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传动马达及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3965发布日期:2019-01-18 19:4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齿轮传动马达及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含多个构件的齿轮传动马达(geared motor),壳体(housing)收容马达与齿轮轮系(gear train)。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此种齿轮传动马达来驱动与排水阀连接的排水阀驱动构件的排水阀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驱动洗衣机的排水阀的排水阀驱动装置。排水阀驱动装置具备:与排水阀连接的排水阀驱动构件、及驱动排水阀驱动构件的齿轮传动马达。齿轮传动马达具有:马达、将来自马达的驱动力传导至输出齿轮中的齿轮轮系、以及收容马达及齿轮轮系的壳体。排水阀驱动构件为电线,可卷绕电线的滑轮同轴地固定在输出齿轮上。壳体具备:外壳、及在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上层叠在外壳上的盖子。

利用螺钉将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壳体固定在洗衣机中所设置的规定的安装部上。而且,将排水阀驱动装置设为在电线的前端连接有排水阀的状态。若齿轮传动马达得到驱动,则滑轮进行旋转来卷绕电线。由此,与电线连接的排水阀得到驱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19563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壳体具备用以将此壳体固定在洗衣机的安装部上的螺钉用贯穿孔。此处,若以相对于设置在安装部上的螺丝孔倾斜的状态拧入固定排水阀驱动装置的螺钉,则螺钉相对于螺钉用贯穿孔倾斜。其结果,当拧紧螺钉时,对壳体施加螺钉的径向的力,而存在壳体变形的情况。尤其,壳体包含层叠有外壳与盖子等的多个构件,在贯穿所述多个构件来设置螺钉用贯穿孔的情况下,这些构件容易产生应变等变形。

鉴于此种情况,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对包含多个构件的壳体施加了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壳体的变形的齿轮传动马达及排水阀驱动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包括:马达;齿轮轮系,将来自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导至输出齿轮中;以及壳体,收容所述马达及所述齿轮轮系;所述壳体具备外壳、及在所述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上层叠在所述外壳上的盖子,所述外壳具备朝向所述盖子侧的外壳侧抵接面,所述盖子具备抵接在所述外壳侧抵接面上的盖子侧抵接面,在所述外壳侧抵接面及所述盖子侧抵接面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凸部及凹部的其中一个,在所述外壳侧抵接面及所述盖子侧抵接面的其中另一个上设置有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其中另一个,且当将所述外壳与所述盖子层叠时所述凸部插入至所述凹部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成壳体的外壳与盖子是以外壳侧抵接面与盖子侧抵接面在输出齿轮的轴线方向上抵接的状态层叠。另外,当外壳侧抵接面与盖子侧抵接面抵接时,设置在外壳侧抵接面与盖子侧抵接面的其中一个上的凸部插入至设置在其中另一个上的凹部中。因此,例如在对壳体施加了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凸部与凹部的扣合,可使此力分散并释放至外壳及盖子两者中。由此,可防止或抑制外壳及盖子变形。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将壳体固定在外部的安装部上,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以利用螺钉将此壳体固定在外部的安装部上的螺钉用贯穿孔,可将所述螺钉用贯穿孔设为具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贯穿所述外壳并在所述外壳侧抵接面上开口的外壳侧贯穿孔、及与所述外壳侧贯穿孔同轴并贯穿所述盖子且在所述盖子侧抵接面上开口的盖子侧贯穿孔者。若如此设定,则可利用用以将壳体固定在安装部上的螺钉来固定经层叠的外壳与盖子。另外,若如此设定,则可将凸部与凹部设置在相对于贯穿螺钉用贯穿孔的螺钉比较近的位置上。因此,当拧紧螺钉时,在如螺钉的径向的力施加至壳体中的情况下,通过凸部与凹部的扣合,容易将此力释放至外壳及盖子两者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设置在比所述螺钉用贯穿孔的中心更靠近所述齿轮轮系的位置上。若如此设定,则即便在对壳体施加螺钉的径向的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或抑制外壳或盖子变形至与齿轮轮系接触为止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所述外壳具备外壳侧框部,所述外壳侧框部在所述轴线方向及环绕此轴线的圆周方向上延长,并从径向的外侧包围所述马达、所述齿轮轮系及所述输出齿轮,所述外壳侧抵接面从所述外壳侧框部中的沿所述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起,延展在此外壳侧框部的内侧,所述盖子具备盖子侧框部,所述盖子侧框部在所述轴线方向及所述圆周方向上延长,且所述盖子侧框部的靠所述外壳侧的前端部分可嵌合在所述外壳侧框部的内侧,所述盖子侧抵接面为所述盖子侧框部的所述外壳侧的前端面,在所述盖子侧框部的外周面上的沿所述轴线方向的中途位置,设置有段部,所述段部从所述外壳隔有距离的一侧朝外侧扩展,当将所述盖子侧框部插入至所述外壳侧框部的内侧来使所述外壳侧抵接面与所述盖子侧抵接面抵接时,所述段部与所述外壳侧框部中的所述盖子侧的前端对向。若如此设定,则当将外壳与盖子层叠来使外壳侧抵接面与盖子侧抵接面抵接时,可使外壳侧框部与盖子侧框部在从与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合。因此,即便在对壳体施加螺钉的径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外壳侧框部与盖子侧框部的重叠、及凹部与凸部的扣合,也可以将此力释放至外壳及盖子两者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所述外壳侧抵接面具备与所述外壳侧贯穿孔同心的外壳侧环状面部分、及从所述外壳侧环状面部分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朝外侧突出的外壳侧突出面部分,所述盖子侧抵接面具备与所述盖子侧贯穿孔同心的盖子侧环状面部分、及从所述盖子侧环状面部分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朝外侧突出的盖子侧突出面部分,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盖子侧突出面部分上,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其中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外壳侧突出面部分上。若如此设定,则通过外壳侧环状面部分与盖子侧环状面部分的抵接,可确实地承受拧紧螺钉时的轴线方向的力。另外,由于在盖子侧环状面部分与盖子侧突出面部分上设置有相互扣合的凸部与凹部,因此可在外壳侧环状面部分与盖子侧环状面部分的外周侧承受对壳体施加的螺钉的径向的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壳为树脂制,具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长的筒部、及从所述筒部的外周面朝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筒部中的所述盖子侧的端面为所述外壳侧环状面部分,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盖子侧的端面为所述外壳侧突出面部分,所述筒部及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外壳侧框部连续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侧框部的内侧,所述凹部设置在所述外壳侧突出面部分上,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盖子侧突出面部分上,所述凹部的深度尺寸可比所述凸部的突出尺寸长。若如此设定,则可通过设置在外壳的突出部上的凹部来防止突出部变得过厚,因此容易使外壳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盖子在所述盖子侧框部的沿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中的靠所述外壳侧的端部分上具备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延长的筒部分、及从所述筒部分的外周面朝与所述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并且在所述盖子侧框部中的所述筒部分及所述突出部分的与所述外壳侧相反的一侧具备从此筒部分及此突出部分朝内侧扩展的段部,所述筒部分中的所述盖子侧的端面为所述盖子侧环状面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中的所述外壳侧的端面为所述盖子侧突出面部分,所述段部具备朝向所述外壳侧的第1面、及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从所述第1面的内周侧的端朝与所述外壳相反的一侧延长的第2面,且在所述第1面与所述第2面之间的角部,可部分地设置有倒角部。若在外壳中设置从筒部分及突出部分朝内侧扩展的段部,则可提升盖子的刚性。进而,若在段部中设置倒角部,则即便在盖子已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或抑制位于盖子侧框部的内侧的齿轮轮系与盖子侧框部接触。

继而,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包括:所述齿轮传动马达;排水阀驱动构件,与外部的排水阀连接;以及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输出齿轮的旋转转换成排水阀驱动构件的直线运动;所述壳体具备开口部,所述排水阀驱动构件的一部分与所述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被收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排水阀驱动构件沿着经过所述开口部的路径进行直线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可防止或抑制在驱动阀体驱动构件的齿轮传动马达的壳体中产生变形。因此,可防止或抑制排水阀驱动构件与壳体因壳体的变形而发生干扰,并可防止或抑制妨碍排水阀驱动构件的直线运动的情况。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便在对齿轮传动马达的壳体施加了与输出齿轮的轴线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此力分散并释放至构成壳体的外壳及盖子两者中。由此,可防止或抑制外壳及盖子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可防止或抑制在齿轮传动马达的壳体中产生变形,因此可防止或抑制与排水阀连接的排水阀驱动构件与壳体发生干扰,并可防止或抑制妨碍排水阀驱动构件的动作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卸除了盖子、框架、滑件(slider)、及输出小齿轮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马达及齿轮轮系的说明图。

图5是马达及齿轮轮系的齿轮的轴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将齿轮轮系的齿轮的轴连接的剖面的轮系展开图。

图7(a)、图7(b)是外壳的立体图。

图8(a)、图8(b)是盖子的立体图。

图9是图1的A-A线中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剖面图。

图10是图1的I-I线中的阀体驱动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11(a)、图11(b)是马达、齿轮轮系及离合器切换杆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排水阀驱动装置;

2:安装部;

2a:螺丝孔;

3:螺钉;

3a:螺丝部;

5:齿轮传动马达;

10:滑件;

10A:拉入位置;

10B:突出位置;

11:齿条;

12:输出小齿轮;

15:壳体;

16、37a:开口部;

17:第1螺钉用贯穿孔;

18:第2螺钉用贯穿孔;

19:第3螺钉用贯穿孔;

21:外壳;

22:盖子;

31:输出齿轮;

32:齿轮轮系;

33: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

34:框架;

35:齿轮部;

36:输出轴部;

37、107a:板部;

38、111:突出部;

39:柱部;

40:马达;

41:马达外壳;

41a:马达外壳本体;

41b:平板;

41c:贯穿孔;

41d:轴承部;

43:绕线筒;

44:定子线圈;

45:转子;

46:感应旋转体;

47:转子齿轮;

50:传导轮系;

51:转子小齿轮;

52:行星齿轮机构;

53:减速齿轮;

55:突起;

60:第1离合器机构;

61:第1离合器爪;

62:第2离合器爪;

63:螺旋弹簧;

64:离合器切换杆;

65:凸轮销;

66:凸轮槽;

67:倾斜凸轮;

70:旋转限制机构;

80:离合器机构(第2离合器机构);

81:旋转构件;

82:扇形齿轮;

83:锁定杆;

84:锁定齿轮;

85:增速齿轮;

86:扭转螺旋弹簧;

87:制动橡胶;

101:外壳侧框部;

102:环状部;

103:筒状部;

104:圆形板部;

106:滑件支撑部;

107、107b:切口部;

110:筒部;

110a:环状面部分(外壳侧环状面部分);

111a:突出面部分(外壳侧突出面部分);

112:外壳侧抵接面;

113:外壳侧贯穿孔部分;

114:凹部;

115、128、130:段部;

115a:段部的端面;

116:支柱部;

117:固定部;

121:天花板部;

122:盖子侧框部;

123:筒部分;

123a:环状面部分(盖子侧环状面部分);

124:突出部分;

124a:突出面部分(盖子侧突出面部分);

125:盖子侧抵接面;

126:盖子侧贯穿孔部分;

127:凸部;

128a:第1面;

128b:第2面;

129:倒角部;

130a:端面;

451:磁铁;

452:轴部;

453、533:固定轴;

511:被卡止片;

521:太阳齿轮;

522:第1旋转体;

523:内齿齿轮;

524:第2旋转体;

525:行星齿轮;

526:第3旋转体;

527、528、531、851:大径齿轮部;

529、532、843、852:小径齿轮部;

671:倾斜面;

672:凸轮面;

673:卡止片;

841:突起部;

842:大径部;

A-A、B-B、I-I:线;

C:输出齿轮31的旋转中心轴线;

CW、﹢X、-X、﹢Y、-Y、﹢Z、-Z:方向;

CCW:方向(反输出侧);

D:减速齿轮53的旋转中心轴线;

E:行星齿轮机构52的旋转中心轴线;

F:增速齿轮85的旋转中心轴线;

G:锁定齿轮84的旋转中心轴线;

H:旋转构件81的旋转中心轴线;

O: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中心轴线;

S:间隙;

X、Y、Z: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的排水阀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利用螺钉3将排水阀驱动装置1固定在洗衣机中所设置的安装部2上,而驱动洗衣机所具备的排水阀。

如图1所示,排水阀驱动装置1具备:作为用以驱动排水阀的排水阀驱动构件的滑件10、及将滑件10保持成可直线运动的壳体15。在壳体15中设置有开口部16,使滑件10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6朝壳体15的外侧露出。滑件10沿着经过开口部16的路径进行直线运动。

另外,壳体15具备:用以将排水阀驱动装置1固定在安装部2上的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及第3螺钉用贯穿孔19。第1螺钉用贯穿孔17与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在与滑件10的直线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将此滑件10夹在中间的两侧。第3螺钉用贯穿孔19在滑件10的直线运动方向上,位于与开口部16相反的一侧。壳体15包含外壳21、及层叠在外壳21上的盖子22。开口部16设置在盖子22上。

在本说明书中,将滑件10进行移动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Y轴方向、Z轴方向。Y轴方向与Z轴方向相互正交。﹢X方向是滑件10从壳体15突出的方向,-X方向是滑件10被拉入壳体15内的方向。Z轴方向是外壳21与盖子22的层叠方向。将盖子22所在的一侧设为﹢Z方向,将外壳21所在的一侧设为-Z方向。另外,将Y轴方向的一侧设为﹢Y方向,将另一侧设为-Y方向。再者,在本说明书中,CW方向、CCW方向是从﹢Z方向侧观察齿轮轮系32时的CW方向、CCW方向。

如图2所示,在壳体15中收容有马达40、输出齿轮31、将马达40的驱动力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的齿轮轮系32、将输出齿轮31的旋转转换成滑件10的直线运动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33、以及框架34。马达40为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同步马达。输出齿轮31具备:被传导马达40的驱动力的齿轮部35、及与齿轮部35同轴地延长的输出轴部36(锯齿部)。输出齿轮31的轴线C(旋转中心线)在Z轴方向上延长。外壳21与盖子22在输出齿轮31的轴线C方向上层叠。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33具备:设置在滑件10上的齿条(rack)11、及与此齿条咬合的输出小齿轮12。框架34具备在外壳21与盖子22的层叠方向上将壳体15内部分地隔开的板部37。另外,框架34具备在板部37的﹢X方向的端部分上朝﹢X方向突出的矩形的突出部38、及从板部37朝-Z方向延长的一对柱部39。一个柱部39位于框架34的﹢X方向侧的端部分上,另一个柱部39位于框架34的-X方向侧的端部分上。滑件10由板部37支撑。滑件10在板部37的﹢Z方向侧的端面上滑动。

滑件10及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33配置在板部37与盖子22之间。马达40、输出齿轮31的齿轮部35、齿轮轮系32配置在板部37与外壳21之间。输出齿轮31的输出轴部36贯穿设置在板部37上的开口部37a,并突出至突出部38与外壳21之间。输出小齿轮12安装在输出齿轮31的输出轴部36上。此处,马达40、输出齿轮31、齿轮轮系32及壳体15构成齿轮传动马达5。

如图1所示,滑件10在除前端以外被拉入至壳体15内的拉入位置10A、与从拉入位置10A朝﹢X方向移动并从壳体15突出的突出位置10B之间移动。排水阀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构件而与滑件10连接。排水阀驱动装置1经由滑件10来驱动排水阀。

当滑件10位于突出位置10B上时,通过排水阀来封闭排水口。另一方面,若朝壳体15侧拉入滑件10,则排水阀从排水口离开而开始排水。排水阀驱动装置1在滑件10被拉入至拉入位置10A为止的状态下,继续对于马达40的通电,而将滑件10保持在拉入位置10A上。另外,排水阀驱动装置1停止对于马达40的通电来解除滑件10的保持状态。由此,可通过外力来使滑件10回到突出位置10B上。例如,通过与排水阀的阀体连结的弹簧等所施加的力(外力)来使滑件10回到突出位置10B上,并通过排水阀来封闭排水口。

(马达)

图3是卸除了盖子22、框架34、滑件10、及输出小齿轮12的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平面图。图4是马达40、齿轮轮系32及输出齿轮31的立体图。图5是马达40及构成齿轮轮系32的各齿轮的固定轴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齿轮轮系32的齿轮的轴连接的剖面的图3的B-B线中的轮系展开图。在图4至图6中,利用符号D、符号E、符号F、符号G、符号H来表示齿轮轮系32的齿轮的轴。利用O来表示马达40的旋转中心轴。

如图4及图5所示,马达40具有马达外壳41。马达外壳41具备:杯状的马达外壳本体41a、及安装在马达外壳本体41a的﹢Z方向侧的端部的平板41b。另外,如图6所示,马达40具备:配置在马达外壳本体41a的内侧的绕线筒(bobbin)43、缠绕在绕线筒43上的定子线圈(stator coil)44、以及配置在绕线筒43的内周侧的转子(rotor)45。转子45的旋转中心轴线为O轴。如图5所示,在平板41b上形成有配置转子45的贯穿孔41c。另外,在平板41b上设置有输出齿轮31的轴承部41d。进而,可旋转地支撑构成齿轮轮系32的齿轮的固定轴的-Z方向的端部压入至平板41b中。固定轴的﹢Z方向的端部通过压入等而固定在框架34上。各固定轴在Z轴方向上延长。

如图6所示,转子45具备:大致圆筒状的磁铁451、及配置在磁铁451的内周侧的轴部452。转子45是将包含铁氧体磁铁等的磁铁451在轴部452的-Z方向的端部进行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来形成。在磁铁451与轴部452之间配置感应旋转体46。感应旋转体46是将包含铝或铜等非磁性金属的感应环在作为树脂构件的轴部进行嵌入成型而形成。若马达40得到驱动而使转子45进行旋转,则在磁铁451与感应旋转体46的感应环之间产生涡流,因涡流而产生磁通并产生妨碍相对于磁铁451的感应旋转体46的相对旋转的制动力。感应旋转体46与转子45以通过此制动力(由涡流所产生的制动力)而共转的方式结合。

感应旋转体46的上端部朝磁铁451的﹢Z方向侧突出,在此突出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转子齿轮47。如后述那样,转子齿轮47是将转子45的旋转传导至第2离合器机构80中的齿轮。在转子45的中央配置可旋转地支撑转子45的固定轴453。

此处,构成马达外壳41的马达外壳本体41a与平板41b包含磁性板。在平板41b中形成有从配置转子45的贯穿孔41c的边缘朝-Z方向弯曲并延长的极齿(pole teeth)。另外,在马达外壳本体41a中形成有将马达外壳本体41a的底部切起并朝﹢Z方向弯曲的极齿。设置在平板41b中的极齿与从马达外壳本体41a切起的极齿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排列,且在径向上与磁铁451的外周面对向。即,马达外壳本体41a及平板41b兼任定子铁芯(stator core)。

(齿轮轮系)

如图4所示,齿轮轮系32具备:传导轮系50,将马达40的旋转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第1离合器机构60,对从马达40朝传导轮系50中的旋转扭矩的传导进行断续;旋转限制机构70,在对滑件10施加了外部负荷的情况下限制传导轮系50的旋转来保持滑件10;以及第2离合器机构80,对传导轮系50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与不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进行切换。再者,齿轮轮系32的详细情况与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外壳)

图7(a)是从盖上盖子22的一侧观察外壳21时的立体图,图7(b)是从与盖上盖子22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外壳21时的立体图。外壳21为树脂制。如图3及图7(a)、图7(b)所示,外壳21具备:外壳侧框部101,外壳侧框部101从与输出齿轮31的轴线C正交的径向的外侧包围马达40、齿轮轮系32及输出齿轮31。另外,如图7(a)、图7(b)所示,外壳21具备:从外壳侧框部101的-Z方向的端缘朝内侧延长的环状部102、从环状部102的内周侧的端缘朝-Z方向延长的筒状部103、以及堵塞筒状部103的-Z方向的端缘的圆形板部104。筒状部103与圆形板部104对在内周侧收容马达40的马达收容部进行划分。输出齿轮31及齿轮轮系32在被收容在马达收容部中的马达40的﹢Z方向侧构成。

在外壳侧框部101中的﹢X方向的端部分上形成有滑件支撑部106。滑件支撑部106具备:在Y轴方向及Z轴方向上扩展的板部107a、及设置在板部107a的﹢Z方向的端缘的矩形的切口部107b。切口部107b在板部107a中的Y轴方向上位于中心。框架34的突出部38从﹢Z方向插入至切口部107b中。另外,由框架34支撑的滑件10从﹢Z方向插入。滑件支撑部106从Y轴方向的两侧可滑动地支撑滑件10。

在外壳侧框部101中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分的内侧,设置有从环状部102朝﹢Z轴方向延长的筒部110、及从筒部110的外周面沿着外壳侧框部101朝﹢X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111。突出部111从环状部102朝﹢Z轴方向延长。作为筒部110的﹢Z方向的端面的环状面部分110a(外壳侧环状面部分)、及作为突出部111的﹢Z方向的端面的突出面部分111a(外壳侧突出面部分)是与Z轴正交的面,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环状面部分110a及突出面部分111a从外壳侧框部101的沿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起,延展在此外壳侧框部101的内侧。此处,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环状面部分110a与突出面部分111a构成从-Z方向抵接在盖子22上的外壳侧抵接面112。另外,筒部110的中心孔是构成分别设置在壳体15上的第1螺钉用贯穿孔17及第2螺钉用贯穿孔18的一部分的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在突出部111的﹢Z方向的端面上设置有圆形的凹部114。凹部114在-Z方向上延长得长,其底部位于比突出部111的﹢Z方向的端面更靠近环状部102的位置上(参照图9)。

在外壳侧框部101中的-X方向的端部分的内侧,也设置有从环状部102朝﹢Z轴方向延长的筒部110。筒部110的﹢Z方向的端面是与Z轴正交的面,从外壳侧框部101的沿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起,延展在此外壳侧框部101的内侧。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筒部110的﹢Z方向的端面是从-Z方向抵接在盖子22上的外壳侧抵接面112。另外,筒部110的中心孔是构成设置在壳体15上的第3螺钉用贯穿孔19的一部分的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

再者,在外壳侧框部101的内侧,在未形成筒部110及突出部111的部分上设置有-Z方向侧朝内侧突出的段部115。在段部115中,朝向-Z方向的端面115a在Z轴方向上位于与环状面部分110a及突出面部分111a相同的高度上。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盖子22的-Z方向的端空开略微的间隙而与段部115的端面115a对向。

在位于﹢Y轴方向的端部分上的筒部110与滑件支撑部106之间,设置有从环状部102朝﹢Z轴方向延长的支柱部116。另外,在位于-Y轴方向的端部分上的筒部110与滑件支撑部106之间,也设置有从环状部102朝﹢Z轴方向延长的支柱部116。这些支柱部116从-Z方向支撑框架34的板部37。在-Y方向侧的支柱部116与滑件支撑部106之间,设置有固定框架34的﹢X方向侧的柱部39的前端面的固定部117。在位于环状部102中的﹢X方向的端部分上的筒部110与位于-X方向的端部分上的筒部110之间,设置有固定框架34的-X方向侧的柱部39的前端面的固定部117。

(盖子)

图8(a)是从与外壳21相反的一侧观察盖子22时的立体图,图8(b)是从外壳21侧观察盖子22时的立体图。盖子22为树脂制。如图8(a)所示,盖子22具备: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扩展的天花板部121、及从天花板部121的外周缘朝-Z方向延长的盖子侧框部122。从Z轴方向观察盖子侧框部122时的轮廓形状对应于外壳侧框部101的轮廓形状。在盖子侧框部122的﹢X方向的端部分上设置有开口部16。开口部16是将盖子侧框部122的-Z方向的端缘切开而形成。

盖子侧框部122在Y方向的两端部分的-Z方向(外壳21侧)的端部分上具备筒部分123。另外,盖子侧框部122在Y方向的两端部分的-Z方向(外壳21侧)的端部分上具备从筒部分123的外周面朝﹢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分124。如图8(b)所示,作为筒部分123的-Z方向的端面的环状面部分123a(盖子侧环状面部分)、及作为突出部分124的-Z方向的端面的突出面部分124a(盖子侧突出面部分)是盖子侧框部122的前端面,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筒部分123的环状面部分123a及突出部分124的突出面部分124a是与Z轴正交的面,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构成从﹢Z方向抵接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的盖子侧抵接面125。另外,筒部分123的中心孔是构成设置在壳体15上的第1螺钉用贯穿孔17及第2螺钉用贯穿孔18的一部分的盖子侧贯穿孔部分126。在突出面部分124a上设置有圆柱形状的凸部127。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凸部127插入至设置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的凹部114中进行嵌合。再者,凸部12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形状。例如,也可以将凸部127设为圆锥形状、半球形状等。在此情况下,理想的是将从Z轴方向观察凸部127时的轮廓设为嵌入凹部114的开口中的大小。

另外,如图8(b)所示,盖子侧框部122在筒部分123及突出部分124的﹢Z方向(与外壳21侧相反的一侧)上具备从筒部分123及突出部分124朝内侧扩展的段部128。段部128具备:朝向-Z方向(外壳21侧)的第1面128a、及在Z轴方向上从第1面128a的内周侧的端朝﹢Z方向(与外壳21相反的一侧)延长的第2面128b。此处,在设置在盖子侧框部122的﹢Y方向的端部分上的段部128中,在第1面128a与第2面128b之间的角部,部分地设置有倒角部129。

进而,盖子侧框部122在-X方向的端部分的外壳21侧的端部分上具备筒部分123。筒部分123的-Z方向的端面是与Z轴正交的面,当使外壳21与盖子22进行了层叠时,构成从﹢Z方向抵接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的盖子侧抵接面125。筒部分123的中心孔是构成设置在壳体15上的第3螺钉用贯穿孔19的一部分的盖子侧贯穿孔部分126。另外,盖子侧框部122在筒部分123的﹢Z方向(与外壳21侧相反的一侧)上具备从筒部分123朝内侧扩展的段部128。段部128具备:朝向-Z方向(外壳21侧)的第1面128a、及在Z轴方向上从第1面128a的内周侧的端朝﹢Z方向(与外壳21相反的一侧)延长的第2面128b。

另外,盖子侧框部122在其外周面上的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上具备﹢Z方向侧(从外壳21分离的一侧)朝外侧扩展的段部130。段部130具备朝向外壳21侧的端面130a。

(壳体的组装及壳体朝安装部上的固定)

图9是图1的A-A线中的阀体驱动装置的剖面图。图10是图1的I-I线中的阀体驱动装置的部分剖面图。参照图1、图2、图9、图10,对壳体15的组装及壳体15朝安装部2上的固定进行说明。

当组装壳体15时,如图2所示,首先将马达40、齿轮轮系32及输出齿轮31收纳在外壳21的内侧。另外,通过外壳21来支撑框架34,使输出齿轮31的输出轴部36贯穿设置在框架34的板部37上的开口部37a。其后,将输出小齿轮12连接在输出轴部36上,并且将滑件10载置在板部37上。另外,使滑件10的齿条11与输出小齿轮12咬合,而构成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33。

继而,在外壳21上层叠盖子22。即,将盖子22设为开口部16朝向﹢X方向的姿势,并将盖子侧框部122的-Z方向的端部分插入至外壳侧框部101的内侧。而且,如图9所示,使盖子侧抵接面125与外壳侧抵接面112抵接。此处,若使盖子侧抵接面125与外壳侧抵接面112抵接,则设置在位于Y轴方向的两端部分的盖子侧抵接面125上的凸部127插入至外壳侧抵接面112的凹部114中进行扣合。另外,盖子侧贯穿孔部分126与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在Z轴方向上同轴地连通,而构成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及第3螺钉用贯穿孔19。另外,盖子侧框部122的-Z方向的前端空开略微的间隙而与设置在外壳侧框部101的内侧的段部115的端面115a对向。进而,如图10所示,外壳侧框部101的﹢Z方向的前端面空开略微的间隙而与设置在盖子侧框部122的外周面上的段部130的端面130a对向。

其后,将三根螺钉3从盖子22中的与外壳21相反的一侧分别插入至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及第3螺钉用贯穿孔19中。另外,将贯穿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及第3螺钉用贯穿孔19并从外壳21朝-Z方向突出的螺钉3的螺丝部3a拧入设置在洗衣机的安装部2上的螺丝孔2a中,并拧紧。

由此,外壳21与盖子22在Z轴方向上被固定成一体,而构成壳体15。另外,壳体15通过螺钉3而固定在安装部2上。因此,如图1所示,排水阀驱动装置1被固定在安装部2上。此处,在将排水阀驱动装置1固定在安装部2上后,滑件10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构件而连接排水阀。因此,排水阀驱动装置1可经由滑件10来驱动排水阀。

此处,如图10所示,在盖子22中,在形成有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的部分上,在盖子侧框部122中的筒部分123及突出部分124的-Z方向侧的段部128的角部设置有倒角部129。由此,在配置在最靠近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的位置上的第2离合器机构80的锁定齿轮(lock gear)84与盖子22之间确保间隙S。由此,即便在外力作用于壳体15上而导致盖子22变形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或抑制位于盖子侧框部122的内侧的锁定齿轮84与盖子侧框部122接触。

(齿轮轮系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齿轮轮系32的详细情况及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a)、图11(b)是马达40及齿轮轮系32的说明图,图11(a)是从﹢Z方向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11(b)是从-Z方向侧观察离合器切换杆的立体图。在齿轮轮系32中,将驱动力从马达40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的传导轮系50如图3、图4、图6所示,具备转子小齿轮51、行星齿轮机构52、减速齿轮53。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中心轴线为O轴,行星齿轮机构52的旋转中心轴线为E轴,减速齿轮53的旋转中心轴线为D轴,输出齿轮31的旋转中心轴线为C轴。传导轮系50按此顺序传导马达40的驱动力。

转子小齿轮51由树脂形成。如图6所示,转子小齿轮51由转子45的固定轴453可旋转地且在轴线O方向(即,Z轴方向)上可移动地得到支撑。如图11(a)、图11(b)所示,在转子小齿轮51与转子45之间设置有第1离合器机构60。通过切换第1离合器机构60的断续状态,而切换成转子小齿轮51与转子45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离合器连接状态)、及转子小齿轮51与转子45不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

如图6所示,行星齿轮机构52具备:形成有太阳齿轮521的第1旋转体522、形成有内齿齿轮523的第2旋转体524、与太阳齿轮521及内齿齿轮523咬合的多个行星齿轮525、以及可旋转地保持多个行星齿轮525的第3旋转体526。第1旋转体522具备与转子小齿轮51咬合的大径齿轮部527。即,大径齿轮部527成为被输入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的输入齿轮。另外,在第2旋转体52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与第2离合器机构80的增速齿轮85咬合的大径齿轮部528。如后述那样,第2离合器机构80被切换成增速齿轮85的旋转受到限制的锁定状态与增速齿轮85进行空转的空转状态。在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启动时,第2离合器机构80变成锁定状态,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通过增速齿轮85受到限制。

若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受到限制,则作为行星架(planetary carrier)的第3旋转体526基于太阳齿轮521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在第3旋转体526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与减速齿轮53的大径齿轮部531咬合的小径齿轮部529。即,行星齿轮机构52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当经由第2离合器机构80的增速齿轮85来限制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时,将旋转扭矩传导至减速齿轮53中。另一方面,若切换成第2离合器机构80的增速齿轮85进行空转的状态,则即便行星齿轮525欲进行公转,形成有内齿齿轮523的第2旋转体524也进行空转,因此作为行星架的第3旋转体526不进行旋转。因此,变成不对减速齿轮53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

减速齿轮53具备与第3旋转体526的小径齿轮部529咬合的大径齿轮部531、及与输出齿轮31咬合的小径齿轮部532,且由固定轴533可旋转地支撑。减速齿轮53使从行星齿轮机构52中输出的旋转减速后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

(第1离合器机构)

如图6所示,第1离合器机构60具备:形成在转子小齿轮51的-Z方向的端面上的第1离合器爪61、形成在转子45的轴部452上的第2离合器爪62、在从轴部452分离的方向(在本形态中,﹢Z方向)上对转子小齿轮51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coil spring)63(参照图5)、以及将转子小齿轮51朝转子45侧(-Z方向)下压来切换第1离合器机构60的断续的扇型的离合器切换杆64(参照图4及图11(a)、图11(b))。离合器切换杆64配置在减速齿轮53的﹢Z方向侧,并由固定轴533可旋转地支撑。转子小齿轮51在第1离合器爪61与第2离合器爪62进行扣合的连结位置、及第1离合器爪61与第2离合器爪62在Z轴方向上分离且两者的扣合得到解除的分离位置上移动。

如图11(b)所示,在离合器切换杆64上形成有朝-Z方向突出的凸轮销(cam pin)65及倾斜凸轮67。凸轮销65形成在离合器切换杆64的输出齿轮31侧的边缘,并插入至形成在输出齿轮31的﹢Z方向的端面上的凸轮槽66中。倾斜凸轮67是使转子小齿轮51在-Z方向上移动的凸轮部,具备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倾斜面671、及在倾斜面671的反输出侧CCW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凸轮面672。凸轮面672是相对于离合器切换杆64的旋转轴线方向(Z方向)垂直的水平面。

若离合器切换杆64在输出齿轮31侧(CCW方向)进行旋转,则通过倾斜凸轮67的倾斜面671而将转子小齿轮51朝轴部452侧(-Z方向侧)下压。由此,第1离合器爪61与第2离合器爪62进行扣合,第1离合器机构60被切换成转子小齿轮51与轴部452一体地旋转的离合器连接状态。在离合器连接状态下,转子小齿轮51被保持在通过倾斜凸轮67的凸轮面672而朝-Z方向下压的连结位置上。另一方面,在离合器切换杆64在行星齿轮机构52侧(CW方向)进行旋转,并移动至图3中所示的离合器切断位置为止的状态下,倾斜凸轮67从与转子小齿轮51重叠的位置退避,因此变成通过螺旋弹簧63所施加的力而将转子小齿轮51朝﹢Z方向推上去的状态。由此,第1离合器爪61与第2离合器爪62的扣合得到解除,第1离合器机构60被切换成离合器切断状态。

离合器切换杆64与输出齿轮31的旋转联动地进行旋转。即,通过凸轮销65在设置于输出齿轮31上的凸轮槽66中移动,离合器切换杆64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在作为减速齿轮53的旋转中心轴线的D轴的周围进行往返移动。更详细而言,与输出齿轮31的CW方向的旋转联动而在输出齿轮31侧进行旋转。由此,进行离合器连接动作。另外,当输出齿轮31在CCW方向上进行旋转时,与输出齿轮31的CW方向的旋转联动而在行星齿轮机构52侧进行旋转。此处,当输出齿轮31在CCW方向上进行旋转时,从输出齿轮31朝﹢Z方向突出的突起55按压离合器切换杆64来使其在行星齿轮机构52侧进行旋转。由此,开始离合器切断动作。

排水阀驱动装置1是以如下方式设定:使输出齿轮31在朝壳体15侧拉入滑件10时的旋转方向(即,CCW方向)上进行旋转来开始排水,但若输出齿轮31到达规定的旋转位置,则输出齿轮31的突起55的位置按压离合器切换杆64来使其在行星齿轮机构52侧(CW方向)进行旋转。因此,若滑件10被拉入至拉入位置10A的附近为止,则进行所述离合器切断动作。由此,变成马达40的驱动力未被传导至转子小齿轮51中的状态,传导轮系50的动作停止。因此,可不超过规定的拉入位置10A来拉入滑件10,而可防止滑件10的过度的拉入。

(第2离合器机构)

如图6所示,第2离合器机构80具备:形成在当转子45旋转时与转子45共转的感应旋转体46上的转子齿轮47、形成有与转子齿轮47咬合的扇形齿轮82及锁定杆83的旋转构件81、锁定齿轮84、增速齿轮85、以及扭转螺旋弹簧(torsion coil spring)86。第2离合器机构80基于马达40的旋转来驱动锁定杆83,并切换对锁定齿轮84及增速齿轮85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状态与不进行限制的状态。由此,切换从与增速齿轮85咬合的行星齿轮机构52朝减速齿轮53中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与不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因此,可切换传导轮系50传导驱动力的状态与不传导驱动力的状态。

如图4、图6所示,旋转构件81的旋转中心轴线为H轴,锁定齿轮84的旋转中心轴线为G轴,增速齿轮85的旋转中心轴线为F轴。若转子45在正转方向(CW方向)上进行旋转,则转子45的旋转被输入至与转子齿轮47咬合的扇形齿轮82中。扇形齿轮82在与转子45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CCW方向)上进行旋转。如图11(a)、图11(b)所示,通过作为施力构件的扭转螺旋弹簧86而在与转子45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CW方向)上对扇形齿轮82进行施力。因此,扇形齿轮82抗拒扭转螺旋弹簧86所施加的力而在CCW方向上进行旋转。

锁定杆83在与扇形齿轮82相同的方向(CCW方向)上进行旋转。如图11(a)、图11(b)所示,锁定齿轮84具备:在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突起部841的大径部842、及直径比大径部842小的小径齿轮部843。若扇形齿轮82在CCW方向上进行旋转,则锁定杆83在CCW方向上进行旋转并与锁定齿轮84的大径部842的外周面接触。其结果,锁定杆83与突起部841进行扣合,锁定齿轮84的旋转受到限制。在限制旋转时,锁定杆83的前端与突起部841在锁定齿轮84的外周面的切线方向上抵接(参照图3)。

第2离合器机构80通过锁定杆83对锁定齿轮84的旋转进行限制来限制增速齿轮85的旋转。增速齿轮85具备大径齿轮部851及小径齿轮部852,大径齿轮部851与锁定齿轮84的小径齿轮部843咬合。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增速齿轮85的小径齿轮部852与形成在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2旋转体524上的大径齿轮部528咬合。如上所述,当经由增速齿轮85来限制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时,传导轮系50变成从行星齿轮机构52朝减速齿轮53中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即,通过将锁定齿轮84设为锁定状态,传导轮系50被切换成传导驱动力的状态。

另外,若第2离合器机构80的锁定杆83与锁定齿轮84的突起部841进行扣合,则锁定杆83及扇形齿轮82的旋转受到限制,且具备与扇形齿轮82咬合的转子齿轮47的感应旋转体46的旋转受到限制。其结果,转子45与感应旋转体46的相对旋转速度增大。在通过力等而从增速齿轮85侧对锁定齿轮84施加了旋转力的情况下,第2离合器机构80通过由在感应旋转体46与磁铁451之间生成的涡流所产生的制动力来保持锁定齿轮84与锁定杆83的扣合不会因所述旋转力而脱离。因此,可保持限制锁定杆83的旋转的锁定状态。

若在第2离合器机构80利用锁定杆83将锁定齿轮84锁定的状态下停止对马达40的通电,则锁定齿轮84的锁定状态得到解除并被切换成可空转的状态。即,若转子45的旋转停止,则作用于感应旋转体46与磁铁451之间的制动力消失。因此,转子齿轮47无法抗拒扭转螺旋弹簧86所施加的力来保持扇形齿轮82,扇形齿轮82在扭转螺旋弹簧86的施力方向上进行旋转。通过扇形齿轮82的旋转,锁定杆83从锁定齿轮84上离开,因此锁定齿轮84的锁定状态得到解除。由此,第2离合器机构80被切换成锁定齿轮84及增速齿轮85进行空转的状态。

若被切换成第2离合器机构80的增速齿轮85进行空转的状态,则在传导轮系50中,被切换成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2旋转体524进行空转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若施加至滑件10中的外部负荷从输出齿轮31侧传导至传导轮系50中,则伴随与减速齿轮53咬合的第3旋转体526的旋转,第2旋转体524进行空转。因此,滑件10的负荷保持状态得到解除,可通过外部负荷来抽出滑件10。

(旋转限制机构)

如图11(a)、图11(b)所示,旋转限制机构70具备:设置在离合器切换杆64上的卡止片673(参照图11(b))、及设置在转子小齿轮51上的被卡止片511(参照图11(a))。卡止片673是从离合器切换杆64朝-Z方向突出的凸部。被卡止片511设置在转子小齿轮51的﹢Z方向的端面上。被卡止片511在径向上从作为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中心轴线的O轴朝外侧延长。被卡止片511将O轴夹在中间而对称地设置有两个。若离合器切换杆64的卡止片673从圆周方向扣合在转子小齿轮51的被卡止片511上,则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停止。由此,与转子小齿轮51咬合的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受到限制。

当进行滑件10的拉入动作,且离合器切换杆64在行星齿轮机构52侧(CW方向)进行旋转而使转子小齿轮51在离合器切断方向(﹢Z方向)上移动时,旋转限制机构70的卡止片673与被卡止片511进行扣合,而限制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

此处,如所述那样在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启动时,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由增速齿轮85限制,因此若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由旋转限制机构70限制,则与减速齿轮53咬合的第3旋转体526的旋转也受到限制,而变成锁定状态。因此,即便对滑件10施加外力,并从输出小齿轮12侧对传导轮系50施加旋转扭矩,也变成不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而形成将滑件10保持在拉入位置10A上的负荷保持状态。具体而言,若在滑件10被拉入至拉入位置10A的状态下,施加朝﹢X方向抽出滑件10的外力,则对第1旋转体522施加CW方向的旋转扭矩。此时,旋转限制机构70限制第1旋转体522的CW方向的旋转。

另外,当被切换成可通过外力来抽出滑件10的负荷开放状态而抽出滑件10时,若离合器切换杆64伴随输出齿轮31的旋转而在输出齿轮31侧(CCW方向)进行旋转,则旋转限制机构70解除卡止片673与被卡止片511的扣合,而解除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限制。此时,通过离合器切换杆64的旋转来进行第1离合器机构60的离合器连接动作。

(启动时的动作)

对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启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启动时,将滑件10设为被抽出至封闭排水阀的位置为止。若在此状态下开始对马达40的通电,则转子45开始旋转。此时,转子45朝反转方向的旋转由未图示的防反转机构限制,因此转子45朝正转方向进行旋转。

通过转子45的正转方向的旋转,第2离合器机构80被切换成将锁定齿轮84锁定的状态。即,通过转子齿轮47的输出旋转,扇形齿轮82抗拒扭转螺旋弹簧86所施加的力而进行旋转,锁定杆83与锁定齿轮84抵接并与突起部841扣合,而锁定锁定齿轮84。由此,传导轮系50被切换成将旋转扭矩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的状态。因此,在传导轮系50中,被切换成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由第2离合器机构80的增速齿轮85限制,并从行星齿轮机构52朝减速齿轮53中传导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的状态。由此,通过转子45的正转方向的旋转,而进行滑件10的卷绕动作。

(滑件拉入结束时的动作)

若变成滑件10的拉入结束时,则排水阀驱动装置1的第1离合器机构60的离合器切换杆64进行旋转来进行离合器切断动作,而不对传导轮系50输入转子45的旋转。因此,不超过规定的拉入位置10A来拉入滑件10。另外,通过此离合器切换杆64的旋转,离合器切换杆64的卡止片673与转子小齿轮51的被卡止片511进行扣合来限制转子小齿轮51的旋转。由此,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受到限制。即,通过离合器切换杆64的旋转,旋转限制机构70限制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1旋转体522的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机构52变成锁定状态,传导轮系50无法传导旋转扭矩。因此,变成即便施加朝﹢X方向抽出滑件10的力,滑件10也不移动的负荷保持状态。由此,在打开状态下保持排水阀。

(负荷开放时的动作)

排水阀驱动装置1若在负荷保持状态下切断对马达40的通电,则过渡至可通过力来抽出滑件10的负荷开放状态。若切断对马达40的通电,则转子45的旋转停止。第2离合器机构80的扇形齿轮82因转子45的旋转停止而回到扭转螺旋弹簧86的施力方向,因此锁定杆83与锁定齿轮84的抵接得到解除,锁定齿轮84的旋转限制得到解除。由此,传导轮系50被切换成不对输出齿轮31传导旋转扭矩的状态。即,在传导轮系50的行星齿轮机构52中,第2旋转体524的旋转限制得到解除,因此行星齿轮机构52的锁定得到解除。由此,传导轮系50成为可空转的负荷开放状态。

若在此状态下施加抽出滑件10的方向的力,则传导轮系50及输出齿轮31进行空转,滑件10被抽出。在锁定齿轮84中装入有制动橡胶87。当通过力来抽出滑件10时,制动橡胶87通过离心力而扩大且与锁定齿轮84之间产生摩擦力。由此,抽出滑件10时的抽出速度下降。据此,可减少由急剧地抽出滑件10所引起的破损的担忧。

若滑件10被抽出至到达最大抽出位置之前的规定位置为止,则在输出齿轮31的CW方向上,基于旋转而开始离合器连接动作。即,通过形成在输出齿轮31中的凸轮槽66与设置在离合器切换杆64上的凸轮销65,离合器切换杆64在输出齿轮31侧进行旋转而进行离合器连接动作。由此,恢复成对传导轮系50输入转子45的旋转的状态。另外,通过此离合器切换杆64的旋转,离合器切换杆64的卡止片673与转子小齿轮51的被卡止片511的扣合得到解除,因此旋转限制机构70对于行星齿轮机构52的第1旋转体522的锁定得到解除。因此,传导轮系50恢复成可将旋转扭矩传导至输出齿轮31中的状态。

(作用效果)

根据本例,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与盖子侧抵接面125已在输出齿轮31的Z轴方向上抵接的状态下,使构成壳体15的外壳21与盖子22层叠。另外,当外壳侧抵接面112与盖子侧抵接面125已抵接时,设置在两者的其中一个上的凸部127插入至设置在其中另一个上的凹部114中。因此,在对壳体15施加了与输出齿轮31的轴线C交叉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凸部127与凹部114的扣合,可使此力分散并释放至外壳21及盖子22两者中。由此,可防止或抑制外壳21及盖子22变形。

另外,在本例中,在壳体15上设置有用以利用螺钉3将此壳体15固定在外部的安装部2上的第1螺钉用贯穿孔17、第2螺钉用贯穿孔18、及第3螺钉用贯穿孔19。因此,容易利用螺钉3将壳体15固定在安装部2上。另外,各螺钉用贯穿孔(17、18、19)包含:在Z轴方向上贯穿外壳21并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开口的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及与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同轴并贯穿盖子22且在盖子侧抵接面125上开口的盖子侧贯穿孔部分126。因此,可利用用以将壳体15固定在安装部2上的螺钉3来固定经层叠的外壳21与盖子22。

进而,在本例中,设置在盖子侧抵接面125上的凸部127与设置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的凹部114位于相对于贯穿第1螺钉用贯穿孔17及第2螺钉用贯穿孔18的螺钉3比较近的位置上。因此,当拧紧螺钉3时,在如螺钉3的径向的力施加至壳体15中的情况下,通过凸部127与凹部114的扣合,容易将此力释放至外壳21及盖子22两者中。

另外,凸部127及凹部114设置在比第1螺钉用贯穿孔17及第2螺钉用贯穿孔18的中心更靠近齿轮轮系32的位置上。因此,即便在对壳体15施加螺钉3的径向的力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或抑制外壳21或盖子22变形至与齿轮轮系32接触为止的情况。

进而,在本例中,若在将外壳21与盖子22层叠时使外壳侧抵接面112与盖子侧抵接面125抵接,则可使外壳侧框部101与盖子侧框部122在从与Z轴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合。即,可使外壳侧框部101与盖子侧框部122嵌合成所谓的套管接合(spigot joint)的状态。因此,即便在对壳体15施加螺钉3的径向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套管接合的状态的嵌合、及凸部127与凹部114的扣合,也可以将此力分散并释放至外壳21及盖子22两者中。

另外,在本例中,外壳侧抵接面112具备与外壳侧贯穿孔部分113同心的环状面部分110a、及从环状面部分110a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朝外侧突出的突出面部分111a,盖子侧抵接面125具备与盖子侧贯穿孔部分126同心的环状面部分123a、及从环状面部分123a的圆周方向一部分朝外侧突出的突出面部分124a。另外,凹部114设置在突出面部分111a上,凸部127设置在突出面部分124a上。因此,通过环状面部分110a与环状面部分123a的抵接,可确实地承受拧紧螺钉3时的Z轴方向的力。另外,由于在环状面部分123a与突出面部分124a上设置有相互扣合的凸部127与凹部114,因此可在环状面部分110a与环状面部分123a的外周侧承受对壳体15施加的螺钉3的径向的力。

进而,设置在外壳21的突出部111上的凹部114的深度尺寸比盖子22的突出部分124的凸部127的突出尺寸长。由此,通过凹部114的形成,可防止突出部111变得过厚,因此容易使树脂制的外壳21成型。

此处,根据本例的排水阀驱动装置1,可防止或抑制在驱动阀体驱动构件的齿轮传动马达5的壳体15中产生变形。因此,可防止或抑制下述情况,即,排水阀驱动构件与壳体15因壳体15的变形而发生干扰,并妨碍排水阀驱动构件的动作的情况。

再者,当在盖子侧抵接面125上设置凹部,在外壳侧抵接面112上设置凸部,并将外壳21与盖子22层叠时,也可以设为两者进行扣合。

另外,也可以使以套管接合的状态进行嵌合的外壳侧框部101与盖子侧框部122的嵌合状态变成相反。在此情况下,在外壳21中,在外壳侧框部101的﹢Z方向(盖子22侧)的前端设置外壳侧抵接面112,并且在外壳侧框部101的外周面的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设置从盖子22分离的一侧朝外侧扩展的段部。另一方面,在盖子22中,以从位于马达40、齿轮轮系32及输出齿轮31的径向的外侧的盖子侧框部122中的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朝内侧延长的方式设置盖子侧抵接面125。而且,将外壳侧框部101的﹢Z方向(盖子22侧)的前端部分设为插入至盖子侧框部122的内侧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