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8279发布日期:2019-01-08 20:58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线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捆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扎。



背景技术:

随着电器产品功能越来越多,电器物料导线不断增多,对于导线的固定要求根据结构的不同需求不同,在有限的空间内将零散的线路捆绑起来,起到固定线路、导线整洁、规范、美观的作用的同时,需兼顾生产效率的提升。

目前使用的线扎,或者存在线扎开口方向与导线走向不能有效配合,对安装空间要求较大的问题。或者存在线扎固定导线的稳定性差,导线容易脱出,造成固线失效等问题。或者存在固定复杂,线扎只能单次使用,每次拆卸、维修都要重新绑孔;且还需要剪掉线扎的多余部分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对安装空间要求较小的线扎。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扎,其包括用于与安装面固定的固定头,以及设于所述固定头的线扎本体;所述线扎本体包括:过线孔,允许导线穿过且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以及开口部,允许导线经由其进入所述过线孔内,所述开口部到所述过线孔的内部的方向与所述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交叉。

可选地,所述开口部到所述过线孔的内部的方向与所述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开口部被构造成在受力状态下可打开和关闭。

可选地,所述开口部包括: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其与所述第一部件之间具有接触重叠段,所述第二部件被构造成在从所述过线孔的外部向内部施力的状态下,可向远离所述第一部件的方向摆动,以打开所述开口部,允许导线通过;在从所述过线孔的内部向外施力的状态下,所述第二部件抵靠所述第一部件,以使开口部关闭,避免导线脱离所述过线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件的抗弯刚度小于所述第一部件的抗弯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部件的自由端到固定端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自由端到固定端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一端为固定端,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端为自由端,且与所述第一部件形成所述接触重叠段;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部件靠近所述过线孔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件上与所述第二部件重叠的部位设有向所述过线孔内延伸的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件设有与所述凸起配合的抵靠部。

可选地,所述开口部包括扭臂,所述扭臂在外力作用下可扭转,以实现所述开口部的打开和关闭。

可选地,所述固定头包括:卡头,用于插入安装面上的孔;以及限位板,第一侧设置所述卡头,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所述线扎本体,所述限位板用于在所述卡头插入所述安装面的状态下抵靠所述安装面。

可选地,所述卡头包括:连接部,第一端与所述限位板连接;以及至少两个侧翼部,所述至少两个侧翼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至少两个侧翼部的第二端均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围,可向所述连接部靠近和远离。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侧翼部的第二端均设有向所述限位板方向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侧翼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侧翼部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线扎包括连接件,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头,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线扎本体。

可选地,所述线扎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线扎本体与所述固定头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过线孔为方形孔或圆形孔。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本体的开口部允许导线经由其进入过线孔,开口部到过线孔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交叉,即开口部到过线孔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不一致;导线向开口部倾斜,通过开口部进入过线孔,对外部空间要求小,既能够适用于导线走向与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一致的情况,又能够适用于导线走向与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

10-固定头;

11-卡头;111-连接部;112-侧翼部;113-凸块;

12-限位板;

20-线扎本体;

21-过线孔;211-第一侧边;212-第二侧边;213-第三侧边;214-第四侧边;

22-开口部;221-第一部件;222-第二部件;223-凸起;224-抵靠部;

3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线扎的示意图。该线扎至少用于限位或捆绑导线,使线路固定、整洁、美观。导线包括但不限于输送电力信号、通信信号的线路,例如电线、光纤等。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包括用于与安装面固定的固定头10。可选地,固定头10可插入安装面上的孔,以与安装面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还包括设于固定头10的线扎本体20。线扎本体20至少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或捆绑。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本体20包括过线孔21,过线孔21允许导线穿过且至少用于对导线进行限位或捆绑。例如:单根导线位于过线孔 21内,通过过线孔21对单根导线进行限位。多根导线位于过线孔21 内,通过过线孔21对多根导线进行捆绑或限位。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本体20包括开口部22,开口部22允许导线经由其进入过线孔21,开口部22到过线孔21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 10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交叉。即开口部22到过线孔21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10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不一致。

采用上述开口部22设置方式,固线过程中,只需要将导线向开口部22方向倾斜,使导线通过开口部22进入过线孔21即可,对外部空间要求小,更利于导线空间较小的装配要求。其既能够适用于导线走向与固定头10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一致的情况,又能够适用于导线走向与固定头 10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不一致的情况,适用范围广。

一些实施例中,开口部22到过线孔21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10 插入安装面的方向垂直(如图1所示)。

例如:当在固定头10向左插入安装面,导线从上往下走线情况时,开口部22到过线孔21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10插入安装面的方向垂直,导线可在走线方向直接通过开口部22进入过线孔21。

而对于开口部到过线孔的内部的方向与固定头插入安装面的方向一致的设置方式,导线需要绕到远离固定头10的一侧,再通过开口部进入过线孔,对空间要求较大,因此,本实施例能够更加节省外部空间。

一些实施例中,开口部22被构造成在受力状态下可打开和关闭。导线经由开口部22进入过线孔21,无需单独穿线或减掉多余线扎部分等,操作方式简单、快速、工作效率高。

一些实施例中,开口部22包括第一部件221以及第二部件222。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具有接触重叠段。自然状态下,第二部件222抵靠第一部件221,以使开口部22关闭,避免导线脱离过线孔21。开口部22通过第一部件221和第二部件222错位封闭,适用于不同径向尺寸的导线,不会出现导线径向尺寸过小,从开口部22脱离的问题。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被构造成在从过线孔21的外部向内部施力的状态下,可向过线孔21的内部方向,即远离第一部件221 的方向摆动,以与第一部件221之间形成允许导线通过的开口,此时开口部22打开。导线可以通过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形成的开口进入过线孔21,也可以通过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形成的开口从过线孔21中拉出,操作方便,线扎可重复使用。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被构造成在从过线孔21的内部向外施力的状态下,第二部件222抵靠第一部件221,以使开口部22关闭,避免导线脱离过线孔21。在过线孔21内穿过多根导线的情况下,避免多根导线将开口部22撑开,使导线与过线孔21脱离。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具有接触重叠段,开口部22采用错位封闭的方式,导线不易脱出,稳定性好。当导线压入或拉出过线孔21后,开口部22仍能错位封闭,且本实施例中的线扎的固定头10可取出重复使用,节省材料。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的抗弯刚度小于第一部件221的抗弯刚度。可通过向过线孔21方向压第二部件222,使第二部件222向过线孔21内弯曲,以使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的错位封闭打开,将导线送入过线孔21内。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221的第一端为固定端,第一部件221 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二部件222的第一端为固定端,第二部件222 的第二端为自由端。第一部件221和第二部件222均可以采用悬臂的形式,单边固定,将单边悬臂向过线孔21方向压,即可将导线送入过线孔21内,操作简单,高效。压力消失,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 恢复错位封闭,以防止过线孔21内的导线脱出。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的自由端到固定端的长度大于第一部件221的自由端到固定端的长度。可以仅通过压第二部件222的方式,将导线压入过线孔21。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的第一端为固定端,第二部件222 的第二端为自由端,且与第一部件221形成重叠段;第二部件222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部件221靠近过线孔21的内部。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221可设置为不动件,第二部件222可设置为摆动件,第二部件222受力后将使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的距离加大,错位封闭部形成开口,将导线通过开口送入过线孔21 内。第二部件222的受力消失后,第二部件222与第一部件221之间的接触重叠段恢复错位封闭。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221上与第二部件222接触重叠的部位设有向过线孔21内延伸的凸起223,用于在第二部件222向第一部件 221抵靠时,与第二部件222之间形成接触封闭。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件222设有与凸起223配合的抵靠部224。可选地,该抵靠部224可以为设于第二部件222的自由端向过线孔21 方向延伸的凹部,也可以为设于第二部件222的自由端向远离过线孔 21方向延伸的凸部。

一些实施例中,开口部22包括扭臂(图中未示出),扭臂在外力作用下可扭转,以实现开口部22的打开和关闭。线扎的开口部22采用扭臂扭转打开和关闭的方式,导线不易从过线孔21中脱出。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头10用于将线扎固定在安装面上,固定头10 包括卡头11,卡头11用于插入安装面上的孔。使用时,将卡头11插入安装面上的孔内,从而将线扎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头10包括限位板12,限位板12的第一侧设置卡头11,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置线扎本体20,限位板12用于在卡头11插入安装面的状态下抵靠安装面。可选地,限位板12为弯板,限位板12的两端向卡头11的方向弯曲,以在卡头11插入安装面的状态下抵靠安装面。

一些实施例中,卡头11包括连接部111,连接部111的第一端与限位板12连接;连接部111第二端向远离限位板12的方向延伸。可选地,连接部111与限位板12垂直。

一些实施例中,卡头11包括至少两个侧翼部112,至少两个侧翼部112的第一端与连接部111的第二端连接,至少两个侧翼部112的第二端均围绕靠近连接部111的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可向连接部111 靠近和远离。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侧翼部112从连接部111的第二端至第一端方向呈发散状布置,以方便将卡头11插入安装面上的孔内。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侧翼部112的第二端均设有向限位板12 方向延伸的凸块113,凸块113靠近连接部111的一侧与侧翼部112 靠近连接部111的一侧过渡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凸块113远离连接部111的一侧与侧翼部112远离连接部111的一侧形成限位部,当至少两个侧翼部112的第二端向连接部111靠近时,凸块113靠近连接部111的一侧与连接部111的侧面相贴合,可防止卡头11晃动,增强卡头11的使用寿命。且当卡头11 插入安装面上的孔内时,还可以通过限位部限位,以防止卡头11晃动。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侧翼部11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侧翼部 112具有弹性,侧翼部112的第二端具有向连接部111靠近和远离的特性,以方便将卡头11插入安装面上的孔内。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包括连接件30,连接件30的第一端连接于固定头10,连接件30的第二端连接于线扎本体20。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本体2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可选地,线扎本体20采用尼龙66等注塑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阻燃等级。

一些实施例中,线扎本体20与固定头10一体成型。

一些实施例中,过线孔21为方形孔、圆形孔或其他形状的孔。

在过线孔21为方形孔的具体实施例中,过线孔21包括第一侧边211、第二侧边212、第三侧边213和第四侧边214。其中,第三侧边213包括第一部件221的侧边和第二部件222的侧边。

在上述过线孔21为方形孔的具体实施例中,第四侧边214的第一端与第一侧边211第一端连接,第四侧边214的第二端与第一部件22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侧边211的第二端与第二侧边21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侧边212的第二端与第二部件22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部件222的第二端悬空,第二部件222具有弹性,且具有向第一部件221靠近和远离的特性。第一部件221第二端悬空,优选不可摆动。

在上述过线孔21为方形孔的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限位板12连接,连接件30的第二端与第四侧边214的中间部分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