的端部容易地连接在互连元件上,内连接凸耳的保持被保护。
[0082]刚刚已经描述的互连装置在形成机动车辆的交流发电机的多相旋转电机中具有特别的应用。在没有偏离本发明的背景的情况下,电机可以是可逆的,且形成交流发电机_起动器,其可以电马达模式运行,以便起动车辆的内燃机,且可以交流发电机模式运行,以便产生电能。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多相旋转电机(2)的定子线圈的连接的互连元件(24),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轴向堆叠的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相同数量的实心基层(26、28、30)和附加层(32、34、36),该附加层各自由多个环部分形成,环的每个所述部分没有覆盖定子的全部周边,这些导电层的每个支撑用于连接线圈的内连接凸耳(40),和用于连接至被连接的电设备(4、20)的外连接凸耳(48、50),所述基层和附加层的数量等于互连元件添加在其上的电机的相的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元件(24),其中,所述附加层(32、34、36)通过两个半环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层(26、28、30、32、34、36)—个在另一个之上轴向地布置,并且彼此没有电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凸耳(40)面朝互连元件的内部,所述外连接凸耳(48、50)延伸形成互连元件的层的外侧壁(38)。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导电层(26、28、30、32、34、36)支撑多个内连接凸耳(40),所述内连接凸耳的数量等于每相的线圈数量,而外连接凸耳(48、50)的数量独立于线圈的数量,每个基层(26、28、30)支撑单个外连接凸耳(48),而附加层各自支撑多个外连接凸耳(50),每个环部分一个。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与附加层相关联的外连接凸耳(50)被环的每个部分的一个端部支撑。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对于每个附加层,所述附加层的环的所有部分具有比基层(26、28、30)的角尺寸小的角尺寸,使得断开区域(52)形成在单个附加层的环的两个部分的相对端部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形成附加层(32、34、36)的部分的环的每个部分具有的结构与环的相邻部分的结构相同,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围绕电机和互连元件的共用轴线在角度上偏置地轴向布置,使得内连接凸耳(40)没有重叠,且规则地成角度分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不同附加层的环的部分相对于彼此布置的角度偏置等于360°除以基层(36、38、30)支撑的内连接凸耳(40)的总数。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层(32、34、36)的内连接凸耳在基层(26、28、30)的内连接凸耳附近成角度地布置。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凸耳(40)包括侧向延伸部(42)和升高边缘(44),该侧向延伸部在支撑连接凸耳的层的平面上朝向互连元件内部延伸,而该升高边缘在侧向延伸部的自由端部处延伸,大体垂直于该侧向延伸部,所述内连接凸耳的升高边缘(44)全部沿相同方向轴向地取向,S卩,与基层相对的方向。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互连元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升高边缘(44)包括形成沟槽(46)的波浪形部分,该沟槽面朝互连元件的层,且可接收线圈的连接线。13.—种三相电机,每相有十二个线圈,其中,根据前述权利要求的一项所述的互连元件(24)包括六层,在这六层中,三个基层(26、28、30)具有实心环形轮廓,三个附加层(32、34、36)具有由两个半环形成的局部环形轮廓,所述半环通过两个直径上相对的断开区域(52)分开,每个基层支撑用于连接线圈(40)的十二个内连接凸耳,每个半环成对地形成附加层,所述附加层支撑也用于连接线圈的六个内连接凸耳,内连接凸耳布置为使得,与附加层相关联的内连接凸耳布置在与基层相关联的内连接凸耳附近,且使得,单层的相继的连接凸耳在角度上以30°的规则角节距分布。14.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单相的六个线圈首先连接至与其中一个附加层的其中一个半环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且其次连接至与其中一个基层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而同一相的六个其余线圈首先连接至与所述附加层的相对半环相关联的六个内连接凸耳,且其次连接至与所述基层相关联的其余六个内连接凸耳。
【文档编号】H02K3/28GK106063087SQ201580010408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日
【发明人】K.埃尔巴拉卡, S.尤戈维奇, P.阿米罗里
【申请人】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