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918发布日期:2019-02-12 21:20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及风扇模块。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噪音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市场上的轴流风机、离心风机、涡流风机,如卫生间排风扇、厨房抽油烟机、空调室外机、工业环境中使用的轴流风机和涡流风机等,运行时普遍存在噪音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品质。有效降低风机的运行噪音,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噪声环境。

由于动平衡的问题,风机噪音主要来源于马达和叶片(或叶轮)运转的振动,以致于震动了风机所有零部件,从而产生噪音。风道气流摩擦也会产生一定的风噪。

因此需要针对风机各种噪音来源进行针对性的降噪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马达以及风机运行产生的噪音,提出了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采用将马达纵向、横向悬挂软连接的方式以及多重隔音处理,达到降低马达和风机的运行噪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主要包括马达和马达支撑装置;马达支撑装置包括内安装支撑壳和外安装支撑壳;所述内安装支撑壳外部具有若干沿马达径向放射状分布的横向支架;该横向支架与所述外安装支撑壳之间通过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沿马达周围均匀分布,且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在马达周围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形状构造相同,在所述横向支架与外安装支撑壳之间的安装方向不同。

进一步地,垂直减震连接柱沿马达轴向安装,水平减震连接柱沿马达径向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整体上呈两端具有锥形的圆柱形状。

进一步地,圆柱形状设置有轴向的通孔。

进一步地,在圆柱形状的两端分别设置至少一道周向的环形卡槽。

作为优选,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和水平减震连接柱由硅橡胶制成。

进一步地,马达支撑设置在马达壳体中,马达壳体支撑设置在内安装支撑壳中,并且在马达壳体的上盖与内安装支撑壳之间设置有一个马达上盖减震垫,在马达壳体的下盖与内安装支撑壳之间设置有一个马达下盖减震垫。

进一步地,马达上盖减震垫和达下盖减震垫采用硅橡胶制成环状,为马达提供轴向上的柔性支撑。

进一步地,在马达输出轴上,安装有风机叶片;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中;在风机叶片外围对应的风机外壳上,设置有沿风机轴向延伸的格栅。

进一步地,叶片和格栅均设置在马达的上部。

进一步地,在风机外壳与外安装支撑壳之间充满隔音填充物。

作为优选,隔音填充物为柔性的低密度隔音海绵。

作为优选,在格栅与风机外壳的连接处设有环形的侧壁减震垫。

进一步地,马达输出轴向下,风机叶片按在马达输出轴上;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中;风机叶片的周围设置有石墨材质的叶片密封环。

进一步地,叶片密封环设置在外安装支撑壳内壁上或者设置在风机滤网罩内壁上。

进一步地,马达输出轴向下,风机叶轮按在马达输出轴上,导风叶片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中;在外安装支撑壳的内壁上固定有隔音海绵,用于封堵外安装支撑壳与风机叶轮外缘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在风机的出风口上安装有均流隔音板。

进一步地,均流隔音板具有蜂窝状开孔,开孔设计为等边六边型。

进一步地,马达输出轴向下,风机叶轮按在马达输出轴上,导风叶片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中;安装支撑壳与风机外壳之间设置有隔音填充物,其中在马达的径向外侧,位于安装支撑壳与隔音填充物之间设有配重块。

进一步地,配重块通过粘贴带固定在安装支撑壳上。

进一步地,马达输出轴向下,风机叶轮按在马达输出轴上,导风叶片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中;在风机叶轮下部设置叶轮密封环。

进一步地,叶轮密封环包括密封环座和迷宫式石墨密封,迷宫式石墨密封放置在密封环座中,风机叶轮的底缘为与迷宫式石墨密封配合的形状。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风机外壳之间通过快速连接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减震结构,采用纵向、横向连接件悬挂软连接的方式使马达机械振动大幅减少。连接件选用不同材质的柔性材料,并使各部分连接稳定可靠,最终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风机模块通过合理设计风道结构,以及采取纵向和横向悬挂减震结构、格栅开孔、石墨环形密封、均流隔音板、多重填充、增加配重等多种结构设计,使风机模块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大幅度降低。这些降噪结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联合使用在风机模块中,也可单独使用在风机模块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正向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正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正向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均流隔音板的正视图;

图8是图6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6中Ⅱ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示例之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示例之二。

附图标记说明:

1-1、马达;1-2、马达壳体;1-3、马达输出轴;2-1、内安装支撑壳;2-2、外安装支撑壳;2-3、横向支架;3、风机外壳;4-1、垂直减震连接柱;4-2、水平减震连接柱;5、隔音填充物;6-1、马达上盖减震垫;6-2、马达下盖减震垫;7、风机叶片;8、格栅;9、侧壁减震垫;10、叶片(石墨)密封环;11、风机滤网罩;12、风机叶轮;13、均流隔音板;14、硅胶减震环;15、(碳钢)配重块;15-1、粘贴带;16、(低密度)隔音海绵;17、叶轮密封环;17-1、密封环座;17-2、迷宫式石墨密封。

图2、4-6中的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附图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马达减震降噪结构,主要包括马达1-1和马达支撑装置。

马达支撑装置包括内安装支撑壳2-1和外安装支撑壳2-2。所述内安装支撑壳2-1外部具有若干沿马达径向放射状分布的横向支架2-3,该横向支架2-3与所述外安装支撑壳2-2之间通过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固定连接。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形状构造相同,在所述横向支架2-3与外安装支撑壳2-2之间的安装方向不同,分别用于吸收马达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震动。其中,垂直减震连接柱4-1大致沿马达轴向安装,水平减震连接柱4-2大致沿马达径向安装。

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整体上呈两端具有锥形的圆柱形状,优选由硅橡胶制成。圆柱形状的两个锥形端部,分别用于插入横向支架2-3与外安装支撑壳2-2上的连接孔内,从而将横向支架2-3与外安装支撑壳2-2快速组装,并同时具有吸收震动的效果。为了便于插接,以及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圆柱形状优选设置有轴向的通孔。进一步地,为了使插接牢靠,优选在圆柱形状的两端分别设置至少一道周向的环形卡槽,相应地,将横向支架2-3与外安装支撑壳2-2上的连接孔设置为具有与所述环形卡槽配合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以纵向、横向悬挂软连接的方式,断开了马达与风机外壳之间的硬连接,使马达震动被大幅吸收,马达和叶片噪音得到有效降低。

同时内安装支撑壳2-1、外安装支撑壳2-2对马达形成两重包围结构,可以进一步隔离马达产生的噪音。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马达减震降噪结构用于叶片风机的一种具体产品结构。马达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3中。

在马达输出轴1-3上,通过风机轴套安装有风机叶片7。在风机叶片7外围对应的风机外壳3上,设置有沿风机轴向延伸的格栅8。格栅8的长度(或高度)优选与叶片7在风机轴向上投影的最大长度相等。该格栅8能够有效降低风机运行时空气在叶片7和风机外壳3之间高速流动而产生的噪音。

本实施例中,叶片7和格栅8均设置在马达1-1的上部,和马达1-1组成一个风机模块。

作为一种优选,在风机外壳3与外安装支撑壳2-2之间充满隔音填充物5,比如柔性的低密度隔音海绵等。能够更进一步地吸收马达1-1及相应支撑结构所产生的振动和噪音。

作为一种优选,在格栅与风机外壳3的连接处设有环形的侧壁减震垫9。侧壁减震垫9采用硅橡胶制成,可以防止或降低格栅8与风机外壳间的振动噪音或摩擦噪音。

参见附图1和3,作为最佳实施例,所述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分别设置3个,沿马达周围均匀分布,并且如图3所示,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在马达周围交错设置。

参见附图2,马达1-1支撑设置在马达壳体1-2中,马达壳体1-2支撑设置在内安装支撑壳2-1中,并且在马达壳体1-2的上盖与内安装支撑壳2-1之间设置有一个马达上盖减震垫6-1,在马达壳体1-2的下盖与内安装支撑壳2-1之间设置有一个马达下盖减震垫6-2。

马达上盖减震垫6-1和达下盖减震垫6-2采用硅橡胶制成环状,为马达1-1提供了轴向上的柔性支撑,能够进一步吸收马达在轴向上的振动。

实施例二

参见附图4,本实施例的风机模块中,马达输出轴1-3端向下,叶片7位于马达1-1的下方。马达1-1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3内部。

风机叶片7通过风机轴套和轴销安装在马达输出轴1-3上。风机叶片7的周围设置有石墨材质的叶片密封环10,叶片密封环10可以设置在外安装支撑壳2-2内壁上或者设置在风机滤网罩11内壁上,用以保持风机叶片7与外安装支撑壳2-2或者风机滤网罩11具有微小间隙或轻微接触,即在不损坏叶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风机静压,从而在同等的风量下,本实施例的风机将具有更低的转速,进一步降低了噪音。

叶片密封环10在附图4所示的剖视图中,显示左右不对称,是因为风机叶片7遮挡的缘故,在图示剖视结构中,风机叶片7不是对称分布的。

实施例三

参见附图5,本实施例的风机模块中,马达输出轴1-3端向下,风机叶轮12位于马达1-1的下方。马达1-1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垂直减震连接柱4-1和水平减震连接柱4-2固定在风机外壳3内部。

风机叶轮12整体呈桶形,导风叶片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通过轴套和键块安装在马达输出轴1-3上。进一步地,在外安装支撑壳2-2的内壁上,固定有隔音海绵16。隔音海绵16的轴向截面呈长边内凹的直角三角形,凹面朝向风机叶轮12。隔音海绵用于封堵外安装支撑壳2-2与风机叶轮12外缘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吸收噪音。

本实施例中,在风机的出风口上(位于马达上方)安装有均流隔音板13。如图7所示,均流隔音板13具有蜂窝状开孔,开孔设计为等边六边型,这种开孔形状相比其他形状可以有效保证气流通过。风机模块运行时内部压力并不均匀,如果局部压力过高就会产生噪音,通过设置均流降噪隔板使压力尽可能变得均匀一致,得到尽可能均匀一致的声波频率,从而减少了气流噪音。

本实施例中的均流隔音板13同样可以用于图2或图4中的风机模块上。

安装支撑壳2-2与风机外壳3之间设置有隔音填充物5,其中在均流隔音板13、电机1-1、风机叶轮12的结合处,与隔音填充物5内分别设置一圈硅胶减震环14,用于减小部件之间相对振动和摩擦产生的噪音。

实施例四

参见附图6,本实施例的风机模块中,马达输出轴1-3端向下,风机叶轮12位于马达1-1的下方。马达1-1利用马达支撑装置固定在风机外壳3内部。

风机叶轮12整体呈桶形,导风叶片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通过轴套和键块安装在马达输出轴1-3上。安装支撑壳2-2与风机外壳3之间设置有隔音填充物5,其中在马达的径向外侧,位于安装支撑壳2-2与隔音填充物5之间设有配重块15。

由于风机外壳3的重量较轻,马达高速旋转时会导致风机外壳稳定性大幅降低,通过在风机外壳与安装支撑壳2-2之间的夹层中设置配重块,能够增加风机外壳的运行稳定性,达到降低噪音的目的。

如图8所示,配重块15通过粘贴带15-1固定在安装支撑壳2-2上。配重块15沿马达的径向向外依次为隔音填充物5和风机外壳3。配重块15优选为碳钢材质。

实施例五

图5或图6所示的风机模块采用马达在上的风机叶轮结构,风机叶轮轴向进风、径向出风。

为减小风机叶轮与可能存在的其他功能模块或部件之间的摩擦,在风机叶轮下部与功能模块或部件之间设置叶轮密封环17。

叶轮密封环17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迷宫式石墨密封17-2放置在密封环座17-1中,将风机叶轮12的底缘设计为与迷宫式石墨密封17-2配合的形状。石墨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可以有效减小摩擦,并使得风机叶轮具有良好的支撑以减小机械振动。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图1-3的风机模块和图4所示的风机模块配合使用,图1-3的风机模块在上,图4所示的风机模块在下,两者的风机外壳之间通过快速连接件固定连接。快速连接件可以是上下两面带有卡槽的环形构造。

在该配合使用结构中,图1-3的风机模块,其格栅8具有进风和出风两种模式,取决于在下的图4所示的风机模块中马达的转速。图4所示的风机模块处于低转速工作状态时,格栅8向在上的风机模块内进风,当图4所示的风机模块超过一定转速时,下方进风量增大,格栅8将格栅8向在上的风机模块外排风。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中图1-6所示的风机模块中的至少两个通过快速连接件组合,并与空气过滤模块、底座等结合使用,可以组成图10所示的新风机结构。

实施例八

本实用新型中图1-6所示的风机模块中的至少两个通过快速连接件组合,并与空气过滤模块、管道连接结构结合使用,可以组成图11所示的管道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风机模块通过合理设计风道结构,以及采取纵向和横向悬挂减震结构、格栅开孔、石墨环形密封、均流隔音板、多重填充、增加配重等多种结构设计,使风机模块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大幅度降低。这些降噪结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联合使用在风机模块中,也可单独使用在风机模块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对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不必经过创造性劳动所进行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